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一,财产权是各种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都强调必须确认私有财产权,认为私有财产是政治国家的基础,把不得任意侵犯财产权作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自由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在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积极倡导自由思想,反对各种封建束缚。

第三,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中心内容。革命中代表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一般都把君主立宪制看作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不主张彻底推翻王权,只是要求君主服从国会的权威。

主要的政治思想派别

1 .保皇派。保皇派是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政治派别,主要代表人是罗伯特·菲尔麦。

菲尔麦于 1646 年写成了《论义权制或国王的自然权力》一书,为行将崩溃的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狂热辩护。他在该书中提出,王权来源于义权,王权是绝对的,君主的意志高于法律,人类生来便是奴隶,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因为人类生来就从属于他们的父亲。既然人类并非生而自由的,因此人类也就没有选择政府形式的自由。专制君主制是上帝选定的,除专制君主制这种政府形式外,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能存在主权。

2 .长老派。长老派是在清教运动中产生的政治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反对国王凌驾于教会之上,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来治理教会。在政治上,他们并不反对国王在世俗事务上的专制权力,他们害怕人民起义,甚至不承认人民反抗国王的暴政是正当行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主要是主张宗教改革而不是政治变革,在反对封建的政治斗命中他们显得十分保守而又动摇不定。

3 .独立派。独立派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等新贵族利益的政治派别。他们要求每一教堂、每一教派都能独立自主,由教徒自己管理,教徒们可以自由解释《圣经》,不受主教干预。在政治上,他们要求自由、平等,倾向于废除君主制,建立一个基于有财产资格限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派的著名思想家是弥尔顿和哈灵顿。

4 .平等派。平等派是独立派中分裂出来的政治派别,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他们要求通过普选建立共和国,实行权利和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李尔本是平等派思想的主要代表。

李尔本著有《人民公约》,提出生命安全和财产、信仰、言论等自由的权利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人们的权利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统治他人的权利。人民同意的契约是国家和法的权威的来源,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他反对君

主制和两院制,主张建立一院制共和国。议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但议会仅仅是人民的代理人,而非最后的主权者,最后的主权者是广大的平民。

5 .掘地派。掘地派是代表贫苦农民和无产阶级权益要求的政治派别,自称是真正的平等派,他们认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地主的掠夺,君主制既被摧毁,土地不均现象应被消除。掘地派的思想代表是温斯坦菜。

温斯坦莱写有《真正平等派举起的旗帜》和《自由法》等。认为真正的自由应是使用土地及其果实的自由,土地问题是根本问题。主张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建立一个理想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是高度民主的,共和国的所有公职人员都要由选举产生,共和国的立法、行政和经济管理权属于议会。他主张废除一切旧法律,重新颁布简明扼要、体现正义和自由的新法律。

弥尔顿的政治思想

弥尔顿的《失乐园》

弥尔顿是英国革命期间独立派的著名思想家,发表有《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政治著作,为自由平等和建立共和国而大声疾呼,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勇战士,是最早提出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家之一。

弥尔顿提出,自由、财产和生命安全是人们天赋的自然权利,其中自由则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人们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和政府的目的,首先就在于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包括财产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婚姻家庭生活自由等各个方面。他特别重视言论出版自由,认为它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弥尔顿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与自由是不相容的。主张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如果君主侵害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有权用法律惩治他。如果君主成为人民的仇敌,人民不仅有权推翻他的统治,而且有权审判、废除甚至处死暴君。

哈灵顿的政治思想

哈灵顿是英国革命期间独立派的著名思想家,革命时期出版了《大洋国》一书。他以财产因素和心灵因素为基础,考察政治问题,提出维护、巩固共和国的主张。提

出财富的占有权即产权是国家建立的基础,土地的所有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产权。

政体的形式可以依据土地的产权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专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国。政府可以依据心灵的因素划分为两类:依据理智来统治的“法神的王国”,依据情欲来统治的“人的王国”。他主张一个政府必须依据正确的理智来进行统治,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克制私利,禁忌情欲。

哈灵顿主张按照“均分与选择”原则建立政府。设想一个良好的共和国必须有三个机构:元老院、人民大会、行政机构。分别进行提案(均分)、表决(选择)和实施工作。

哈灵顿认为,一个国家要稳定,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保持产权均势,二是实行议会制和选举制度。

哈灵顿的构想对后来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霍布斯的关于国家起源和国家本质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权,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这是一种极可怕的、恐怖的、人与人相互残害的敌对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互相为敌的战争状态”,不存在是和非、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

产生这种互相为敌的混乱状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人类是自私自利的,在人类的天性中便存在着导致人们互相争斗的种种因素。第二,因为人类是生而平等的,任何两人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共同享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

但是,人类本性中还存在着的激情和理性,使人们同意履行一种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和平条件便是依据理性力量约束人类行为的自然法,霍布斯称之为“自然律”。

霍布斯提出,自然法最根本的原则是寻求和平。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有某种权威使人们必须遵守它。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安全的需要,人们在

理性的启迪下订立了契约,各人均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人或某个集体,让他们拥有权威来管理社会。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是:人们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力和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或议会即主权者,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力和权利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

霍布斯将按照上述契约而联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他把主权者看作是一个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说的“人格”不过是公共权力的抽象体现。实际上,他是将公共权力看作国家的本质。这是霍布斯对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贡献。

霍布斯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问题,他的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否定了君权神授肯定了君权人授,指明了国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平安各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他的契约论却是相当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权的结论,这与他用契约论、自然法解释国家起源和本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既要求进行一定程度改革,又害怕人民革命,随时准备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政治立场。

(二)霍布斯的主权与政体理论

霍布斯认为,主权是决断和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灵魂”。

主权应包括下列内容:立法权;与其他民族的宣战言和权;对一切参议人员、大臣、地方长官和宫女的预选权;颁赐荣衔爵禄之权和施行各种惩罚之权;掌握和运用国家全部武装力量之权,对一切意见和学说、书籍的审查权和最后裁决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及安全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权力,均属主权的范围。

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种权力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项重大权力的分割和转让都会导致全部权力的丧失。因此,霍布斯反对分权。

霍布斯依据主权者的不同,把国家区分为三种政体:君主政体,主权者为一个人;平民政体或民主政体,由公民全体掌握主权,贵族政体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权。

霍布斯把君主政体看作是三种政体中最优秀的国家形式。

(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

霍布斯认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自由与守法是相容的。

臣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相容的,因为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臣民按照

“自由意志”自愿交给他的。

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权者不能剥夺的。

霍布斯坚决反对臣民反抗主权者。

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实际上是主张君主有绝对的权力,臣民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乱的心理,也反映了他们与封建势力调和妥协的保守性。

(四)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必须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竞争活动及财产不受侵犯。为了履行这些职责,主权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主权的完整,不得放弃和让渡主权。

2 .必须对臣民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3 .必须制定公正的法律,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 .应该正确施行赏罚。

5 .必须甄选良好的参议人员。注意驾驭军队和军队的统帅。

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对封建贵族骄横暴虐,要求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的愿望。

洛克的政治思想

(一)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

洛克是西方最早对天赋人权学说进行系统证的思想家。《政府论》是其主要政治著作。

洛克提出,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在自然法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生命、财产、自由是自然法赋予人们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生命即生存权。

财产权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起源于人类谋求生存的劳动。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不可以为所欲为。

(二)洛克的政府起源思想

人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这种自然状态是和平、善意和互助的,是完备无缺的。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活动,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天赋权利。

但自然状态仍然是一种不断受到他人威胁和侵犯的状态。这是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着很大缺陷:

(1) 缺少一种确定的、明文规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

(2) 缺少一个公正的裁判者。

(3) 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判决得到应有的执行。

人们为了确保生命财产和安全不受威胁,便订立契约,把个人在自然状态中拥有的两种权利交给社会;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有权做他认为合适的任何事情的权利;三是自由惩处违反自然法的罪犯的权利。社会接受了人们基于契约而交出的权利,于是便设置政府,建立国家。

基于契约的政府,其权力不是专制的。

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

洛克的契约论与霍布斯的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仅仅是交出了保护和处罚两种权利,并未交出生命、财产、自由这样一些天赋的、不可转让的权利。第二,被授予权利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接受契约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

洛克关于政府权力性质和目的的见解,代表了英国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鲜明地表明了他们要求新建的国家必须首先保护他们的财产权不受侵犯,以便他们能自由地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反对政府权力具有“专断的”性质,强调政府必须以人民福利为目的,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

(三)洛克的法治思想

洛克是一个比较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国家的政体问题上,他坚决反对立法权由一个人掌握的君主专制而主张立法由社会多数成员掌握的民主制。

洛克认为,民主制国家应当是一个法治国家。法治就是国家必须依据正式颁布的法律来统治。法治是人们生命、财产和自由的有效保障。因为:

第一,法律是理性原则的体现,服从法律是服从理性,服从理性不仅不会限制人们的自由,反而会扩大其自由。

第二,安全是自由的保障,服从法律,人们才能获得安全,从而获得自由。自由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法治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还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鉴于君主专制和个人大权独揽的种种弊病,只有实行分权才能保证法治。

(四)洛克的分权理论

实行分权是法治的重要保证,可以克服君主专制和个人大权独揽的种种弊病。

在公民社会即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中,国家权力应当划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证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不是专断的、随心所欲的、为所欲为的权力。立法机关是临时使机关。

执行权是负责执行已被立法机关制定的继续生效的那些法律的权力。执行权从属于立法权,执行机关应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执行机关必须是常设机关。

对外权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结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各种事务的权力。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有区别,但是根难把它们分开,并同时由不同的人掌握。

洛克进一步指出,制定法律的人不能同时拥有执行法律的权力。

洛克主张在英国,立法权应交由议会掌握,执行权和对外权则让君主掌握。君主必须服从议会,不得僭权。

在政府解体的时候,人们可以运用革命的手段来建立新政府。当人民要求改变政府时,如果统治者妄图蛮横地用战争的强力来镇压人民,人民便可以用强力对付强力,消灭统治者。

(五)洛克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洛克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其学说是站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上的。

洛克是一个激进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斗士,一个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先驱,一个才华横溢的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他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学说反对君权神授,反对君权至上,反对专制政体,第一次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地论证了“天赋人权”的基本原则,使之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他最早提出的分权理论,第一次为资产阶级用民主形式组织国家提出了理论论证。

他对自由与守法和政府权力性质的论述,为以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提倡人民有反抗暴政和革命的权力,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作了有力的辩护。

洛克的政治思想大大影响了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众多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政府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流传,成为西方政治理论的古典名著。他那些富于革命精神的见解和主张,对当时和后来为摆脱君主专制而斗争的人们,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精神鼓舞的作用。

西方政治思想期末大作业及答案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及答案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次作业(0—3章) 一、填空题 1、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在20世纪前半期主要是战争与革命后半期的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深化、多样化和相互交融趋势。 3、20世纪的自由主义仍然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强调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生活的主旨。 4、社群主义的“社群”也可译为“社区”“共同体,是指家庭、邻里、 社团,也指国家。 5、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有我自己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6、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作为独立观点的政治正义观念。 7、保守主义的思想师祖是埃的们德蒙、柏克。 8、萨托利认为至善论一般强调自由和平等反对精英统治或能人统治,忽视专家的作用。 9、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70年代后随着能源危机引发震撼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达到紧张状态。 二、选择题 1、当今世界主题是(B ) A.危机与动荡 B.和平与发展 C.革命与战争 D.繁荣与发展 2、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 )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3、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ABCD)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A ) A.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先于政府,也大于政府 B.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小于政府 C.社会在理论逻辑与政府平行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渊源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 想渊源 摘要:17、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对于那时的美国乃至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影响力,美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在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根基上,发展创造出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与欧洲大陆颇有渊源,其中主要思想有人权论、美国独立思想、宪政民主思想、权力制衡思想和联邦主义等等,它们都是特定时期内人的头脑和意图所创造出来的最惊人的杰作,为美国的独立、建国和强大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本文将从独立、宪政民主、权力制衡、联邦主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它们与欧洲大陆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美国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渊源 一、绪论 18世纪的北美有两大政治使命,一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二是成立联邦政府。因此,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相比,美国政治思想就更加注重实用性,进行较少抽象的理论论证。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为美国人民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美国政治活动家们努力为革命战争、制宪活动、联邦政府寻求理论依据。美国那时的政治实践决定将欧洲大陆的政治理论运用于美国的政治实践。17、18世纪的美国政治思想深受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影响,吸取众家思想,有古希腊、罗马、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等等。然而美国政治思想家们对欧洲政治思想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而是在17、18世纪已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当时的政治实践进行了改造,开创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二、美国独立思想 (一)美国独立思想背景概述 英国自1607年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北美殖民地在经济上与英国乃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紧密相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勐,而英国殖民政府在北美的残暴统治,引起北美人们的广大不满,破坏了北美大陆基本的民主制度,严重阻碍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场争取北美独立的运动正在孕育,美国独立思想就是伴随美国独立的政治实践而产生。 (二)潘恩:北美独立,建立自己的政府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专题论文?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 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李剑鸣 提 要:独立战争爆发前十余年间,北美殖民地人士针对英国的“新殖民地 政策”展开激烈辩论,阐述殖民地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和依据,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为谋求独立制造思想舆论,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居民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独立宣言》的理论思路和逻辑框架已具雏形;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关键词:新殖民地政策 政治辩论 自由 权利 常识化 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却最终导致殖民地和母国彻底决裂,殖民地居民在对英国的政策进行抵制的同时,针对这些政策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①。这场政治辩论在美国历史上乃是一大公案,涉及美国革命的起源和性质、美国政治思想传统的形成及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历来颇受历史学家的关注②;但在不断的阐释和评说中,许多问题的本来意义受到了遮蔽。国内有关论著对于这场辩论大多略而不论,或偶有涉及者,亦言不及义。本文试图从美国早期社会和政治的变动着眼,通过梳理辩论的话语及其“语境”,以解析其历史内涵,诠释其本来意义。 ? 37?①②研究这场政治辩论的代表著作有Clinton Rossiter ,Seedtime of the Republic :The Origin of the A merican T radition of Political L iberty ,New Y ork ,1953;Bernard Baily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 merican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1967;H.Trevor Colbourn ,The L am p of Ex perience :W hig History and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A merican History ,New Y ork ,1974;G ordon Wood ,The Creation of the A 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New Y ork ,1972,Chapter 1;John Philip Reid ,The Concept of L iberty in the A ge of A merican Revolution ,Chicago ,1988;J. C. D.Clark ,The L anguage of L iberty 1660—1832:Political Discourse and Social Dynamics in the A nglo 2A merican World ,Cambridge ,England ,1994等。 美国有关论著多将这场辩论称作“宪政辩论”,本文以“政治辩论”名之,以其更能全面地涵盖所涉及的内容。

美国如何上思想政治课

美国如何上“思想政治课”? 信力建 在欧美国家,政治思想教育更多内涵是社会教育和公共教育,这种属于通识教育的政治和思想教育,社会机构、学校、家庭都承担职责,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在西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常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属于隐性课程。就美国而言,美国大学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处。 利用“通识课”进行公民教育 首先,设置“通识课程”进行间接教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又叫普通教育,相当于我国大学的公共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间接教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故事、伟人轶事,重在“知事”;中学讲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重在“明理”;大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升华,重在“求道”。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另外,美国大学还普遍开设人文类课程,如美国总统制、美国宪法、欧洲政治思想、美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民主问题等。还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二次危机与文明、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上述课程及专题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大学还结合新情况,不断调整有关课程和教学形式。如2002年秋,美国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哈佛大学校友杰·斯基林涉嫌卷入安然丑闻,这使哈佛大学十分震惊,该校商学院立刻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重新调整学校相关课程,在一年级设置为期3周的必修课——领导方式、价值观念和决策。学生必须面对社会现实案例中的道德、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从中吸取教训。一是针对类似安然丑闻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探索领导方式、价值观和公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来成为讲道德、守纪律的领导人员。 看电影也是受教育 其次,通过多向渗透进行教育。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向渗透特点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科方向渗透。 几乎所有学科都上心理课,理工农医类学生至少要上一年的人文类课程。通过各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一是向社会服务渗透。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移民子女提供外语训练、为监禁青年指导、慈善工作等。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 三是向社会环境渗透。包括在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多种场馆,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读《美国政治文化》有感 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101044015 张琦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基础是意识形态。就美国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使命感。“天顶命运”,反映着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文化生来就存在着对其他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蔑,不愿意与其他文化平等共存,坚持主张天下归宗。主张用基督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支配整个世界。并把在全世界推广基督教信仰、推广这种价值观看作是自己的“天定使命”,这种观念和意识也更加坚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种族优越”论。鼓吹美国的制度是最优越的,美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们相信上帝造就的美国人,生来就比别人更优秀,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作为优等种族,应当肩负起“文明传播者的任务”;鼓吹美国有能力把它的制度传播于全人类,把它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地球。 其次,人权观及个人主义。美国的人权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坚持“天赋人权”的理念;强调政治的权利;突出个人权利;提出人权的“普世性”;人权高于主权。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18世纪的欧洲思想,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 再次,民众参与和自由主义。公民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选举。各级公职官员是由选民定期选举产生。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反映自己的意见,参加其活动或支持其主张。公民参与还包括直接从事政府的行政工作、从军、其他公益服务和在法院担任陪审员。美国公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公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掌握命运。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其市民社会的强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西方政治学家认为:“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地建立在个性的这种自我指引力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其基础深厚广阔,其范围无法予以限制。”因此,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孪生姐妹。决定个人主义在美国生根的因素同样也作用于自由主义。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

美国公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公民教育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促进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很少有强迫和灌输而注重推理和引导,其教育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我国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任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充分认识美国的公民教育, 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关键词:美国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启示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所特有的概念。美国学校和社会虽然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到美国学校,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美国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其实质等同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通过公民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等,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和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区别,借鉴其精华,去除其糟粕。第一、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美国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美国所有的合法公民有权享有的一种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权利,具有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特征。公民教育是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一个美国采取多元的途径,培养国民具有效忠国家的意识,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挥其责任心和荣誉感,成为良好的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各级学校中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以及训育活动等;在美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很难看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字眼,因为自美国成立以来,从社会到政府再到学校,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注重培养有积极性、有影响力的公民。然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都是一致的,即服务于不同阶级、组织的统治者。纵观美国的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其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方式等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0350)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的要求 政治思想史,顾名思义是研究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科学。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则是研究近现代西欧、北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要求和政治见解,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其内容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等特点。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注意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作为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政治学专业(本科)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脉胳,弄清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主要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的逻辑联系,领会和理解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上重要政治范畴,从而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基雅维利、不丹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能了解其政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概况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观点与倾向。 (二)宗教改革与宗教改革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加尔文的改革思想;闵采尔的思想。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陈立思

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 陈立思 【内容摘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其总的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政治导向上的明确、坚定、一贯和方法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经验。 【作者简介】陈立思,女,1948年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副教授。 一提起“世界大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确,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迄今为止还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然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不是也处于前列的地位呢?这个问题大概很少有人想过。甚至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还会反问:“难道美国有思想政治教育吗?” 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首先,这是因为美国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一些人也就天真地以为,在美国真是可以想说什么、想干什么就说什么、干什么,想怎么说、怎么干就怎么说、怎么干,自己不需要也不允许别人来“教育”、“引导”,也没有这样的人或者组织、机构来履行“教育”、“引导”的职责。其次,我们确实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得太少。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美国研究领域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两个方面合起来,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其实,美国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还很有成效,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也不同。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了解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理由。相反,通过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我们不但可以进一步探索到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国的奥秘,而且对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提高我们的认识将大有裨益。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只能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特点、学校课程、成效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一次粗略的考察。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无名有实”。这是指,在美国,不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这些工作,在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考核内容和复习提纲 徐文涛 (一)绪论 一、考核内容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学习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3.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4.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二)复习题 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3.西方权利政治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考核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发展与特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 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 3.在古希腊城邦中,自由公民享有政治权利。 4.《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5. 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 6.从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开始,古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7.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8.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9.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0.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11.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释词 1.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评论: 美国社会形成的本质在于“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壶公评论语)。最初离开欧洲前往北美的新教徒的命运完全相似于犹太教形成时期犹太人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实质上就是犹太文化,认为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是不正确的,尽管在如何“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在方式和方法上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显然只是一种参考与借鉴。 马克思所关注的是欧洲社会,是工人的命运及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美国模式即不是他的主张,同样不是他的批判,但是为他的经济学理论所否定――事实我们今天可以清醒地注意到这一点。 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喻之漠视不恰当。 文章: 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录自《读书》2008年第12期 政治历史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撰写《论革命》(On Revolution)一书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 尽管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发生的时间与法国革命极为相近,两场革命之间又有着诸多的联系,但美国革命对欧洲革命者

思想的影响却极为有限。对此,她感慨地写道: “无论是(美国)这一革命的精神,还是美国革命的领袖们睿智闻达的政治理论,都没有对欧洲大陆产生太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美国革命者那些算得上是最伟大的新共和政府的创举,他们在政治体内对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应用和发挥,对各个时代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一些欧洲人对十八世纪美国革命的历史性漠视,在卡尔?马克思(1818—1883)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十九世纪一位博学的学者,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有着不懈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他对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但他关于革命的论述大多是基于在欧洲所发生的革命,如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甚至还包括一八四八年的德国革命,而美国革命则基本上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这委实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注意的现象。 虽然阿伦特曾有专著探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但她对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这一现象并没有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分析马克思忽视美国革命的这一历史现象和出现的原因,不仅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理论特征有着重要价值,也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极为特殊的角度去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人对美国革命的态度和认识程度,更可以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美国革命。 马克思不仅本人没有对美国革命做任何考察和论述,他亦没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英国政治史

英国宗教的考点: 1.1534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处理一切教会事务。从此剥夺了教皇对英国教会的一切权力,变国会为国家机构组成部分。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英国国教会。 2.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却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从精神上走出中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政府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面前法律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启蒙运动为随后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与舆论的准备。 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 1.英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 2.1215年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作为贵族反抗国王专断权力的产物,确立了 贵族和教会的封建特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 3.1265年召开的“西门国会”时,除了贵族外,开始有各郡各派2名骑士和2名市民代表 参加会议,大会议就由贵族会议发展成为等级代表会议。 4.查理一世君主专制统治,使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发生英国革命。革命胜利 后,英国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共和体。但共和国政体下掌权的却是军事领袖克伦威尔。查理二世回国后,旧王朝复辟,共和制度的实验遭到失败。 5.168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黜詹姆士二世,承认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威廉提出了一个 权力宣言,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1688年的这场政治变革是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实现的,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历史意义在于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粉碎了詹姆士二世恢复君主专制的企图,扭转了英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奠定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基础。 6.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议 会可以议立新君,凡非出生于英国者不得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就职的法官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一律无效。极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作用,最终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即议会至上的立宪君主制。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霍布斯生活于英国内战时期,其君主主权理论是服务于民族国家和专制君主制度,它有 助于改变封建时代的有限王权理论和教会的神造国家的思想,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洛克根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议会主权理论。 3.英国不是没有宪法,而是它实行不成文宪法。1215年的《大宪章》被看做是英国最早的 宪法性法律,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是两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基本宪政。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4.议会主权是对君主主权的否定,议会是由人民自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是人民的代表,议 会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民主权,或者说是主权在民的英国式表达。 5.代议制起源于英国,是一种间接地民主制。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理想国》:《理想国》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认为国家起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政治的目的是正义,主张哲学家治国,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产、公妻制。理想国的正义(分工模式):正义就是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正义的城邦就是各人按照天性做自己应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体。 斯多葛学派: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流派,创始人芝诺。学说兼有唯物和唯心的因素。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的、运动的,但认为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神性和命运。认为道德即是幸福。提倡过道德的、自然的生活。提出了“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政治主张,其理想是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 恩典说:中世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的观点,完整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教权至上原则。人类由于他们的原罪而丧失了改恶从善的意志,不能自己解救自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谁能获救是上帝预定的,不取决于个人主观的努力。从而解释人应该从属于上帝,人间之城从属于上帝之城,加强基督教的合法统治地位。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霍布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他将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应用到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当中,运用几何学等“真正科学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在霍布斯那里,这种方法同人性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称的所谓新“政治科学”。《利维坦》是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论法的精神》一书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运用历史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论法的精神》:由孟德斯鸠所著,发表于1748年。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政治理论、法律理论、经济理论等多项内容,认为法的精神是法律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提出了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政体和政体原则是影响法律的重要因素,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完善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潘恩:全名托马斯.潘恩,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政论家。他出生于英国,1774年移居美国,在一家杂志上写了不少涉及时事的文章。针对当时北美人民在反英过程中的目标模糊、对英王仍抱有幻想的心态,他在1776年发表小册子《常识》,揭露英王的专制暴虐,指出战争的目标是独立,并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殖民枷锁。《常识》一举扭转了北美的舆论,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他们倾向独立。 分权与制衡:汉弥尔顿一方面继承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一方面又做了修改。主张加强议会中富有者和出身高贵的人的力量,加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力量,力图以此削弱民主的因素。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使三种权力相互混合、渗透以相互牵制,主要是想牵制议会。他主张给行政首脑以极大地权力,集权于一身以保障人民的利益。总统有权否决议会制定的法律,以形成对议会的牵制。法院不受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干预,独立行使司法权,即司法独立。最高法院有判决议会法案违宪的权利,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议会的权力。他在主张行政权、司法权对立法权牵制的同时,也赋予议会对包括总统在内的行政人员的弹劾权,这样达到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保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也称效益主义,是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流派。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思想家有米尔、边沁等。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以此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其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和政府一切行为的标准。是一种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对西方的法律、政治学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