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手术记录

合集下载

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1例临床分析

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1例临床分析

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颅骨钻孔引流术。

结果治愈率达90%以上,但一些患者有术后并发症出现: 积气积液,脑脊液漏,术后癫痫,继发性颅内血肿,血肿复发等。

结论多为老年患者,男性居多,外伤史并不一定明确,颅骨钻孔引流效果好。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我科2002~2006年采用局部麻醉下穿刺颅骨钻孔引流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有轻度头部外伤史。

因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较大,损伤桥静脉,静脉炎或蛛网膜颗粒面形成血肿。

一般伤后1~3个月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智能下降、呕吐、四肢乏力甚至偏瘫、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

主要依靠CT或MBl确诊,治疗则选颅骨钻孔引流术。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1例,男117例,女24例,年龄15个月~86岁,平均62岁,发病时间14 d~2年。

25例无确切外伤史,其余116例均有确切外伤史。

1.2 临床表现头痛或头昏112例,智能及精神障碍32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85例,意识障碍17例,昏迷伴瞳孔散大2例。

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双侧血肿30例,单侧血肿111例;低密度影50例,等密度影71例,混杂密度影20例;脑中线结构移位39例,最大中线结构移位1.7 cm。

1.3 外科治疗1.3.1 定位术前利用CT片定位。

由于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故定位相对容易。

穿刺点选在血肿最厚层面稍偏后处,并用龙胆紫标记。

这样穿刺针不易直接进入脑皮质内,且易于引流。

1.3.2 手术过程14例患者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

神志清醒能配合者采用局麻,不能配合者采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

根据CT或MRI片取血肿最大平面中点偏后为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作切口长约 4 cm,切开头皮各层,乳突牵开器撑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直径约1.5 cm,电凝脑膜表面血管,“十”字切开硬膜及血肿外膜,见黑褐色液体流出时快速轻柔地将末端剪有侧孔的硅胶管置入血肿腔,控制引流速度,待引流量明显减少时,用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基本澄清为止。

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手术记录

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手术记录

手术记录
姓名丘先星年龄39岁性别男
手术前诊断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诊断同术前
手术名称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
手术者韩绍泷第一助手刘宝南第二助手韩波祥
麻醉名称局麻+强化麻醉者韩绍泷
手术日期2010- 07-15 手术时间1小时
手术后注意事项详见医嘱
经过:患者仰卧,头部垫高,偏向右侧,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

结合CT片测量估算血肿位置,确定标记左侧顶部顶结节前方纵行切口约5cm,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切开头皮各层至颅骨,剥离骨膜,牵开,以电钻钻骨孔一个,电灼切开硬膜,见有黑褐色液体溢出,较粘稠,压力较高,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预缝结扎线,试引流管通畅,关闭切口,引流管接引流袋,绑扎固定引流管,纱布包扎。

手术顺利,出血量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记录者韩绍泷。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预案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预案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预案一、术前预案1、病史采集患者于3、4天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右侧明显,行走较前拖曳,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耳鸣、视物双影,无言语不利,饮水呛咳,无双上肢活动受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存在。

入院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8年,“脑梗死”病史18年,“髋关节外伤术后”14年,“左耳听力下降”病史10余年。

2、术前检查颅脑CT示“右侧额颞顶枕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萎缩、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双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

3、术前讨论4、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5、术前备皮后手术标记。

6、做好术前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术前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问题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

二、术中预案1、采用全醉行左侧卧位,术中吸氧及心电监护。

2、根据CT 或MRI 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处为钻颅点(多位于顶结节或附近),绕骨孔处设计弧形切口 4 cm,切口与骨孔错开。

3、患侧肩下及髋部垫枕,躯体向健侧倾斜45°,使颅骨钻孔处位于最高点,减少颈部扭曲。

4、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剥离显露颅骨,乳突牵开器撑开,骨钻钻孔,骨板较厚者可适当咬除少许外板,方便置管冲洗。

5、双极电灼硬脑膜后,先切开2 mm 微孔,缓慢放出不凝血,喷射现象停止后“十”字切开硬膜,并电凝皱缩到骨孔边沿。

6、继之用8—12 号软管放入血肿腔内,当软管到达血肿边沿时,能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此时稍微退后一点,以免捅破血肿包膜。

7、从各个方向进行生理盐水冲洗,水清后换方向,最后于血肿腔内前下方(额部)留置12 号软管,引流管前端剪侧孔2~3 个,自然放入血肿腔2~4 cm,从切口后方另戳孔引出固定。

8、血肿腔内注水排气后,明胶海绵封闭骨孔,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9、引流管接无菌密闭引流袋。

10、术后适当加压包扎。

三、术后预案1、术后去枕平卧,头尽量偏患侧,也可取头低足高位。

钻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我院近期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28例,采用单孔钻孔双腔管持续冲洗引流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较传统的钻孔引流法张力性气颅的发生率低,血肿复发率低。

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9岁,单侧血肿量60~150ml,术前gcs评分,gcs≥10分22例,gcs≤9分6例。

均采用单孔钻孔双腔管持续冲洗引流法,术后2~4天拔管,三周内复查头颅ct,未见血肿复发,血肿残腔积液4例(14.3%),未见残腔积气,平均住院时间8.3天。

2、手术方法:所有28例患者均采用局麻或基础麻醉,根据头颅ct 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约3.0cm~4.0cm,颅骨钻孔一个,在预置管的骨孔缘处咬一斜槽,常规止血和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包膜,将双腔脑室引流管(直径5mm)置入血肿腔偏低一侧,引流管自头部切口旁另戳孔引出固定,骨孔边缘填上明胶海绵后,缝合头皮切口。

术后外导管连接封闭引流瓶,开放引流6~8小时(内导管暂时关闭),然后行低压持续冲洗引流,以生理盐水液通过输液器连接双腔引流管之内导管,低压持续冲洗血肿腔,冲洗液自外导管流出,持续冲洗引流16~18小时,至血肿腔内液体清亮透明。

内导管停止冲洗后,外导管继续保持低位开放引流,至术后2~4天拔管。

二、讨论csdh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占颅内血肿10%左右,高龄者好发。

血肿腔液体的高渗透性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使纤溶系统亢进促使血肿内膜微血管缓慢持续出血被认为是csdh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治疗的关键是将血肿腔内液体充分引流干净并将局部的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地冲洗干净。

钻孔引流术被认为是治疗csdh的经典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但术后颅内积气,引流管堵塞及血肿复发等问题仍令人困扰,本文介绍的钻孔持续冲洗引流术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1、由于csdh的血肿腔多较大,术中短时用生理盐水难以将血肿腔彻底冲洗干净;另外,由于血肿清除后颅内压力及局部血流量的改变以及插管操作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等因素可使血肿腔内膜毛细血管再出血,从而使血肿腔内仍残留部分纤溶物质并保持较高的渗透压,这是导致术后血肿复发的主要原因。

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53例疗效观察

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53例疗效观察

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53例疗效观察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头部外伤后 3 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发病率较高。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自CT、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其诊断率明显提高。

我科1996~2006年共收治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 53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男36例,女17例;年龄60~83岁,平均71.5岁。

有头部外伤史者15例;受伤至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周~3个月12例,3~6个月4例,平均2个月;无明显头部外伤史者38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3例。

临床表现:肢体瘫痪25例,头痛27例,呕吐9例,视乳头水肿5例,智力、精神异常26例,眩晕21例,锥体束征阳性20例,感觉异常18例,肢体抽搐5例。

影像学检查:53均行头部CT扫描,血肿量<30ml2例,30~50ml20例,51~80ml26例,81~200ml5例;单侧血肿47例,双侧血肿6例,均为幕上大脑凸面。

其中低密度34例,混杂密度影15例,等密度影4例,等密度影患者均作头部MRI检查,T1加权图象显示低信号影,T2加权图象显示高信号影。

治疗方法:53例中,除4例拒绝手术外,均行单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

碘伏消毒头皮,在基础麻醉加局麻下进行手术。

选择血肿较厚部位为钻孔切入点,以其为中心纵形切开头皮3~4cm,颅骨钻孔直径1.5cm,电凝并“十”字切开硬脑膜,用有多个侧孔且直径约0. 6cm的硅胶置于血肿腔内,用0.9%氯化钠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后保留引流管并固定于头皮上,手术时间1.0~1.5小时。

术后行闭式引流,头卧向患侧,并鼓励多饮水,不用脱水剂,适当补充低渗盐水,每日静滴等渗液体2500~3000ml,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

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肢体功能和肌力恢复正常,正常生活自理,头颅CT 检查血肿消失,无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60例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60例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60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肿大部分引流58例,23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必须重视其并发症,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头部受到外伤超过3周后,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以老年患者居多[1]。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引流术[2]。

其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但是术后的一些并发症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所以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进行诊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2岁-92岁,平均70岁,有明确外伤史38例。

本组病例有头晕、头痛者42例,有一侧肢体麻木或偏瘫22例,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障碍、智力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15例。

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

单侧血肿52例,双侧血肿8例。

1.2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作CT或MRI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影,有占位效应,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血肿多位于额颞部及额颞顶部。

1.3 手术方法手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疼痛耐受能力采用局麻或全麻。

钻孔的位置一般在血肿最厚的平面,做一个长约3cm切口,全层切开头皮及皮下组织,用乳突撑开器牵开头皮及皮下组织,颅骨钻孔,骨蜡涂抹于骨缘止血,十字切开硬脑膜并电凝硬脑膜。

可见暗红色液体流出,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置管于血肿腔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并更换不同方向,直到冲洗的液体基本清亮为止。

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手术记录

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手术记录

精品
手术记录
姓名丘先星年龄39岁性别男
手术前诊断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诊断同术前
手术名称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
手术者韩绍泷第一助手刘宝南第二助手韩波祥
麻醉名称局麻+强化麻醉者韩绍泷
手术日期2010- 07-15 手术时间1小时
手术后注意事项详见医嘱
经过:患者仰卧,头部垫高,偏向右侧,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

结合CT片测量估算血肿位置,确定标记左侧顶部顶结节前方纵行切口约5cm,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切开头皮各层至颅骨,剥离骨膜,牵开,以电钻钻骨孔一个,电灼切开硬膜,见有黑褐色液体溢出,较粘稠,压力较高,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预缝结扎线,试引流管通畅,关闭切口,引流管接引流袋,绑扎固定引流管,纱布包扎。

手术顺利,出血量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记录者韩绍泷
-可编辑-。

手术记录之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手术记录之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 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 局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 术者术前诊断:右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Pre-operative Diagnosis:right chornic subdural hematoma术后诊断:右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Post-operative Diagnosis:right chornic subdural hematoma手术名称: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Procedure Performed:Blur and drainage right chornic subdural hematoma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术中于右颞颅骨钻孔后见硬脑膜张力高,呈紫色,电灼后用尖刀“十”字挑开硬脑膜,血肿包膜明显,约80ml暗红色血性液伴少许凝血块涌出,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向各个方向反复冲洗致流出清亮液体。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1.患者仰卧位,头左偏,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

2.取右颞部直形手术切口约5cm,切开头皮颞肌直达骨膜,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手摇钻钻孔,咬骨钳适当扩大骨窗,直径约2cm,见硬膜下呈蓝紫色,脑膜张力高。

3.电灼硬脑膜后用尖刀“十”字挑开硬脑膜并悬吊之,可见血肿包膜明显,挑开血肿包膜后约80ml陈旧性暗红色血性液体伴少许血凝块涌出。

4.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向各个方向反复冲洗致流出清亮液体。

5.放置硬膜下引流管一根,严密止血、清点棉片、器械无误后,后关闭切口。

6.术中出血量约10ml,未输血。

7.术程顺利,术中麻醉平稳,麻醉效果好,术后安全返回普通病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记录
姓名丘先星年龄39岁性别男
手术前诊断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诊断同术前
手术名称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
手术者韩绍泷第一助手刘宝南第二助手韩波祥
麻醉名称局麻+强化麻醉者韩绍泷
手术日期2010- 07-15 手术时间1小时
手术后注意事项详见医嘱
经过:患者仰卧,头部垫高,偏向右侧,常规消毒术野,铺无菌巾。

结合CT片测量估算血肿位置,确定标记左侧顶部顶结节前方纵行切口约5cm,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切开头皮各层至颅骨,剥离骨膜,牵开,以电钻钻骨孔一个,电灼切开硬膜,见有黑褐色液体溢出,较粘稠,压力较高,置引流管一根于硬膜下,预缝结扎线,试引流管通畅,关闭切口,引流管接引流袋,绑扎固定引流管,纱布包扎。

手术顺利,出血量不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记录者韩绍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