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庐山东林寺夜怀李白我寻青莲宇⑵,独往谢城阙⑶。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⑷。
宴坐寂不动⑸,大千入毫发⑹。
湛然冥真心⑺,旷劫断出没⑻。
注释:⑴《江西通志》:东林寺,在庐山之,晋太元九年慧远建。
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
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
凡在礼,神气为之清爽。
慎蒙《名山记》: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
谢灵运为凿池种莲。
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
师送客至虎溪而止。
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
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去即虎溪。
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
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云此为虎溪。
⑵陈子昂诗:“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
”杨齐贤曰:青莲宇,梵宫也。
⑶《楚辞章句》:“谢,去也。
”⑷《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⑸《维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
《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
燕,安也,安息貌也。
⑹李善《文选注》:大千者,谓一三千界,下至阿地狱.上非想天,为一世界。
千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
千中世界为大千世界。
《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
”⑺《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
”《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韵会》:梵书以一世为一劫。
谢灵运《山居赋》:“旷劫之微言,说象法之遗旨。
”[2]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①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②虎溪:在东林寺前,自南向西回流。
这两句描写东林寺月夜的景色——霜落清静,寺内钟声阵阵;月光映在虎溪之上,水白如练,潺潺淌流。
写景逼真、形象。
赏:五言古诗《庐山东林寺夜怀》当写于诗人隐居庐山时。
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给他提供精神庇护,他就往哪家靠。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1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赏析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
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我们仿佛看到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
诗的起势高远。
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
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
字神情。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
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
他读过慧远
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
诗的末尾,写夕照。
《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已到了一天的末尾,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
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
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
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
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
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
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
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
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
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
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
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其下喷雪奔雷。
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
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
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
如是二里,至狮子岩。
岩下有静室。
越岭,路颇平。
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
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
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
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
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
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
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
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的译文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的译文
东林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历史悠久,酬侯韦丹刺史更是那里的守护神。
这首诗歌出自他手笔,是对当地寺庙的热爱和对它良好景象的缅怀。
酬侯韦丹刺史写了一首浅绿的山谷深处,映衬出他内心深处为东林寺留下的深情。
诗人描写了一幅山水画卷,把洞庭湖的美景一笔勾勒出来。
湖水温和地流淌,湖面时而潋滟,时而波光粼粼,似乎在小鹤唳唳地讲着什么。
山海景色,出那婆娑的禅意,充满淡淡的妙香。
韦丹刺史把东林寺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实,这里不仅仅有风景,更有众多的历史故事。
可以说,这里建立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醇厚的传统情怀也留存于此。
酬侯韦丹刺史用深情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这里的钟爱之情,诸如:“寺形象结秋色,亭楼内坐禅意”,“谷岸处有素香,湖上处有碧落”,都在描绘出东林寺美丽的景色,又把传说中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
韦丹刺史的这首诗词,不仅为东林寺备受赞赏,他也因此得到了官方的封赠,成为“昏睡之中的英雄”。
至今,东林寺依然传奇般的存在着,残存的古建筑与参拜的人们组成一派热闹的气氛,仿佛让时间回到了过去。
酬侯韦丹刺史的这首诗歌,不仅诠释了他对东林寺的热爱,更是记录了这座古寺的历史,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怀念,使东林寺一直长盛不衰。
- 1 -。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全诗意思及赏析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全诗意
思及赏析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诗人流放夜郎,走到巫山时遇赦,返回江陵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庐山秀丽挺拔的香炉峰、瀑布,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描绘庐山的奇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1. 意境雄浑:“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两句诗,用万里黄云、白波九道、雪山等意象,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和壮丽,给人以雄浑开阔的感觉。
2. 色彩鲜明:诗句中“黄”“白”“青”“翠”等色彩鲜明的词语,使诗中的画面更加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动静结合:诗句中“动风色”“流雪山”等词语,写出了庐山的动态之美,使庐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寓意深远: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
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意境雄浑、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寓意深远,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游庐山日记的译文

游庐山日记的译文游庐山日记的译文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门、白夫到九江。
换乘小船,沿长江向南航行,进入龙开河,行驶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缝堰停泊。
登上陆地,走五里路,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
东林寺正对庐山的北面,南方面对庐山,北边倚靠着东林山。
东林山不很高,是庐山的外廓。
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中间有释路作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
东林寺前门面临溪水,进门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坏,夷为平地,右边是三笑堂。
十九日走出东林寺,顺山麓向西南方行走。
走五里路,跨越广济桥,开始舍弃官道,沿溪岸向东走。
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峦四合,雾色浓厚有如霏霏小雨。
有一人站立溪口边,问他路,得知由这里向东上山为天池大路,向南转登上石门,是天池寺侧面的小路。
我很熟知石门风景的奇异,路很险要没法攀爬上去,于是请那人做我的向导,相约二位兄长自己到天池寺等待。
于是向南渡过两条小溪,经过报国寺,从青绿色的石条阶上,在芬芳的云气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浓雾中有一对石峰高耸兀立,那就是石门了。
一路上由石岩缝隙中进入,又有两座石峰相对着屹立。
路在石峰缝隙中宛转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涧旁的那些山峰,在铁船峰旁的,都从山涧底高耸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距离不过咫尺,争雄竞秀,而层层云烟在重叠的翠峰间缭绕,澄映于四面山峦之外。
山峰下汹涌的涧水,浪如喷雪,声如奔雷,腾空起伏,震荡山谷,人的耳、目因为这些景色而狂喜过望。
二十日清晨,雾气完全收敛起来。
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台。
四面的岩壁高达万协,从上俯看铁船峰,好像一只飞属,正好可供神仙来去乘坐。
山北面的各座山峦,低矮得就像聚集一处的蚂蚁。
匡湖边洋洋数十里山麓,与长江仅有一衣带的距离,而江水却远流到天际。
因此第二次作石门之游,走三里路,越过昨天所经过的险要地方,到的时候僧人容成正拿着佛经出来迎接,很高兴,引导我一一游览各山峰。
上行到神龙宫右边,转身向下走,进入神龙宫。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的意思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的意思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词作品《晚泊浔阳望庐山》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赏析】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
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
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诗词曲赋文·庐山东林寺夜怀》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庐山东林寺夜怀》原文与赏析《诗词曲赋文·庐山东林寺夜怀》原文与赏析李白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隐居庐山时所作。
乾元二年(759) 三月,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遇到大赦,乘舟返回江陵(今湖北宜昌),在湖北湖南地区流落了一年之久。
但他这位曾得罪过肃宗天子的刑余之人,却到处受到冷落。
许多过去奉他为座上宾的官员,此时也都对他敬而远之,他曾满怀希望以前的朋友能够将他荐引入朝:“君登风池去,勿弃贾生才。
”(《赠江夏韦太宁良宰》)但均未果。
他报国的一颗壮心,遭到了极大的冷落,使他终于明白,当今的肃宗皇帝是不可能起用他的。
回忆往事,既多悲愤,瞻望前途,又感渺茫。
遂以痛饮狂歌发泄胸中郁闷,脱尘出世的思想又重新占领了他的心灵。
上元元年(760) 秋,他到浔阳再登庐山,决心在佛道等宗教中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超脱。
《庐山东林寺夜怀》正是写于此时。
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
东晋太元六年(381),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
并创立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
东林寺是江南浮屠名刹,晋以后的诗人学者,凡游庐山者大都到过此寺。
诗的首二句,写李白离开浔阳城(今江西九江市) 去东林寺的情景:“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青莲宇,即指佛寺。
青莲花本产于印度,梵语优钵罗花。
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为释家所重。
又说青莲之叶形如眼目,用以比佛眼。
《维摩经·佛国品》:“目净修广如青莲。
”注云:“肇曰: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 所以佛教视青莲如圣物。
李白曾自号“青莲居士”,将佛寺称之谓“青莲宇”,即取其香洁清净,为佛所重之意,“青莲”二字实为佛之代语。
但此处“青莲宇”还另有含意,即暗喻此寺为当年慧远所成立“莲社”之地,并且后来的大诗人谢灵运,也确实在此寺中种过莲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行经庐山东林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前言】《行经庐山东林寺》是由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语言清新俊爽,意境恬淡高远,表现了杜牧对国事的忧虑,对仕途的厌倦和追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情怀。
【注释】无。
【翻译】在这落叶缤纷的十月天,随着长江的千徊百转,游子惆怅的心绪也是时断时续。
在京城这些年,事务繁多,难得休息;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几觉。
才想着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呢;如今却落得想找间静室修习禅法也难了。
什么时候有了范蠡那样的成就,我也一定携得美人,泛舟五湖,过过逍遥的神仙日子。
【鉴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演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士大夫阶层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渐伸展向社会各个阶层。
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
不过,当佛法成为主流思想后,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
其
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为创作背景、创作题材,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却仍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不舍。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从长安出发,行至浔阳地界,几个月的逆旅生活已让杜牧对帝京繁华的眷恋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气也有所收敛。
可是,一个有着家学渊源和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不能居庙堂之高,有功于家国,却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远。
这种抑郁之志不得抒发,贪淫好色的习气就让他转而对偎红倚翠的境界充满了向往。
故而,范蠡那种大贵、大富、大艳福的人生历程就成了此时小杜最羡慕的人生境界。
虽说是行进在人生的逆境中,对于杜牧来说,东林寺这一站也只是歇下脚、喝杯茶而已,似乎并未让他触动那怕毫许出尘之想,除了发发牢骚,满脑子想的都是美女啊、高薪啊、旅游啊这些事。
并且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将男女淫事赋予了许多美感,他那些以华丽词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句客观上起到了诲淫的作用,在佛法上称之为“绮语”,属于妄语的范畴,是对自他清净心性的一种染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