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浮交通概述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

目前,世界范围内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路有四条,分别是日本名古屋东部丘陵线、韩国仁川机场磁 浮线、以及我国长沙磁浮机场快线和北京S1线。
中低速磁浮系统工程综合造价与轻轨相当。磁浮列车由于悬浮运行,并采用直线电机牵引,其车公 里能耗一般比旋转电机牵引的传统轮轨系统高15-20%,然而,由于其运行过程中没有机械摩擦阻力、车 站主要为高架车站等原因,其人公里综合能耗反而比传统轮轨系统低。磁浮列车没有车轮、齿轮、链条 等传动装置,避免了机械磨损,因此其列车运行维修费用低于传统轮轨列车。
名古屋东部丘陵线为爱知世博会所建,于2005年3月6日开通运营,线路总长度8.9公里(其中高架线 7.5公里,地下线1.4公里),共设9个车站,设计最高速度为100公里/小时,线路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为70 米,最大限制坡度为60‰,列车为3节编组,DC1500V三轨供电。
韩国仁川机场磁浮线,于2016年2月3日开通运营,线路总长度6.1公里,共设6个车站,设计最高速 度为80公里/小时,线路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为50米,列车为2节编组,DC1500V三轨供电。在车速为68公 里/小时,车内噪声测试为63.9分贝。
在系统构成上,与传统钢轮钢轨交通系统相比,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车辆、线路、 轨道和道岔。其轨道具有支撑磁浮车辆,承受车辆悬浮力、导向力及牵引力的功能,主要由轨道梁以及铺 设其上的导磁性能很好的F型轨组成。其道岔由主体结构、驱动、锁定、控制、信号等部分组成,按照结 构组成和转辙后的线路状态,可分为单开道岔、三开道岔、对开道岔、单渡线道岔和交叉渡线道岔。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与牵引工作原理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与牵引工作原理摘要:概述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技术特点,着重介绍了我国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挂牵引系统的工作原理。
与传统的轮式车辆相比,磁悬浮车辆的悬挂特性有助于克服车轮粘滞和运转噪音问题,有效延长磁悬浮车辆的使用寿命,减少日常保养和维修。
磁悬浮列车可以成为未来理想的地面交通工具。
关键词: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系统;牵引系统前言中低速磁浮列车是城市轻轨运输系统,最高时速约100 ~ 150公里,具有效率、高性能、大容量、低噪音、低污染、低能耗等诸多特点,发展前景广阔。
适用于低流量和中等流量中心的低流量快速扩展线路,例如连接机场、城市郊区、工业区、主要娱乐场所的专用快速扩展线路,以及建筑密度高的大中型城市的灵活下行线路作为高技术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低速轨道交通需要严格的安全、可靠性和冗馀性要求,这要求列车维修管理具有科学规划、状态监测、过程控制、历史可追溯性和共享性。
1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原理磁悬浮列车的悬挂力基本上是由电子产生的电磁重力产生的排斥力,用于磁悬浮列车的悬挂和定向,然后可以分别安装一次和两次直线电机,用于列车的驱动。
目前,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内侧轨道主要采用f型轨道,f型轨道的下行部分相当于轨道末端的振荡器,在轨道上产生相应的电磁重力目前,中国的中低速列车没有配备专用导电仪。
列车转弯时,f轨道电极与悬挂式电磁铁位置不正确,形成横向转向力,电磁铁转向力与列车上的强制转向机构协调,实现悬挂式支承的曲线调整。
列车悬架系统依靠间隙传感器采集控制数据并将其传递给悬架控制器。
悬架调节器运行后,向着色器发出指令,调节输出到电极的电流-磁铁,实时动态调整悬架间隙,使其保持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
间隙传感器通常固定在电极上-磁铁,用于测量极板顶部表面与轨道底部表面之间的间隙,形状为“f”,并测量车辆的垂直加速度。
分离传感器的探测表面应尽可能平行于轨道表面。
间隔传感器具有超收功能,单个间隔传感器可以产生多个间隔和加速度信号,每个信号通过各自的串行通信接口传递给悬挂控制器。
中低运量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或超过 120km/h,最大运送能力单向可达 3万人 /h。 7)具备全产业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3.3 单轨系统
单轨系统是一种车辆与特制轨道梁组合成一体运行的运输 系统,分为跨座式和悬挂式两种。
单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工 程 造 价 相 对 较 低。造 价 一 般 约 为 1.5亿 元 /km ~ 3亿元 /km,悬挂式单轨造价比跨座式更低。 2)爬坡能力强,曲线半径小。最大坡度可达 60‰,最小半径 可达 100m。 3)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典型。最高运行速度 80km/h, 单向客运量跨座式单轨约为 1万人 /h~3万人 /h,悬挂式单轨约
5)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车体可实现 100%低地板。
3.5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是依靠电动机的定子产生的旋转磁 场使得其中的转子转动起来,再依靠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车轮 从而使列车获得牵引动力。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特点如下: 1)工程造价相对较高。车 辆 造 价 较 传 统 旋 转 电 机 车 辆 高 出 50% ~60%。 2)运输适应性强,编组灵活。单向高峰小时输送能力最大可 达 3万人次。 3)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最小半径可达 60m,爬坡能力 可达 60‰ ~80‰。 4)能耗较高,运营维护成本高。直线电机的功率因数及效率 较低,电能消耗较传统旋转电机高出约 20%。 5)噪声较地铁、轻轨小。因无传统的齿轮箱等机械传动系统 有利降低振动和噪声。 6)核心部件技术需进口。
3 中低运量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点
中低运量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主要从客流等级和特 征、环境条件、系统 技 术 成 熟 度、运 营 可 靠 度、工 程 投 资 以 及 建 设 工期等方面综合 分 析,其 制 式 的 选 择 受 国 家 的 产 业 政 策、城 市 的 经济实力、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通用技术条件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通用技术条件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是一种新兴的交通技术,它具有高速铁路和传统地铁的优点,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新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通用技术条件。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速度一般控制在200公里/小时以下,这样可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磁浮列车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也需要适中,避免对乘客产生不适感。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线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和道路状况。
线路应该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地质工程,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同时,线路的走向要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弯曲和坡度,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车辆设计也是关键之一。
车辆的空间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乘客的需求。
此外,车辆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体现现代科技感。
车辆的制动系统、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等也需要精心设计和优化,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于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轨道系统,需要确保轨道的平整度和水平度。
轨道的安装要牢固可靠,能够承受列车的重量和运行时的动力。
此外,轨道的维护和保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和乘客的舒适体验。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供电系统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
供电系统需要稳定可靠,能够为列车提供足够的电力。
同时,供电系统的能效也需要考虑,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车站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环。
车站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方便乘客进出。
车站的设施要完善,包括候车大厅、售票厅、安检通道等。
此外,车站的换乘和接驳也需要考虑,以便乘客能够方便地换乘其他交通工具。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的通用技术条件涵盖了车辆、线路、轨道、供电系统和车站等多个方面。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才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能够在更多城市得到应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选择。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特征介绍及发展前景

表在400km/h以上速度商业运行的系统
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2003年初开始单
线试运行;2004 初开始按时刻表运行; 目前每天: 6:45-19:00时按 15min间
隔;19:00-22:30时按20min间隔 运行;
每天发车117班次; 目前列车每天9:00-11:00 点及 15:0016:00 点 按430km/h最高速度运行,其 他时间按 300km/h最高速度运行。
时多采用连续梁及其他特殊结构。
技 术 特 征
信号技术参数
信号系统由控制中心设备、车站设备、车载设备、轨旁设备组成,具有列车自动监 控、自动防护、自动驾驶的功能,具有安全、舒适、快捷、准点、自动化程度高的特 点。 利用感应式传感器(车载测速设备)接近金属目标物(轨枕)将产生变化的感应涡 电流的原理,在磁浮列车上安装了一组定距离布置的感应式传感器,解决了列车测速 问题。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特征介绍
汇 报 提 纲
一.磁浮技术发展历程 二.技术特征 三.应用范围 四.审批流程 五.案例分析
六.发展与展望
汇 报 提 纲
一.磁浮技术发展历程
磁浮技术发展历程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 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 行。
1991年建成了位于名古屋附近的大江试验线(1.53km),HSST-100S型磁浮列 车开始运行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达到110km/h。1993年宣布技术成熟。
磁浮技术发展历程
2005年3月,在名古屋建成商业线,HSST-100L型磁浮列车投入 运行。运营线路长8.9km,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
技 术 特 征
无集中载荷,轨道受力均匀,土建投入低;
中低速磁浮轨道铺设施工工法

中低速磁浮轨道铺设施工工法一、前言中低速磁浮轨道是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系统,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交通领域。
为了确保中低速磁浮轨道的铺设施工工法的稳定和成功,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适用于中低速磁浮轨道铺设的施工工法。
二、工法特点中低速磁浮轨道铺设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稳定性:采用磁浮技术,轨道与车辆之间无接触,能够减少噪音和摩擦,提升运行稳定性。
2. 快速施工:采用模块化设计和预制构件,能够快速铺设轨道,减少施工周期。
3. 自动化施工: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4. 灵活性: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场地的需求。
三、适应范围中低速磁浮轨道铺设施工工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交通领域,包括地铁线路、城市轻轨线路等。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原理是基于轨道的设计和工程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步骤。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轨道设计:根据工程要求设计轨道线路,包括水平曲线、垂直曲线、引导道和车站等部分。
2. 地基处理:根据地质条件进行地基处理,包括压实、加固和排水等工作。
3. 预制轨道:在工厂中预制轨道模块,包括轨道主体和轨道附件。
4. 施工组织:制订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
5.施工过程:包括轨道的安装、调整、连接和焊接等工作。
6. 轨道完成:进行轨道的检验和验收,确保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五、施工工艺1. 地基处理:根据地质条件,进行地基的加固和处理,确保轨道的稳定性。
2. 预制轨道:在工厂中进行轨道的预制,包括轨道主体和附件。
3. 轨道安装:将预制的轨道模块运输到施工现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
4. 轨道调整:调整轨道的水平度、垂直度和曲线半径等参数,确保轨道的准确性。
5. 轨道连接:将相邻的轨道模块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轨道线路。
6. 轨道焊接:对相邻轨道模块进行焊接处理,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中低速磁浮交通概述

03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发展现状与 趋势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发展现状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情况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 广泛研究与应用,如中国、日本、德 国等国家均已建成多条中低速磁浮交 通线路,用于城市交通、旅游观光等 场景。
技术特点与优势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以其低噪音、低 振动、低污染、高速度、高安全等优 点,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
总结三
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 环境效益
启示二
加强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工 作
总结二
技术成熟度和资金投入是 关键因素
启示一
推广中低速磁浮交通需因 地制宜
启示三
促进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的未来展望
技术成熟与产业升级
随着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 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国际化发展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将逐步走向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 同推动磁浮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社会经济效益提升
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城 市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组成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主要由磁浮列车、轨道、供电系统、信 号控制系统、车站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
通过磁力作用,使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实现无接触运行。 磁浮列车通过直线电机驱动,实现前进、后退和制动等动作 。轨道通常采用高架或地面铺设,供电系统提供列车所需电 力,信号控制系统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04
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实践案例与效 果分析
中低速磁浮交通实践案例介绍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基本原理课件

支承
导向
无接触
驱动
制动
供电
2
磁浮交通系统
基本原理
3
磁浮交通系统
磁浮的核心概念-----无接触、无脱轨
无脱轨
以机械环抱的方式,消除脱 轨的可能性
4 死亡40人温州
死亡101人德国
死亡70人胶济
磁浮交通系统
磁浮交通系统构成 核心子系统
轨道系统-----支承、导向和驱动 供电系统-----驱动、速度、加速、减速 车辆系统-----载客量、舒适性、安全性 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运输能力
磁浮列车的车轨关系和无接触特点, 使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灵活的适应地 形能力和更环保。
16
磁浮交通系统
长沙项目主要技术参数
车宽(mm) 轨距(mm)
3,000 2,000
原则:
1 充分利用悬浮能力
17
2 考虑不同应用环境的需要
2,800 1,860
磁浮交通系统
长沙项目主要技术参数
最大坡度
最小平曲线 半经
磁浮交通系统
什么是磁浮交通系统
在传统轮轨铁路技术发展100年后,针 对轮轨技术运用中存在的局限,科技人 员研发出的新一代轨道交通系统。
解决轮轨铁路运行中存在的脱轨、磨损 、爬坡能力、噪声等问题提出了革命性 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列车可跑得更快、 运行成本更低、更适应地形变化。
•1
磁浮交通系统
磁浮的核心概念-----无接触、无脱轨
其它子系统 FAS、BAS、车站、照明、通风、、、、
5
磁浮交通系统
轨道系统(线路)
6
磁浮交通系统
轨道系统(轨道)
7
磁浮交通系统
轨道系统(道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