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临床应用--从共识到实践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问世,有必要加以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以临床诊治和预防的思路和技术为重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PA 下呼吸道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于2014年发表了“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1],对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学组组织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对2014版共识加以修订,在病原检测、诊断、抗菌药物、耐药菌治疗策略、综合治疗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PA的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属感染的70%以上。
2020版: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本编写小组在2015年编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在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此类抗菌药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及多个新的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应用于临床,为了进一步规范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延缓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专家组特对共识进行了更新。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2]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3]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3]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调脂方面的临床应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调脂方面的临床应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制(HMG—CoA)是一类新型调节血脂药物。
目前销售和使用的主要有5种: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本文就从其构数关系,几年来的临床应用情况作对照比较,最后它得出显著降低TC、LDL-C,中度降低TG,不同程度升高HDL—C,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且是一类临床疗效不错的调脂药。
维普资讯StatPamaetaoraVoNo520rihrcui1un1l1.06cJ8CR+P1R8例有效率6;B两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5个oA、根茎3g水煎服可治疗胃炎、0,胃痛、胆型肝炎;治疗疗黄④疮肿毒:关鲜叶适量,烂外敷治疗疔疮肿毒“⑥治疗肾通岛;炎:祜族用通关藤茎91g配草血竭、果治肾炎;拉~5.草(月、个月.位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4个月,有显著性差8中1均异,明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表o外照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其有效率、缓解期、生存期均明显高于单纯co外照射。
13能抑制胃癌细胞S一91的生长李茂全。
等人用.GC70止痛和戒毒作用:永向(国专利0t80,010—9发卢中101020—82)明了一种以乌骨藤作为主药的用于止痛、毒的中成药,配戒其不同浓度消癌平对S一91胃癌细胞的抑制率为10,GC700%5,9,9和1,空白对照差异明显。
其高浓度的92%15与抑制率与HC1(8)仿,物作用7P、9相药d后I52mgC。
1为mL。
同时运用昆明种小鼠胃癌细胞株移植后,用的消癌一采平为040608k一.腔内注射的肿瘤抑制率为.,.,.mlg腹5,3,1。
t验表明各用药剂量组的抗癌率与空白057检方为:骨藤1~2g徐长卿1~2g川芎8lg当归l乌30,0,6~2,4~1g延胡索1~2g茉莉花根1~22,乌35,仲8,60,8.g川~g杜1 ̄2g夏天无1~2g冰片0406。
该中成药系纯天82,82,.~.g然、本低的能止癌痛,成吸毒者使用后7d即戒毒瘾,不二次且成瘾,吸率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 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 Bush 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 A 类、C 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 B 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1995 年 Bush 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 年Bush 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 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 主要属 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 可分为 TEM 型、SHV 型、CTX-M 型、OXA 型和其他型共 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国专家共识 2010 中华内科学杂志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经验性治疗
• HAP • 术后颅内感染: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
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碳青霉烯,联合使用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2)中华医学杂志
VAP初始抗感染治疗
怀疑VAP
迟发性VAP或MDR危险因素
使用时采用
• 非MDR-PA但有基础疾病或存在PA感染危险因素的下呼吸道感 染患者,避免使用近期暴露的抗生素,采用联合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2014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治疗
• 常以SMZ-TMP为基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喹 诺酮类、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 重症患者可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喹诺酮 • 不能耐受SMZ-TMP患者最常用联合药物头孢哌酮/舒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国专家共识 2010 中华内科学杂志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抗菌治疗
革兰阴性菌为主,金葡菌和厌氧菌不少见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是常用抗菌药物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亦可选择 病情严重或有脓毒症者选择碳青霉烯 考虑耐药阳性菌时选择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西林/三唑巴坦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G-耐药菌:+喹诺酮/氨 基糖苷
VAP耐药菌的抗生素选择
致病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 单胞菌 MRSA
推荐 级别
1
2 1 2 1 2 1
推荐抗菌药物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或碳青酶烯类 + 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多粘菌素或粘菌素 环丙沙星 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或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酶烯类与/或 替加 环素 多粘菌素 碳青酶烯类 或 替加环素
2013年细菌菌株统计(n=1358株) -痰病原学
2013年度全院肠杆科细菌耐药率(%)
2013年度全院肠杆科细菌耐药率(%)
2013年度全院非发酵菌耐药率(%)
2013年度全院非发酵菌耐药率(%)
Case 2
• 45岁女性 • 截瘫 • 留置导尿2月余
体温
头 孢 噻 肟 钠
细菌培养
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治疗对象
肠杆菌科细菌
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
克雷伯菌的主要耐药特点是产ESBLs比例很高,此外,对碳青
霉烯类的耐药率(%)在逐年上升,要关注KPC菌株的流行。
非发酵菌
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它们耐药特点是多重 耐药(MDR)、泛耐药及全耐药菌株在逐年上升。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 临床应用--从共识到实践
浙江衢化医院 柳月珍
革兰阴性菌分离率70%
CHINET 2007-2012
革兰阴性菌的构成
CHINET 2007-2012
2012CHINET耐药监测革兰阴性菌菌种分布
细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株数
14153 9621 8739 7270 3031 2156 1565 997 960 639 608 596 464 298 224
(adequate)
Optimal Therapy
Correct Route
(adequate)
Increased Survival
Rello J. Eur Respir Rev. 2007;16:33-39.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the ICU
Appropriate initial antibiotic treatment Avoid unnecessary antibiotics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2012 中华医学杂志
粒缺伴发热经验性治疗的调整
经验性治疗疗效欠佳者应覆盖耐药阴性菌、阳性菌、 厌氧菌和真菌
初始头孢菌素类可改为碳青霉烯类,也可加用氨基糖苷类、
环丙沙星或万古霉素 初始碳青霉烯者不可忽略耐药革兰阴性菌,可选用抗非发酵
菌效果较好的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
•患者有咳嗽、咳痰,量不多,色黄
•8月6日~11日,体温37.4~37.8
诊疗经过
•8月13日 •始出现腹泻,初为 稀便,绿色水样便,
粪便常规正常,给
予思密达、米雅等 止泻等治疗,患者 仍腹泻,每日7-10
次/分,
•拔除导尿管,尿常规: 隐血++,白细胞及 脓球(-)
头孢哌酮舒巴坦 3.0 q12h
王辉,陈民钧.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变迁.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85-390. 王辉,陈民钧.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75-381.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治疗地位 ——肠杆菌科细菌
• 轻中度感染:可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 唑巴坦
诊疗经过
•8-15 凌晨患者再度出现寒战,咳嗽咳黄色黏痰,于3时转入 • 查体:患者嗜睡状,面罩吸氧(8L)T:37.6 P:140次/分 R:35次/分 BP 115/56mmhg, SPO2 97%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
腹软,双侧巴氏征阳性
• 血常规:WBC 16.4 ×109/L N% 87% PLT 57×109/L • 血气分析:PCO2 23.4 mmHg pH 7.438 LAC 3.7mmol/L
多重耐药不动杆菌
产ESBL肺炎克雷菌 产ESBL大肠埃希菌 2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Case1
患者,吴某某,男性,77岁,退休公务员 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一月,加重半月”于7月26号入院于神 经外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压氏达” 诊断:1.左侧巨大脑膜瘤 2.高血压病 3级 极高危组
可选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沙星/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
厄他培南
初始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晚发VAP
存在MDR感染因素: 上述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 产ESBL+肠杆菌科 MRSA
G+耐药菌: +万古霉素/利 奈唑胺
可选药物
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 孢吡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
巴坦、氟喹诺酮类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2013中华医学杂志
XDRAB感染:常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 以舒巴坦或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为基础的联合:米诺环素 (或多西环素)、多粘菌素E、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 霉烯类抗生素等
• 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
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粘菌素E、喹诺酮类抗菌药 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Be -8.7mmol/L
•处置:拔除深静脉导管、送检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痰培养、补液 • 抗感染:泰能0.5 q6h
胸部CT
8月15号
8月12号
激 素
诊疗经过
•8-15 8:30 万古霉素0.5 q12h
•8-17-7:10出现氧饱和度下降,急诊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
74.5mmHg,氧分压 58.0mmHg,pH值 7.168,BE 2.90mmol/L,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8.17 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但白细胞及CRP未降至正常,血 小板继续呈下降趋势
株数
121 102 97 81 50 40 37 26 21 16 15 11 5 100 52043
%
0.43 0.23 0.20 0.19 0.16 0.10 0.08 0.07 0.05 0.04 0.03 0.03 0.02 0.01 100.0
86.4
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变形杆菌属 沙雷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菌属 伯克霍尔德菌属 柠檬酸杆菌属 其他假单胞菌 摩根菌属 莫拉菌属
细菌学
诊治经过
•8.20 体温再次上升,38度左右
•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
•停泰能,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0 q8h •纤支镜、胸腔闭式引流
痰培养
胸部CT
8月20日
体 温
机 械 通 气
舒 普 深
停 机 械 通 气
炎症指标
转归
•8-25 停万古霉素 •8-27 脱机拔管 •8-29 转神经外科 •9-04 停头孢哌酮舒巴坦 •9-08 患者神志清楚,GSC15分,出院
体温
头 孢 噻 肟 钠
舒 普 深
泰 能
• 需加大剂量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g,q8h-q6h
• 其他β -内酰胺/β -内酰胺酶复合制剂不推荐使用
ESBLs专家共识 2014
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
• 非MDR-PA的较轻症下呼吸道感染,没有基础疾病,可给予充 分剂量单药治疗,抗PAβ-内酰胺类,如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 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 •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可在β-内酰胺类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
头孢哌酮/舒巴坦 70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MIC90(mg/L)
500
300 160
120
80 40
0
大肠埃希菌 (n=360) 肺炎克雷伯菌 (n=256) 费劳地枸 橼酸杆菌 (n=36)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以上数据来自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中国医院内病原菌耐药监测项目)。采用Etest法。
8月4日在全麻下行“脑膜瘤切除术+脑组织部分切除术+硬脑 膜修补术+颅骨修补术”,术前予以“头孢曲松”预防感染,术 后转入ICU治疗,8月5日患者神志清楚,脱机拔管,病情稳定转 回神经外科。
诊疗经过
•8月12日,出现寒战、 高热,体温最高达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