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昆曲音调特点

昆曲音调特点
存在,每一段唱腔都是由长短不等的古代韵文体诗词组成的牌子, 牌子都有其名。
昆曲音调特点
3.念白儒雅 昆曲唱腔念白儒雅,念白是昆曲唱腔的重要特点之一。念白既是一种唱腔的音调,也是表 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式。 4.舞蹈飘逸 昆曲唱腔飘逸,念白流畅,表演细腻,舞台置景完美,完美契合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5.拖腔 昆曲唱腔的特点是拖腔,即通过一字多音的方式,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在《长相知》中 ,拖腔主要表现在曲子的开头和结尾处,通过曲子的中间部分有少部分的颤音来表示这种特 点。
昆曲音调特点
6.似水柔情 似水柔情是昆曲唱腔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昆曲唱腔柔和婉转的特点。这种婉转的唱腔通 过柔和的音调、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唱法展现出来,给人一种温柔、深情的感觉。 7.虚实相间 昆曲唱腔的特点就是虚实相间。在演唱时,要注意保持两个音的音调相对稳定,中间不要 断开,并且要注意唱的连贯性,中间不要出现断音。 8.抒情性强 昆曲唱腔特点之一是抒情性强,昆曲的表演以唱腔华丽婉转为主要特点,通过念白来表达 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令人陶醉。
昆曲音调特点
1.表演细腻 昆曲的表演细腻,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表演体系和细腻的念白风 格。昆曲的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并通过巧妙的念白技巧, 使得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唱腔的美妙。 2.以字行腔 昆曲唱腔以字行腔,即以字为行,与传统的戏曲唱腔不同。这种 唱腔强调字的变化,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戏曲角色的 情感和性格。

昆曲有哪些特点

昆曲有哪些特点

昆曲有哪些特点昆曲有哪些特点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有哪些特点?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欢迎阅读!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起源发展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嘉靖年间,流寓于江苏太仓的杰出戏曲家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

昆曲的地域分布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的唱法及艺术特点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昆曲兰花艳_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

昆曲兰花艳_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8理论研讨昆曲兰花艳 湘昆别一枝——论湘昆的艺术特色◆肖伟 吴澜 程开新( 湖南 郴州 )摘要: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于元末明初起源自江苏苏州昆山一带,而后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湘南。

昆曲在传入湘南之后充分融合了当地民俗、语言和审美情趣,也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结合了当地祁剧、花灯剧元素,从而形成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新昆曲流派——湘昆。

本文主要从湘昆演出剧目特色、湘昆唱念特色及湘昆表演特色三个方面对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关键词:昆曲 湘昆 艺术特色昆曲,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于元末明初起源自江苏苏州昆山一带,大约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湘南。

昆曲在传入湘南之后充分融合了当地民俗、语言和审美情趣,也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结合了当地祁剧、花灯剧元素,从而形成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新昆曲流派——湘昆。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是开国第一上将萧克对湘昆的称赞。

那么,湘昆在艺术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特色呢?本文主要从湘昆演出剧目特色、湘昆唱念特色及湘昆表演特色三个方面对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一、“三多三少”湘昆演出剧目的特色(一)“三多三少”“三多三少”是湘昆演出剧目的主要特点,即整本大戏多,武戏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剧目多;折子戏少,文戏少,反映才子佳人、帝王生活的戏少。

湘昆的经典演出剧目有“三钗十八记”,即《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浣纱记》《八义记》《连环记》《白兔记》《杀狗记》《金雀记》《玉簪记》《拜月记》《还魂记》《绣襦记》《琵琶记》《西厢记》《千金记》《狮吼记》《鸣凤记》《水浒记》《义侠记》《草芦记》。

除此之外,还有《一捧雪》《白罗衫》《麒麟阁》等四十四本,且多为整本大戏。

但其中有记载演出的折子戏只有《单刀会》《醉打山门》《芦花荡》《思凡》《下山》《齐人乞食》《花子拾金》《太白醉写》《钟馗嫁妹》《岳母刺字》以及吉庆戏《天官赐福》《八仙上寿》《观音送子》共十三折(以上剧目见《湘昆志》)。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5000字论文(昆曲)

5000字论文(昆曲)

5000字论文(昆曲)篇一:昆曲赏析论文昆曲赏析论文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211403039姓名:孙玉莹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2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昆曲艺术之美

昆曲艺术之美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归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剧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

为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需要,昆剧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昆曲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昆曲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昆曲表演使用锣鼓、弦索、笛、箫、笙、琵琶等管弦乐器,配合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美学价值

昆曲的美学价值

昆曲的美学价值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体现文化的教育性。

时至今日,两剧已经在校园演出181场,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后,一位学生留言: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有看过的。

——编者演讲人:白先勇演讲人简介: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

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近年来致力于推广昆曲的工作。

我的昆曲是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寻找古今的结合点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将有500年表演历史的古老剧种搬上现代舞台,使其重新焕发青春的生命与光芒。

我们的大原则是:尊重古典但并不步步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可以说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

昆曲传统的念、唱、做我们都遵守,是正宗、正统、正派的演法,但现代剧场的灯光舞美我们也适当地运用到制作中,以不妨碍昆曲表演为前提,现代元素以不露痕迹的方式溶入古典的大架构中,使整出戏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

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我的第一个定位是,这出戏是演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第二是要通过这出戏把年轻的观众引回来,引导到剧院中来。

事实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涉及的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传承的课题,也可以说整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在摸索的也是如何把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呈现在现代舞台之上,以现代的身份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与新的诠释,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这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千锤百炼,无数文人、音乐家、戏曲表演者的投入,昆曲被磨合成一种最精确、最精纯、最精致的表演艺术,它的美学范畴很早就已经成型。

昆曲的唱念做打,舞蹈音乐等基本元素不可以随意改动,它不同于其他的年轻剧种,可以糅合与接纳外来剧种中的因素而不伤筋骨。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一、引言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昆曲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剧目分类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吴越地区,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

昆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是昆曲的鼎盛时期,许多经典剧目如《牡丹亭》、《西施》等在此时问世,并逐渐传播开来。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曲调优美婉转: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曲调婉转优美,给人以愉悦心灵的感受。

2.身段柔韧独特:昆曲的表演以柔软的身段为特色,演员通过身体的舞动诠释角色的情感。

3.细致精炼的表演技巧:昆曲注重细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极为讲究,包括舞台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都要达到极致。

4.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昆曲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唱腔、舞蹈等手段,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昆曲的剧目分类昆曲的剧目可以分为历史剧、传奇剧、悲喜剧和评剧等几个大类。

其中历史剧以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题,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传奇剧则以神仙、鬼怪等传说故事为内容,奇幻而神秘;悲喜剧则呈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冲突和转折,深受观众喜爱;评剧则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评论时事和社会热点为题材。

五、昆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凝聚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昆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技巧对于现代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了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使得现代表演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精彩纷呈。

最后,昆曲还在国际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危瑛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中国戏剧艺术殿堂中,昆曲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

昆曲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它也因外在的完美表现和独到的韵味而赢得了群众的喜爱。

昆曲在表演方面带有浓厚的唯美化写意特征,在审美方面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文章以昆曲的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为主线,就昆曲的继承与革新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对昆曲生存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昆曲;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声腔系统。

昆曲是我国戏曲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它曲调程式严谨,风格清新柔婉,动作细腻,情感浪漫,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昆曲的古典浪漫主义精神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基础,下文,笔者将对此进行简述。

一、浪漫主义视阈的昆曲艺术
(一)文化成因浪漫唯美
我国学界在计算中国戏曲史时,多从宋元开始,沿着宋南戏、金院本、元杂剧的发展轨迹来推算。

宋南戏在宋代极为繁荣,在宋灭之后沉寂,但是在元朝灭亡之后又再度兴起。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民俗、方言和音乐形式影响,形成了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老四大声腔)。

明初,在江苏昆山一带,在一批嗜词尚曲、有着雅集唱和爱好的文人雅士、士大夫、词曲家们的推动下,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出现了。

出现伊始,昆曲以纯文学形式的清曲形象存在着。

后来,在歌唱家魏良辅、民间艺术家张野塘、谢林泉等人的改进下,参考海盐、余姚腔的优点,运气讲究、风格典雅的昆曲出现了。

昆曲是国人精心营造的生活典范,但是它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吴文化有着密切关联,这也决定了昆曲在原生态发展和人为改进过程中,注定要带有“雅”与“浪漫”的内蕴。

昆曲的浪漫气质与吴文化息息相关:吴音徐纡飘渺,清丽软婉,使得昆曲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了浪漫的特质;吴地丰调雨顺,景色宜人,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想象,吴文化也因此而染上了缠绵、浪漫的色彩;吴人崇文尚武,风采傲然,气度不凡,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昆曲的气度和涵养也更加从容,昆曲的浪漫浓度也因为繁华的文化景象而不断升腾。

(二)昆曲的文学剧本和审美风格浪漫
昆曲在早期流行于台下的清唱,与舞台无关,真正将水磨调搬上舞台的是明传奇《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浣沙记》将传奇文学与新声腔表演艺术巧妙综合到一起,让人们见识了
昆曲在舞台上的景致,这部作品扩大了昆曲的影响,所以昆腔创作传奇就成为文人学士们的赏心乐事,民间乐师也开始争相学习昆腔,昆剧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

昆曲剧本写作手法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两种,其中,现实主义手法侧重对生活真实面目的描述和刻画,浪漫主义手法通常会采用象征、想象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

不管是哪种手法,许多昆曲剧本都具有文学剧本真善美的艺术特色,昆曲剧本中的一些民间传奇故事、文人创作的剧本如《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深情饱满,色彩浪漫。

昆曲的精髓在于它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如梦似幻,如早期的一些经典昆曲剧目在内容上都与梦境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昆曲真假结合的意会效果,都会通过婉转缠绵的唱腔表达出来,昆曲的审美意境也因此而变得亦真亦假、亦实亦虚。

二、昆曲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
(一)戏曲品格浪漫
昆曲兴起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万历时期,在明代中叶经戏曲家改良后成为公认的戏曲正声。

昆曲之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发展、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直接关联。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民众精神控制上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政策,程朱理学,宗法制度,都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大山。

在精神高压之下,人们更加渴求心底的宁静,渴望用宁静、雅致的东西來填补内心的空白。

所以,文人学子们格外追求物质享受,格外崇尚高雅的艺术化生活。

在严肃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非常多,精舍、美婢、娈童、鲜衣、美食、均码、花灯、烟火、梨园、鼓吹等等,都成为明清时人们的心头最爱。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昆曲的欣赏和追捧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艺术欣赏行为,昆曲已经成为文人雅士在思想钳制下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于是,剧作者们和文人学子都喜欢在昆曲中寄托想象,营造各种具有想象力、意境美的故事。

在进行剧本创作时,他们还会练词练句,精益求精,使得昆曲颇具文学气质。

为了净化身心、获得精神愉悦,他们还对清新、雅致、舒缓的昆曲唱腔情有独钟,对昆曲的服饰和动作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昆曲也因此而显得格调高雅、品味不同。

但是,昆曲绝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纯情言志的产物,它作为主流文化载体,在传播过程中,还根据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其他剧种、语言交相融合,并在语言、唱腔、伴奏等方面都被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

不过,即便如此,昆曲的乡土气息仍旧较弱,这与南方民众别致的美学趣味、浪漫的精神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昆曲审美艺术的表现形式
1.重视情感,形式浪漫
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体现就是对人主体性的尊重和体现,很多时候,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创作者可能要突破形式局限来抒发情感。

昆曲的浪漫主义审美特色主要体现在剧本上,剧本是戏曲演出的基础,也是情感的载体。

剧本的情感是剧作家在人生感悟的基础上,对个人情感的艺术加工。

许多昆曲都以剧本之情为支持,许多昆曲剧本中的情感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和理想主义色彩,即剧作者经常站在客体位置,通过剧中人物来表现自己、评价事物。

如我们可以说《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也可以说孔尚任是在借他人的悲欢离合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歌颂美好的人性,向往国泰民安。

不同的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昆曲在憧憬想象、编织生活图景时,感情更加强烈,主观臆想更加明确。

再如《长生殿》,在描述李、杨两人的感情时,直接以虚无的神话世界为背景,故事内容飘渺玄幻,带有明显的浪漫精神。

2.表演夸张浪漫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载歌载舞,歌舞巧妙结合,是昆曲的主要表演特色。

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就来源于昆曲。

昆曲在舞台表演、歌唱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它对舞台表演技术的总结可以说达到了精湛的地步。

如今,许多其他剧种的演员在修练基本功时,都喜欢选用昆曲名段来练习,由此可知昆曲的影响及其在表演方面的成熟度。

昆曲动作由歌、舞、诗、戏糅合而成,许多动作都典雅华美,具有抒情、写意、象征和诗化特征。

但是,在表演紧急情况、为了突出情感时,昆曲喜欢用夸张、繁复的动作来增强效果。

如《桃花扇》中,李香君听柳敬亭诉说阮大铖在文庙被打之事时,奔回楼上,将珠花、裙衫扔到地上,待阮到楼下,香君又将物品从楼上扔下,动作内涵夸张,情感色彩突出。

这些,是创作者主体性的表演,它不仅彰显了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还拓宽了作品的想象空间。

三、昆曲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一)在国家扶持下,走继承和创新之路
2001年5月,昆曲正式入驻“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行列。

同年8月,文化部在浙江、杭州等地举行了大规模的昆曲纪念和演出活动。

同年12月,文化部制定、出台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明确了“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方针。

其后,文化部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工作,并就昆曲抢救和保护提出了建议,这为昆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5年,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启动。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文化强国战略方针指导下,昆曲热成为一股社会潮流。

昆曲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结晶,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精英们的积极努力,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社会文化精英全面审视昆曲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程度的关系,抢救、保护一批频危剧目,挖掘和整理昆曲文物、资料,继承昆曲艺术的精髓。

然后,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借助高度选择的人物造型、艺术性的环境布局等使昆曲的表现形式趋于完美。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摈弃浮躁心理,要避免破坏性的创新,不要一味用时尚的东西去覆盖古人的成就。

(二)做好昆曲普及工作
艺术不但要反映现实生活,还要服务于社会,只有植根于社会这方土地,艺术才能扎根、发芽、成长。

过去,许多人不喜欢昆曲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了解昆曲。

所以,他们对昆曲的
印象始终是非常模糊。

其实,昆曲的发展振兴除了要依靠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和文化精英们的共同努力,还要培养、发展一批忠实的观众。

这就要求昆曲剧团、文化团体在昆曲转型期,积极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公益演出,演出一些昆曲经典曲目,普及宣传一些昆曲知识,举办昆曲艺术讲座,与青年学子、基层群众进行互动交流,与他们讨论昆曲的文学剧本和演出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并利用现代传媒方法进行昆曲艺术宣传,以争取更多的观众,使更多的人知道昆曲、了解昆曲,直至爱上昆曲。

参考文献
[1]李峤喆.论昆曲的浪漫主义审美艺术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陈晶.中国戏曲中的美——昆曲的艺术魅力及昆曲的传承与革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2005(11).
[3]刘祯.从《长生殿》看昆曲的传统与精神[J].艺术评论,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