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及分析姜卫剑共100页
合集下载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ppt课件

(上图与舌动脉共干, 下图3)
-
31
咽升动脉:起源于颈外 动脉的后或内侧壁。此 动脉较细,在颈内、外 动脉之间向上走行,造 影片上以侧位片为最佳 投照角度。主要供应咽 部肌肉、脑膜、神经和 鼓室。
(下图8)
-
32
枕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 的后壁。供应枕部肌肉、 皮肤和硬膜,并通过颈乳 突动脉向岩骨供血。
-
6
左颈总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也可变异 起源自无名动脉
-
7
左锁骨下动脉
1、直接发至主动脉弓 2、主要分支:左侧椎动脉、左侧甲状颈干、
左侧肋颈干 3、主干向左侧上肢供血 4、双侧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时,除了可以引
起上肢缺血外,还可以导致严重偷流,引 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
8
1.主动脉弓 2.无名动脉 3.左侧锁骨下
锁左 骨、 下右 动颈
-
22
颈动脉系统
-
23
颈动脉造影的标准体位是正、侧位,其中 以侧位更重要。
每侧的颈总动脉约在颈4水平分为颈外动脉 及颈内动脉两个终末支,分支水平的高低 可有变异,高可至舌骨水平,低可至胸3水 平。变异往往是双侧的。
分叉前的颈总动脉没有带命名的分支,但 是正常变异时,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枕动脉及椎动脉均可自 颈总动脉分出。
-
24
颈外动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小分支,颈外动 脉向前外走行主要供血区域包括面部、头 皮、耳鼻咽部、上颈部和脑膜等。颈内动 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大分支,它向后内走行 ,入颅后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
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是动脉粥样 硬化的好发部位。
-
25
颈总动脉、 颈内/外动脉 的前面观( 箭头为颈椎 钩椎关节增 生导致左椎 动脉受压)
全脑血管造影及其诊断.ppt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 左前斜10-15度,可根据患者调整角度.
精选PPT
12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精选PPT
13
精选PPT
14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变异】
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同一处分出(25-30%) 左颈总动脉起源于头臂干(7%) 左头臂干(1-2%) 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0.5%)
A3
M2
M1 A1 A2
A4
A3
M3 A2 M1
A1
M4+M5 M2
颈内动脉的分段(正、侧位观)
精选PPT
22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右侧)
精选PPT
23
正常颈内脉DSA表现 (左侧)
后交通动脉:向后发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发出,入侧脑室脉络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精选PPT
18
分段篇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精选PPT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精选PPT
3
X线脑血管造影精选P与PT DSA成像比较 4
精选PPT
12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精选PPT
13
精选PPT
14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变异】
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同一处分出(25-30%) 左颈总动脉起源于头臂干(7%) 左头臂干(1-2%) 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0.5%)
A3
M2
M1 A1 A2
A4
A3
M3 A2 M1
A1
M4+M5 M2
颈内动脉的分段(正、侧位观)
精选PPT
22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右侧)
精选PPT
23
正常颈内脉DSA表现 (左侧)
后交通动脉:向后发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发出,入侧脑室脉络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精选PPT
18
分段篇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精选PPT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精选PPT
3
X线脑血管造影精选P与PT DSA成像比较 4
《脑血管造影》PPT课件

28
• 甲状腺上动脉:是颈外 动脉的第一前支,起自 颈外动脉的前壁,向前 下内走行,进入甲状腺 的上极,在造影的实质 期可以看到甲状腺的染 色。
• (上图5,下图1)
精品医学
29
• 舌动脉:是颈外动 脉的第二前支,起 自颈外动脉的前内 侧壁,甲状腺上动 脉的上方,大多平 颈3水平,走行于 下颌角的下方。其 主要供应舌部、咽 部及颌下腺等血液。 侧位造影观察最好。
即
伴 迷 行 的 左 锁 骨 下 动 脉
的 右 位 主 动 脉 弓 (
) 类 型 示
精品医学
22
颈动脉系统
精品医学
23
• 颈动脉造影的标准体位是正、侧位,其 中以侧位更重要。
• 每侧的颈总动脉约在颈4水平分为颈外动 脉及颈内动脉两个终末支,分支水平的 高低可有变异,高可至舌骨水平,低可 至胸3水平。变异往往是双侧的
精品医学
4
左颈总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也可变异 起源自无名动脉
精品医学
5
左锁骨下动脉
1、直接发至主动脉弓 2、主要分支:左侧椎动脉、左侧肋颈干、
左侧甲状颈干 3、主干向左侧上肢供血 4、双侧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时,除了可以
引起上肢缺血外,还可以导致严重偷流, 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精品医学
7
动脉早期,轻度左前斜位
1.主动脉弓 2.头臂动脉
(无名动脉) 3.左颈总动脉 4.左锁骨下动
脉 5.右颈总动脉 6.右椎动脉
精品医学
7.左椎动脉 8.左甲状颈
干 9.右、左胸
内(内乳) 动脉 10.右甲状颈 干 11.右锁骨下 动脉 12.右肋颈干
8
精品医学
9
精品医学
脑血管造影术PPT课件

术后处理
• 压迫并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 24 小时 ,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
• 测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每半小时 一次 • 适当给予抗生素与激素
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
1 穿刺部位血肿
原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躁动,过早运动下 肢
预防:术后肝素中和后 10-20 分钟拔鞘,三指压 迫15-20分钟,松开后观察5分钟,无出血 后加压包扎 处理:小血肿(直径小于 10cm ),一般观察( 观察不是不处理),大血肿(直径大于 10 cm),24小时后热敷或理疗,造成压 迫者可切开
3.
4. 5.
麻醉意外,造影剂或其他药物引起的过敏、异物反应或毒性反应,严重者出现脏器功能衰竭、死 亡。
穿刺部位血肿、导管途经血管损伤造成动脉夹层、血管破裂出血;腹膜后血肿可以致休克。 导管、导丝断裂、打结,被迫置于血管内;途经血管壁上的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栓栓子脱落;导管 内形成的凝血块或栓子脱落;导管内进入气体,进而进入血管,这些情况都可以造成脑或脊髓的 梗死和缺血。 以上情况均可以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瘫痪、失语、感觉障碍、全盲、偏盲、癫痫、眩晕、脑 干功能衰竭,严重时危及生命。 术中因机器障碍或其他原因(如穿刺、插管困难等)终止治疗。 局部或全身感染。放射损伤。
器械准备
工具盘的准备:肝素生理盐水 导管导丝的准备:表层涂有亲水 化合物,使用前首先彻底湿润
• 消毒(刷手)、铺单、暴露双腹 股沟部 • 连接 2 套高压滴注系统、一个与导 管鞘连接,另一个备用或接 Y 筏导 丝,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 。要求所有连接装置无气泡。肝 素盐水冲洗造影导管、导管鞘
自动注射器
可调项目: 1. 每秒钟造影剂注射量 2. 造影剂全量 3. 线形速率上升:造影剂在第1秒内进行性 加速至达到设定速度的时间 4. 每平方英寸压力(磅值):注射时注射器 产生的最大压力
脑血管造影解读课件

• 颈段(C1段)
• 分为颈动脉球部和颈升段
• 颈动脉球又名颈动脉窦,是颈内 动脉起始部分,呈局部扩张,正 常时比颈总动脉直径略粗
• 颈升段延续于颈动脉窦,向上延 伸到颅底
•岩段(C2段) 走行于颈动脉管内,分为垂 直段(或称升段)和水平段, 两段交界处称作膝部
• 破裂孔段(C3段)
• 很短,起自颈动脉管颅内端, 止于岩舌韧带
阅片技巧
• 与正常对比 • 左侧、右侧对比 • 中线两侧对比 • 正常时间顺序: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 • 正常各血管供血区的空间分布
阅片技巧-与正常对比
正常ICA正位
阅片技巧-左右对比
阅片技巧-左右对比
右侧
左侧
阅片技巧-左右对比
阅片技巧-中线两侧对比
阅片技巧-中线两侧对比
阅片技巧-中线两侧对比
• 此段前壁发出颈内动脉入颅 后的第一分支,眼动脉
• 交通段(C7段)
• 起自后交通动脉开口近侧,终止于大 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大脑 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与颈内 动脉交通段形成“T”形)
• 此段从后壁发出分支,由近到远分别 是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颈内动脉颅内段五段分法: C5段(颈动脉管段) C4段(海绵窦段) C3段(虹吸段) C2段(床突上段) C1段(终段)
左椎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上血管
主动脉弓解剖分型
Image courtesy of Robert M. Bersin, M.D.
主动脉弓解剖分型
无名动脉
也称头臂干,是主动脉弓第一个并且是 最大的分支。
为一短粗的动脉干,起自主动脉弓之后 向右上方斜行,到右胸锁关节后分为右 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脑血管影像解剖》PPT课件【54页】

整理课件ppt
40
整理课件ppt
41
整理课件ppt
42
整理课件ppt
43
脑岛三角 整理课件ppt
44
脑岛三角
整理课件ppt
45
整理课件ppt
46
大脑后动脉分段:P1段:起点-中脑腹侧;P2段: 绕中脑向后;P3段:整颞理课支件pp(t 终支);P4段:枕支47
小脑下后动脉: 椎A颅内最大分支, 大孔上、波浪后行, 有三袢: 髓袢:绕延髓侧面 尾袢:扁桃体内侧 头袢:延髓小脑间
整理课件ppt
12
整理课件ppt
13
横断面脑血管定位小结:1、侧脑室出现以前 额上沟-顶内沟;顶枕沟-顶内沟
整理课件ppt
14
2、侧脑室出现以后 额上沟-前角;顶内沟/颞下沟-后角/下角;
3、大脑动脉在分布中不会跨过或绕过脑脊液的
侧脑室去供整应理课对件p岸pt 的白质区
15
额上沟-直回或嗅沟稍外侧
36
整理课件ppt
颈内动脉:颅外段、 岩内段和虹吸段 虹吸段分为五段 C5段:斜坡旁 C4段:海绵窦 C3段:前床突下 C2段:后上斜行 C1段:后床突上 侧位片上明显。
37
C5段:斜坡旁 C4段:海绵窦 C3段:前床突下 C2段:后上斜行 C1段:后床突上
整理课件ppt
38
整理课件ppt
39
整理课件ppt
16
胼胝体膝,前角前部,前角外侧为尾状核头的前端 额上沟-前角-嗅沟稍外侧,尾状核头、大脑前动脉
整理课件ppt
17
胼胝体、侧脑室、尾状核头、豆状核 额上沟-前角-嗅沟稍外侧,颞下沟以下
整理课件ppt
18
前角、前肢和中央前沟,尾状核头缩小、豆状核壳增大且出现 苍白球,尾状核头、豆状核及其间的内囊前肢/大脑前动脉,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无名动脉
PART TWO
左颈总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也可变异起源自无名动脉
主干向左侧上肢供血
直接发至主动脉弓
主要分支:左侧椎动脉、左侧甲状颈干、左侧肋颈干
双侧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时,除了可以引起上肢缺血外,还可以导致严重偷流,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左锁骨下动脉
1.主动脉弓 2.无名动脉 3.左侧锁骨下动脉 4.右锁骨下动脉 5.右颈总动脉 6.左颈总动脉 7.右颈外动脉 8.左颈外动脉 9.右颈内动脉
第二段(C2)称为岩段,C2段是颈内动脉走行于颈动脉管内的一段,分为两个亚段,即垂直段(或称升段)和水平段,两段交界处称作膝部(下图较易观察入颅处)
第三段(C3)称为破裂孔段,C3段很短,起自颈动脉管颅内端,止于岩舌韧带
第四段(C4)称为海绵窦段,C4段起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硬脑膜环。分为三个亚段,后升部(垂直部)、水平部和前垂直部。两个交接部称作后膝部和前膝部
Fischer 分段法 (将ICA分为5段)
THANKS
自下而上:C 5 段:颈内动脉自破裂孔向上, 走行于半月神经节下面的一段,亦称神经节段。 C 4段:亦称为海绵窦段, 正位片上表现为椭圆形阴影。 C 3 段:颈内动脉在前床突下方向上向前走行, 随之向后形成膝状弯曲, 侧位片上成“c” 形,称为前膝段。 C 2 段:在前床突下颈内动脉出海绵窦, 向后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段称为脑池段,正位片上重叠为浓密的圆点。 C1 段:颈内动脉在后床突附近向上向前急骤弯曲形成后凸, 故称为后膝段。
眶额动脉2.颞前动脉3.额前动脉4.中央前动脉5.中央动脉6.顶前动脉7.顶后动脉8.角动脉9.颞后动脉10.眼动脉11.后交通动脉12.脉络膜前动脉13.豆纹动脉外侧组
PART TWO
左颈总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也可变异起源自无名动脉
主干向左侧上肢供血
直接发至主动脉弓
主要分支:左侧椎动脉、左侧甲状颈干、左侧肋颈干
双侧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时,除了可以引起上肢缺血外,还可以导致严重偷流,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左锁骨下动脉
1.主动脉弓 2.无名动脉 3.左侧锁骨下动脉 4.右锁骨下动脉 5.右颈总动脉 6.左颈总动脉 7.右颈外动脉 8.左颈外动脉 9.右颈内动脉
第二段(C2)称为岩段,C2段是颈内动脉走行于颈动脉管内的一段,分为两个亚段,即垂直段(或称升段)和水平段,两段交界处称作膝部(下图较易观察入颅处)
第三段(C3)称为破裂孔段,C3段很短,起自颈动脉管颅内端,止于岩舌韧带
第四段(C4)称为海绵窦段,C4段起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硬脑膜环。分为三个亚段,后升部(垂直部)、水平部和前垂直部。两个交接部称作后膝部和前膝部
Fischer 分段法 (将ICA分为5段)
THANKS
自下而上:C 5 段:颈内动脉自破裂孔向上, 走行于半月神经节下面的一段,亦称神经节段。 C 4段:亦称为海绵窦段, 正位片上表现为椭圆形阴影。 C 3 段:颈内动脉在前床突下方向上向前走行, 随之向后形成膝状弯曲, 侧位片上成“c” 形,称为前膝段。 C 2 段:在前床突下颈内动脉出海绵窦, 向后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段称为脑池段,正位片上重叠为浓密的圆点。 C1 段:颈内动脉在后床突附近向上向前急骤弯曲形成后凸, 故称为后膝段。
眶额动脉2.颞前动脉3.额前动脉4.中央前动脉5.中央动脉6.顶前动脉7.顶后动脉8.角动脉9.颞后动脉10.眼动脉11.后交通动脉12.脉络膜前动脉13.豆纹动脉外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