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河州贤孝和凉州贤孝

合集下载

河州贤孝马伟海版

河州贤孝马伟海版

河州贤孝(一)河州贤孝简介在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许许多多种民间旋律在唱响着人们的灵魂,黄土高原赋予它高亢、欢快、明亮而又低沉、缓慢、哀怨的声响。

这其中,作为陇上八镇之一的古河州(临夏)地区的说唱艺术尤为出名。

河州贤孝作为河州地区说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得到了西北乡下人们的热烈的欢迎和深情的厚爱。

(贤孝艺人们在表演)河州贤孝是用临夏方言进行演唱的,它的传统表现形式由盲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

内容夹杂了西北的一些谚语和典故,唱词主要是说唱艺人们据书编就或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些编创。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发源于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河州贤孝广泛流传在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深受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和土族等多个民族群众的喜爱。

贤孝是因劝善警恶、贤良孝顺的演唱内容而得名的。

河州贤孝的曲目数量颇多,其中尤为出名的曲目有:《郭巨埋儿》、《老撒拉》、《尕司令打河州》、《解放大西北》和《韩起功抓兵》等。

河州贤孝的唱词灵活,富于变化,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的字数、句数可自由即兴增减,而其音调多为曲牌连缀形式,吟诵性的唱腔“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格调,悲泣性的“哭音”则伴随“人物”的哀怨悲苦而出现;明快性的“夸官调”渲染着“金榜题名”时的荣耀;铿锵有力的“武音”使听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之中。

整个演出中,盲艺人手中的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时而又“嘈嘈窃窃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唱本主人公那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常常令听者如痴如醉、淆然泪下……2006年5月20日河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背景介绍临夏回族自治州简介临夏地处黄河上游,史称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

凉州贤孝的艺术价值

凉州贤孝的艺术价值

撰文/董朝霞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深受武威人民的喜爱。

相传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期,全国上下的青壮年都被征集,唯独剩下盲艺人不能为修建长城效力,秦始皇看这些人无用,于是就下令抓取盲人,让他们以肉身来垫筑长城。

恰巧这件事情被人文始祖伏羲知道了,他便扮演成盲人为秦始皇演唱,在歌颂功德的同时,也娓娓道出盲人的辛苦与不容易,终于使始皇帝改变了看法和态度,赦免了盲人,后来伏羲又授以盲人弹唱技艺,让其在人间献艺,行善营生,从此盲人便开始了专业性的说唱生涯。

凉州贤孝通常以叙述忠臣良将、 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烈妇淑女、英雄贤士为主要内容。

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也可以是一人弹唱多人用二胡或铃铛或快板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在外要贤,居家尽孝”,这是贤孝的文化内涵。

这种劝善书广为流传在凉州这片热土上,韵味久久绵长。

凉州贤孝的历史渊源凉州贤孝又叫凉州劝善书。

单纯地从字面意思来看,“贤”,可以是贤惠、贤子、贤徒、贤臣等。

而“孝”就是孝顺之意。

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的城北乡,以及与其毗邻的古浪、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县一带。

关于凉州贤孝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清末说法,另外一种是明朝说法了。

但是不管起源于哪个时期,它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动摇的。

下面先谈谈有关凉州贤孝的另一个传说。

据说在清末年间,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凉州地区的饥民日益增多,乞丐们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并且成群结队。

凉州的四个城门洞中经常有许多乞丐(其中大多为盲人)唱着悲惨凄凉的歌,向行人乞讨。

当时,凉州有一落第秀才名叫沈其玉,能诗善文,会拉弹唱。

虽然家庭富裕,却无力为民解忧解难,感慨之余,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借鉴乞丐的唱腔和当地民歌,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出若干唱段。

把一些盲人请到家中口授给他们,让他们熟记于心以此去谋生。

从此,凉州城乡便出现了一批身背三弦,手拄拐杖以卖唱为生的盲艺人。

凉州贤孝的美学特征

凉州贤孝的美学特征


音 乐美
凉 州贤 孝 是一 种弹 唱艺 术 ,但 它 的唱 词本 身 并不 十 分突 } , _ } j 经盲 艺人 有 情有 色 的弹 唱 ,则意 境豁 达 ,催 人泪 下 。这 是 因 为 凉 州 贤术无 限 的 生命 力 。音 乐产 生 于人 的情 感 ,而 情感 又产 生 于 客观 事物 的 影响 。 因 此 ,音 乐作 为 客观 事物 所激 发 的情 感 的产 物 ,它 必然 以声状 物抒 情 ,而 凉 州贤 孝也 具有 这 一 点 。凉 州 贤孝 的音 乐性 较 唱词 尤 显深 ‘ 邃 。凉 州贤 孝 通过 盲艺 人 的弹 唱 , 即通 过 音 乐来表 现 意境 ,其基 础 是旋 律 。在 弹唱 时先 有 “ 弦 ” ,尔后 拉 “ 门 ”, “ 门 ” 调 过 过 之 后 一 有 “ 岔 曲 ” ,然 后 接 “主 曲 ”, 最后 以 “ 岔 ”收 般 前 后 尾 。盲 艺人 根 据情 节和 感情 的需要 ,在 节 奏和 旋律 ,拖腔 上 变化 润 饰 ,或平 缓 、或 深沉 、或 激 昂 、或句 句 紧扣 。气 氛 热烈 ,唱来 婉 转流 畅 ,如 泣如 诉 ,形成 高 手艺 人 的独特 风 格 。凉 州贤 孝 的音 乐 还保 留 了许 多古 老 的唱腔 杂 调 ,吸 收 了杂调 和地 方 民歌 的 丰富 营 养 , 曲调 流 畅 ,富于 变化 ,即兴 性很 强 。凉 州 贤孝 该 唱则 唱 , 该 说则 说 ,唱 白杂 揉 ,但有 的曲 目唱 白是 固定 的 ,有 的则 根 据听 众 的情 绪调 整 ,盲 艺人 的耳 朵 在随 时捕 捉着 听众 的反 映 ,若 有打 呵 欠或 杂乱 交 谈者 ,盲 艺人 则 立 即改变 所 唱 内容 ,加 重手 劲 的 同 时,也加重 唱词 ,这样 的调整 很快能端 正听众 的态度 ,所 以,凉州 贤孝具有永久 的魅力 ,其不 断杂揉其 它成分 ,也是凉 州贤孝 不可缺 少 的因素 。比如在 《 十劝人 》中 ,开 头就有 一段说 白: “ 儿个观 今 众 们听清下 ( ),我各样 儿里唱着 叫观众们 听 ,观 众们请 了个好 楚 瞎 弦,请上 的瞎弦努 力的唱 ,唱完肯 定对你们 的儿孙 教育性 强 。观 众 们的儿孙上 来能做 官啊 !”这 段对 白完 了才 开始主 曲的弹唱 。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论文曲目传承创新论文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论文曲目传承创新论文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论文曲目传承创新论文凉州贤孝说唱艺术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是丝绸之路上民间艺术的一个瑰宝。

它是以组词成曲的方式传承和表现古代文化,其中曲调优美、歌词简练、意境深刻、韵律和谐。

古人曾有“乐府古辞,凉州贤孝”之说,足以说明凉州贤孝说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诗经”,是古代民间艺术的一种。

至隋唐时期,凉州贤孝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曲调和民族风格也渐渐显现。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零陵闻钟》中有诗云:“钟声满天际,观者如相识。

愿君相与会,凉州贤良製。

”可见当时凉州贤孝已经成为士大夫和百姓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宋代,凉州贤孝风靡大江南北,民众热情高涨。

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也亲自编写了凉州贤孝诗词,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凉州贤孝文化的喜爱和推崇。

二、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曲目和内容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曲目广泛,分为男女弔唁、聚会娱乐、吹打和各类剧目。

其中男女弔唁是凉州贤孝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以悼念感恩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追思。

聚会娱乐则是凉州贤孝文化中轻松欢乐的表现,通常表现为朋友间的对话和互动。

吹打和剧目则更为庄严高雅,通常用于宣传田间劳动、农业技术和历史文化等知识。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内容着重强调了友情、爱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主题。

它通过深刻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娱乐中领略到人生真谛和情感真谛。

三、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各种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传承方面,我们要从多角度和多层面考虑,采取亲师传、师徒教、团队培训等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方面,我们需要积极探究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增强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艺术张力和传播效果。

为了使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真正走进人心,我们也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的作品,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浅析民间音乐《凉州贤孝》

浅析民间音乐《凉州贤孝》

浅析民间音乐《凉州贤孝》摘要摘要:凉州自古就是一个经济繁荣、音乐昌明的边郡要驿,其高度的古代音乐成就在中国艺术殿堂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席位。

凉州的音乐文化成为影响中原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植根于凉州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凉州贤孝,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以什么样的面貌生存的问题进行描述。

并对这种生存方式是所有民间音乐所共同面临的,还是凉州贤孝特有的,以及造成这种生存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凉州的历史概况以及及凉州贤孝的起源,第二部分介绍凉州贤孝的内涵、艺术形式、功能、语言音调特征等。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凉州贤孝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并发展。

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长期以来流行于武威城乡,同时在古浪、永昌等地也深受欢迎。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形式也偶尔有之。

凉州贤孝的说唱内容多是一些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以歌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喻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贤孝”。

它的唱词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它的音乐保留着古老的唱腔曲牌,吸取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以传统段子占大多数,一般分为国书和家书两大类。

内容与英雄贤士、忠臣兴亡为唱本的是国书;以反映人情世俗、悲欢离合以及日常生活的为家书;除国书和家书以外,还有一些杂调。

这些随和、亲切而不乏哲理的故事内容,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言行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中对贤孝的旋律、调性、曲式结构、伴奏乐器以及艺人的生活都做了阐述;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贤孝的起源做了辩证的分析。

凉州贤孝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发展是文章中的重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与人打交道的。

无论研究哪一种音乐文化离不开承载它的地理、社会和人,包括当地的民俗和传统思维方式。

凉州文化明珠——贤孝

凉州文化明珠——贤孝

凉州文化明珠——贤孝八年级《7》班张扬我的家乡——武威,有着灿烂而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有武威大地上的原汁原味、古朴苍劲的民间艺术。

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嵌在历史的丝带上,使其更加绚丽多彩,贤孝便是其中之一。

在凉州,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时常会看到,在大树下,总有几个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看上去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听众围成一团,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以为妙绝,并感叹唏嘘,最后笑容满面、拍手称快。

离别时仍恋恋不舍。

尤其在广场上,此文化十分盛行,甚得中老年人的喜爱。

我从网上查得:贤孝是一种演唱忠臣良将、孝子贤孙一类以劝善为主体的民间说唱曲种。

它源于秦朝。

相传当时,全国青少年都被征召去修长城,唯有盲人不能效力。

秦始皇觉得盲人百废而无一用,便下令将所有盲人抓去用肉身筑长城,盲人苦不堪言、欲哭无泪,被三皇始祖伏羲帝知道后,扮成盲人为秦始皇演唱,娓娓道来盲人的艰辛,又点化盲人治好了皇后的怪病。

秦始皇遂下令赦免盲人。

后来伏羲帝又教他们弹唱技艺,从此,盲人便开始了专业性的说唱生涯。

盲艺人是凉州贤孝的主要传承者。

他们自幼学艺,以此为谋生之术,俗称“瞎弦”,而艺人被称为先生。

盲人学一首曲子很不容易,只能凭感觉。

一个盲人,走路都不容易,更何况要表演贤孝,真是难上加难,盲人此举可叹矣。

凉州贤孝演奏无固定场合。

街坊商店、居民院落,若逢喜庆之日、开业庆典,便可请艺人演唱,艺人若为孤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

时而铿锵热烈,时而低回婉转。

显得柔顺动听。

若数人演唱,则有的怀抱三弦,有的拉二胡,听来饶有兴趣,观众甚得其乐、兴趣盎然。

听长辈们讲,过去他们年轻时,贤孝便是“时髦”的。

人们在农闲之时,茶饭之余,请一个“先生”,找点“乐子”,动情的音乐,使他们顿觉清爽。

现在,在外来新文化的冲击下,贤孝欣赏者已多为中老年人,而我们学生很少去听。

在假日里,我们宁可坐在电脑前学唱流行歌曲,哪怕视力再下降0.1,也不愿出来,和着轻柔的凉风、小鸟的鸣叫,听一曲动听的贤孝。

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选析

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选析

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选析武威,古凉州,今甘肃历史文化名城。

其地方曲艺“凉州贤孝”更是由来已久,流传至今,是武威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弹唱艺术。

凉州贤孝是用地道的武威方言弹唱的,唱词多用方言,通俗易懂,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对唱词中一些词类的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探析语法特点,发现武威方言极富地方特色,可以为文献学、历史方言学、历史词汇学以及文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佐证,对武威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标签: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分析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的中部,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按照方言的地域划分,武威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武威方言又分为凉州、民勤、古浪、天祝方言,而武威方言以凉州方言为主要方言。

一、以“凉州贤孝”唱词为载体研究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的意义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凉州贤孝是武威的古老地方曲艺,是武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凉州贤孝是一种广泛流传在武威城乡民间说唱艺术,从事凉州贤孝弹唱的艺人,大多是盲人,因此又称“瞎弦”,是由盲人用三弦在街头巷尾演出的一种弹唱艺术。

唱词多用原汁原味的武威方言俚语,极富地方特色。

2006年凉州贤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瞎弦学艺靠的是口口相授,凭的是耳听心记。

“瞎子不念书靠死记”的俗语颇为准确地反映了盲人拜师学艺的艰难,往往师傅说上段,弟子要继续接下半段。

这样使得唱词具有不确定性,凉州贤孝唱词的版本很多。

这些唱词是由盲人在街头巷尾自弹自唱,唱白杂糅,随意性较大。

通俗易懂的唱词,配合婉转和谐的曲调,以颂扬古今英雄贤士、贞女贤妇、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旋律;弘扬贤顺为宗旨,传递贤孝的正能量,把武威古老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通过贤孝艺术表现出来了。

因此,对其唱词的语法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的后人更好地凭借保留下来的方言了解今天的社会。

研究凉州贤孝中的方言,可以为学者研究文献学、历史方言学、历史词汇学以及文字学等学科提供佐证,对我们挖掘、整理、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工作,我们对武威凉州地区的贤孝风俗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发现。

一、调研背景:凉州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崇尚贤孝的传统文化。

贤孝是指对于贤德乃至孝道的推崇和弘扬,是一种文明、传统和伦理的表现。

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贤孝风俗的传承和现状,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随机抽样访谈:我们对凉州地区的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访谈,了解他们对贤孝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2. 实地观察: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祠堂、庙宇和公共场所,观察了人们的行为和仪式,了解贤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3. 文献资料研究:我们研究了相关的历史文献、传统故事和民俗资料,对凉州地区的贤孝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认知水平: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贤孝有着良好的认知水平,意识到贤孝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行为表现:大部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贤孝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比如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等。

3. 传承情况:贤孝文化在凉州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祠堂和庙宇的活动仍然丰富多样,并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参与。

4. 影响因素: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对于贤孝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居民对于贤孝的重视不如以前,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也有所增加。

四、建议与展望:1. 教育引导:加强贤孝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贤孝意识和行为习惯,将贤孝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中。

2. 社区活动:举办更多的贤孝主题活动,通过社区的力量推动贤孝文化在凉州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3.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4. 积极宣传:加强对凉州贤孝文化的宣传,提升社会对于贤孝的认知,为贤孝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凉州地区的贤孝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社区活动等措施,我们相信凉州贤孝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凉州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议河州贤孝河与凉州贤孝作者姓名:李建华专业: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主考学校:兰州大学准考证号:29221020002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年月日浅议河州贤孝与凉州贤孝李建华摘要:“贤孝”根据流传地区分为河州贤孝、凉州贤孝和西宁贤孝三大类。

演唱的民族主要有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七个民族。

从同治元年(1862年)流传至1953年的民间艺术团体为河州“三皇会”。

河州贤孝和凉州贤孝这两类“贤孝”有着很多方面的异同。

“贤孝”的研究、发展和保护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贤孝;河州贤孝;凉州贤孝;研究;保护“贤孝”是一种流传于甘肃、青海境内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

“贤孝”因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

演奏传统“贤孝”的主要乐器为三弦,人们把演唱“贤孝”的盲艺人尊称为“先生”,农村里一般俗称为“瞎弦”,这种称谓似有不恭,但很形象的概括出了盲艺人的两个特点:一是眼瞎,二是用弦。

由于流传地区、演唱环境、民族、演唱场所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地区的贤孝各有特点,下面就河州贤孝和凉州贤孝着重做一些比较分析。

一贤孝的分类(一)“贤孝”根据流传地区可分为河州贤孝、凉州贤孝和西宁贤孝三大类。

1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以甘肃“河州”为中心,主要流布于甘肃临夏全境,传播于青海、新疆等部分地区。

它是贤孝三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

王树民曾在《河州日记》中有:“亦民间文艺之一重要形式也,河州为最发达之地”的评价。

[1]2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以甘肃武威(古凉州)为中心,主要流布于甘肃武威、古浪、民勤、金昌、景泰、张掖、酒泉等地区,其范围基本上都在甘肃境内。

3西宁贤孝流传于流传于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

(二)“贤孝”根据音乐特点、语言特色和表演风格又可分为“北曲”型和“南曲”型两大类。

1“北曲”型“贤孝”,以凉州贤孝为代表,特点是演唱时说唱结合,字多腔少,表演近似说话,四声稍带夸张,乡土气息浓郁而又不失风趣。

2“南曲”型贤孝,以河州贤孝为代表,特点是演唱时曲调明快,长于叙事,曲调以哭音为主,感情强烈,具有欲痛悲绝的艺术感染力。

二“贤孝”的起源河州贤孝是凉州贤孝的先声。

(一)对凉州贤孝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1孙寿龄认为“凉州贤孝”源于西夏,理论依据主要是,西夏王国统治者李元昊大力推行汉礼,“以儒治国”,建立“国学”(汉学),培养以“儒”治国的人才,三弦弹唱艺术遂孕育而生。

[2]2李贵生则认为敦煌变文是凉州贤孝的源头。

主要依据是:从魏晋到隋唐,佛教在中国流传越来越广,逐渐形成了寺院僧侣向听众进行通俗宣传的文体“变文”,由于佛教在凉州的流传非常盛行。

“凉州贤孝”不但在形式上受变文的影响,而且反映的主题思想跟敦煌变文也有一定的渊源。

由此可见,敦煌变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主题上都是“凉州贤孝”的源头。

[3](二)王沛关于河州贤孝渊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据甲骨文“教瞽”(即盲人乐师传授音乐)一词来分析,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其二,郑玄写的《周礼·春官》注:“凡乐之歌,必使瞽蒙为焉。

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

”更为明确;其三,三弦的前身“弦鼗”在“赢秦之末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西晋傅玄《琵琶赋》序)的文史记载比较接近,说明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4] 总之,说唱艺术的产生并非偶的然现象,乃是音乐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5]当然,不否认的是,河州贤孝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地吮吸着周边花儿和民歌音调的丰富营养而逐渐形成的,如受“花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贤孝的演唱民族“贤孝”流行于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七个民族中间。

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语言不是一致的。

土族、藏族信奉藏传佛教,而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均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汉族则信仰中原佛教和道教。

他们信奉的宗教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上也就有着诸多差异。

同时, 汉、撒拉、土、东乡、藏等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甚至拥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他们却基本上都用汉语唱贤孝,并且都喜欢唱。

在这点上,不是其它说唱艺术曲目所能相比的。

由于地缘关系,凉州贤孝演唱的民族只有汉族;而河州贤孝演唱的民族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七个民族。

四“三皇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先先生们成立了盲艺人的艺术机构“三皇会”,并集资修建了“三皇庙”,供着伏羲、女娲、神农牌位,其址在城隍庙附近。

“三皇会”每次聚会是提前一天报到,交一块白元的会费,做馍、炒菜,还要请“阴阳”。

聚会时阴阳颂“三皇经”,先生们奏﹝香山还原﹞、﹝八仙庆寿﹞等曲调。

会长领头先向三皇、师旷三拜九叩,次拜“先生王”陈德明,其后论书,弹唱贤孝,切磋技艺,一直熬到天亮。

第二天不动乐,先生们开始说书论道,有时展开激烈的辩论,到下午休会。

“三皇会”是盲艺人们自发组织的,是得到官府允准的民间艺术团体,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发挥集体智慧,先后创编了《老萨拉》、《尕司令打河州》、《解放大西北》、《韩启功抓兵》等新曲目,把贤孝传播到西北的各个角落,为贤孝的提高、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河州贤孝与凉州贤孝之比较:河州贤孝与凉州贤孝,是具有民族特性的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河州贤孝以汉语为基础语言并融入了回、东乡、撒拉、土、藏族等语言的成分,语言的多元化构成了贤孝唱词的特殊性以及富于变化的风格。

(一)流传地区不同。

河州贤孝以甘肃临夏为中心,在大夏河流域、湟水流域一带广为流传;凉州贤孝以甘肃武威为中心,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

(二)唱本。

1河州贤孝(1)河州贤孝根据基本唱腔和表演方式可分为传统贤孝和快板贤孝。

a传统贤孝徐缓委婉,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唱本以《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二十四孝》等为主体。

b快板贤孝俗称“端撒拉”、“倒浆水”,长于叙事。

唱本以《老萨拉》、《尕司令打河州》、《韩启功抓兵》等驰名西北。

(2)河州贤孝根据贤孝唱本的内容又可分为“国书”、“家书”和“新书”。

a“国书”,指为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唱本,诸如《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包公案》等。

此类多为长篇大本,常在固定的茶铺或人家中演唱一年半载。

b“家书”则多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爱情的唱本,以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为主,还有《白猿盗桃》、《花亭相会》、《小丁丁》等,多为篇幅篇幅短小的小本,内容集中,主题鲜明,富有情趣。

一般在短期的游乡串庄、街头设摊时演唱。

c“新书”创编的反映近、现代重大事件及新生活的唱本《老萨拉》、《尕司令打河州》、《韩启功抓兵》、《长工苦》等,艺人们谓之“新书。

2凉州贤孝(1)凉州贤孝唱本主要取材于《二十四孝》和其他孝亲故事,如《丁兰刻母》、《郭巨埋儿》、《扒肝孝母》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二十四孝”故事大多已和原来的孝亲故事的大不相同了,艺人们通过增加故事情节、利用宗教因果报应与神仙护佑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注入凉州地方民俗风情以及运用凉州方言演唱等手段,增强凉州贤孝的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达到劝人向善的教化作用。

(2)除此之外,评书、河西宝卷、敦煌变文、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也是凉州贤孝的主要唱本。

如《鹦哥记》、《房四姐还魂》等都是改编自“宝卷”;历史故事有《杨家将》、《五女兴唐传》等。

(三)唱词。

(1)河州贤孝从唱词的结构格律来看,以七字、十字为多见,也有四字、五字或者是多字的,有时也有长短句相间的,停顿的字数、句数的多少都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即兴增减是一大特征。

七字句句型多为二、二、三结构,如《杨六郎私下幽州》的片段:上句:六郎闪在闪马坑(哎),闪马坑里动哭声下句:次次上阵我英雄(哎),为什么今天败了阵以七字句为基础的唱词,大多构成上下两句体的段式。

十字句多为三、三、四结构,如《杨家将》中的片段:“头辈里打盗奴惊天动地,惊天动地二辈里(呀)红旗红(呀),拉拔百姓二辈里(呀)红旗红,拉拔百姓三辈里鬼头刀龙摆尾,龙摆尾四辈里偃月刀海龟推水”(2) 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大量运用“老妖精”、“面耳朵”、“溜趟子”、“过了耳边风”、“梦不起”、“了不成”、“不了”等惯用语和俗语。

如《三姑娘拜寿》中的片段:“恩爱的夫妻过周正,三姑娘是大贤大德的人,这就是妻贤夫和身,子孝了父心宽。

家遇贤妻名扬天下,家遇下泼妇能败坏家呀!”(妻贤夫和身,子孝父心宽)再如《郭巨埋儿》的“爹爹,不了慌,不了忙,慌忙人干不下好道场呀。

”(慌忙人干不了好道场)凉州贤孝的唱词结构大都是长短相间不大规则,但通常都符合说话讲述的语句长短。

为了唱诵顺口、便于记忆,唱词也讲究押韵。

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唱词都较随意。

比如说某人靠不住,说“那是麦草拐棍,拄起折哩,点起着哩”,听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又富于哲理。

(四)演唱的语言特色1口语性(1)河州贤孝的语言植根在“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诙谐幽默,通俗生动。

河州贤孝的音调古朴,同时也吸收了河州花儿和其他民歌的丰富营养,流畅动听,富于变化。

广为流传的《韩启功抓兵》、《解放兰州》等唱本生动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末“娘老子哭得地动弹”的悲痛欲绝的抓兵场面和“红旗插上皋兰山”的喜庆时刻。

(2)凉州贤孝的唱词几乎使用的都是没有任何加工的口语化的语言,较少使用典雅的书面语体的词,凉州贤孝包含了许多原生态的语言,鲜活、有质感,既形象又幽默,比如“提起萝儿斗动弹”、“一个猛阵”等比喻形象的话语。

2地域性河州贤孝唱词一般要求合辙押韵,唱来顺口,虽讲究一定得韵律,但不十分严格,由于受河州方言的语音的影响,吐字归音根据河州方言的风格,有一韵到底或者隔句押韵等几种情况,且唱词中大量运用河州方言中的衬字、衬词、衬句,使其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武威方言最大的特征是(an\eng)韵母不分,前后鼻音模糊。

凉州贤孝演唱传唱艺人多为不识字的“瞎弦”,演唱时均用地方方言, 如《三女拜寿》中“头没(mu)帽子脚(jue)没鞋(hai),我看这两个老祸害,没(mu)事(si)跑到门上做(zu)啥来”,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种鲜明的武威本土方言使得凉州贤孝具有独特的“凉州”风格和韵味。

3修辞手法(1)河州贤孝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最常见的有比喻和夸张手法。

如《尕司令打河州》中“借款的尕委员四乡里转,坐者炕上不动弹,逼得百姓们抽椽子,逼得你骨头里冒青烟……”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军阀压榨下的百姓连骨头都逼出青烟的疾苦;再如《韩启功抓兵》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哎——新郎(哈)没抓个交杯盅,哗啦啦来了(就)马家抓兵的人;抵上(者)营盘里撒,亲戚们干浸了洋油的蜡;新媳妇在这个房子里哭声动(啊),喊冤掉泪地动哭声……”生动描写了新郎被抓成兵的瞬间,亲戚们犹如“洋油的蜡”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