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分析 ——滑音奏法的应用
原始的粗野之音

7海外文摘斯特拉文斯基被称为音乐界的毕加索,他早期创作的三大音乐剧——1910年的《火鸟》、1911年的《彼得鲁什卡》、1913年的《春之祭》,使他名声大噪,奠定了他西方现代派音乐领袖人物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出生于奥拉宁堡,自幼酷爱音乐,9岁学钢琴,10岁后即兴作曲,大学期间,学法律的同时自学音乐。
由于没有太多音乐教条的束缚,他用全新的目光审视传统,喜欢使用那些听起来极其奇怪的和旋组合,这些往往令音乐学院的人无法理解。
1908年,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管弦乐《火焰》,那任性而活泼的音色吸引了戏剧活动家佳吉列夫的驻足聆听。
欣赏完这支一鸣惊人的曲子后,佳吉列夫凭着自己敏捷的专业意识,察觉到了斯特拉文斯基所具备的超世绝伦的音乐才华,立即聘请他日后给剧团谱曲。
这才有了后来为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的芭蕾舞剧谱写音乐《春之祭》。
1 《春之祭》主题结构分析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多少带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痕迹,《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运用突出,节奏强烈多变,但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柔典雅的精神,那么在《春之祭》中,在音乐、节奏、和声等方面,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正因为如此,《春之祭》首演时,那强烈的节奏、刺耳的音响引发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骚动,台下观众分成了支持和反对派,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那么,这首在当时引发分歧且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呢?《春之祭》是一部被斯特拉文斯基想象成一场庄重严肃的异教祭典的作品,主要描述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以少女祭献大地的风俗及仪式。
包括大地的崇拜和献祭两个曲幕,前者分为7个章节:引子、春天的征兆、劫持、春天的轮舞、对抗部落、圣者登场、大地的崇拜,后者分为6个章节:引子、少年神秘的环舞、赞美被选中者、召唤祖先、祖先的仪式、献祭的舞蹈。
其中,大地的崇拜中,引子主要描绘春天原始大地的苏醒、鸟兽的抓挠、咬啮和抖动,这一段,以大管独奏一段立陶宛民歌主题引入,另外狭窄的音域和片断的重复,赋予这个主题原始的特征,造成一种奇异的遥远、怪诞的效果;春天的征兆主要描绘春祭前夜,野外月光下,青年男女跳起了粗野的舞蹈,这一段,以击鼓开始,弦乐器在低音区重复着复杂而极不协和的和弦,之后,八支圆号激烈地响起,并反复吹奏各种不规则的“复合”节奏;劫持主要描绘男女间狂热的戏谑之情,这一段,以粗犷音乐为基调,注入了变化频繁复杂而不对称的节奏和大量复合节奏;春天的轮舞主要描绘男子托举着一个姑娘,跳起了持续而沉重的“春天的轮舞”,这一段,以原始风格旋律为主调,由第一、二单簧管隔八度奏出,长笛持续颤音作为衬景;对抗部落主要描绘部落间战斗的舞蹈,这一段,通过两部应答式写法和有限制地使用多调性手法,构成两个对立的音乐群像,在低音部固定音型基础上,由乐队的木管、铜管同时吹奏颤音,打击乐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申明鹤(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不管是不协和音、音色应用还是节奏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答案解析(17)

2021年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7一、单选题(共30题)1.以下哪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围?()A: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B:通过模仿逐步积累感性经验C:了解乐曲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D:通过与他人的共同合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答案】:A【解析】:B选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C选项,属于音乐相关文化。
D选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故正确答案选A。
2.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展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仪式,该作品属于()。
A:歌剧B:清唱剧C:舞剧D:宗教剧【答案】:C【解析】:C选项,《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
综上,C选项正确。
故ABD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C项。
3.常规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除了弦乐组,还必须有哪些乐器组?()A:木管组、铜管组和弹拨组B: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C:木管组、铜管组和键盘组D:弹拨组、吹管组和打击乐组【答案】:B【解析】:知识点:西洋管弦乐配器。
西洋管弦乐队一般包括四个分组,即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
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4.下列速度术语中,哪一个是最慢的()。
A:ModeratoB:LentoC:PrestoD:Andante【答案】:B【解析】:B选项,Lento,慢板。
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Moderato,中板、适中、节制。
故排除。
C选项,Presto,急速的。
故排除。
D 选项,Andante,行板、徐缓、行进的。
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项。
5.在休止拍的教学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方法体现了达尔克罗兹的教学理念?()A:学生用身体动作即兴表现休止拍B:学生大声喊“空”以表示休止拍C:教师用点头的方式表示休止拍D:教师用数数表示休止拍【答案】:A【解析】:知识点: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认识。
达尔克罗兹是当代瑞士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包括体态律动、视唱法、即兴创作等,更提出了“将人体作为一件乐器”的想法。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在谩骂与赞叹中拉开帷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融汇了艺术大师的心血和才华,芭蕾舞剧也不例外。
可以说,将舞剧搬上舞台的不是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是一群为艺术奉献自我灵魂的大师。
我们在观赏芭蕾舞者优美舞姿的同时,也沉浸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当中,还可以去细细聆听可以打动人心的音乐。
芭蕾舞剧《春之祭》正是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与情感,完美地将音乐、舞蹈与戏剧艺术相融合,造就如此震撼而又令世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传世之作。
本人也自此转向“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道路。
自首演后,《春之祭》也成为现代编舞大师们的试金石,各位舞蹈家都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演绎着自己的《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也就是说,《春之祭》作为音乐,就只有一个版本,但是作为舞剧却有很多版本。
早期的现代舞大师,包括德国人皮亚·鲍什、美国人玛莎·格兰姆等人都有过自己的演绎,而现在诸多舞蹈节演出中,也会上演不同版本的《春之祭》,难怪有人说它是舞蹈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故事,关于“少女献祭”】当然,不论《春之祭》版本有多少,故事的内核也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祭祀”。
它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典神话,源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斯拉夫仪式的梦。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
斯特拉文斯基和Roenzh在1911年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作曲家从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上,用音乐画卷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睿智的长老们围成一个圈,观看一个年轻姑娘的跳舞,这个年轻的姑娘用自己的舞蹈作为祭品,一直跳到死亡来祭祀春神。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
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申明鹤
【期刊名称】《海外文摘·学术》
【年(卷),期】2017(000)015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不管是不协和音、音色应用还是节奏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所使用的强大管乐组奏出的不协和弦,因定位准确、音场宽阔、声部关系清晰等,使得《春之祭》发出的音响不仅仅是粗犷这么简单,简
直变成了粗野,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
【总页数】2页(P7-8)
【作者】申明鹤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广东东莞523000;[2]东莞音乐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
【相关文献】
1.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之艺术特征 [J], 刘星系
2.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创作思维与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之联系 [J],
刘健
3.论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的原始性因素 [J], 吴建华
4.《再谈〈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分层观、节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复合节奏》导读 [J], 郭新
5.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可听性"与"可视性" [J], 樊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分析(下)

作者: 奥利弗·梅西安[法];张惠玲(译);洪丁(译)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15-1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最后的审判》;《莱茵的黄金》;米开朗基罗;赫拉克勒斯;《创世纪》;人物画像
摘要:舞者通过夸张、极端的动作召唤祖先。
祖先们漫长而神秘的仪式,净化了大地,使之在随后献祭被选中的少女及其献祭的舞蹈后焕发出春日的生机。
这些极度紧张的运动总使我想到米开朗基罗那些巨大的人物画像(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安东尼·布代勒雕塑的赫拉克勒斯(《带弓的男人》),《创世纪》及古老传说中的巨人(瓦格纳也在《莱茵的黄金》中提及他们),还有——(为什么不提及呢?)——那些史前的巨兽。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 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说起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这部作品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切断了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并依赖各种乐器特殊演奏技法的应用向人们展示了乐队音响的多元化和音乐无穷的表现魅力。
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部作品中的弦乐器演奏技法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弦乐器音响、音色的可能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
本文立足《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中滑音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阐述弦乐器音响在管弦乐队整体音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滑音奏法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odorovichstravinsky (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是二十世纪对现代音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于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其父是当时圣彼得堡马林斯基皇家剧院著名的男低音歌唱演员,与当时俄罗斯文艺界的一些名人都有密切往来。
在艺术环境中成长的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此后便一直从事音乐创作的工作。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作品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大师的影响,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历史、哲学、文学、政治、数学、绘画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与西方一些文学家如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科克托等都有密切的交往。
主要作品有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歌剧《浪子的历程》;哑剧《士兵的故事》;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其中《春之祭》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当时备受争议的作品,比起初登场时受到的排斥,这部作品后来所获得的成功与赞誉更让人瞩目,它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cd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歌德说:“要理解诗人的作品,必须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早在写《火鸟》的时候,斯特拉文斯基就有了《春之祭》的构想,直到1911年7月《彼得鲁什卡》首演之后,斯特拉文斯基与当时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廖里赫才着手编写《春之祭》的舞台剧本的提纲和舞蹈的名称。
作品分为“对大地的崇拜”和“祭献”两个部分,斯特拉文斯基的写作也是基本按照这个顺序来完成的。
这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问世作品,体现着反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当时的西方文化界对原始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谋而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疾速前进,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重大变革时期。
西方艺术从美学到绘画再到音乐都在反传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
不断地“探索”与“革命”,体现了反传统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倾向,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创作思想活跃、新创作技法不断涌现、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历史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的创作中,对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如大量地使用了弦乐的泛音、震音、拨弦、弓杆演奏、靠近琴马演奏等,通过大量运用这些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来实现他要表达的“那种不断新生的过程中的庄严的高潮,那种存在于宇宙中的、泛神论的高潮”‚。
这些技法在不同声部采用不同的结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曲家获得了奇异音响,即便是在以管弦乐色彩变化丰富、细腻而见长的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下面,是对《春之祭》这部作品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滑音奏法的应用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滑音奏法由来已久,早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就在他的总谱中首创了表情滑音,但是这种奏法在18世纪时还没有受到认可并被拒绝使用。
到了19世纪,在罗德、贝里奥等人的推动下,滑音奏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并频频出现在小提琴作品中。
滑音奏法有两种:滑指和滑奏。
滑指(portamento)是指从某一把位换到另一把位,即从这
一音过渡到另一音时,以迅速的滑指来完成。
滑奏(glissando)指在同一弦上,手指不离弦迅速地(或缓慢地)由前音滑向后一音,如果是本音滑奏,那么向上或向下约升或降半音,迅即回到本音。
在《春之祭》这部作品中,这两种奏法的滑音都有体现。
滑音奏法非常具有表现力,可以用在很优美或很有力的音符上,也可以用在充满深情的或悲哀伤感的表达上。
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这部作品中较集中地使用滑音奏法有五处。
第一处在“大地的崇拜”的引子(排练号[11]处),此时中提琴声部采用泛音演奏的滑音,重复管乐长笛声部的音型,此时中提琴的音色尖锐虚幻与长笛明亮的音色相融合,同时掩盖长笛音型的棱角,使琶音音型显得十分平滑。
低音提琴声部采用泛音演奏乐队的和声背景,音响宁静;大提琴ⅱ与低音提琴ⅴ加弱音器正常演奏,声音柔和,为滑音的音响做衬托,突出滑奏此起彼伏的旋风般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