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合集下载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 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情节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杂而不乱,情绪有 张有弛,互相纠缠的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既多 侧面地展示了吴荪甫的性格,也能揭示各种矛盾 的内在联系。 作者承认有“半肢瘫痪”现象 。
第九讲 茅 盾
2、《子夜》最成功的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最成功的是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杜竹斋、冯云卿、屠维岳等也都个性鲜明。 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 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 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 体,合二为一。
第九讲 茅 盾
作者自述
《〈子夜〉跋》: 《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 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 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 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 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 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 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 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第九讲 茅 盾
1、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
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 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 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叶子铭《谈<子夜)的结构艺术》一文中提出“三线 交叉说”。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 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 、大革命时期( 1927—1929 ):“矛盾“的茅 盾。 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 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 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一)积极建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二)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落 花生论》,《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 导言》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 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 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 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 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文 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茅盾文学奖 在中国文坛影响较大。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 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 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 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 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 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 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 充分的艺术反映。 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 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 “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 国社会编年史。

4、茅盾·作品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盾全集读后感

茅盾全集读后感

茅盾全集读后感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而茅盾全集则是他一生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在阅读茅盾全集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对他的作品和思想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茅盾全集包含了茅盾一生的文学创作,其中既有小说、散文,也有戏剧和文论,涵盖了茅盾多种文学形式和题材。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更表现出了对人性、道德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茅盾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茅盾的小说作品中,我特别喜欢《子夜》、《边城》和《红岩》。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出了茅盾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子夜》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而《边城》则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农村社会的揭示,展现出了茅盾对中国乡土文学的独特贡献。

而《红岩》则以其对革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我极大的享受,更让我对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小说作品外,茅盾的散文和戏剧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见解,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而他的戏剧作品则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回顾和思考,让我对中国戏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我极大的享受,更让我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茅盾全集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他的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茅盾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我极大的享受,更让我对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茅盾生平

茅盾生平

茅盾生平:(1896-1981)二、茅盾思想及创作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

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

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19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长篇《子夜》、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

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

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

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茅盾:现代华语小说的奠基人

茅盾:现代华语小说的奠基人

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代表性
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反 映时代变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深入人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物塑造注重心理描写,展现人物 内心世界
简洁明快: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沓,不冗长。 刻细腻:茅盾善于通过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表达丰富:茅盾的语言表达丰富,能够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质朴:茅盾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贴近生活。
茅盾的作品对 于现代华语小 说的文学风格 和语言风格产 生了重要的影 响,推动了现 代华语小说的 创新和发展。
茅盾的作品对现 代华语小说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开创了新的 文学流派。
他的作品在文学 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为后来的 作家提供了创作 灵感和借鉴。
茅盾的创作理念 和风格对现代华 语小说的发展方 向产生了决定性 的影响。
茅盾小说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呈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茅盾小说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信,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投降。 茅盾小说通过塑造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茅盾小说对现代华语小说的影响,推动了华语小说的民族化和现代化进程。
茅盾小说中历史 事件和人物的描 写,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真实面貌。
茅盾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人文精神,为华语小 说注入了新的文化价值。
茅盾小说对华语小说的贡献 在于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和表 现手法。
茅盾的小说语言优美,刻画 细腻,对华语小说的语言艺
术有重要影响。
茅盾的小说创作具有跨时代 的意义,对后来的华语小说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小说对现代 华语小说的影响
茅盾小说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弘 扬,为现代华语小 说注入了中华文化 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和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和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

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

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

“文体”一词随着时代和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概念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体”大都指“体裁”和“风格”。

在西方,“文体”又译为“风格”,文体研究往往倾斜于对个体语言风格和语言运作方式或编码方式的研究。

在中国新文学中,“文体”主要有三义:一为作品样式(或称体裁);二为作品的语言形态;三为作家风格或流派特色。

【①】本文倾向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卫平教授对“文体”的涵义界定:文体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是指一定的话语系统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独特的个性体验、主体意味、思维方式及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它是由叙述话语、结构模式、作品类型等因素构成的文学的审美风范。

文体不但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作家精神特性的表现。

【②】“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是准确、简炼、流畅,这纵然是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是可以从按部就班的艰苦锤炼中取得的。

可是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

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这是别林斯基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

【③】别林斯基的话主要阐明了两点,一是文体在文学创作中重要性。

二是文体具有内蕴性,文体已经上升到比语言技巧更高一级的艺术层面。

二、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小说被称作“社会分析”小说。

这类文体的小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特有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

以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分析”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截取社会生活横剖面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对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描写和全景再现,人物形象阶级特征鲜明,情节冲突,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

茅盾也被称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文学流派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还是以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来反映矛盾“社会分析”小说在那个民族矛盾突出的年代所透露出的社会变动,以及作者透过作品所隐含的忧虑。

《子夜》这部小说描写五六十个大小人物,通过这五六十个人物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

作品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茅盾通过在文体上追求和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更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效果,力求完整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复杂全貌。

三、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看茅盾的一部部作品中,其实就是在看一幕幕刻画人生内心深处情感和时代道德博弈的活剧。

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手法多样,注重内心语言的刻画,这一点对后来许多作家的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茅盾的诸多作品中,茅盾常以有血有肉的情感对社会上各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深挖描绘,用文学艺术手段表达他们内心的苦闷、傍徨和矛盾,从而达到揭示人物内心隐秘和冲突的目的。

显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些特征成为了茅盾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很多作家对稍长段落的心理描写,是感到有难度和沉闷感的。

但茅盾有一部作品叫做《蚀》,正是以长段心理描写而为世人所知的。

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细腻刻画解剖物内心冲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化了,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幻灭》,茅盾的知名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中有一段对慧的长篇心理描写。

茅盾着力渲染慧由伤心而愤恨而诅咒一切的疯狂心理:“她发狂似的咬着被角,诅咒这人生,诅咒她的一切经验,诅咒她自己”。

至此作家抛开人物自身的感受而转入客观描写,“头盖骨痛得象要炸裂”,“直到她发昏”。

接下来是写梦境:慧和过去的男人的冲突和现在和抱素的邂逅这两种经历的交织,在这段描写中,茅盾主要是以描写慧过去受男性欺凌留下的痛苦记忆为主,让读者如临其境地看到感觉到那种精神精神幻象。

描完完这段梦境,茅盾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再一次把慧写回现实。

最后才写慧进入了较为清醒的盘算定夺阶段,慧断定抱素不值得爱,进而决定了自己的对策。

慧在恢复了刚强和狷傲的态度后,重新肯定了“第一次被骗”后确定的对于男性报复的主意是可行的。

于是彻底摆脱了噩梦的袭击的慧重新又振作起来。

慧又恢复了她的玩世不恭、刚强狷傲的本来面目。

茅盾通过这一层紧接一层的短暂的心理剖析高度概括反映了慧由过去发展到现在的个人身世之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现了慧的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同时,茅盾又把慧在经历多个阶段痛苦后形成的那点的男性报复主义的主客观原因也写得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的情节构造,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运用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是茅盾小说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一特色在心理独白小说《腐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日记体形式创作的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通篇以主人公的自讼自辩,自我解嘲来展示其内心独白,至始至终以人物“意识流程”作为内在线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开展故事情节。

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方面,茅盾除了采用了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之外,还不时插入一些回忆、幻觉、梦境、联想等逻辑推理。

这些手法的运用贯通全篇,比如:第一则日记中,以赵惠明的回忆和联想来描述她的身世经历,同小昭和希强的“特殊关系”以及她对个人前途的憧憬等等,从而使读者既可了解她步入歧途的原因和过程,也能看到她的矜持、放荡、淫靡、嫉妒等性格特征和苦闷挣扎的情况。

作者通过赵惠明思想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深化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格,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其文体有着鲜明的独特性。

茅盾也是出色的文体家,他较早地具备了文体的自觉意识。

这种对文体的自觉意识最早来源于在1923年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文体风格的称赞和对《呐喊》的文体学贡献高度评价。

从此之后,茅盾也在自己从事小说创作中努力探索着新的小说形式和表现技巧。

1958年,茅盾在自己的《茅盾文集》第七卷的后记中,回忆起当年写小说时的状态是“在努力挣扎,想从自己所造成的壳子里钻出来”。

我们可以从茅盾的这些话中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茅盾是一个以小说艺术为生命的文学巨匠,在更新小说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茅盾不断地尝试摸索创造,自觉地促成小说文体的现代变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代文学大师的革新风范。

茅盾正是这样孜孜以求地探索着既符合时代又适合自己小说新文体的路子,创造了体式完备、形式多样的小说类型,形成了具有现代感和形式感的艺术景观。

茅盾作为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他对小说文体建构的独特贡献当然首先表现在长篇体式的开掘上。

早在1933年,吴组缃就指出:“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

”【④】吴组缃的类比是十分精辟的,也是对茅盾在小说方面的造诣最高褒奖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严格意义上来将,茅盾的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及在此影响下所显示出的现代小说文体意识的独立性,是和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

说到小说创作,不得不提到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这部小说可谓是“三部曲”形式的开篇之作。

这部小说既可独立又能连缀,既可分又可合,融会贯通,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加上这部小说的文学创作水平,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可不多的佳作。

之后,茅盾又创作了许多三部曲作品,将这一形式推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等。

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

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

一是茅盾在长篇文体上的建构,首先在于他开创了“全体小说”。

“全体小说”,是日本学者田村里子在谈到马尔克斯的作品提出的概念。

田村里子说:“马尔克斯的作品刚劲豪放,和日本文学特有的纤细或者说柔弱的美恰恰相反,他是把社会、政治、美熔于一炉,探索全体小说的作家。

”【⑤】茅盾恰恰在这点上和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和思路相吻合。

矛盾将社会、政治、美交融于一处,成为开创“全体小说”的作家。

在“全体小说”的创作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巧和形式问题,也是一个反映小说家把握生活方式的问题。

茅盾的这种“全体小说”,必然决定了他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活和时代的脉搏和律动,透过他所生活的大时代的空间内,去感知、去领悟时代生活的主潮和去向,去捕捉反映生活、驾驭题材方面的创作灵感和文字碎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