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岩类岩石的粒度划分
岩石粒度分类

一、沉积岩表1-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表1—2 碎屑粒级划分表1—3 蒸发岩矿物晶粒粒级划分表1—4 非蒸发岩矿物晶粒粒级划分表1—5层厚划分表1—6 互层、夹层、条带二、岩浆岩三、火山岩表3—1火山碎屑类型与粒级划分表 3—2 火山碎屑岩类岩石的分类1、火山碎屑岩是指含有大于75%火山碎屑的固结了的岩石。
没有固结的火山碎屑集合体,叫火山碎屑堆积物。
2、火山碎屑按粒级分为集块(岩块)、角砾、凝灰三级。
岩石命名均以全岩中相应粒级火山碎屑大于50%者作岩石基本名称。
例如火山碎屑岩中,集块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集块岩;角砾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火山角砾岩;凝灰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凝灰岩。
多粒级的火山碎屑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用复合术语来命名,例如角砾凝灰岩、集块角砾岩等。
3、当有两种火山碎屑组成时,应按少前多后的原则进行命名。
如玻屑晶屑凝灰岩。
晶屑岩屑凝灰岩等。
当玻屑、晶屑和岩屑三种火山碎屑含量相近且含量均大于20%时,称复屑凝灰岩。
4、命名时应尽量定出与熔岩相应的岩性,并用此岩性作基本名称的前缀.例如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英安质火山弹集块岩,粗面质熔结凝灰岩等。
若火山碎屑物有两种以上岩性,数量都不少,可用术语“复成分”作前缀进行命名。
如复成分火山角砾岩、复成分岩屑凝灰岩等。
5、当异源碎屑较多而又需反映这一特点时,可用“异源"作前缀进行命名。
如异源火山角砾岩、异源岩屑凝灰岩等。
6、当火山碎屑主要由特定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火山弹、火山渣或浮岩组成时,可以火山弹、火山渣、浮岩作前缀进行命名。
如火山渣角砾岩、火山弹集块岩、浮岩角砾凝灰岩等。
7、当需反映特征的结构构造时,可将牲的结构构造作前缀进行命名。
如火山泥球凝灰岩、球泡熔结凝灰岩等.8、如需反映特定的堆积条件,例如成层性,可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加“层状”作前缀。
如层状玻屑凝灰岩、层状晶屑凝灰岩等。
9、如需反映产状时,也可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加相应产状作前缀,如岩颈角砾岩、岩墙熔结凝灰岩等。
三大类岩石的鉴别特征

变质岩中含有仅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变质矿物有:滑石、石墨、红柱石、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等。
(二)、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最常见的变晶结构有:①等粒变晶结构:矿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斑状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斑状结构相似,在细粒的基质上分布着一些大的晶体——变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这种结构。③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种片岩。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
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
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
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
(三)、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
岩石学三大岩代表性岩石

岩石学代表性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类:侵入岩:纯橄榄岩:颜色:深绿、黄绿、褐绿色。
结构构造: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几乎全部(90~100%)由橄榄石组成,间或有少量(<10%)的辉石和角闪石。
副矿物多为铬铁矿、尖晶石和磁铁矿。
其它:新鲜的纯橄岩少见,通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若部分蛇纹石化,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若全部蛇纹石化,则叫蛇纹岩。
橄榄岩:结构:具细粒-粗粒结构,常呈包含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明显它形的金属矿物,胶结了自形较高的橄榄石和辉石)。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40~90%)和辉石构成,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斜长石。
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
其它特点:如果岩石中角闪石较多,则可形成角闪橄榄岩。
橄榄岩也易遭受次生变化,其中橄榄石变为蛇纹石,辉石和角闪石变为绿泥石等。
辉石岩:颜色:浅褐色、暗黑色或灰绿色。
结构:全自形粒状结构,也可有包含结构或海绵陨铁结构。
矿物组成:主要由辉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角闪石及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
角闪石岩:颜色:黑色或墨绿色。
矿物组成:主要由角闪石组成(>90%),有时含少量辉石、橄榄石和磁铁矿。
其它:常呈脉状产出,穿插于其他超基性岩体中。
喷出岩:苦橄岩:颜色:呈淡绿色至黑色。
结构构造: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气孔或杏仁构造。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50~70%)和辉石(<40%)组成,可含少量基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
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磷灰石等。
产状:往往产出于玄武岩的底部或与超基性侵入岩伴生金伯利岩:颜色:多呈黑、暗绿、绿、灰等,而以绿色常见结构构造:常见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
矿物成分:在斑状结构中斑晶成分主要是橄榄石、金云母。
在角砾状构造中,角砾成分十分复杂,有早期形成的金伯利岩、橄榄岩、辉石岩破碎而成的岩块,也有来自围岩的岩块,角砾之间的胶结物为金伯利岩浆物质。
蛇绿岩:大洋岩石圈向大陆消减时,洋壳下的上地幔随洋壳物质一起俯冲、拼贴到大陆边缘的构造岩片,因此常与岩壳物质相共生,总称为蛇绿岩或蛇绿岩套。
如何用肉眼辨别三大类岩石

如何用肉眼区分三大类岩石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三大类。
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与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与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
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与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
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与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
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与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岩石风化程度及颗粒分类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表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岩体类别岩石的粒度划分:一、侵入岩(1)结晶程度:显晶质、隐晶质。
(2)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以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为标准)巨粒:>10mm粗粒:10—5mm中粒:5—2mm细粒:2—0.2mm微粒:<0.2mm二、变质岩的粒度和层厚的规定:(1)粒度:粗粒变晶结构:>3mm中粒变晶结构:3—1mm细粒变晶结构:0.1—1mm显微状:<0.1mm(2)厚度:巨层:>100cm巨厚层:100—50cm厚层:50—10cm中厚层:10—5cm薄层:<5cm三、沉积岩砾岩:根据砾石(或角砾)大小分为:细砾岩:2—10mm中砾岩:10—50mm粗砾岩:50—100mm巨砾岩:100—1000mm块石砾石岩:>1000mm砂岩:粗粒:2—0.5mm中粒:0.5—0.25mm细粒:0.25—0.05mm粉砂:0.05—0.005mm粘土岩:<0.005mm沉积岩层理:根据层理的厚度大小,通常以下分类规定,单位厘米:块状:>200cm巨厚层状:100—200cm厚层状:50—100cm中层状:10—50cm薄层状:5—10cm页片(微层)状层理:1—5cm条带:0.5—1cm条纹:0.1—0.5cm纹层:<0.1cm花岗岩: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砾岩:看起来像混凝土,由碎石子或卵石组成,粗糙,硬。
石灰岩:青灰色、灰色或微黄色,颗粒细,光滑,较硬,常有化石,遇盐酸冒泡。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页岩:有灰、黑、红、棕、黄等多种颜色,颗粒细,较软,比较光滑,薄层状,常有化石。
板岩:灰色、绿色等,容易分离成层,颗粒细,结构紧密,比较光滑,硬,敲击有清脆的声音。
大理岩: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紧密,较软,遇盐酸冒泡。
说明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说明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三大岩是指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形成,因此在结构构造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一、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在地壳上凝固而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结晶粒度大:火山喷发或深部侵入的熔体在凝固时,由于温度下降缓慢,晶体生长时间长,因此晶粒较大,一般在毫米到厘米级别。
2. 显微结构复杂:火成岩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组合方式的矿物晶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显微结构。
3. 存在斑晶和基质:火成岩中常常存在斑晶和基质两种不同类型的组分。
斑晶是指较大的矿物晶体,通常占据了整个岩石中的一部分;基质则是指剩余部分中较小的矿物颗粒和玻璃质基质。
4. 存在流线构造:火山岩在喷发时,由于具有流体特性,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流线构造,如流动线理、波浪纹理等。
二、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或化学沉淀物等在水中沉积而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粒度分选明显:沉积岩中的颗粒大小和形状通常与其来源有关,因此颗粒之间的分选程度明显。
2. 层理发育:沉积岩通常是以层为单位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每一层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特定的组成。
这些层往往呈平行或斜交状分布,并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 包裹体存在:沉积岩中常常存在各种包裹体,如化石、碎屑、气泡等。
这些包裹体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用于判断其形成环境和历史。
4. 裂隙发育:由于沉积岩经历了长时间的压实作用,因此其中常常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裂隙,如节理、裂缝等。
三、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原始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片理发育:变质岩中常常存在明显的片理,这是由于原始岩石中的矿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了定向排列所致。
2. 岩石组分发生变化:变质过程中,原始岩石中的组分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新形成了一些新的矿物晶体或改变了原有矿物晶体的性质和组合方式。
三大岩类岩石的粒度划分

三大岩类岩石的粒度划分:
1沉积岩
砾岩:根据砾石(或角砾)大小分为:
细砾岩:2—10 mm
中砾岩:10—50 mm
粗砾岩:50—100 mm
巨砾岩:100—1000 mm
块石砾石岩:>1000 mm
砂岩:
粗粒:2—0.5 mm
中粒:0.5—0.25 mm
细粒:0.25—0.05 mm
粉砂:0.05—0.005 mm
粘土岩:<0.005 mm
沉积岩层理:根据层理的厚度大小,通常以下分类规定,单位厘米:块状:>200 cm
巨厚层状:100—200 cm
厚层状:50—100 cm
中层状:10—50 cm
薄层状:5—10 cm
页片(微层)状层理:1—5 cm
条带:0.5—1 cm
条纹:0.1—0.5 cm
纹层:<0.1 cm
2变质岩的粒度和层厚的规定:
(1)粒度:
粗粒变晶结构:>3 mm
中粒变晶结构:3—1 mm
细粒变晶结构:0.1—1 mm
显微状:<0.1 mm
(2)厚度:
巨层:>100 cm
巨厚层:100—50 cm
厚层:50—10 cm
中厚层:10—5 cm
薄层:<5 cm
3侵入岩
(1)结晶程度:显晶质、隐晶质。
(2)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以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为标准)巨粒:>10 mm
粗粒:10—5 mm
中粒:5—2 mm
细粒:2—0.2 mm
微粒:<0.2 mm。
岩石粒度分类

岩石粒度分类
岩石粒度分类是根据岩石中颗粒粒度的大小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地质学领域的岩石研究。
根据国际标准,岩石粒度分类通
常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粉砂岩:粒径小于0.063毫米。
2. 砂岩:粒径在0.063毫米-2毫米之间。
3. 砾岩(包括砾石和卵石):粒径在2毫米-256毫米之间。
4. 枕状岩:粒径超过256毫米。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粒度分类,如粗砂岩、砂砾岩、细砾
岩等,它们都是基于以上粒度分类方法的衍生或细分。
对于不同的颗粒粒度,岩石的性质、形成过程和成因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岩石粒度分类对于理解岩石的性质和地质历史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岩类岩石的粒度划分:
1沉积岩
砾岩:根据砾石(或角砾)大小分为:
细砾岩:2—10 mm
中砾岩:10—50 mm
粗砾岩:50—100 mm
巨砾岩:100—1000 mm
块石砾石岩:>1000 mm
砂岩:
粗粒:2—0.5 mm
中粒:0.5—0.25 mm
细粒:0.25—0.05 mm
粉砂:0.05—0.005 mm
粘土岩:<0.005 mm
沉积岩层理:根据层理的厚度大小,通常以下分类规定,单位厘米:块状:>200 cm
巨厚层状:100—200 cm
厚层状:50—100 cm
中层状:10—50 cm
薄层状:5—10 cm
页片(微层)状层理:1—5 cm
条带:0.5—1 cm
条纹:0.1—0.5 cm
纹层:<0.1 cm
2变质岩的粒度和层厚的规定:
(1)粒度:
粗粒变晶结构:>3 mm
中粒变晶结构:3—1 mm
细粒变晶结构:0.1—1 mm
显微状:<0.1 mm
(2)厚度:
巨层:>100 cm
巨厚层:100—50 cm
厚层:50—10 cm
中厚层:10—5 cm
薄层:<5 cm
3侵入岩
(1)结晶程度:显晶质、隐晶质。
(2)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以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为标准)巨粒:>10 mm
粗粒:10—5 mm
中粒:5—2 mm
细粒:2—0.2 mm
微粒:<0.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