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近两年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2009年青神县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解狂犬病发展的潜在诱发因素和狂犬病疫情真实动态,为下一步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9年青神县发生2例狂犬病例,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有犬伤暴露史,无疫苗免疫史,狂犬病临床症状典型,潜伏期均在30d左右,2者无联系,无相关性,呈散在发病。

疫点2007-09/2009-09既往2年犬伤暴露1062人,伤口规范处理522人,占49.2%,伤口未处理35人,占3.2%;有507人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占犬伤人员的47.7%,555人未注射疫苗,占52.3%。

结论青神县狂犬伤暴露者规范处理及疫苗注射率较低,有再次发生狂犬病病例的可能。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为100%[1]。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与川西丘陵过渡地端,岷江纵贯县境,北高南低的浅丘、深丘混合地貌,幅员381.5km2,10个建制乡镇,人口约20万。

群众基于安全和生活习惯养犬,而周边地区狂犬病疫情频发,该县近25年无狂犬病疫情发生,于2009-09 连续发生2例狂犬病病例,青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对2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对该县狂防形势进行预测预警,现将此疫情调查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狂犬病疫情资料在狂犬病疫情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个案调查资料,填写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狂犬病个案调查表》。

同时采集医院病历。

对2例病例进行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狂犬病发病特点。

1.2犬只饲养与同犬伤人情况调查通过畜牧兽医部门调查伤人犬的饲养及免疫情况的资料,疾控中心人员同时对同犬伤人情况,伤口处置,预防结果作了详细调查分析。

1. 3疫点既往犬伤暴露调查对2007-09/2009-09罗波和黑龙(2例病例所在乡)2个乡镇犬伤人群调查,采取乡、村防疫医生,村干部一道逐户调查寻问:是否被犬咬伤过,咬伤时间,伤口如何处理,是否到乡镇或疾控中心接种过疫苗,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应对策略

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应对策略

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应对策略为建立系统全面的狂犬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态势,为制订狂犬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现对我市2006年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狂犬病暴露者资料来源于昆山市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及狂犬病暴露人群个案调查表。

1.2诊断标准狂犬病暴露人群的诊断及暴露分级标准按照《国家狂犬病监测方案》及《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规定。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2.1疫情报告2006年共报告狂犬病暴露者6550例,无狂犬病病例发生。

2.2流行病学特征2.2.1季节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狂犬病暴露者,但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3~10月份,共暴露5362例,占总暴露人数的81.86%。

冬季暴露人数相对较少。

2.2.2年龄、性别分布6550例暴露者中,男性3768人,女性2782人。

年龄在6个月至90岁之间。

21~40岁组最多,占暴露总数的35.07%。

而1~10岁组占总暴露数的16.63%。

2.2.3暴露后免疫情况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中,狂犬疫苗全程接种者为6264例,全程接种率为95.64%。

其中第1针接种率为99.51%;第2针接种率为98.91%;第3针接种率为98.67%;第4针接种率为98.30%;第5针接种率为96.84%。

2.2.4暴露动物及分级在6550例暴露者中,有1876例被自家养的犬类所伤,占28.64%;4674人被别人家的犬类所伤,占71.36%。

另外,在所有的暴露者中,被犬咬伤的为4936人,占75.36%;被猫咬伤的为970人,占14.81%,被老鼠等其他动物咬伤的为644人,占9.83%。

其中伤及头面部有87人,占1.33%;伤及上肢有1908人,占29.13%;伤及下肢4054人,占61.89%;伤及其他部位501人,占7.65%。

暴露伤口的分级情况为Ⅰ级87人,占1.33%;Ⅱ级978人,占14.93%;Ⅲ级5485人,占83.74%。

百色市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对策

百色市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简介 :陆春礼 ,女 ,1 980 年生 ,大 学本科 ,助 理畜 牧 兽医师 ,现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防治 。 收稿日期 :20 06 - 08 - 28
处流浪 ,伤人的事件随时发生 。 2. 2 隐性感染动物依然存在
2004 年 我站 随机 采取 31 份 屠宰 犬脑 组 织 ,经自治区兽医防检站检验 ,检出狂犬病阳性 率 615 %。2004 年人间狂犬病死亡 24 例中有 7 例被自家貌似健康的狗咬伤致死 。 2. 3 家犬免疫工作难以开展 ,免疫率低
根据各县 (区) 每月上报的动物疫情报表数 据统计 ,畜间狂犬病疫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 夏、秋两季为高发季节 ,见表 2 。
2 发病原因与分析
2. 1 养犬数量增加且以放养为主 近年来 ,犬以其具有的观赏性和食用性等
1. 2 疫情分布情况
特点成为人们热衷饲养的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 ,
表 2 百色市狂犬病发病季节统计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广 西 山羊 布 鲁氏 菌 病 血清 学 调查
白安斌1 ,梁家幸 1 ,杜 坚1 ,梁保忠1 ,黄安国1 ,姚瑞英 1 ,陈西宁1 ,李 斌1 ,许力干1 ,陈泽祥1 ,邱新第2 ,李志源2 ,卢树莲1 ,蒋玉雯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南宁 530001 ;2. 广西柳州市兽医站 ,柳州 545005)
我市是狂犬病的多发区 ,根据疫情上报和
2001 年~2005 年按疫情发生年度统计 ,畜
调查显示 ,该病在我市已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 间狂犬病疫情有乐业县连续四年发生疫情 ,田
生安全问题 。
阳、靖西、那坡 、凌云 、隆林五个县有三年发生 ,
1 流行特征
1. 1 发病情况 2001~2005 年共有 11 个县 (区) 80 个疫点

合肥狂犬病报告2023

合肥狂犬病报告2023

合肥狂犬病报告2023引言本文旨在报告合肥市2023年的狂犬病情况。

狂犬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严重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通过收集和分析合肥市的狂犬病数据,本报告将评估当前的病情,探讨疫情防控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保障合肥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数据来源与分析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了2023年合肥市的狂犬病疫情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合肥市狂犬病病例总数为45例,较2022年的26例有所增加。

这表明合肥市狂犬病的发病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需要加强防控措施。

病例分布合肥市2023年的狂犬病病例分布如下:•中区:10例•包河区:8例•蜀山区:7例•庐阳区:6例•瑶海区:6例•长丰县:5例•肥西县:2例•巢湖市:1例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狂犬病的发病情况主要集中在合肥市的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的高人口密度和繁忙的人流活动可能是狂犬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病例特征在报告的狂犬病病例中,以下特征值得注意:•年龄分布:大部分病例集中在20-40岁之间,占总病例数的60%。

这表明年轻人群体在狂犬病的感染中更为容易。

•接种情况:根据调查,90%的病例没有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

这提示合肥市需要进一步提高狂犬病疫苗接种率,并加强宣传教育。

•感染途径:大部分感染病例(70%)是通过被狗咬伤而感染的,另外有10%是由猫咬伤引起的。

这表明合肥市应该加强对宠物犬和猫的管理和监管,减少狂犬病的传播风险。

预防与控制措施鉴于合肥市2023年狂犬病疫情的发展趋势,以下是一些预防与控制狂犬病的措施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合肥市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媒体、宣传册等,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的知识和预防方法,提高群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加强疫苗接种:合肥市可以通过开展免费或补贴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活动,鼓励居民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提高接种率,并加强对疫苗接种进程的跟踪和管理。

3.强化动物管理:合肥市应该加强对宠物犬和猫的管理和监管,推行养犬许可制度,并加强对流浪动物的管理,减少宠物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关于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迄今仍无持效疗法,一旦发病则百分之百死亡,而且病程短促,几乎很少超过1周。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

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

X2=151.42,P<0.01。

3 讨论与小结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

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

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

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第一篇: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摘要] 目的了解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形成防治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

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2012-2013年开封市狂犬病的数据和各狂犬病门诊登记的狂犬病暴露人员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开封市2012年和2013年狂犬病的发病率为0.21/10万和0.15/10万,病例主要为60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农民,狂犬病2012-2013年平均暴露率为52.14/万,2013年暴露率低于2012年,暴露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16~45岁年龄组暴露数最多,伤口部位主要分布在四肢,下肢暴露最多,平均98.90%的暴露人员受伤后曾进行过伤口处理,致死动物以犬为主。

结论开封市狂犬病暴露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狂犬病的防控重点是农村地区的散居儿童和农民。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间狂犬病主要是人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猫类等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病死率为100%。

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暴露人群和发病人数有增多趋势,这一方面提示动物带病毒率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暴露者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待加强[1]。

为了解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制定相应的狂犬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遂对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及暴露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1 资料来源1.2 狂犬病临床诊断病例定义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并且至少具有以下临床症状中的一条,(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2]。

2011—2017年无锡市锡山区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1—2017年无锡市锡山区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1—2017年无锡市锡山区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2000字文章内容,请参考如下:2011年至2017年期间,无锡市锡山区共发生了一系列的狂犬病疫情。

针对这一问题,当地卫生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暴露人群的特征。

本文将对这段时间内锡山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只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犬只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

在锡山区的狂犬病疫情中,狗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大部分狂犬病暴露人群都与犬只有直接接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2011年至2017年期间锡山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人口特征。

数据显示,暴露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占比超过70%。

这一情况与锡山区农村地区养犬数量较多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地区对狂犬病的防范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难题。

暴露人群中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比30%和20%。

这表明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狗咬伤的影响,需要加强预防宣传和教育。

还有一些从事畜牧、家禽养殖等行业的人员也成为狂犬病暴露人群,这也与其职业特点有关。

在分析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疫情的季节变化。

数据显示,锡山区的狂犬病疫情并不是全年都存在,而是以夏秋季为主。

这与狗的活动季节和繁殖季节有关,因此在夏秋季应加强狂犬病的防范和宣传工作,提醒居民注意防范犬只咬伤。

除了暴露人群的人口特征和季节变化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对于已经被狗咬伤的人员,及时的处理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对伤口进行清洗和消毒,然后前往医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患病的狗只也需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2011年至2017年期间无锡市锡山区的狂犬病暴露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以儿童、老年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针对这些流行病学特征,当地卫生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加强夏秋季的防范措施。

河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

河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

河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世界每年约有3.5万~5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是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犬的狂犬病已被控制,主要由野生动物传播”,食虫蝙蝠和食血蝙蝠也往往是陆栖哺乳动物的重要传染源。

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0多年前就有狂犬病记载。

河南省狂犬病流行时间长,发病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

为了给河南省狂犬病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有效控制狂犬病流行,本文就河南省狂犬病的流行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及防制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流行状况1.1人狂犬病流行情况根据郝宗字等发表的资料,河南省狂犬病疫情报告始于1951年;20世纪50年代全省各地区均有狂犬病例发生,并于1954年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年发病率为0.19/10万;1960~1978年全省无病例报告;1979年信阳地区新县首先报告新发病例,当年全省有9个县、市共有25例患者,1980年发病数剧增至279例,涉及全省57个县、市。

1981年发病396例,呈现第二个高峰,此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至80年代末期,病例又大幅度增加,1988年、1989年全省17个地区均有发病,病例数分别为401、441例,发病率分别为0.50/10万和0.54/10万,形成第三个发病高峰。

1990年以后,狂犬病的发生又呈下降趋势,1996~2000年发病分别为2、4、1、3、1例。

但自2000年以来,疫情明显回升,疫区逐渐扩大,病例数由2000年的1例增至2003年的46例,死亡35例;而到2004年10月底全省又有12市、46个县市区,累计报告120例病人。

疫区也由豫南商城县逐步向北部蔓延至商丘、开封等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这是我省自1991年以来发病人数最多、疫区范围最广的一年,也预示我省狂犬病第四个发病高峰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市近两年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作者:邓同锋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0期
【摘要】目的探讨我市2010~2011年的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选取我市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个案调查表、传播疫情调查表,观察狂犬病病发率。

结果 2010年至2011年,我市各县区58例发生狂犬病,58例死亡,100%的病死率,2011年病发率为
0.2931/10万。

结论针对狂犬病病情,其病发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流行特征为狂犬病的传播宿主主要为犬,头面部、上肢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疫苗规范化使用率、伤口处理率较低。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病发率;调查研究
狂犬病一种以犬为传播介质,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人体感染到狂犬病病毒之后,可导致神经系统严重性病变,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其发病死亡率为100%,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

有关文献报道,全球狂犬病病发人数有82%以上在亚洲,我国具有极高的病发率,位居直接第二名[1]。

为探查我市的狂犬病疫情,笔者实施流行病学调查。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市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个案调查表、传播疫情调查表。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由我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确定。

其诊断标准:屠宰时皮肤有过损伤接触史、有被鼠、猫与犬咬伤史,有抽搐、吞咽困难、怕风、昏迷、恐水、痉挛、高热、狂躁症状。

1.3 观察内容观察我市2010年至2011年狂犬病病发率,统计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

2 结果
狂犬病病发率: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1年我市县区CDC上报个案调查表、传播疫情调查表。

我市各县区58例发生狂犬病,58例死亡,100%的病死率。

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狂犬病称为恐水症,由于狂犬病病毒引起自然疫源,导致人畜共患的传染性、急性疾病。

其流行性极广,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几乎接近100%。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

人狂犬由于病兽所致咬伤,将病毒传染至人体,而遭受到感染。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咽肌痉挛、怕风、恐水、瘫痪、恐惧不安、恐声。

不分年龄均可引发,其多发群体主要在于病犬咬伤者,大约有35%以上会病发,咬伤后病发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上肢病发几率较多。

②咬伤较为严重,其伤口较大、深,多处被咬伤后,其病发率极高。

③咬伤后,立即彻
底清洗者,或将伤口进行局部处理,其病死率极低。

④衣着厚者,感染几率较少。

⑤及时给与全程、足量接种者,其病发率极少。

⑥免疫力存在缺陷者,免疫力较为低下者,其病发率极高[2]。

按照临床症状将狂犬病分为两型:狂躁型与麻痹型。

其一,狂躁型,又可分为兴奋期、前驱期与麻痹期,兴奋期通常维持1~3 d,前驱期通常维持1~4 d,麻痹期通常维持7~17 h。

平均病程通常为4 d,不超过6 d。

其二,麻痹型。

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为延髓、脊髓损伤。

麻痹型患者未有典型恐水变形、兴奋期,主要以头疼、共济失调、小便失禁、肢体软弱无力、呕吐、高热等反应,出现进行性瘫痪,例如上行性脊髓瘫痪与肢体瘫痪,接着死于呼吸肌麻痹,病程较长,通常为8~9 d。

狂犬病的发病原因在于,人体感染狂犬病毒引起,狂犬病毒主要含有5种蛋白,主要为膜蛋白M、聚合酶L、糖蛋白G、核蛋白N与磷蛋白NS,乙酰胆碱同糖蛋白G的结合,对狂犬病毒噬神经性具有决定作用,可刺激抗体,对机体有免疫保护作用。

核蛋白N可破坏抗体的中和力,通过浆包涵体检测,有利于临床诊断。

狂犬病病毒进入到人体后,首先对肌细胞进行侵染,依附于肌细胞,度过潜伏期后,经过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间所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至神经细胞,接着沿着同一通路进入至脊髓,接着入脑,在血液内不断扩散。

病毒感染脑内的海马区、脑干与小脑,以致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在灰质内进行大量复制,随着神经下行,达到皮肤、角膜、肺、唾液腺与鼻黏膜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损害宿主,主要来源于内基小体,在细胞内,残留蛋白质外壳形成嗜酸性颗粒,且内基小体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广泛分布,作为实验室诊断与检查的重要指标。

由于发生非特异性病变,特别是咬伤部位与大脑海马、背根节、大脑海马、小脑、脑桥、延髓等部位一般未发生病变[3]。

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①潜伏期:长短日期为3 d~18年,通常平均时间为20~90 d,处于潜伏期患者感染患者,未出现任何症状。

②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持续主要为2~4 d。

③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词不清,呼吸机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患者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觉出现等。

④麻痹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在本组实验中,2010年至2011年,我市各县区58例发生狂犬病,58例死亡,100%的病死率,2011年病发率为0.2931/10万。

这说明,针对狂犬病病情,其病发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流行特征为狂犬病的传播宿主主要为犬,头面部、上肢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疫苗规范化使用率、伤口处理率较低。

参考文献
[1] 邹联斌,郭建刚,郑列丰,等.广西2003—200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2):193—195.
[2] 袁兆虎,蒋仁保,鲍昌俊,等.镇江市2005~2006年狂犬病疫情分析及防制策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63—164,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