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在彝族地区,居民服务管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彝族居民服务管理存在着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彝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校舍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整体较低。
由于彝族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学生校车难以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彝族地区大多数居民生活贫困,很多家庭无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条件,导致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彝族地区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设施条件,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才能够改变目前教育的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医疗服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彝族地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生数量较少,就医难度大。
彝族地区的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
为了改善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彝族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
彝族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收入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加之教育水平不高,使得彝族地区的居民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目前,彝族地区政府和企业对于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导致彝族地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建议加大对彝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到彝族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助推彝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彝族地区的居民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一起来共同解决。
才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彝族地区居民共同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
四川:凉山彝族进入全面小康

四川:凉山彝族进入全面小康作者:高睿来源:《小康》2020年第35期四川省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各种贫困问题交织叠加,使凉山成为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四川脱贫通过省内帮扶,省外“输血”、驻村干部直播带货、深化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11月1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宣布四川省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本次宣布脱贫的有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这7个县都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
至此,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7个贫困县摘帽,对四川脱贫攻坚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相關负责人表示。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除安宁河谷6县市外,其余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愚、病、毒、超生、失辍学等特殊贫困问题交织叠加,使凉山成为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以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帮扶力量推动下,凉山州11个贫困县中,甘洛、雷波、盐源、木里等4个县已于今年2月成功摘帽。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挂任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南策炳说:“从长远来看,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教育。
这里教育欠账太多,需要长期坚持耕耘。
”据介绍,针对有失缀学现象,佛山在去年安排1894万元解决临时学业补偿教育临时教学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安排100万元用于解决临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保障。
医疗是民生之需,病有所医,民心所向。
目前,在医疗方面,佛山整合260万元,为东山社区卫生院购买医疗设备,为全县最大的6595名贫困人口的集中安置点提供医疗保障。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作者:马金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6期【摘要】我国想要实现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全面展开基础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的推行尤为重要。
凉山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是彝族聚集地,长久以来,因为农业用地少,基础条件差,使凉山地区贫困现象加剧,贫困人口数量极其惊人。
因此,只有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引导凉山人民用科学的方式建设凉山,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义务教育教育作为贯穿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命脉,一直以来都占有很高的地位,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国民走向幸福的小康社会,我国必须通过针对性科学教育的方式,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各方面发展。
本文将针对凉山贫困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如何实现凉山义务教育的目标提出建议,以期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现状(一)对教育观念的错误认识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致使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对应聘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大批毕业生难以上岗。
这种现象让偏远地区对中国教育有了认识误区,认为孩子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同样难以就业,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这一系列落后的观念,促使贫困地区接受教育人员数量越来越少,辍学现象日益严重。
(二)资源贫乏1、教育资源贫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凉山彝族地区保留我国奴隶制度有很长的时间,一夜之间从奴隶制社会踏入社会主义社会,因而思想观念仍受传统影响太深,这种原始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经济方式,促使本地彝族地区素质人才供不应求,而凉山以外具有高水平的人员不愿意进入凉山,教师师资力量少之又少,近几年虽然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个人能力有所提高,但教育水平远远达不到基本素质教育文化标准。
2、物资资源贫乏。
由于奴隶制度的牵绊,凉山(特别是高寒山区)在经济方式上仍处于原始的务农状态,因为大多无法接收技术传播,所以他们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快劳动效率,导致人民劳动效率极低,经济基础极差,致使地区物质资源缺失现象严重。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总之,本研究以西南民族村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线上健康信息主动替代 搜寻意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青年对线上健 康信息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替代搜寻意向。然而,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限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和使用线 上健康信息,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社会文化因素。彝族村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信息贫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些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 此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息贫困的途 径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彝族村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力度,提高通讯网络的覆盖率,为村民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 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目录
01 一、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现状
03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 息贫困的途径
02
二、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形成机理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特别是在民族 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贫困现象尤为严重。本次 演示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深入探讨民族村落信息贫困的形成机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 等方式增加基层医疗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 机会,提高基层医疗人才的质量。
第二,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和投入,通 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等方式,使更多的医疗资源能够流入这些地区。
其次,我们要对彝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 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彝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态度,了解传统体育在 彝族地区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本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本早上翻开报纸,一条消息触目惊心:《工头拐骗凉山童工批发东莞》,"普遍13-15岁的童工当街排队接受挑选,劳动收入被层层盘剥"。
说的是一些黑心的工头与工厂主,在四川凉山地区拐骗童工后,批发到东莞做苦工。
本来应该是上学年龄的孩子,竟然做着基本没有报酬的苦工不说,其中有些未成年的女孩子还被强暴。
如果单纯谴责黑工头没有良心、工厂主没有良心、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的话,虽然也能够言之成理,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如江河滚滚而来。
但仔细读这篇非常优秀的深度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其实是被他们的父母出卖给那些黑工头的。
虽然有些是被黑工头拐卖过去的孩子,但也有些父母就是想把孩子送出那个穷山沟。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情况应该被称为是一次"合谋",除了那些孩子以外,成人社会的某些成员"合谋"伤害了这些孩子。
这么说固然有些不厚道,但这是一个事实。
只是合谋的原因不一样。
工厂的老板为了利润自然是不必说,那些父母们参与这个合谋只有一个原因:贫穷。
中国古语有云:衣食足而知礼仪。
过于贫穷或者始终挣扎在生存底线上下,别说礼仪了,就连最基本的廉耻与智力都会失去的。
当年卖儿卖女的惨状,也不过如此了。
长期的贫穷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什么高尚的行为,只能产生更多的悲剧。
所以,这件事如果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只能是再次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为长期的、极度的贫困,使工厂主、黑工头、某些孩子的父母成为了一个为了各自利益的合谋团体。
可以这么说,只要贫困还存在一天,这种情况就不会消失。
即使在这里消失,在其他地方依然也会死灰复燃。
还记得山西黑砖窑事件刚出的时候,举国哗然。
其实这个事情早就被曝光过,也打击过。
东莞当年不也是有血汗工厂的历史?那个时代离现在还不算遥远吧?现在居然都已经升级为儿童或者少年的血汗工厂了。
这就是贫穷的罪过。
如果只是把责任推到那些黑工头或者工厂主身上,只能是今天打击就少一点,明天稍微一放松,依然是遍地童工。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的实证分析

一
、
引 言
贫 困作 为发 展经 济学研 究 的一个 重要组 成部 分 , 在相
当长 一段 时 间内 , 关 于 贫 困的研究 学者们 将重 心主要 放在
了5 年或 5 年 以上 的确切 的能力 剥 夺 。2 0 0 8年 , C P R C 发布 了主题 为“ 摆 脱贫 困陷 阱 ” 的第 二部 慢 性贫 困研 究 报
— —பைடு நூலகம்
An Emp i r i c a l An a l y s i s f r o m S i c h u a n L i a n g s h a n Yi Mi n o r i t y Re g i o n s
LAN Ho n g — x i ng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L a w, S i c h u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Y a a n 6 2 5 0 1 4 )
相 关 政 策建 议 。 关键词 : 慢性贫 困; 贫困代际传递 ; 民族地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8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4 0 9 ( 2 0 1 3 ) 0 6— 0 0 7 3— 0 6
Et hni c Mi nor i t y Regi ons of Chr oni c Pov er t y
《 软科学 ̄ 2 0 1 3 年 6 月 . 第2 7 卷. 第6 期( 总 第1 6 2 期 )
民族 地 区慢 性 贫 困 问题 研 究
基 于 四川 大 小 凉 山彝 区的 实证分 析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_景志明

在上世纪初兴起的国家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国家改良主义代表人物。
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就是乡建改良主义的重要代表。
他们开创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定县、邹平、北碚三种实验模式,其乡建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运动都有久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近代百余年来“屈辱自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正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及其衍生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产物与对应物。
其同步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某种“另类现代性”。
(潘家恩,杜洁,2011)这场自发于民间——到政府参与——最后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中国近代以来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线索。
现今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及其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可以溯源追索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肇兴的这场乡建运动。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作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晏阳初(1890~1990)(吴相湘,2001)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是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
尤其是在定县的乡村改造实践,使他成为名扬世界的教育家。
晏阳初出生于四川巴中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政治系学习,191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
1918年赴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期间创办华工识字班,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
1920年,结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业,回国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1923年8月,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总干事长主持实际工作。
1926年晏阳初及其同仁决定以河北定县作为实验研究的中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实验。
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教会总机关与全体成员及家属也同时迁往定县。
由此,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逐步完成了由识字运动到全面乡村建设的重大转折。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区县,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然而,凉山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对凉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凉山状况的建议。
2. 经济发展不平衡凉山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凉山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但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滞后。
另一方面,不同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鼓励各县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3. 贫困问题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突出。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导致农业收入较低。
此外,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限制了人们的发展机会。
针对凉山的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大扶贫力度,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
一方面,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4. 生态环境破坏凉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威胁着凉山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凉山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推行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5. 结论凉山的现状分析显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凉山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合作,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改善凉山的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
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
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
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
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
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亿元年份经济指标 1952 1978 1998 2002 备注国内生产值5.35 15.22 76.81 178工业总产值0.25 5.9 57.71 114农业总产值4.56 11.89 43.74 95.88财政收入0.05 0.54 12.96 16.34农民人均纯收入64.2 120 1111 1629 单位:元资料来源:1999年四川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
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内地还有很大差距。
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
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西昌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
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
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
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
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
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
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
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
同一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
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
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2、普遍的贫困。
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
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
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
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
人均年收入800多元。
另据四川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
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余粮作商品出售。
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
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
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
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
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头,可收入现金700-800元。
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
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人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
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
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
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谢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
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谢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
谢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内容是: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答:冷。
问: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烤啊?答:没有柴。
又问:没有柴,你年纪不大,又有力气,怎么不去砍呀?答:砍柴的地方太远……最后,谢世杰书记拿出一个红封,递给那个人,对他们全家表示慰问,希望他们过个好春节。
那人接过红封,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顿时热情高涨,不顾屋外凌厉的寒风,马上就要出去买酒回来招待谢书记一行……这就是典型的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的综合贫困。
文化失落,精神萎靡,宁愿苦熬,不愿苦干,振作起来改变自身现状的动力差、能力弱。
又如,凉山彝族地区吸毒贩毒问题极为突出,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很多彝族家庭因涉毒而家破人亡。
凉山又是四川省的艾滋病重点监控区,主要原因就是吸毒人员较多,比例较大。
社会治安方面,由于长期贫穷落后,致使彝区治安刑事案件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案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是文盲加法盲。
他们作案的动机随意化,一时心血来潮即可作案;他们作案的手段简单化,就地取材,甚至赤手空拳也作案;他们作案的目标低值化,为一包烟一瓶酒也去作案;他们对作案后果不计较,从未想到作案后会对他人和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只顾眼前目的的实现。
彝族传统文化是不乏教人行善从善的内容的,比如彝族经典训世经《玛牧特依》、彝族《习惯法》等都对偷盗、抢劫等行为的危害性作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述和严格的处罚规定,以前的彝族社会对如何杜绝以上这些不法行为是具有自己独特而较为完善的教育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