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方向_边银丙
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是当前农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食药用菌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生物资源,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增加,食药用菌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通过对当前相关技术的调研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该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概述进行说明。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介绍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概况,并详细讨论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关键技术创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同时分析对全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全面介绍食药用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
通过深入了解该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食药用菌行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 引言:介绍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的背景和意义;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2. 正文:详细介绍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重要环节。
重点呈现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具体的技术应用和改进,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产业链效率。
2.1 食药用菌全产业链介绍:对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定义、组成和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2.2 关键技术创新1:介绍第一个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包括相关的研究进展、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
2.3 关键技术创新2:介绍第二个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包括相关的研究进展、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
2.4 关键技术创新3:介绍第三个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包括相关的研究进展、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培养基质准备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的需求, 配制适合的培养基质,并控制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以保证 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出菇管理
控制出菇室的各项环境参数, 如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流 通等,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 长和发育,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
栽培设施选址与布局
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 便利、无污染源的地方。
布局
根据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进行合 理布局,如分区布置、合理安排 人流和物流等。
04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选择
80%
适应性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 条件的品种,以确保其生长和产 量的稳定性。
100%
市场需求
考虑选择当前市场热销或具有潜 在需求的品种,以增加销售渠道 和经济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1-30
目
CONTENCT
录
• 背景介绍 • 实施方案概述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施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本控制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市场销售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前景展望与风险
评估
01
背景介绍
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产量的全球趋势
采收与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标准,采 收成熟的食用菌,并进行清洗 、分级和包装等处理,最后销 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
实施方案特点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食 用菌工厂化栽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节能环保
采用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实现节能减排和质和口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我国食用菌遗传学的发展及展望

Review22 April 2021, 40(4): 806-821 Mycosystema ISSN1672-6472菌物学报创刊4(7周年40th anniversary of M y c o s y s t e m aCN11-5180/Q特约综述DOI: 10.13346/j.mycosystema.210072鲍大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
现兼任国家食用菌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菌 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 主任委员、《菌物学报》副主编。
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创新研究, 已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菌物学报》和《食用菌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我国食用菌遗传学的发展及展望鲍大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上海201403摘要:食用菌遗传学是食用菌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40年来我国食用菌遗传学研宄紧密围绕为育种服务、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的解决等主题开展了众多科学活动。
为了 促进食用菌遗传学研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梳理出9个方面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食用菌种质资源 调查和地方品种研究、食用菌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研究、食用菌杂交育种的遗传 学规律研究、食用菌菌种的遗传稳定性研宄和变异风险监控、栽培基质分解利用和储存转运的分子机制、 食用菌应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分子机制、子实体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食用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分 子机制以及食用菌鲜品采摘后代谢生理的分子机制等,目前这些研究主题有些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有些 在研宄的系统性上还有待完善,有些还缺少足够的关注兴趣。
双孢蘑菇工厂化三次发酵生产技术

双孢蘑菇工厂化三次发酵生产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双孢蘑菇工厂化三次发酵生产技术第一节:引言双孢蘑菇是一种常见的可食用真菌,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摇瓶培养条件优化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2021,29(3):242~249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及摇瓶培养条件优化谢婷1何娟1张顺凯2焦海涛2边银丙1肖扬1*(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武汉430070;2.湖北森源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4200)摘要建立液体菌种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是香菇工厂化生产的重要保障。
以香菇‘森源16’为试验菌株,选择菌丝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和直径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9(34)优化香菇摇瓶液体发酵工艺。
结果:棉秆粉为最佳碳源,麸皮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g/100mL,棉秆粉1.5g/100mL,木屑粉1.5g/100mL,麸皮0.6g/100mL,KH2PO40.1g/100mL,MgSO4·7H2O0.05g/100mL;最优摇瓶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00mL/250mL,摇床转速170r/min,初始pH5.5,羧甲基纤维素钠0.20g/100mL,漆酶0.05g/100mL。
关键词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优化;摇瓶发酵;条件优化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2095-0934(2021)03-242-08 Optimization of liquid spawn media and shake flask culture conditionsof Lentinula edodesXie Ting1He Juan1Zhang ShunKai2Jiao Haitao2Bian Yinbing1Xiao Yang1*(1.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2.Hubei SenyuanEcological Co.,Ltd.,Yichang,Hubei444200,China)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and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for liquid spaw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factory production of Lentinula edode s.In this study,Senyuan No.16was used as the test strain,and the mycelial biomass,mycelial ball density and diameter were used as the main evaluation indicators.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test L9(34)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liquid culture process of L.edodes in shaking flasks. Results showed that cotton stalk powder is the best carbon source and wheat bran is the best nitrogen source.The optimized medium formula is glucose3g/100mL,cotton stalk powder1.5g/100mL,wood chip powder1.5g/100mL, wheat bran0.6g/100mL,KH2PO40.1g/100mL and MgSO4·7H2O0.05g/100mL.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shake flasks are100mL/250mL of liquid volume,170r/min of shaker speed,initial pH of5.5,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0.25g/100mL,laccase0.05g/100mL.Key words Lentinula edode s;liquid spawn;medium optimization;shake flask culture香菇(Lentinula edodes)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誉为“山珍之上品”,且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健胃、助消化、抗炎症、抗菌和抗肿瘤等活性[1,2]。
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优势品种及配方筛选

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优势品种及配方筛选
饶火火;王维涛;潘漳友
【期刊名称】《中国食用菌》
【年(卷),期】2024(43)2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秀珍菇品种与栽培配方,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以3个常用配方栽培经组织分离获得的商品性状较好的3个秀珍菇品种纯菌种,进行出菇试验。
结果表明,秀珍菇品种“秀E”和配方2(玉米芯22%、甘蔗渣10%、细锯末18%、棉籽壳20%、麸皮20%、玉米粉3%、豆粕5%、碳酸钙1%、氧化钙1%,含水量63%)为最优组合,单位产量达0.345 kg/袋,A级菇占比最高,且出菇管理较简便。
此外,配方2栽培秀珍菇品种“秀98”的单位产量也可达0.335 kg/袋,A级菇占比高,二者无显著差异,均达到目前工厂化生产的预期要求。
【总页数】5页(P58-61)
【作者】饶火火;王维涛;潘漳友
【作者单位】龙岩市土壤肥料技术站;龙岩市浚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
【相关文献】
1.秀珍菇高温品种筛选及栽培配方优化
2.适宜工厂化栽培的秀珍菇菌株筛选与评价
3.秀珍菇工厂化栽培品种与菌种剂型筛选试验初报
4.秀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配方优化研究
5.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配方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深加工项目计划书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深加工项目计划书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食用菌作为一种既营养丰富又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大多来自于大棚、山林等自然环境,规模生产和质量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深加工项目,实现大规模、稳定、高效的供应食用菌,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更多种类的深加工食用菌产品,有助于推动食用菌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项目概述: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座专业的食用菌工厂,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工厂化生产和深加工食用菌产品。
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年,总投资为5000万元。
一、项目投资及融资方式: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1000万元。
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自筹资金。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1.建设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其中2000平方米用于食用菌生产加工,1000平方米用于深加工食用菌产品。
2.购买先进的菌种培养设备、包装设备等生产设备。
3.引进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4.开展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推出更多样化的食用菌产品。
三、项目市场分析:目前,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大,但供应量不足。
通过建立工厂化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可以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提高供给能力。
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菌产品的消费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四、项目运营方案: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实行生产计划、品质监控、物流配送等管理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2.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
3.加强产品研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品种并开发更多样化的深加工产品。
4.建立与经销商的良好合作关系,拓展市场渠道,增加产品销售量。
五、项目效益评估:1.预计项目投资回收期为5年,投资利润率在10%左右。
2.预计项目年产值3000万元,纳税200万元,创造300个就业岗位。
食用菌生产实习报告

食用菌生产实习报告篇一:食用菌实习报告《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专业:植物保护班级:植保0905班姓名:尹传林学号:2009301200906指导教师:边银丙、王卓仁中国·武汉二○一一年十二月一、实习目的与任务(一)实习目的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基础科学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否则会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建楼阁。
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习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
所以本次食用菌实习旨在引导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与沟通交流的品质。
通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增长其对于这一产业美好前景的信心,对中国近当代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二)实习任务1.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
2.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
3.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
4.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
二、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8日至2011年12月4日三、实习地点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天添食用菌科技产业四、实习内容1.华中农业大学黑木耳、香菇、平菇代料栽培生产实践2.观看湖北菇菌产业发展三十年历史和香菇生产技术的视频3. “中国香菇之乡”的随州三里岗以及新州各工厂、公司参观学习五、实习过程本次实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是在菌种试验中心以及真菌楼亲身从事食用菌栽培的一系列环节操作实习。
第二部分是对湖北食用菌大企业和随州食用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
(一)栽培实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在老师带领下了解了菌种试验中心的大致布局,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菌种场的布局方面,还应考虑各生产部门间的位臵关系,从而更合理、更节省地进行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2013,21(3):139~143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方向边银丙(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武汉 430070)摘 要从木腐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液体菌种生产、配料、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发菌、搔菌、出菇管理等10个环节,结合每个环节的设备和设施,综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及环境控制,并讨论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发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液体菌种;发菌;出菇管理;设备与设施2008年以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中国食用菌协会调查,2009年全国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246家,2010年增加到443家,2011年达到652家。
2011年全国工厂化食用菌日产量达到3 183.1吨,比2010年的1 712.8吨增长了85.8%;年产量达到99.04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52%。
我国中小型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属于机械化设施栽培模式,一般采用半机械半人工拌料、装瓶(袋)和灭菌,采用空调、抽风机和加湿器等设施控制栽培环境,属于工厂化生产的初级阶段;现代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早期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和技术,现已逐步实现国产化,实现了机械化拌料、装瓶、灭菌和搔菌,菌瓶依靠传送带自动运输,出菇环境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1 液体菌种生产的关键技术相比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液体菌种生产能显著缩短菌种培养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菌种污染率及生产成本;接种后菌种与培养料接触面广,萌发点多,萌发快,可以缩短栽培瓶发菌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和出菇质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的液体菌种应用得到广泛认可,在韩国99%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采用液体菌种生产,大部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也已采用液体菌种[1],日本应用更为广泛。
影响液体菌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试管种质量、液体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
1.1 试管种质量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试管菌种频繁扩大繁殖,容易引起菌种退化,导致菌丝活力减弱,液体发酵时菌丝含量降低,菌丝球形态出现异常变化;接种后菌丝萌发慢,发菌速度及子实体产量降低,农艺性状发生变异,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
需要对已有优良菌种采用超低温液氮保藏,对已有栽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并不断研发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保证菌种种性稳定及性状优良。
1.2 液体发酵设备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设备一般采用气升式液体发酵罐,主要由发酵罐和空气干燥净化系统两部分组成。
在生产液体菌种时,需要配置控制温度、pH值和通气量的辅助系统,以及配套的发酵罐灭菌锅。
要根据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选择规格、容量适宜的液体发酵罐。
发酵设备的密封性是决定发酵污染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必须经常注意设备保养和维修。
作者简介:边银丙,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湖北食用菌协会会长。
・ 140 ・2013年第21卷第3期1.3 发酵工艺发酵工艺要保证生产出的液体菌种菌球小、菌丝含量高和活力强。
影响液体菌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培养基种类、温度、pH、通气量、接种量、菌龄等。
需要根据各个栽培品种的情况,摸索出合适的发酵工艺参数。
液体菌种发酵阶段,要定时取样检测pH、菌丝含量等指标,监控液体菌种生长情况。
(1)接种量。
提高接种量可以减少发酵时间,但会增加菌种的使用量,增加成本投入和发酵罐污染风险,一般根据生产条件选用0.1%~0.5%的接种量。
液体菌种生产时,增加菌丝球数量,降低菌丝球直径,接种时菌丝球才不易堵塞接种机喷头,而且有利于菌液的均匀喷洒,增加其与培养料的接触面积,提高菌丝体在培养料表面的封面速度,减少菌瓶污染。
(2)温度、pH及通气量。
适当提高温度能加速菌丝的生长,但温度过高又容易引起菌丝老化。
pH 值会影响发酵时菌丝球的大小和个数,在合适的pH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一般会引起菌丝球增大,个数减少。
通气不仅为菌丝生长提供氧气,而且能对菌丝进行搅拌和剪切,剪切力的大小随通气量的增加而升高。
因此,通气量大小又会影响菌丝球大小和菌液粘稠度。
通气量过小,易产生较大的菌丝球,造成接种机喷头堵塞和接种不均匀;通气量过大,易产生大量的菌丝片段,不仅增加菌液的粘稠度,降低其在栽培瓶中的流动性,而且造成菌丝萌发力差,不利于发菌,且会增加发酵罐污染的风险。
(3)菌龄。
在发酵罐中菌种发酵周期即菌龄,菌龄选择要综合考虑菌丝含量和菌丝活力两个因素;菌丝活力主要考虑其胞外酶活性,特别是有重要影响的胞外酶,如纤维素酶等。
液体发酵时,菌丝含量最高和菌丝活力最大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菌丝含量一般选择0.10~0.15 g/mL,可以相同接种量时栽培瓶完成发菌的时间,作为菌龄选择的参考依据。
(4)发酵工艺参数。
目前国内企业对液体菌种的发酵工艺已经进行广泛的研究。
王桂金等以黄豆粕10 g/L、蔗糖30 g/L、K2P04 1 g/L、MgS04 0.5 g/L作为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研究表明,在培养温度(20±1)℃、接种量0.5%、初始pH 5~6、通气量1∶0.8、培养周期6~7天时,适合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液体菌种工艺要求[2]。
王稳通过金针菇液体发酵试验,发现适合金针菇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葡萄糖2%,麸皮2%,蛋白胨0.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05%,维生素B 0.05%,豆油0.03%[3]。
2 栽培瓶中菌丝培养的关键技术2.1 培养料配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常用的原料有木屑、玉米芯、甘蔗渣、米糠、棉籽壳、酒糟、麸皮、玉米粉等。
除木屑外,一般采用新鲜原料,部分原料还要有适宜的颗粒度,以保证培养料含水量和通气性,如将玉米芯一般粉碎成直径0.3~0.5 cm的颗粒。
原料应注意储藏条件,保证不霉烂变质。
培养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是影响菌丝生长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各原料提供的营养成分,按照适当的比例配制。
工厂化生产要尽量提高第一潮菇的产量,配方中米糠、玉米粉、麸皮等所占比例应高于常规栽培,一般为30%~40%[4]。
栽培原料的生长季节不同、产地环境不同等因素,也会对原料质量产生影响。
一般需要有固定的进货渠道和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标准,并需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确定适宜的培养料初始水分含量和pH值,不仅需要考虑食用菌不同品种对水分含量和pH值的要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原料、配方、培养瓶型号、灭菌工艺、培养瓶在灭菌锅的位置、冷却条件等因边银丙: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方向 ・ 141 ・素对灭菌前后培养料水分和pH值的影响。
培养料的pH值一般采用碳酸钙和氧化钙调节。
2.2 拌料拌料要将原料搅拌均匀,使营养成分和水分在培养料中分布均衡,以便菌丝生长整齐。
在拌料时,要根据各种原料的性质,采用合适的加料顺序,以利原料混合均匀。
工厂化生产一般采用大型搅拌机,拌料时先将辅料与一部分主料混匀后,再与其他主料充分混合;对于易溶于水的辅料,一般先将其溶入水中,再将溶液加入到培养料中。
2.3 装瓶配料与拌料结束后,要尽快完成装瓶和灭菌,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培养料发酵酸败。
装瓶一般采用自动装瓶机,装瓶前先将栽培瓶装入塑料筐,通常每筐16瓶。
栽培瓶一般采用聚丙烯(PP)塑料瓶,规格有850 mL、1 100 mL、1 400 mL等。
塑料瓶和塑料筐要选择抗压、高温时不易软化变形的材料。
装料后采用打孔机打孔,同时完成栽培瓶压盖。
打孔可以采用在瓶中央打1个大孔,周围4~6个小孔,或者4个大孔等方式,以增加菌丝接种面和萌发点。
装瓶结束后,一般料面距离瓶口为10~15 mm。
机械操作手将塑料筐装到灭菌台车上,进入灭菌锅。
2.4 灭菌通常采用大型食用菌专用灭菌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前期需要通入热蒸汽,排出灭菌器中冷空气后逐步升温。
灭菌一般采取121 ℃保温1.5小时左右。
灭菌结束后,停止通入热蒸汽,迅速降温降压。
待灭菌器气压降到零后,打开灭菌器排气;待温度降至80 ℃以下时,将载有栽培瓶的灭菌台车推入冷却室降温。
高温灭菌不仅可以杀死培养料中的微生物,还能降解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以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
2.5 冷却冷却室空气的洁净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臭氧灭菌。
臭氧灭菌既有较好的灭菌作用,又可避免采用化学药剂灭菌引起产品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
菌瓶冷却时还应通入洁净空气维持一定的正压,避免微生物从冷却室外部进入,污染培养料。
栽培瓶一般先置于预冷室,再转入冷却室。
工厂化生产产量大,而且一般当天灭菌,第2天接种。
因此冷却室要采用强制冷却。
预冷室采用1万级新风将菌瓶降温至35 ℃以下,再在冷却室用制冷机强制降温达到接种所需温度。
减少冷却时间,有利于降低污染[4]。
栽培瓶一般在25 ℃以下才能接种,但温度也不能过低,最好能与培养室温度相近,一般选择15~20 ℃。
2.6 接种液体菌种达到接种要求后,应及时用于接种,一般采用液体菌种接种机。
接种量多少应根据栽培瓶的型号确定,要以能覆盖瓶口表面和孔为宜,通常850 mL的栽培瓶接15~18 mL。
接种时,通过控制接种机的接种压力和接种时间,以调节接种量和菌种覆盖面积,使菌种均匀覆盖整个瓶口料面,从而加快料面封口速度,减少杂菌污染,增加发菌时栽培瓶菌丝生长整齐度。
接种间要保持良好的洁净度,除了需要用臭氧消毒外,接种机小环境内还要设置层流罩,保持接种机周围存在正压,局部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尽最大可能降低污染的几率[5]。
2.7 发菌管理发菌培养室一般分大型培养室和小型培养室两种。
大型培养室成本低,但由于不同接种时间栽培瓶混合放置和连续培养,使培养室彻底消毒存在一定难度,增加污染的风险,而且菌丝处于不同生长时期,栽培瓶中菌丝生长产生的热量存在差别。
为避免高温“烧菌”,大型金针菇培养室温度一般控制在较低温度(13~15 ℃),但不利于菌种早期的生长。
小型培养室可以将不同接种时期的栽培瓶采用不同温度控制,分别培养,使菌丝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生长,加快发菌速度,也容易进行室内环境彻底消毒,减少污染的风险,但成本高于大培养室。
・ 142 ・2013年第21卷第3期培养室中影响发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和通风量。
培养室栽培瓶摆放时选择合适的间距,加强培养室的空气流通,增加通风量,既可以保证发菌时氧气供应,又能加快栽培瓶的散热。
由于菌丝生长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及时调节培养室中的温度。
小培养室最好能使料温保持合适的温度,一般金针菇选择20~23 ℃,大培养室温度一般选择不引起各个批次菌瓶“烧菌”的最高温度。
3 搔菌与出菇管理关键技术3.1 搔菌搔菌包括搔菌、冲洗和注水3个环节,可促使出菇及出菇整齐。
搔菌深度一般为10 mm 左右,应注意搔菌深度是以装瓶时的料面为标准,而不是以瓶口菌丝表面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