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凉州贤孝的调查认识
凉州贤孝作文

凉州贤孝作文
《凉州贤孝》
在咱这地儿,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叫凉州贤孝。
就说那次吧,我去参加一个村里的聚会。
到了那儿,就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有个老爷爷正抱着三弦在那弹呢,嘴里还唱着啥。
我凑近一听,嘿,这不是凉州贤孝嘛!那老爷爷唱得可投入了,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丰富,一会儿皱眉头,一会儿又哈哈笑。
他唱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好像是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
我站在那听得入了迷,感觉自己都进入故事里了,就像眼前看到了那孝顺的孩子在干啥干啥似的。
周围的人也都听得特别认真,有的还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的。
我就一直在那听啊听,都忘了时间了。
听完之后,我还久久回不过神来,一直在想刚才的故事。
这凉州贤孝真的太神奇了,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把三弦,加上那朴素的唱词,却能把人的心都给抓住了。
啊,凉州贤孝,这就是我们这的宝贝,它一直流传着,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也让我们记住了好多好多的道理。
我想,以后不管啥时候,只要听
到凉州贤孝的声音,我都会想起那次难忘的聚会,想起那充满魅力的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论文曲目传承创新论文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论文曲目传承创新论文凉州贤孝说唱艺术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是丝绸之路上民间艺术的一个瑰宝。
它是以组词成曲的方式传承和表现古代文化,其中曲调优美、歌词简练、意境深刻、韵律和谐。
古人曾有“乐府古辞,凉州贤孝”之说,足以说明凉州贤孝说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凉州贤孝说唱艺术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诗经”,是古代民间艺术的一种。
至隋唐时期,凉州贤孝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曲调和民族风格也渐渐显现。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零陵闻钟》中有诗云:“钟声满天际,观者如相识。
愿君相与会,凉州贤良製。
”可见当时凉州贤孝已经成为士大夫和百姓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宋代,凉州贤孝风靡大江南北,民众热情高涨。
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也亲自编写了凉州贤孝诗词,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凉州贤孝文化的喜爱和推崇。
二、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曲目和内容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曲目广泛,分为男女弔唁、聚会娱乐、吹打和各类剧目。
其中男女弔唁是凉州贤孝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以悼念感恩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追思。
聚会娱乐则是凉州贤孝文化中轻松欢乐的表现,通常表现为朋友间的对话和互动。
吹打和剧目则更为庄严高雅,通常用于宣传田间劳动、农业技术和历史文化等知识。
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内容着重强调了友情、爱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主题。
它通过深刻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娱乐中领略到人生真谛和情感真谛。
三、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各种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传承方面,我们要从多角度和多层面考虑,采取亲师传、师徒教、团队培训等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方面,我们需要积极探究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增强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的艺术张力和传播效果。
为了使凉州贤孝说唱艺术真正走进人心,我们也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的作品,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选析

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选析武威,古凉州,今甘肃历史文化名城。
其地方曲艺“凉州贤孝”更是由来已久,流传至今,是武威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弹唱艺术。
凉州贤孝是用地道的武威方言弹唱的,唱词多用方言,通俗易懂,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对唱词中一些词类的语法现象进行研究,探析语法特点,发现武威方言极富地方特色,可以为文献学、历史方言学、历史词汇学以及文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佐证,对武威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标签:凉州贤孝;唱词;语法;特点;分析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的中部,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按照方言的地域划分,武威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武威方言又分为凉州、民勤、古浪、天祝方言,而武威方言以凉州方言为主要方言。
一、以“凉州贤孝”唱词为载体研究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的意义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凉州贤孝是武威的古老地方曲艺,是武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凉州贤孝是一种广泛流传在武威城乡民间说唱艺术,从事凉州贤孝弹唱的艺人,大多是盲人,因此又称“瞎弦”,是由盲人用三弦在街头巷尾演出的一种弹唱艺术。
唱词多用原汁原味的武威方言俚语,极富地方特色。
2006年凉州贤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瞎弦学艺靠的是口口相授,凭的是耳听心记。
“瞎子不念书靠死记”的俗语颇为准确地反映了盲人拜师学艺的艰难,往往师傅说上段,弟子要继续接下半段。
这样使得唱词具有不确定性,凉州贤孝唱词的版本很多。
这些唱词是由盲人在街头巷尾自弹自唱,唱白杂糅,随意性较大。
通俗易懂的唱词,配合婉转和谐的曲调,以颂扬古今英雄贤士、贞女贤妇、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旋律;弘扬贤顺为宗旨,传递贤孝的正能量,把武威古老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通过贤孝艺术表现出来了。
因此,对其唱词的语法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的后人更好地凭借保留下来的方言了解今天的社会。
研究凉州贤孝中的方言,可以为学者研究文献学、历史方言学、历史词汇学以及文字学等学科提供佐证,对我们挖掘、整理、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工作,我们对武威凉州地区的贤孝风俗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发现。
一、调研背景:凉州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崇尚贤孝的传统文化。
贤孝是指对于贤德乃至孝道的推崇和弘扬,是一种文明、传统和伦理的表现。
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贤孝风俗的传承和现状,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随机抽样访谈:我们对凉州地区的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访谈,了解他们对贤孝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2. 实地观察: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祠堂、庙宇和公共场所,观察了人们的行为和仪式,了解贤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3. 文献资料研究:我们研究了相关的历史文献、传统故事和民俗资料,对凉州地区的贤孝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认知水平: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贤孝有着良好的认知水平,意识到贤孝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行为表现:大部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贤孝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比如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等。
3. 传承情况:贤孝文化在凉州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祠堂和庙宇的活动仍然丰富多样,并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参与。
4. 影响因素:现代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对于贤孝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居民对于贤孝的重视不如以前,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也有所增加。
四、建议与展望:1. 教育引导:加强贤孝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贤孝意识和行为习惯,将贤孝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中。
2. 社区活动:举办更多的贤孝主题活动,通过社区的力量推动贤孝文化在凉州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3.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4. 积极宣传:加强对凉州贤孝文化的宣传,提升社会对于贤孝的认知,为贤孝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凉州地区的贤孝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社区活动等措施,我们相信凉州贤孝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凉州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

武威凉州贤孝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让非遗绽放新光彩,助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编写出版一批非遗研究著作。
组织院内研究人员重点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贤孝进行抢救性整理与研究,先后资助出版《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凉州民歌选》,对失传的曲目、传承人和艺术特色、蕴含的社会价值等进行了整理研究。
组织完成一批非遗课题研究。
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专项项目《西北整体视野下武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转化利用》,将武威非遗文化列入子课题,由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专家牵头,组织市内文化研究人员参与,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同时,对凉州贤孝、凉州宝卷、凉州皮影戏、民勤骆驼客等非遗项目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采录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编撰完成了《武威历史文化访谈录》学术成果,在《戏曲之家》等期刊发表20多篇非遗研究成果。
创新展演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院和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董永虎创编《凉州贤孝唱十九届四中全会》,与非遗传承人贾福德、贾旭峰创编《万众一心防控疫情》短视频,打造了“凉州扇鼓舞”等新的民俗项目。
广泛开展非遗学术交流和考察。
加强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非遗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对非遗项目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析凉州贤孝的当代价值

这种唱词往往截取最能体现父母养育儿女辛苦的生活片段,来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从这些唱段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以及浓烈的爱子之情,孩子从降生到一步步长大成人,父母心甘情愿的奉献,深沉真挚的爱让人动容。
凉州贤孝中的“家书”主要用意就是劝导人们向善行孝。孝道故事中有很多深情感人,体现父母恩情的唱词。譬如有《郭巨埋儿》中的“产中受苦”唱段:
三月怀胎九月临,九月怀胎十月生,十月怀胎该降生,赶的日子她不生,觑的日子她不生,贵人等的贵年成,贵人等的贵月贵日贵时辰。傢(他)是三月十五的午时生,正当午时生孩童。早升(早上)猛然肚儿里疼,疼也疼的很,疼着满炕滚;疼也疼不过,不了叫满炕磨;早升生到晌午整,把炕面子煨了个老窟窿。脖子梗[梗:伸直。],眼睛瞪,腰子一趔[趔:指身体晃动,歪斜。]攒了点劲,卜噔地生下了个小孩童。
《任仓埋母》中的媳妇徐长今每天早中晚都记得照顾母亲,这种孝顺不是一时的假装,而是全心全意的对待。凉州贤孝所提倡的孝顺必须是久远的、全面的、有真实内容的,而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表面敷衍的。父母在时,子女应该投入全部的心思,奉献全部的真诚,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不应当等待,而要全身心投入才对,使长辈在晚年老有所依,病有所养,生活有所保障,这也是子女晚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代际关系融洽的必然途径。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样也是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局面,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家庭养老是目前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有可能长久发展下去的养老形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传统孝道,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显著增多,明显昭示着亲情的淡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疏远。凉州贤孝以其特殊的演唱方式,将孝道文化包含其中,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孝顺父母,不仅要将赡养老人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将其放在心中,让它成为维系家人之间亲情关系的联结,成为通往家庭幸福的桥梁。
凉州贤孝:唱响大西北的民间曲艺

凉州贤孝:唱响大西北的民间曲艺作者:马希良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1期如果说我的老家甘肃武威有什么宝贝,那当属举世无双的马踏飞燕。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少为现代人熟知的,那就是曾经唱响大西北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是以演唱忠臣良将、孝子贤孙之类劝善内容为主的民间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甘肃武威城乡及其毗邻的古浪、民勤、金昌、景泰等地。
因武威古称凉州,故得名“凉州贤孝”。
在我小时候,秋收时分和初冬季节,正是凉州贤孝登场之时。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赶车的把式、说媒的婆婆、种田的庄稼汉子……同村的、邻村的,盘坐在西北的大热炕上,坐不下的就靠墙而立,如醉如痴地欣赏说唱艺人的倾心表演。
不知不觉度过了懵懂的童年,直到步入青年,工作、生活都在城市,就很少机会欣赏到了。
漫步在凉州,无论是热闹的广场,还是僻静的小巷,您不经意就能看到凉州贤孝的印迹。
《解放大西北》《杨家将》《雷锋》《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伍子胥过江》《杨家将》《呼家将》的旋律,腔调高亢,直冲云霄,回荡在凉州的大街小巷。
继古迎新?大街小巷闻贤孝时光荏苒,2006年5月20日,作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得到国家的认可,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岁月无情,人生易老。
凉州贤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呢?熟悉历史的人就会知道,凉州贤孝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年轻的汉族说唱类艺术形式。
说它古老,是因为有凉州贤孝起源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
其主要依据是由于武威市现代考古发现了说唱凉州贤孝所使用的疑似古乐器。
另外,武威名头的来历就是由汉武帝刘彻“耀武扬威”而来,因此就产生了凉州贤孝起源于汉代的说法。
但是,由于甘肃河西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遭战火涂炭,故而现存的有关凉州贤孝起源的相关资料相当匮乏。
在能够见到的正规的官方史料中没有发现有过正式的记载,只是零星地散见于一些民间著述、传说,甚至一些诗词歌赋当中。
浅析凉州贤孝《白鹦哥盗桃》

文化艺术浅析凉州贤孝〈〈白鹦哥盗桃》文/祁明芳杨才年摘要:凉州贤孝是丝绸之路重镇古凉州地区独有的一种古老的肓人口头表演的说唱艺术形式,是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体,其内容以劝善行孝为主题。
《白鹦哥盗桃》是古凉州地区流传面较广的贤孝唱本之一,它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以鸟禽的孝义精神来教化人类、提倡孝道,告诉人们浅显而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文通过鸟禽孝亲观的探析,旨在说 明鸟类尚能懂得报答养育之恩,人类更应如此。
关键词:凉州贤孝《白鹦哥盗桃》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流传于受古代凉 州文化熏染的甘肃省武威市及毗邻的景泰县、永昌县,以及张 掖、酒泉等部分地区,主要由盲艺人传播,用地方方言演唱,以三弦为主兼用二胡伴奏。
其内容主要是劝善惩恶,褒扬孝子孝 行,歌唱忠臣良将为贤尽忠的故事,故名“贤孝”。
这一极具地 域特色、极受当地民众认可和喜爱的民间说唱形式,在历史的 长河中,通过盲人群体的师承关系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 为古凉州地区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之一。
凉州贤孝《白鹦哥盗桃》是一个劝人行善尽孝的寓言故事,讲迷的是一只可爱的鹦鹉反哺尽孝的动人故事,此故事的 来源可能与敦煌遗书中的《燕子赋》和《百鸟名》有一定的关系。
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虽然风格迥异,但内容大体相同,讲迷了黄雀打伤燕子夫妇,强占其巢,燕子告状,黄雀受 到惩罚的故事。
流传于丝绸之路上的说唱艺术凉州贤孝《白鹦 哥盗桃》也吸收了以鸟禽作为主人公、以寓言故事为特征的叙 迷形式,用拟人的手法讲迷了鹦哥和其母亲悲欢离合的故事,借此阐明一些深刻的道理。
故事结尾百鸟送葬一节,则是由敦 煌遗书《百鸟名》中的“百鸟朝凤”题材衍化而来的。
《白鹦哥盗桃》以宣传儒家孝道为主题,记迷鹦哥的两个哥哥不管生病的母亲,只有鹦哥悉心照顾、尽孝道的故事。
病中的母亲想吃鮮果,鹦哥不顾母亲劝阻,外出寻找鮮果:小三鹦,母亲说话他不听,扑噜噜飞到半虚空,一旋两旋谢天地,三旋四旋谢母亲,摇起双膀往东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对凉州贤孝的调查认识[内容摘要]: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因颂扬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寓隐恶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而得名。
它广泛流行于武威城乡,在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永昌等地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由于史料未有记载,对它最初形成的年代难有定说,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大多认为它产生和形成于清朝年间。
从事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被当地人成为“瞎(hà)弦”。
大多情况下,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
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唱本十分丰富,多以古典、传统的内容为主,一般分为“国书”和“家书”两大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州贤孝的听众基础正在逐渐失去,生存面临着困境,但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凉州贤孝调查认识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
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
盲人那动情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欢乐,时而悲愤;人们的心被他深深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感叹唏嘘,或自言自语——这幅场景描述的便是凉州贤孝。
在凉州的土地上,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地,无论农舍街巷还是茶坊酒肆,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武威文化广场,每天都有很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听这种几百年来流传在河西走廊的民间说唱,因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中间所经过的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和敦煌五个地区所说方言不同,其曲调略有不同,但其所表现的说唱内容,却是基本相同。
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它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一、介绍1、存在地区现存于甘肃武威、古浪、民勤、金昌、景泰等地,主要流传在武威市凉州区。
2、名称的由来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主要是颂扬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为主,寓隐恶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直白自然,原汁原味,无矫揉造作之感。
由于其创作方式和流传方式的局限,个别唱本中亦有一些迷信的、甚至淫秽的东西。
近些年,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扬弃,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名城凉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历史朔源关于形成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凉州东北乡,相传是由清朝年间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所创立。
由盲艺人们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
4、演唱艺人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
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一些盲孩子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庄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hà)弦”。
他们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只有依靠“卖艺”来乞讨衣食,他们或结伴而行或由一位明眼人领路,走街串巷演唱谋生。
只要停在一处便演唱数日,在过去没有电视、收音机等先进娱乐设施的时候他们的演唱总能吸引许多听众。
5、演唱形式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
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鱼、碟子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
6、学习的程序过去瞎弦拜师傅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中人作保,再领至师傅处,师傅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
额宽者头大,头大则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很快;瞎子吃百家饭走千家门,脚板硬才能走南串北。
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傅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诵读熟背,尔后放声亮嗓,这在考较音质和音色。
学艺期间,师傅先将传统的曲目教会,最拿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相传,怕失了看家的本钱。
而个人创牌子,则要过师傅关,师傅传了前半段,后半段靠自悟,若能依前面的续接,且能感动听众,才能算出师。
家中出个瞎子,父母是最为揪心的,总怕以后没处吃饭,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延请高明的瞎弦师傅,为避免外界打扰,瞎弦学艺最残酷时要呆在地窖中,记熟曲目才能出窖。
二、内容1、唱词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感人至深,如果换了别处方言,其艺术力量则大打折扣。
因为凉州方言有其非常独特的特点,极具有地方色彩,说话“an”、“ang”不分,有些土语的形象生动,巧妙质朴,真让人笑叹,难为他怎么能想出来!比如:谓某人靠不住,或不堪委以重任,说“那是麦草拐棍,拄起折哩,点起着哩。
”村邻里社,有人秉性好面子,爱呈强好讲排场,人们便不客气地说“瘦羯羊尾巴乍的高”。
机遇好,办事顺利,愿望得以实现,说:“磕睡遇了枕头了。
”也有那倒霉透顶的,你看他:“分头也擀了毡,车子也连了圈,金牙也上了锈,皮鞋也倒了后。
喝酒酒也臭,做饭锅也漏。
”真是“惶惶然,若丧家之狗”。
因此,凉州贤孝是凉州本土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在演唱中间,艺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边与听众交流,边即兴创作,多合辙押韵,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2、音乐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是我国古代凉州一带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的结晶。
凉州贤孝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脱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节奏长短随意。
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诙谐有越的花调等。
内容与曲调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丰富了凉州贤孝,使其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3、唱本凉州贤孝的唱本十分丰富,多以古典、传统的内容为主。
在演唱中,根据听众的构成和季节特点,分“段子”和“大戏”两种。
“段子”的内容较少,多为一事一唱,在小故事中加入大量的教说、劝诫内容,直抒胸臆,简洁明快。
如《劝妹子》、《小姑贤》、《目连生孝母》等,夹叙夹议,曲调也始终不变,一般是四句一段。
“大戏”则适合农闲季节演唱,内容多为野史演义,可唱数十小时至上百小时。
“大戏”一般有“家书”和“国书”两大类。
“家书”的内容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妯娌友爱、婆媳和睦、妻贤子孝、尊贤敬老和恤残扶弱的动人事迹,反映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以演唱“二十四孝”[1]为主,如《白鹦哥盗桃》、《王祥卧冰》、《丁郎刻母》、《汗巾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国书”演唱各个朝代的忠勇义士,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例如《伍子胥过江》、《薛仁贵东征》、《杨家将》、《五女兴唐传》、《关云长单刀赴会》、《包公案》等等。
“国书”的篇幅巨大,内容很长,演唱形式分章分回,有时大的本子要唱几天才能够完成。
也有的反映近现代的政治事件,如《鞭杆记》、《打东北》、《打西北》、《解放武威》等。
对于这些内容,听众们其实早已熟稔,大凡都能哼上三两句,但因凉州贤孝的独特唱法,仍能将他们深深吸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一些群众文艺工作者专为盲艺人创作的新唱本,如《王婆养鸡》、《盲艺人重见光明》等,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解放以后艺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编写了许多歌唱新社会的贤孝有《雷锋》、《解放大西北》》、《盲艺人重见光明》、《王婆养鸡》等曲目。
4、其他唱贤孝没有专门的场合,随意性很强,乡间在农家炕头,城市在闹市区。
过去若有子女不孝或有欺村压市行为,族长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请来瞎弦,有针对性地唱,一场贤孝听下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
若有不悔改者,瞎弦便将其恶行编了唱词,到处传唱,这一招颇有效,所以过去"三不惹"中,瞎弦是其中之一,其他两种人是文人和歌妓。
文人不惹是怕其手中的那支笔,当年陈世美做官时惹了文人,一曲《铡美案》,使陈氏人迄今想起来都有点憋气;歌妓轻歌曼舞,游于官宦财阀之间,哪日傍上一高官,招惹的人吃不了非得兜着;瞎弦自身凄凉,若惹了他,他将你编入曲目,浪迹四海传唱,使你臭名远扬。
所以唱贤孝的人进村进家,一般人家都或米或面馍给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通过凉州贤孝瞎弦们争取到了自己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实在来之不易。
凉州贤孝该唱则唱,该说则说,唱白杂揉,有的曲目唱白是固定的,有的则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
瞎弦的耳朵在随时捕捉着听众的反应,若有打呵欠或杂乱交谈者,瞎弦则立即改变所唱的内容,加重手劲的同时也加重唱词,这样的调正很快能端正听众的态度,所以贤孝能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不断揉杂或取其它民歌的成分或有意加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艺术特征1.民间性“凉州贤孝”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承,而不是依靠文字的记载和传播。
这种口头创作与传播又总是与创作和传播的群体密不可分,传承这些内容的人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艺人们,他们的语言通常都是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其中还可夹杂地方俚语。
这种创作的原形虽然也可能是小说或者传说等由文人创作的作品,被艺人们讲述出来的故事已经有了明显的民间特征和口语风格,并且经过代代传承,起初是一个人创作却经过无数人的传承加工,内容也向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
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的故事中,原记载:“汉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盒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可以看到原著中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可是随着民间的加工流传,故事不但增加许多细节,还增加了邻居不服上报官府,赃官不分是非屈打成招,后来被天帝责怪,而郭巨的儿子也高中状元。
从这些变化中不难看出,民间的艺术总是紧随着人们的生活发展,它们不仅仅反映现实,更体现人民对生活的愿望,价值观念等等。
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即唱词,也充满了民间特色。
比如《三子分财》选段《一个个抓成了人》中的唱词:“太阳(的)上来了照东坡,照了(的那个)东坡就照西坡(呀),东坡地里的太阳多,西坡地里的阴凉多,西坡地里的老人多……”。
这些语言的运用通俗诙谐,听上去就像平常农田地里、屋里院外的随意谈话。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无疑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也增加了说唱本身的通俗性。
2.灵活性民间说唱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歌词曲调都较随意,唱词长短不一,虽然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说的部分更是由艺人自由发挥,可长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