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

《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长江之歌》说课稿1一、说教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
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
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全诗共有两小节。
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
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
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
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
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长江之歌》歌曲赏析

《长江之歌》歌曲赏析(附件为电子版)《长江之歌》的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歌曲赏析:《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8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人音版 高中音乐 必修一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第二课时 学会聆听 音乐与人生

第二课时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长江之歌》【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一、《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
(《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长江之歌——精选推荐

长江之歌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加强实践活动。
我的教学理念是:设计这样一堂课,以情感为主线,通过欣赏、歌唱及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得以感受长江宽广伟岸的气魄,了解影视音乐的特征,并乐于参与演唱和欣赏活动。
《长江之歌》选自人音版中学音乐第14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一课时,本堂课为歌唱教学课。
这是一首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G 大调,4/4拍子的歌曲。
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A+B+A。
A段音域集中在中音区,描绘了长江的地理位置与惊涛拍岸的宏伟气魄。
B段偏于抒情,将长江比喻为母亲,赞美其宽广伟岸。
最后一段再现了第一段旋律,以及尾声共同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依恋的情怀。
初一的学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于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表现活动比较害羞,不是很勇于、敢于表现自己。
另一个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变声期。
对于高音非常敏感,在歌唱中一遇到音稍高的地方就会躲避,不敢唱。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长江之歌》这首歌,学生能够感受到长江宏伟壮丽的气魄,在感受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聆听、朗诵、合作表演等学习方式,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高位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最后是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知识点及三段式的结构特征。
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则是:自然流畅的演唱尾声中的拖音,保持声音圆润和气息通畅。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这节课的教法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方面用直观对比的方法,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
《音乐与人生——长江之歌》说课稿

《音乐与人生——长江之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他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的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
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运用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语言来欣赏音乐,歌颂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说教学目标1、聆听《长江之歌》,学唱《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了解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语言。
3、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如何用音乐语言来欣赏音乐。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演唱《长江之歌》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时代精神。
2、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运用聆听,提问,体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动、具体的画面,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音乐面试真题《长江之歌》试讲及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试讲及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音乐角度联系祖国的地理容貌、历史荣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能够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及情感表达;2.了解作品的概况。
【知识与技能】1.学习弱起节奏型,并能很好地运用于歌曲演唱中;2.认识并掌握谱中的音乐术语;3.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长江之歌》。
【难点】1.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及在歌曲中的运用。
2.在学唱的过程中,准确运用谱中节奏型,如弱起、附点、大附点。
三、教学方法示范法、小组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前通过集体朗诵歌曲《长江之歌》的歌词,请大家从歌词的角度感受、分析这首歌想给我们讲述的是什么?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环节二:新课讲授1.带着问题,看着谱,大家一起来欣赏《长江之歌》教师提问: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并在音乐播放结束后分组短暂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这首作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一段落又是从哪到哪?②段落之间有何特点?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2.复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情绪教师提问:请大家在这次听的过程中,注意作品的从情绪上带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觉?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3.学唱作品教师示范,先唱谱,后唱词,在唱的过程中注意有感情的演唱,并请会唱的同学小声哼唱或跟唱,之后重点讲解①弱起节奏,及曲子中的附点与大附点两个节奏型;②谱子中的音乐术语。
最后请同学们打着拍子独立完成整首作品的演唱。
学生分组展示。
教师点评。
环节三:知识拓展通过刚才歌唱这首歌曲老师想问一问大家:①有谁知道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②歌曲中的“你从雪山走来”中的“雪山”指的是哪一座山?③“你向东海奔去”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环节四:课后作业想一想:以小组为单位,为《长江之歌》这首作品的音乐旋律编写以“母亲”为题材的歌词,并演唱,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长江之歌》通过对长江的赞美歌颂祖国曲式:单三部曲式——A,B,A1。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生活课件-(1)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
乐大师。
10
• 欣赏 •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 作者:(俄)柴可夫斯基
11
• 欣赏 • 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 • 王世光(曲) 胡宏伟(词)
12
<长江之歌>
• 话说长江--主题曲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 啊!长江! 啊!长江!
4
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片头曲:草原赞歌
5
草原放牧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
• 吴祖强(1927- ) 作曲家。中国音乐 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 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 妹》(合作)。交响音画 《在祖国大地上》,舞剧 《鱼美人》等。
6
•
刘德海(1937--- )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是
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
来的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
人们称他为琵琶大师,国
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7
• 欣赏 • 草原放牧
•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
其余四部分分别是: 与暴风雪搏斗 在寒夜中前行 党的关怀记心间 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8
9
• 柴可夫斯基
•
(1840---1893),
音乐鉴赏
音乐与人生
1
• 自古到今,无论是摇篮边的催眠曲还是 葬礼中的哀乐;无论是宗教仪式中的祭祀 音乐还是劳动中的呼喊号子......音乐始终 伴随着人类的生命历程,谱写着人类的生 命之歌。
人音版 音乐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和爱好。
德育目标:通过对本首歌曲的学唱及练习,感受歌曲中对长江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1、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与长江有关的知识。
2、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三段体知识,且能运用知识重点分析音乐作品。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二)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要素变化而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一)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二)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三.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长江之歌(一)情景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它不仅有灿烂的文化,更有壮丽辽阔的山河,有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更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大河——“长江”,那么,哪位同学能谈谈你对长江的了解呢?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资料收集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设计意图:以“母亲河”长江为谈话切入点,激起了学生了解长江的求知欲。
(二)学唱歌曲1、播放《长江之歌》视频2、简介歌曲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设计意图:充分了解长江的风采,感受音乐的意境美,为演唱歌曲做好情感准备。
3、分析旋律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结构(“A+B+A’+尾声”的结构即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更深一步体会歌曲情感。
1)再听,歌曲分几部分,这是一个几段体歌曲?是一个什么样的三段体?2)分析A段。
由四个乐句构成,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①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旋律上下起伏,就好像长江波浪起伏跌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长江之歌
www.5y
kj.co
m 一、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长江之歌》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第三首歌,是一节鉴赏课;采用的是领唱与合唱的方式进行演唱;旋律出现琶音、大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歌颂,体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长江”风貌简单的了解,并通过歌曲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
其次,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对教材了如指掌还是不够的,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情;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
六、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我采用视频导入方法,我会先播放“母亲河”黄河的视频,并提问学生: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象到什么场景?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与日常经验的总结,可以回答出:给人一种雄伟、壮丽、澎湃的感觉;想象到中华英雄儿女不畏艰险、勇敢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
由此,引入到我国另一条历史长河“长江”的学习,感受一下“长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
第二部分:探究学习,新课教授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
初次聆听,我会设置问题: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行自由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歌曲的情绪为热情、激动、亲切地;给人一种壮阔、震撼的感觉。
再次聆听,我会顺势接着设置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什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我总结为:采用领唱合唱的方式,“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以及人物的情感。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歌曲的整体风格特点初步了解,捕捉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活动二:学习歌曲
首先,我会进行弹琴,组织学生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用圆润、优美的声音进行发声。
其次,我会与学生一起演唱歌谱,在演唱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歌曲中有哪些音乐元素?又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回答;我总结为:旋律中出现琶音、大跳等;琶音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坚定、跳跃的感觉,间接描绘长江水流的特点、以及感觉;旋律中出现大跳,主要是通过旋律的起伏突出人物的情感。
最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思考:歌曲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学生听过对歌词的研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回答出:歌曲通过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赞美与歌颂,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与爱国之情。
通过这样具体、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
学习歌曲,了解欣赏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活动三:演唱歌曲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歌曲?学生通过将歌曲与情感的结合,可以回答出:用坚定有力、稍显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然后,我会请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领唱,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循序渐进的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发散思维与想象力,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聆听歌曲《黄河颂》,与《长江之歌》进行对比欣赏。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点题升华
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
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学生针对歌曲,
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呼吁学生热爱生活与大自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
对于本节课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长江”的有关内容,下节课进行交流学习。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