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王君:京渝作文公开课实录——《让笔下多一些悲悯》(精校完美打印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王君:京渝作文公开课实录——《让笔下多一些悲悯》(精校完美打印版)

王君:京渝作文公开课实录——《让笔下多一些悲悯》

王君:京渝作文公开课实录——《让笔下多一些悲悯》娟子

王君:京渝作文公开课实录

请首先悲悯我们的孩子

——《让笔下多一些悲悯》作文课的北京版本

重庆外国语学校王君

【写在前面】

这是一堂非常难忘的课,一次非常特殊的公开课体验。

从传统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也许不算成功。因为从始至终课堂上都没有出现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谈不上精彩。比较起自己上过的很多鲜花烂漫激情四溢的公开课,这堂课很平凡。

但是,我自己却为这堂课评了最高分。

这是一堂不像公开课的公开课。正如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麟生教授后来在评课中所说:如果不是王君老师课前课中把这些学生“调理”了一下,我们今天下午这几节展示课可能很难展示下去啊……

后来我了解到,来上课的这二十来个孩子是由北京东城区一所薄弱学校的两个班的部分学生拼合而成的。学生语文素质、思想素质的原因,大会组织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导致孩子们一开始非常散漫,给教师教学们造成了巨大阻力。

然而恰恰是因为阻力,这次教学反而呈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不仅没有“明星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也相当差的“拼盘班级”。学情的现状考验着教师的理念和智慧。

我庆幸自己禁受住了这一次称得上严峻的考验。

因为严峻,所以这次考验成为了一次弥足珍贵的高峰体验。

课后收获了很多赞美。老师们的评价是“非同凡响”,专家的评价是“妙手回春”。我想,这些评价不仅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彰显着

一种新的评课理念:看课,不仅看学生和老师的现场表现,更要看学生和教师的现场生成。确实,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堂课的收获不在于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优秀,而是让后进的学生表现出了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是多方面的:有语文素质的进步,更有思想素质的进步。这是一堂本身就在不断成长的语文课: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起点并且立足这起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开拓。这堂课不华美但真实且纯粹。

这次作文课设计的主题是关于悲悯情怀。课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悲悯情怀首先就是悲悯我们的孩子——不管他们的现状如何,教师都必须要有自信。只有教师的悲天悯人,才能换来课堂上真正的平等对话和学生个性的成长。这也是我把这篇较为另类的实录取名为《请首先悲悯我们的孩子》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花絮很有意思。后来在评课的时候,一位著名的教授幽默地说:王君老师这堂课很成功,但“瑜不掩瑕”啊,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值得商榷。王君老师多次提到学生的笑,开头批评,中间鼓励,结尾表扬。王老师用笑来捭阖全课,这是老师的高明之处。但是,是不是十二三岁小孩子一看到“悲悯”两个字就不能笑只能愁,一笑就是思想有问题呢?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无意之中仍旧暴露了教师的思想霸权和人格霸权呢?

教授笑语盈盈的点拨让我思考良久,至今依旧在思考……

【课堂回顾】

2007年7月16日下午2点30分,北京教育学院602

教室,全国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会会场。

将要开始的是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

我走向讲台。没有人看得出我心里的焦灼。在外地上公开课,我从来都是更富信心和激情的。但今天有些不同。我站在讲台上深深地环视了一遍兀自在座位上打闹说笑根本不搭理理老师的二十来个孩子。这种状况也是第一次出现——我是擅长和学生用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交流的。往往课还没有开始,学生就会和我成为了朋友。像今天这样冷淡冷漠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我暗暗稳定着情绪,努力微笑着大声地说:“同学们,静一静,上课之前王老师说两句题外话。”几个学生抬头看我,眼神里没有什么表情。

“刚才听第一节课的时候,王老师很忧伤,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这么大热的天,这么快乐的暑假,这么让人昏昏欲睡的中午把大家弄来上课,同学们心中肯定有怨言不是?老师理解,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忧伤。第二个原因呢,刚才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挺逍遥的,玩手机的玩手机,耍纸牌的耍纸牌,看小说的看小说,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王老师是从重庆来的,从西部地区到北京来朝圣的,老师心目中的北京学生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有些忧伤。”我没有再说下去了。下边还是有孩子在聊天,但说笑声小了些。大部分孩子抬起头来看着我,脸上有了一点点惭愧。

这次精品课展示有八节,今天下午安排了三节。第一节课是北京本地的一位男老师上的。这位老师的口头表达挺有磁性,但是我至今不理解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在这样高规格的展示课上,后边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但是他就一直心平气和不疾不徐地满堂“灌”着。学生们本就很散漫,这样一来于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就没有了。我坐在听课位置的第一排,说严重一点儿,为这位超然于物外波澜不惊的老师心急如焚,为这些超然于课外玩得不亦乐乎肆无忌惮的学生如座针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了刚才课前的那一番含蓄的提醒,或者干脆说是批评。

我开始上课。我对自己的课本来很有信心。《让笔下多一些悲悯》,仅看这题目,你就可以知道这会是一堂掀起情感高潮的课。我在重庆试讲了几次,分别选择了学习风气最好成绩最棒的班和学习风气最差成绩也最差的班。试讲效果不错,学生的发言质量自然参差不齐,但感动却都是一样的。越在差班,震撼效果越明显。甚至好几次,学生都和我一起泪洒课堂了。可是,今天,我能感动这二十来个冷漠而散漫的学生吗?

很难!这是我观察了这些学生近一个小时后得出的结论。

但我努力告诫自己:不能没有信心!你在讲悲悯,那就从悲悯你的这些冷漠的孩子开始吧!

果然,学生的表现很迟钝。我读完了导语——我的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没有人鼓掌。而我在重庆,每一次读完,孩子们都很动容,台下总有热烈的掌声响起的。还好的是,课堂的气氛总算渐渐有了一点点肃穆了。但是,最后两排还是有几个男孩儿一直没有停住窃窃私语。

最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人举手。我请第一排的一个女孩儿起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她嗫嚅着半天也开不了腔,在我反复的鼓励和帮助下才挤出了一两个字。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我的授课题目。我引导孩子们轻轻地深情地朗读“悲悯”这个词语。读了三次,每次都有人在下边笑。我很诧异,仔细听了,发觉许多同学都不认识“悯”字,他们把这个词语读成了“悲文”或者“悲米”。

我耐心地纠正了。我站定,很沉痛地说,同学们,你们不仅不认识这个词语,而且你们还不懂得这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你们在笑。我相信,当你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一定会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去读“悲悯”才是最合适的。

朗读和点评经典悲悯文段的阶段原本还算顺利,但临到最后一个小步骤时,刺耳的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