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教授李天德:将军为医改把脉
十个问题让你学会缺血预适应

.
2、最简单安全的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
预适应多功能训练仪是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的 应激原理和“远端缺血预适应”的原理,采用独家专 利技术研发、生产的二类医疗器械。
仪器不仅能检测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提前 预警;更能通过外在干预,有规律的阻断肢体动、静 脉血液流动,瞬间激活肢体腺苷、缓激肽和一氧化氮 等保护因子,促进血液循环。缺血预适应训练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预防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专家解读缺血预适应
他就是让胳膊进行一个反复的缺血, 缺血以后胳膊就会对这种缺血产生抵抗
经过肢体的反复的缺血训练,能够 让他对严重的心脏、脑的缺血产生保护
一个是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另一个是一旦发生血 管的重度狭窄或闭塞以后他可以产生治疗作用。
.
专家解读缺血预适应
博力杨教授: ♦ 北京安贞医院脑卒中科介入首席专家
缺血预适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起到一定的预防的作用。
缺血预适应使用人群广泛,不管有没 有病都可以用来预防和辅助治疗。
.
专家解读缺血预适应
周玉杰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 ♦ 美国心脏病学院资深委员(FACC) ♦ 美国心律学会会员(FHRS) ♦ 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学会会员(FSCAI) ♦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 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中国持续上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高公众健康水平,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联合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一、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和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
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心理压力等。
指南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应采取全面、综合的管理策略。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应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控制危险因素。
对于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良饮食习惯等行为因素,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
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心血管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推荐,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查。
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更频繁的筛查和监测。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康复治疗包括心脏康复、心理康复、生活方式干预等。
指南强调,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2030年建立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2030年建立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2030年,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和早诊早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一切得益于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简称CVD)是指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
这些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杀手。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心脑血管疾病形势,我国在2030年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这个体系涵盖了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媒体等多个领域与层级,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整体。
首先,医疗机构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级医院加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能力,采用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识别率。
同时,针对高危人群,医院采用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次,科研机构在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科研人员发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参考。
政府部门在2030年建立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协调作用。
政府加大了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政府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民众普及健康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社区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设置了专门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中心,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性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检查、药物监测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发布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发布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心脑血管健康,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促进全民健康。
一、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现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其中50%以上是由于心脏病和脑卒中引起。
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揭示了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头号“杀手”的严重性。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危险因素。
指南明确指出,以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压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组织的损害。
2.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这将导致血管壁的硬化和阻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常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5.不健康饮食: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疾病,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风险。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指南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盐、油和糖的摄入。
2.戒烟限酒:尽量远离烟草和含酒精的饮品,戒烟戒酒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3.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持身体活动。
4.减轻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心态愉快,减轻压力对心脑健康大有裨益。
早餐加点它,血管清明人长寿!卫计委委员自己用的方法,认准了

早餐加点它,血管清明人长寿!卫计委委员自己用的方法,认准了退休之声2018-04-09点上方关注退休之声公众号“退休之声”是一个免费发布知青岁月、中老人生活、健康、娱乐、人文历史等资讯的公众号,请点击上方“退休之声”添加关注,方便我们每天向您推送精彩资讯今天我们先猜个谜语:图片上这位女士您猜猜多大年纪?40岁?50岁?60岁?图片上这位皮肤光洁无斑、面色红润少纹、头发浓密亮泽、身材不胖不瘦,看上去顶多五十多岁,实际上已经76 岁啦!她就是我国最早的周围血管病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卫生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陈淑长女士。
陈淑长虽然已经70 多岁了,但因为学术水平很高,明明是退休的年纪,却忙得像个上班族:每周出5 个半天的门诊,带教博士后,还有几位全国中医优才拜她为师,周五六日参与社会工作、授课及会议等…但不过,她一有空就给我们中老年人讲自己的健康方法,今天她就来就给我们讲一讲~身体好“归功于懂中医”吃饭有食欲、睡觉睡得香、排泄无障碍、思维反应快、运动不费力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5 个标准,大多数年轻人都可以达到,但是作为一个70 岁的“老人”陈淑长却说:“我今年76 岁,这5 条全都做到了。
这得益于我选择了中医,懂得中医养生。
”▲您没看错,这是年过70 的陈老师陈淑长女士是如何养生的呢?陈淑长不吃任何保健品、也不花冤枉钱,她对我们中老年人说了几件事,是她每天坚持的,她一个70 岁的“生理老人”都能做,也许很合适大家:医疗条件只影响整体寿命水平三餐选择决定个人寿命一个人的身体整体状态超乎常人,一定不是某一味药能够做到的好效果,生活中天天做的那些事,才是养生保健的安全、绝妙方法,比如说陈淑长女士的一日三餐的特殊食法:早餐三七是精髓,吃了几十年按时按量吃早餐,牛奶、麦片、葡萄干、奶酪、面包片等,最后把一小勺(1~3 克)三七粉混在少量牛奶中喝下去。
三七药性平和,能够活血通脉,帮助血液循环,早晨喝了之后,大脑血液供应状态良好,一整天用脑之后不感到疲劳,并且对大脑和心脏都有好处。
中医巧护心血管,专家教你预防心梗

中医巧护心血管,专家教你预防心梗发布时间:2021-05-25T05:57:28.503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3期作者:向东才[导读] 在众多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目前致死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绝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层正在不断的年轻化,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成为了困扰全世界人民的一个难题。
以下就将对中医防护心血管疾病进行科普。
向东才(四川省广元市妇幼保健院四川广元 628000)在众多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目前致死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绝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层正在不断的年轻化,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成为了困扰全世界人民的一个难题。
以下就将对中医防护心血管疾病进行科普。
1.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导致的全身器官缺血性病变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这是一种从内循环系统上出现病变的疾病。
人体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生命体征,而完成营养物质输送的系统就是内循环系统,一旦内循环系统出现障碍,轻则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出现病变,重则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处在高血压状态下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甚至会导致左心室肥大而出现心脏病,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最终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症状。
不仅如此,高血压还会影响脑部血液的供给,脑血栓、脑血管破裂导致的颅内出血,血管部分区域硬化形成的血管肿瘤、血栓等等症状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类似高血压这样的危险的疾病,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死等等,而任何心血管疾病几乎都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案,致死率非常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放任病情逐渐恶化,患者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病变,最终失去生命。
解放军总医院三级以上教授.doc

解放军总医院三级以上教授姜泗长(1913-2001)天津市人,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耳鼻咽喉科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牟善初(1917- )山东日照,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1922-)广东新会,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卢世璧(1930-)湖北宜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原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王士雯(1933-)山东峄县,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女陈香美(1951-),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肾脏病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女吴在东(1905-1983)福建长汀,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洪民(1914-2004)浙江宁波,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第一任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赵东海(1916-2011)辽宁彰武,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周继林(1917-)湖南长沙,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黄宛(1918-2010)浙江嘉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段国升(1919-)辽宁沈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育璯(1919-2010)北京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儒汉(1922-)河南孟津,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综合内科主任黄大显(1924-2001)江苏镇江,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游联璧(1926-2008),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病理科创始人匡培根(1924-)江苏无锡,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女田牛(1925-),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微循环研究中心原主任,一级研究员罗毅(1925-),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赵冠英(1926-)河北安国,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川(1927-),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员朱中林(1927-),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李维华(1927-)甘肃临洮,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78年首批硕士生导师曹起龙(1928-)江苏苏州,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汤洪川(1930-),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汪月增(1931-)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祝庆孚(1931-)湖北武汉,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善根(1932-)浙江宁波,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汪鸿志(1932-)安徽黟县,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纪(1932-),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炎唐(1932-)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王思让(1932-),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张国华(1932-)河南开封,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顾倬云(1932-)浙江镇海,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女傅才英(1932-),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女张素珍(1932-),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女王孟薇(1932-)浙江杭州,解放军总医院原南楼临床部老年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余霞君(1933-),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姚善谦(1933-)湖南安化,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潘长玉(1933-),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高元桂(1933-)河南西平,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承宣(1933-)黑龙江人,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施桂英(1934-),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宋运琴(1935-)四川温江,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女陈振玉(1935-),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教授杨伟炎(1936-)广东广州,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乐真(1936-)江西峡江,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女张伯勋(1937-)湖北汉川,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继芳(1937-)河北肃宁,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雄(1937-),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贵麟(1938-)陕西西安,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进川(1938-)江苏海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呼吸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发启(1938-)山东单县,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孙玉鹗(1938-)山东济宁,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郎标(1938-),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程东源(1938-)浙江松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秋甫(1939-)浙江浦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德(1939-)福建永定,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源(1939-),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少柏(1939-),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方定(1940-),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留芳(1940-)浙江永康,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郑秋甫之妻冯玉泉(1940-),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祖龙(1940-)浙江平湖,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全军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宝玮(1941-),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刘景汉(1942-)辽宁辽阳,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福根(1942-)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定标(1944-)江苏江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英(1944-),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李亚里(1944-)陕西延安,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刘又宁(1945-),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守志(1945-)辽宁沈阳,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其(1945-)湖南津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内镜中心主任达万明(1946-),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幼铨(1946-)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丛玉隆(1947-)北京市人,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鹰(1947-)山东荣成,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老年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金山(1947-),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鲁宁(1947-)山东淄博,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俞森洋(1947-)浙江永康,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楼临床部保健专家组组长田嘉禾(1951-),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卯年(1951-),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杰(1952-)山东滨州,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副院长、关节镜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韩东一(1953-)吉林吉林,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后)导师许百男(1954-),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宏(1954-),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刘长庭(1954-)安徽六安,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07.12刘洪臣(1957-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长青(1960-),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家鸿(1960-),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岩(1961-),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全军骨科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明会(1962-),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烽(1964-),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全军风湿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明亮(19×-),解放军总医院心脑血管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贺柏林(19×-),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疼痛门诊主任医师、教授陶国枢(19×-),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顾问、主任医师鲍启坤(19×-),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第一任主任,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叶惠方,1917年生于广东,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我军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1987年退休。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前言心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我们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本指南在第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心血管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的广大医护人员。
第一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1 高血压1.1.1 诊断- 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儿童:年龄×2+80mmHg(收缩压)1.1.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1.2 糖尿病1.2.1 诊断-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1.2.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1.3 血脂异常1.3.1 诊断- 总胆固醇:≥5.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三酰甘油:≥1.7mmol/L1.3.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纤维酸衍生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第二章心血管病类型及诊断2.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1 诊断- 临床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2.1.2 治疗-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 介入治疗:PCI、CABG2.2 高血压性心脏病2.2.1 诊断- 临床症状:心悸、呼吸困难、乏力-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2.2 治疗- 药物治疗: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2.3 心力衰竭2.3.1 诊断-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浆脑钠肽水平2.3.2 治疗-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器械治疗: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第三章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3.1 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3.2 康复- 康复评估:心肺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心理干预本指南旨在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但由于知识更新和地域差异等原因,部分内容可能存在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总医院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教授李天德:将军为医改把脉
如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的李天德教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医院之间的无序大
比拼必然衍生悲剧
李天德认为,当前城市医院之间的无序大比拼,是有关政府部门对医卫工作管理和操作上的严重失控。
医疗设备的配置严重不合理,拼规模拼设备有愈演愈烈之势,其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配置密度甚至比美国还高,这种无序的竞争势必为引发各种危机和矛盾埋下祸根和隐患。
因为这些大量投入的资金,如果政府不埋单就要患者埋单,据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并不出资或投入不足,为收回成本进而赢利岂有不从患者身上取之之理?因此,以药养医,过度医疗、大处方、大检查等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大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挣钱上面,又怎谈得上优质服务?目前,许多医院的奋斗目标都在“做大做强”,以尽可能大地分吃那块医疗蛋糕,大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可达到七八千人,跟火车站一样,哪个院长心里都高兴,可怜患者看病难就不难想象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似乎还不能全怪在医院头上,正是由于深层次的医疗体制的原因方使医疗大比拼有恃无恐。
在盈利与非盈利医院的界定和执行上存在着诸多模糊和松懈之
处。
似乎全部医院都在为盈利而奋斗,却忽略了一般医院的公益性质,作为政府对医院的投入补偿机制不足,这一绝对不能含糊的事情,我们一些相关部门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了。
医疗的定义是行医而非做生意过度医疗现象导致公众信任危机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前几天患了感冒,在一家医院住了一星期,花了1.6万元。
”有的医院为心脏病人做手术放支架,一个病人身上就放十几根。
一个支架就是3万多,先不说需要花多少钱,从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上说也是大可争论一番的。
这和做买卖促销有何区别?医疗是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情,对技术和服务的要求很高,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和不负责任呢?现在我们的医疗技术提高了,医疗设备也先进了,但医德医风却在整体水平上下滑了,好在已经得到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否则由此而引发公众信任不一致,对国家长治久安,持久发展不利。
政府干预是医改成败的关键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取决于政府干预的决心和力度。
要过河必须解决“船”与“桥”的问题。
首先政府需明确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地位,责任和肩负的任务。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高技术的、高服务的、公益性的行业,要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
城市的医疗服务体系应把重点放在完善和强化社区医疗网点上,对于这一点毫无疑问已形成共识。
但社区医疗要想做好也非易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必要的医疗设备;2.有经验的医生;3.要和医保挂钩。
4.需和中心医院挂钩,让每个中心医院辐射若干个社区。
这个问题解决了,社区医疗应该说就能够做好。
社区和医院就能形成良性互动,患者少了去
医院排队之苦,医院也可因病员分流而减轻负担,双重解压,从而实现双赢和多赢。
再具体细致地说,城市医院去社区服务的医生可以一年为限,农村医疗工作队的医生一般以三个月为宜,实行轮换制,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梯队化,并与评定职称等绩效指标考核相衔接,充分调动相关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然而,李天德表示面对“医改”,卫生部门并不是没有做工作,但医改的实行确实难度很大,它不止是卫生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完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罗马终究建成了,并且就在那里!”愿医改成功的日子早日到来。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