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海洋生物学论文—浅谈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摘要藻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主要谈谈藻类的贡献与危害.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与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

关键词:海洋藻类人类贡献危害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藻类,是最简单的光合营养有机体。

藻类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

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原植体植物。

藻类的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没有不孕细胞层包围。

它可以定义为:无胚、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藻类是低等植物中的一大类。

藻类种类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藻类可以分为海水藻类和淡水藻类。

严格意义上讲,它可以分为8个门类:蓝藻门,金藻们,硅藻门,甲藻门(其中包括隐藻),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后两门为海水藻类,如: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和海带等肉眼可见的较大的海洋藻类。

淡水中6个门的藻体需显微观察。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藻类作为食物、药材、饲料等。

藻类与工业、农业、水产、地质、水域环境保护、航天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和研究藻类。

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上陆地与水的比例。

显然,水是占了优势。

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

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

海洋生物论文

海洋生物论文

作者:冯银惠学院:商学院班级:物流管理121班学号:12313907内容摘要: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

它虽然没有脊椎,但身体却非常庞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撑其巨大的身体。

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

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

水母的种类很多,我国大约有400种左右,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

水母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我们常吃的海蜇也是水母的一种。

迄今全世界发现的桃花水母属仅有的11个物种中,有9种在我国发现并命名。

然而,有关国内所定种类的可靠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对国内桃花水母的分类、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和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桃花水母的资源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母、水母繁殖、桃花水母正文:一、水母(英文:J e l l y f i s h)是一种低等的海产无脊椎浮游动,肉食动物。

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已知道的约有200种。

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

本纲的水母分为两型自由游泳水母及营固着生活的种类(以柄栖附于海草及其他物体上)。

营固着生活的形似水螅的种类构成十字水母目。

水母含有95%的水份,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

水母具有再生的能力,水母如果遭受其他捕食者的攻击,而造成局部较轻微的受伤,如失去部份触手等,是可以再生的。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

水母的近亲包括海葵及珊瑚,水母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一是圆圆的伞体;二是触手,上面布满刺细胞;三是口腕,捕食猎物。

特征:1)水母是腔肠动物,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

2)水母整体呈伞形,伞体下有带毒触手,它通过伞体的收缩运动来形成水流推动前进,速度很慢,依靠触手捕捉小鱼或小虾为生;3)水母通体含水,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4)水母被称为“温柔杀手”,虽然它外表美丽无比,但是,它的触手是有剧毒的,每年都有很多人被水母蜇伤,如果不及时抢救,轻则瘫痪,重则生命垂危;如果被大型水母咬到,如北极霞水母(它的伞体直径可达2到5米),那是可以让人立刻毙命的(小型水母毒性一般较小)。

海洋生物学结课论文

海洋生物学结课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主要的经济海藻的培养和价值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14年12月7日中国主要的经济海藻的培养和价值摘要:海洋藻类,简称“海藻”,也被称为“叶状体”植物。

距今为止,已有记载的海洋藻类的数量约为25000种左右。

海藻的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很多大型海藻被人们直接食用。

除此之外,海藻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开发生物燃料、可作为工业原料,我们还可以开发利用海藻的富集作用。

调查表明,可利用的经济藻类主要包括大型藻类中的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等类别的种类。

我国利用海藻最早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本文对中国主要的经济藻类的培养和价值进行介绍,其中包括了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

关键词:海藻海带栽培前言:海洋藻类是具有叶绿体,能有自养生活,没有维管束和根茎叶分化的孢子植物。

它存在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各种形态。

经济海藻是泛指对于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海藻。

这些海藻一般来源于自然资源或者人们的培养。

在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有了采用海藻的习惯,人们或直接使用,或拿来入药。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海藻的认识越来越多,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

1.特征1.1形态结构海藻多数个体微小,但也有长达几米甚至几百米以上的。

它的基本体质可分为三种。

一是单细胞类型的,它们体型小,有的单生,有的聚集成膜状,有鞭毛的运动,没有的则不能运动;二是群体类型的,它们的形态、大小、细胞数、排列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各细胞无一定依赖关系;三是多细胞藻体,一般为大型植物。

下面是几个中国主要的经济海藻。

1.1.1海带海带分为六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各个时期的特点也不同。

幼龄期的海带为5到10厘米的小苗,叶片平滑薄软无凹凸;凹凸期的海带有5到10厘米以上,叶片基部出现2排凹凸;脆嫩期的海带差不多1米左右,凹凸推向藻体尖端,柄粗壮,叶片基部楔形;厚成期的海带叶片长度生长速度渐慢,叶片厚而老成,且有韧性;成熟期的海带叶片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群并大量放散孢子;衰老期的海带大量的孢子放散后,叶面粗糙、老化、腐烂至死亡。

濒危海洋生物论文3800字_濒危海洋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濒危海洋生物论文3800字_濒危海洋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濒危海洋生物论文3800字_濒危海洋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濒危海洋生物论文3800字(一):中国濒危海洋动物信息可视化科普设计研究论文摘要:现如今活动于中国海域的濒危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差,因受重视程度不高,在保护措施上并未全面、有效、系统地开展保护工作。

如果政府、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民众不引起重视、关注与保护濒危海洋动物,濒危海洋动物的生存状况将愈加恶劣最终走向灭绝。

因此针对濒危海洋动物大数据可视化研究,向社会各界科普濒危海洋生物,将有利于社会各界关注到濒危动物的状态与采取正确的措施与决策,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关键词:濒危海洋动物;信息可视化;保护;科普一、濒危海洋动物物种的溯源与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与绵长的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更是到达了300万平方千米。

中国海域除台湾岛东岸濒临太平洋外,均属封闭程度不同的陆缘海,且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

海洋生物物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的生物物种,而且还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他海域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物种。

[1]伴随着人们对于海洋开发利用的强度增加,很多海洋动物已经面临濒危状态。

如中华鲎在二十一世纪初仍是沿海地区人家餐桌上一道常见的佳肴,近几年由于鲎极高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遭到了滥杀滥捕,加上中华鲎的繁殖生长周期较长需要13年才可繁殖完成,中华鲎赖以生存的浅海沙滩也因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项目被侵占,近几年中华鲎的身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2019年7月,中华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状态为濒危(EN)。

其他濒危种类还有长江江豚、玳瑁龟、黄唇鱼、白腹军舰鸟等大量海洋动物正在灭绝的边缘徘徊,而与之相关紧密相连的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也正遭受的严重威胁。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

一旦食物链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影响。

[2]海洋动物作为海洋中必不可缺的链接部分,如果中断,对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致命的打击。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

《海洋科学概论论文》考号:28号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日期:生命的起源内容简介:从地球的演化形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生命最初的存在形式及演化、分类。

引言: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很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他的古老在于,很久很久之前,人们就开始好奇,开始探索:而他的年轻则是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真正探索清楚,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

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更是在积极的寻求自身发展。

从地球最初的形成,到第一片海洋,第一片大陆的诞生,再到第一个生命开始,发展壮大,这一切的一切那么自然,又那么神秘……一.地球的演化形成关于地球的演化,科学界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那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发展与演化是相互关联的。

地球的演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冥古宙;(二)太古宙;(三)元古宙;(四)显生宙。

如下图: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很明显的了解到,地球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具有先进系统的地球。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现有的假说并不能作出对宇宙及地球起源以及进化的定论,科学探索仍然在进行中。

地球的演化离不开她的载体宇宙,也离不开最基本的结构基础物质。

正是在宇宙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无休止的发展变化中,地球一步步的成长演化。

如今地球仍然在不停的变化演化之中。

很难设想,数亿年之后,地球乃至宇宙将会是什么样子?茫茫宇宙,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这些问题,也是无数科学家不懈研究地球起源与进化的不竭动力。

二.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当第一只古猿解放双手开始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类,当人类不再为食物奔波劳碌,开始学会思考,人便开始好奇,好奇自己从哪里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1.创造论或神创说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

比如上帝、阿尔修斯。

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这种学说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于神的创造。

海洋生物论文

海洋生物论文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2014.12摘要:中国领海面积广阔,物产丰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本世纪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随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治理海洋生态污染,有利于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沿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

同时,解决好海洋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污染治理生态平衡前言: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日益密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于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海洋的资源以及环境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损害。

一、中国海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中国领海统称为“中国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环布亚洲大陆东南部。

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南以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太平洋相邻,南至大巽他群岛,面积493万平方公里。

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一线与黄海分界,面积7.7万平方公里。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是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南角间的连线。

黄海面积417,000平方公里,东海面积751,100平方公里。

东海与南海之间以台湾海峡沟通,其分界线经福建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的鹅銮鼻。

南海面积约为3,685,000平方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还拥有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

中国海蕴含着丰富的物产资源,作为北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受大陆影响较大。

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此线西北均为平缓的大陆棚,海底地形与地质构造为大陆的延续部分;此线东南多为大陆坡、海槽和深海海盆,地形复杂。

中国海大陆棚所占面积广,其中渤海、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棚。

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棚也很广阔,分别占该海区面积的2/3和1/2以上,其馀为大陆坡、海槽或深海盆。

动物药用海洋生物学论文

动物药用海洋生物学论文

药用海洋生物学论文题目:虾青素价值综述姓名:Tiffany所在院系: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虾青素价值综述摘要:虾青素(Astaxanthin)又称“虾黄素”,是一种从虾蟹外壳、牡蛎、鲑鱼及藻类、真菌中]1[发现的红色类胡萝卜素(Tso M 和Lam T T ,1996),化学名称为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卜素,分子式为40C 52H 4O ,相对分子质量596.86,是一种 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其化学结构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以共轭双键形式连接,在其两端有2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六元环结构,和β一胡萝卜素的结构相似。

虾青素呈粉红色,具有特殊的着色功能,沉积在皮肤和肌肉等组织中,增加其营养价值并改善色泽;也能够促进抗体的产生,增强动物的免疫力等。

本文综述了虾青素的生物学来源及其在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虾青素 来源 应用正文:1、 虾青素的来源1.1从甲壳类水产品加工的废弃物中提取虾青素水生甲壳类动物中均含有虾青素。

目前,国外的虾蟹加工业每年有l 000万吨的甲壳类废弃物,从水产品加工的废弃物中提取虾青素既能增加经济收益,又有利于减弱废水的色度, 减少污染。

从水产品加工的废弃物中提取虾青素虽效率低、成本高,但人工合成的虾青素的生态安全性还未被证实之前,国内外仍然广泛采取这种方法生产虾青素。

1.2通过培养藻类生产虾青素研究发现一些藻类也含有虾青素,目前国内外报道最多的是雨生球藻(H .pluvialis)。

雨生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氮源缺乏,则在体内积累虾青素,若在培养基中添加二价亚铁离子,虾青素的合成能明显提高,含量可达40mg/L 培养液和43 mg /g 干细胞。

雨生球藻生产虾青素的特点是:单细胞生物繁殖快、培养简单、易于提取,且藻粉可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饲料工业,降低了成本。

除雨生球藻外,还有通过培养绿藻(chlorrela spp)提取虾青素的报道。

海洋生物鉴赏论文 美丽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鉴赏论文 美丽的海洋生物

美丽的海洋生物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它们共同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海洋大家庭里,组成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大千世界。

独特的生存环境使海洋生物形成了特殊的身体结构和奇妙的生理功能,海洋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

这其中有闪闪发光的夜光虫和身体晶莹透明、随波逐流的水母,有美丽无比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海葵和“顶盔贯甲”的虾蟹,有“喷云吐雾”的乌贼、名贵的海参和鹦鹉螺,还有千奇百怪的鱼类、古老的海龟和憨态可掬的海豹,更有聪明灵巧的海豚和硕大无比的巨鲸……它们共同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海洋大家庭里,组成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大千世界。

如:能吃能喝能走的星星——海星;用内脏'掉虎离山'的动物——海参;在海里飘荡的'蘑菇'——水母;孩子由父亲孕育的动物——海马;善于把水搅黑的动物——墨鱼;眼睛长在同一边的鱼——比目鱼;不长枝丫只长叶的植物——海带;海洋中的游泳冠军——海豚;是虫不能走,是树能张口——珊瑚;生前不声不响,死后号声嘹亮——海螺……科学家告诉我们,从海洋中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开始,到现在已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了。

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如盐生小球藻),到地球上现存的最长、最重的庞然大物(如蓝鲸),几十亿年的生命演化过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

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

例如:康吉鲤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鳃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

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

有经验的渔民,能够根据鱼类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鱼群数量的大小,以便下网捕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感兴趣的海洋生物学现象——鲸鱼集体“自杀”之谜摘要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人类无法解释或者没办法完全了解的谜团,我们称之为“自然之谜”,比如埃及金字塔之谜、各种UFO事件、恐龙灭绝之谜等等,在众多的“自然之谜”中,鲸鱼的“自杀悲剧”无疑是当今最为直观的最悲惨最牵动人心的一幕。

国内外曾有无数次对鲸鱼的集体“自杀”进行过报道,也对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本文将对这海洋生物现象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的知识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鲸鱼集体“自杀”现象机制见解引言“近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岛屿上,至少有120只鲸鱼和海豚神秘搁浅在海滩上,结果全部死亡。

目前,营救人员正在全力以赴开展行动,防止更多的鲸鱼和海豚搁浅而死,这些动物集体自杀的;原因正在调查研究中。

······”①上面是摘自《中国乡镇企业报》的一篇报道。

我们知道,鲸鱼和海豚都是大型的动物,想看看,120只搁浅死亡在海滩上,该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景象。

一下图片是其中一张拍到的搁浅死亡在海滩上的鲸鱼群: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素以优美风景和宜人气候闻名于世,但几乎每年这里都会发生大批鲸鱼搁浅死亡的事情。

据统计,过去80年间,此地共发生过300余起鲸鱼“集体自杀”悲剧。

用澳洲媒体的话说,塔斯马尼亚就像是鲸鱼群公认的墓地。

但科学家们至今不能确定,为什么鲸鱼选择这里作为生命的归宿?世代栖息在大海里的鲸群为什么会突然之间一反常态冲向海滩,它们真的在上演“集体自杀”的悲剧吗?世界上第一个记录鲸鱼搁浅现象的,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直率地告诉人们:“鲸究竟为什么会搁浅?我无法回答这一难题。

”古代的著名学者普卢塔赫却把鲸鱼搁浅现象解释为“集体自杀”。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因为鲸鱼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丰富的感情,再说鲸鱼一旦搁浅后,往往显得惊恐,甚至发出悲惨的求救声。

尽管用“自杀”说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有显不科学,但“鲸鱼集体自杀”一直以来被人们相传,此时,“集体自杀”只是在阐述一个现象而已。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自然现象呢?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做过过许多的猜想和解释,有中国古典的“彗星影响说”,也有当今的一系列的解释这一现象的机制的理论。

这些都是我们要探讨的,当然,本人将结合我们课程学习的一些知识以及自身掌握的其他知识也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鲸鱼“集体自杀”现象鲸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动物,众所周知,鲸鱼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存在的哺乳动物中体形最大的。

鲸的祖先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所以人们误认其为鱼),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自古以来,人类就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常有单独或成群的鲸鱼,冒险游到海边,然后在那里拼命地用尾巴拍打水面,同时发出绝望的嚎叫,最终在退潮时搁浅死亡。

这就是所谓的鲸鱼“集体自杀”现象了。

鲸鱼“集体自杀”的现象是频频发生的。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过很多例鲸鱼“集体自杀”,很多都是比较常提到的,比如:1754年法国奥捷连恩湾的沙滩上,30多余抹香鲸搁浅死去;197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的沙滩,150多条逆戟鲸不顾死活地冲上海岸;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峡海湾,130多条鲸死去;2005年3月10日,广东吴川长8米重约4吨大鲸鱼搁浅死亡;一条身长8米多、体重约4吨的国家一级海洋保护动物大鲸鱼,于2005年3月10日下午被人发现在吴川市大山江街道良美村附近海岸上搁浅死亡;2008年3月11日,一头2吨多重鲸鱼在海南搁浅死亡;2008年3月11日凌晨,一条重达2吨多的鲸鱼被发现在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潮滩港搁浅死亡;2008年9月1日,三千斤重鲸鱼搁浅金沙滩;2008年8月30日晚上,一头重达3000斤的成年日本喙鲸在青岛开发区金沙滩海域搁浅;等等。

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现象。

这种神秘的自杀现象,自古以来就一直使人们感到困惑不解。

为此,人们也努力地去探寻这一自然奥妙,一方面是想了解这一自然现象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去能够找到防止鲸鱼“集体自杀”的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解释这一现象中,当今是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论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各种学说,各有自己的道理。

很有趣的是,有人甚至解释鲸鱼是为爱情而“自杀”的,新西兰海洋生物学会一名叫莫里斯的专家提出了一个“惊人之说”:他认为这些领航鲸集体自杀的真正原因乃是“被爱情所伤”。

②不管怎样,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各种学说都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机制。

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我国古代学者的探索——“彗星影响说”上面已经谈过,近些年来,鲸鱼“集体自杀”现象在国外有过许多报道。

其实,并不是近些年来才发现这一现象了。

我们在上文也已经有谈过,远在亚里斯多德时期,他已经发现了鲸鱼自杀现象。

而在我们过古代,也已经有记录发现了鲸鱼“集体自杀”,并对此作出假想,这就是“彗星影响说”。

我国有学者在查阅了我国古代大量丰富的史料后,发现早在汉代古人就观察到了鲸鱼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还认为与太空中的彗星活动密切相关,并形诸文字流传下来。

例如,《淮南子》中两次提到“鲸鱼死而彗星出”书中卷三的《天文训》载:“物类相动,本标相应。

或阳燧见日,则燃而放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卷六的《览冥训》中也有类似记载。

我国古代这些记录,显示了彗星活动对鲸鱼“集体自杀”这一自然现象的影响的假设,即“彗星影响说”。

这一设想还一直影响到现在。

现代天文科学研究证实,近几年正是彗星最为活跃的时期:1993年8月,运行周期为130年并引发了英仙座流星雨的斯威夫特一塔特尔彗星掠过地球1994年7月17-23日,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发生千载难逢的大碰撞;1996年3月,一颗明亮庞大、慧尾分叉且长达1.8亿千米的长周期(几千至几万年,尚无定论)——彗星百武彗星光临地球,轰动全球;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日全食,与此同时,一颗本世纪最亮、运行周期长达4000多年的“世纪彗星”——海尔一波普彗星于3、4月间掠过地球,许多人有幸目睹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日食彗星同时出现的天文奇现。

此后不久的6月4日,北京天文台又发现一颗被命名为"兴隆彗星"的暗弱彗星;1998年11月,远行周期为33年并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狮子座流星雨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又一次从地球旁边经过。

而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鲸鱼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根据古人的观察解释和现代科学的研究,鲸鱼死亡与彗星活动二者间似乎存在某种内在而微妙的联系那么其内在机理又是什么?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鲸鱼“集体自杀”的“经典论”庞然大物也无助——鲸鱼搁浅背后的无奈,究竟是什么让这样的悲剧频频发生呢?上文提到的“彗星影响说”毕竟只是一种假设,并没又从根本上找这一假设的内在机理。

我们更希望去探索一些内在的机理,这样才能是我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1.地形论荷兰学者范、希·杜多克认为,鲸搁浅可能与海岸地形气象条件有关,因为它们多发生在坡度平缓的海岸。

当鲸向这里发射超声波信号时,其回声信号会失真,使它根本探测不出深水的位置,从而导致迷途。

可是近年来研究证明,坡度平缓的海岸并不引起回声信号的混乱。

搁浅的鲸群多发生在坡度平缓的海岸处是事实,这是因为在其他地形如海峡或悬崖峭壁等处不可能搁浅。

因此地形的影响缺乏说服力。

2.失常论有人认为鲸群可能受到意外的刺激而仓惶出逃,或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击或人的骚扰而有意登陆搁浅的。

3.向导论有些人认为有些鲸喜欢群聚,群中常有某个成员充当领导,整个群往往随其一起游泳,一起觅食,也一起逃跑。

当“头头”因病或遇害而上岸搁浅时,整群鲸也就随之同归于尽。

4.返祖论一般都承认鲸是由陆生祖先演变而来的,而在其由陆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们的祖先一定出现过许多中间类型,即水陆两栖生活。

当它们在水里遇到不利情况时,就逃上陆地,寻找安全之处躲避风险,久而久之便形成鲸的一种习性。

故有人提出一种假说,认为鲸搁浅是遵循其祖先所确立的道路所致。

5.病因论现在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病因上。

鲸之所以离水上岸,主要是由于病魔缠身,身体虚弱不堪,无力驾驭风浪,随波逐流被海水推上海岸,或是有意爬上海岸寻求喘息之机。

因为在这里它不必每喘一口气都要挣扎着浮出水面。

6.摄食论有人认为鲸的近岸摄食习性对其搁浅有一定的影响。

当鱼和乌贼徊游近岸或产卵生殖时,鲸群也跟踪而来。

由于嘴馋贪吃,恋食忘返,造成退潮后搁浅。

7.鲨鱼围剿论几年前一条鲸鱼冲上澳大利亚海滩丧命。

该国学者推断,利用近海礁石丛生的地形躲避鲨鱼群围剿的鲸鱼,慌不择路之际冲上沙滩,从而搁浅身亡。

8.小虫影响论英国科学家解剖自杀鲸鱼尸体时发现,其耳朵中都有一种身长仅2.5厘米、生活于污染海水中的小虫.据此认为小虫使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而到海滩上。

9.地磁场异常影响论阿根廷学者对发生于1997年8月底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约300头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分析研究后认为,当时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引起地磁场异常而发生的“地磁暴”,破坏了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从而使之走上“绝路”。

而美国一位地质生物学家则发现,鲸鱼自杀的地点大多在地磁场较弱的地区。

他认为,鲸鱼通常是顺着地磁场的磁力线方向游动的,而进入地磁场异常区的鲸鱼往往还未反应过来就搁浅到岸上。

10.病窑侵袭论鲸鱼、海豚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过着群居生活,通过竞争取得首领地位的领头鲸(或豚)在这个家庭中可终生享有无穷的权威。

当某种病毒侵入海洋水族中引起一种类似于人类早老性痴呆症的疾病时,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跟着已患病而迷失方向的傻头领在海洋中乱游,一不小心就冲上海滩,集体丧生。

解释虽合情合理,可究竟是什么病毒谁也说不清。

近些年来,有关鲸鱼、海豚冲上海滩自杀的事件不断见诸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它们为何会神秘地死亡?各国科学家通过大量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以上种种推断和解释。

各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一现象的机理,有些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我将它们称为“经典论”,说是经典,是因为这些都是目前大家普遍比较接受的观点。

但每个学说论断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也没有哪个是能够真正完全解释鲸鱼集体之死。

没有定论的经典论,使我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那鲸鱼“集体自杀”之谜该何去何从,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且看下文。

人类的罪恶我们可以看到,“经典论”里提到的大都是将鲸鱼“集体自杀”归咎于自然的因素或者鲸鱼本身内在的因素。

它们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类的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一现象造成致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