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是平等。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特征:
民族特点通常包括民族地区的特点。

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经济的进展水平和内容,民族进展的历史等,是形成民族特点的要紧缘故。

例如中国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草原牧区的民族喜爱骑马、住毡房、喝奶茶或酥油茶等特点。

是由于这些牧区气候寒冷、牧民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决定的。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

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

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

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特点是平等、团结、互助:
1、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与否,在社会主义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行。

各民族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而团结合作,努力奋斗。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3、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目标。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在人们的交往中也具有国籍。

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涉及人民社区的地位和待遇,国家的权力和利益,社会利益集团以及国家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案有关。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得到加强”。

宪法序言段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得到加强。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案有关。

不同社会中民族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民族关系不仅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累,而且是现实环境条件的反映。

因此,不同条件下民族关系的特征也不同。

私有制社会中的种族关系基本上具有压迫性统治,剥削和掠夺,歧视和侮辱,压制和同化的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是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的。

由于其阶段的局限性,它也显示出相对的不完善,这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整,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的局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共生关系,以及共同繁荣的初步性质。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形式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现的民族关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还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的某种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可以区分为并存关系、互补关系、连动关系、依附关系、包裹关系、同化关系、涵化关系、融合关系和分裂关系等。

性质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联系着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就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相应的论述.。

关于民族团结读书笔记

关于民族团结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关于民族团结读书笔记〕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yuwenmi小编整理了民族团结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关于民族团结读书笔记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

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国情常识汇总

国情常识汇总

国情常识汇总一、我国的民族政策1.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我们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把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地理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影响。

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等部分地区的热带季风性气候。

另外,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而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

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

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

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广西、广东、青海、江西、湖南和云南。

能源资源结构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资源占相当比重(超过10%)的有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京津冀。

中国文化符号: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