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笛子曲《小放牛》是一首中国很经典的曲目,在《小放牛》中的气息状态就是绵延不断、悠扬动听,富有非常清新活泼的田园风味,断奏和连音的交替吹奏方式。

这样的演奏方式能够对于活泼轻快的气氛渲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的音乐就会给人在心理上的一种放松和平静又带有一点俏皮的感觉,当处在一种焦急的情形下就很适合。

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也会给人带来不同情绪上的感受。

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调式分析、音乐描述的画面,以及每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特征,正确作品的选择使每一位竹笛学习者都能通过适合自己作品的学习,精确的表达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内容,从而演奏技巧上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音乐分析《小放牛》原本是河北民间流传的歌舞小戏,后来经著名竹笛演奏家陆春龄先生改编成为中国竹笛作品,经改编之后和民歌一样也是历史经典著作,不管是在表现力、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上都是非常的别具一格。

陆春龄先生改编的笛乐《小放牛》的曲式结构是一个复二部曲式。

在开始的第一部分速度中板,第二部分速度为快板,乐曲在进入主题之前前面是有17小节的引子。

乐曲在引子部分加入戏曲的风格色彩,风格铿锵有力节奏稳定,引子部分就似一个稍短的开场曲调,为全曲拉开帷幕。

第一部分速度中板部分,速度还没有很快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也为第二部分的速度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对比,给听众一个层层递进的推进感。

中板部分是多个乐段组成的多乐段的结构。

我们由上图可以看到,第一部分的主题动机,围绕动机开始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段的旋律特点就是舒缓优美、大线条,这段的旋律给人一种非常强的歌唱性特征,突出一问一答的明朗情绪。

第一段中速乐段重复次数较多,旋律柔和、舒缓、优美,给人留下一副牧童骑在牛背上,享受扑面而来的春风,吹着心爱的短笛好不快活的画面。

第一部分中部在重复多次后结束,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的快板,这段也是两次重复后结束。

这段旋律是耳熟能详的一部分,是由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一段旋律。

小放牛的艺术特色

小放牛的艺术特色

小放牛的艺术特色一、曲调轻快活泼小放牛的曲调那叫一个轻快呀,就像春天里蹦跶的小兔子。

听着那曲子,感觉整个人都要跟着节奏跳起来了。

它的旋律里充满了灵动性,音符像是在欢快地玩耍。

你想啊,那些高音和低音交错着,就像是小朋友在做游戏,你追我赶的。

这种轻快活泼的曲调,特别容易让人心情变好。

不管你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累了,还是在生活里遇到了小烦恼,只要小放牛的曲子一响起,就像有魔法一样,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小放牛的歌词可太接地气啦。

它讲的都是咱们老百姓身边的事儿。

比如说放牛娃的日常呀,还有乡村里的小景色之类的。

歌词里描述的场景就好像是我们能亲眼看到的一样。

什么“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这唱的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和事物。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听不懂的词儿,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就像是村里的老爷爷坐在大树下给小娃娃们讲故事一样,充满了人情味。

你听着歌词,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那个有山有水,有牛儿吃草的乡村世界里了。

三、表演形式独特小放牛的表演形式那也是很有看头的。

演员们在舞台上那表演可真是活灵活现的。

扮演放牛娃的演员那小模样,机灵劲儿,就像是从乡村里直接走出来的放牛娃一样。

他们的动作、表情都特别生动。

而且小放牛的表演往往还有很多互动的环节,演员和观众之间像是有一种无形的联系。

有时候演员一个俏皮的眼神,或者一个有趣的动作,都能让观众哈哈大笑。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让小放牛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像是一场大家一起参与的欢乐聚会。

四、文化内涵丰富小放牛可不是只有表面上的轻快好玩儿哦,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它反映了当时的乡村生活文化,从放牛娃的生活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乡村百姓的生活状态。

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着小放牛,把这种独特的文化保留了下来。

而且小放牛里还有很多关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元素,就像一个小小的文化宝库。

每一次听小放牛,就像是在打开这个宝库的大门,去探索那些古老而又有趣的文化故事。

笛曲《小放牛》概述

笛曲《小放牛》概述

笛曲《小放牛》概述民间小曲《小放牛》其音乐旋律轻快流畅,风格活泼风趣,该曲广为流传。

先后有很多的著名演奏家将该作品编创为吹打乐、唢呐曲、笛曲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

著名演奏家陆春龄先其经典的编创竹笛作品《小放牛》,不管是在音乐的整体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的采用,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独特个性。

(一)陆春龄的艺术成就陆春龄,从小对笛曲就非常感兴趣的他,因为出生在汽车家庭所以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

所以根本没有很专业的老师,在七岁的时候跟着一位皮匠师傅学笛艺。

虽然环境比较的艰苦,但是从未有放弃过笛子的学习和参加各种音乐活动。

陆春龄在十几岁是加入“紫韵国乐社”是一个民间的丝竹乐器的团体。

不断努力学习的陆春龄,不负期望的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音乐家,并且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

在1953年,陆春龄参加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1976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

陆春龄不仅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也是一位伟大而敬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布及世界各地,所谓桃李满天下也不过如此。

陆春龄是南派曲笛的经典代表人物之一,曲笛的主要流行地区就是在江南地区一带,所以陆春龄先生的演奏演奏特点饱含着“江南丝竹”的温和委婉、婉转动听……等音乐艺术特点。

除了这些音乐特点外,我们从接下来即将要简述的作品《小放牛》的改编上看,我们就可以发现陆春龄先生在演奏时特别注重意境的刻画,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听听众身临其境无法自拔。

除了画面感,陆春龄先生还善于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接下来要分析的《小放牛》中牧童的形象塑造就是非常的活灵活现、生动过人。

陆春龄先生除了是南派曲笛的代表之外,也是“江南丝竹”的经典代表人物之一。

“江南丝竹曲”经过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广受欢迎和喜爱。

60个春秋的笛子演奏,早已拥有众多属于他的优秀经典作品,《江南春》、《练兵场上》、《喜报》等传统优秀作品。

陆春龄的名字随着他的笛艺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他除了自己创作的曲子之外还整理过《鹧鸪飞》、《小放牛》……等乐曲。

竹笛曲《小放牛》演奏技法与美学赏析

竹笛曲《小放牛》演奏技法与美学赏析

1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竹笛曲《小放牛》演奏技法与美学赏析齐 攀摘 要:民间传统乐曲《小放牛》因其旋律明快流畅,情绪活泼风趣,为受到广大群众广泛喜爱。

具体来讲,整个音乐展示了活泼且纯洁的乡村姑娘和牧童之间的对答,整个歌曲洋溢着天真烂漫的气息。

作品应用的乐器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关的著名演奏者将整合乐曲融入了不同的演奏方式,给歌曲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小放牛》拥有多个版本,并且不同版本差距也是十分大的,无论是在歌曲的表现形式还是结构都有着自己的风格。

不同版本的音乐有着一定差距,但又有许多共性的因素在。

关键词:竹笛曲;小放牛;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齐攀(1994-),男,硕士研究生,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适应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北省高校民族吹管乐教育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HG14)。

一、竹笛曲《小放牛》概述《小放牛》是一首河北人民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也正是因为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被翻版成了许多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

促进有传统形式的吹、敲、打,而且还有一些全新的形式。

比如在近年来还被许多艺术家做出了深加工,从而使它的表现力更强。

不同形式的《小放牛》,其整体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作曲的结构和演奏技巧等多方面都独具个性,除此之外,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

这首乐曲主要表现了胜春时期,在阳光明媚的时节里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的欢脱形象,给人一种愉悦欢快的质感。

乐曲的中间引子部分以一段舒缓的钢琴旋律,拉开了整首全曲的音乐帷幕。

此句歌词定下了整首全曲活泼、明快的音乐基调。

感悟此曲的乐段,诚如中国传统民间戏曲中在开场时唢呐声中奏响的《朝天子》曲牌。

乐曲最后进入节奏主体第二部分。

随着一阵古风牧笛清脆的节奏乐声,牧童骑着一头牛,从远处走来。

这里旋律:0 2 3─2|1·2 3─2 |1 2 3 2 1 2 3 2 1|56─ ─ ─ |表现得颇具风趣。

小放牛教案

小放牛教案

教材分析:民间乐曲《小放牛》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

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

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

乐曲就是以这首民歌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成的。

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民歌旋律作各种变化与发展,在不同的速度中多次出现。

形成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为中庸稍慢的速度,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这个旋律接着重复了两次,只是开始的乐句变化为:音区和音色也作了改变,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个段落速度加快,仍采用完整的主题旋律。

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第三个段落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

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唢呐与乐队演奏的乐曲《小放牛》,感受民间乐曲风趣、流畅质朴,活泼欢快的情绪,以及牧童快乐的生活。

2、聆听感受唢呐的音色及模仿人声一问一答的情景。

3、认识唢呐、民族管弦乐队。

教学重难点:1、认识唢呐、民族管弦乐队。

2、民歌曲调分析。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歌曲《小放牛》进教室播放音乐《小放牛》2、师生问好。

向学生问好二、聆听歌曲《小放牛》1、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演唱一首四川民歌你们还记得吗?《放牛山歌》2、介绍歌曲《小放牛》(1)把曲调抄在小黑板上或幻灯投影片上。

(2)在教师的钢琴弹奏下(或教师吹奏竖笛更为适宜),学生跟琴(笛)声哼唱曲调,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3)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字叫做《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

这首歌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

旋律质朴流畅,轻松活泼。

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

3、初听乐曲(1)我们的书本上也有一首《小放牛》,可是它是一首乐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听,与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小放牛》有些什么联系。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这首“小放牛”是戏曲传统曲目,属于民间小调,即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小放牛》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小放牛》教案教学内容: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歌曲《小放牛》教学目标:1.能准确的按照节奏念出《小放牛》童谣,准备把握其中的切分节奏。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地方。

3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2/4拍。

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

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

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按照我念的节奏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走到你的面前就请你站起来响亮的回答我哦!(练习切分音节奏)。

然后你再按照我的节奏方式,帮我问一问你左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

接龙XXXXXXXXX我叫査老师,同学你好?我叫XXX,老师你好?(点出课件)“査”这一拍上打响指,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就在打响指这拍空下,如果学生的节奏由偏差的话,提醒他们我是在打响指以后说了哪个字。

一、导入新课:1、童谣教学(节奏教学)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首河北地区的童谣,请你们听一听童谣里都说到了什么?(师有表情动作地边念边打双响筒)X X / X X X / X X X / X - ‖X X /X X X / X X X / X -‖赵州打响指桥来什么人修 ?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这个字要延长)X X X / X X X /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什么人打响指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轧了一趟沟么一呀咳。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一、历史文化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河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交通十分通畅和便利,经济往来频繁,水陆交通发达,城乡人口众多,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人民文化交流普遍,具有极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冀北的高原区域、冀中辽阔的华北平原区域还是冀西濒临太行山的山区区域,它们都是河北民歌孕育的摇篮,《小放牛》作为河北民歌作品之一,正是产生于此种地域环境之下。

河北民歌是河北人民大众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劳动过程当中自己创作、自己来演唱的歌曲。

因此,河北民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背景、民俗风俗文化密切融合,是当时整个大社会情况下人民民俗文化生活的总汇体现。

民俗文化是民歌构成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支撑和保障民歌的发展前行。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涉及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首先《小放牛》这首民歌的歌词中包含一些神话传说、民间传说。

我们知道《小放牛》这首民歌同赵州桥是相关联的,赵州桥的修建有多种传说,可以说任何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和民俗相关,同样,《小放牛》歌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包含着人们对神仙、中国龙文化的崇拜信仰和人民对神的祭拜和祈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从其歌词中就可以看出。

其歌词当中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在河北省境内,甚至是全国境内都广为流传的原因。

首先从《小放牛》的歌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州桥”这一建筑名称,赵州桥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赵县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长,它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保存时间最长,同时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石拱桥,历经各种天灾人祸仍旧顽强地矗立其中。

因此,人们进行民间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来赞颂赵州桥,从而在赵州桥的真实性方面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性。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王冬冬(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本文从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歌词、旋律曲调、曲式结构等多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民歌的作品分析能力。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放牛;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历史文化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河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交通十分通畅和便利,经济往来频繁,水陆交通发达,城乡人口众多,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人民文化交流普遍,具有极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冀北的高原区域、冀中辽阔的华北平原区域还是冀西濒临太行山的山区区域,它们都是河北民歌孕育的摇篮,《小放牛》作为河北民歌作品之一,正是产生于此种地域环境之下。

河北民歌是河北人民大众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劳动过程当中自己创作、自己来演唱的歌曲。

因此,河北民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背景、民俗风俗文化密切融合,是当时整个大社会情况下人民民俗文化生活的总汇体现。

民俗文化是民歌构成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支撑和保障民歌的发展前行。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涉及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首先《小放牛》这首民歌的歌词中包含一些神话传说、民间传说。

我们知道《小放牛》这首民歌同赵州桥是相关联的,赵州桥的修建有多种传说,可以说任何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和民俗相关,同样,《小放牛》歌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包含着人们对神仙、中国龙文化的崇拜信仰和人民对神的祭拜和祈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从其歌词中就可以看出。

其歌词当中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在河北省境内,甚至是全国境内都广为流传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作者:王冬冬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歌词、旋律曲调、曲式结构等多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民歌的作品分析能力。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放牛;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河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交通十分通畅和便利,经济往来频繁,水陆交通发达,城乡人口众多,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人民文化交流普遍,具有极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冀北的高原区域、冀中辽阔的华北平原区域还是冀西濒临太行山的山区区域,它们都是河北民歌孕育的摇篮,《小放牛》作为河北民歌作品之一,正是产生于此种地域环境之下。

河北民歌是河北人民大众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劳动过程当中自己创作、自己来演唱的歌曲。

因此,河北民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背景、民俗风俗文化密切融合,是当时整个大社会情况下人民民俗文化生活的总汇体现。

民俗文化是民歌构成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支撑和保障民歌的发展前行。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涉及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首先《小放牛》这首民歌的歌词中包含一些神话传说、民间传说。

我们知道《小放牛》这首民歌同赵州桥是相关联的,赵州桥的修建有多种传说,可以说任何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和民俗相关,同样,《小放牛》歌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包含着人们对神仙、中国龙文化的崇拜信仰和人民对神的祭拜和祈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从其歌词中就可以看出。

其歌词当中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在河北省境内,甚至是全国境内都广为流传的原因。

首先从《小放牛》的歌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州桥”这一建筑名称,赵州桥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赵县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长,它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保存时间最长,同时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石拱桥,历经各种天灾人祸仍旧顽强地矗立其中。

因此,人们进行民间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来赞颂赵州桥,从而在赵州桥的真实性方面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性。

从其唱词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的神话传说“鲁班修桥”。

事实上,我们知道赵州桥修建于隋朝时期,由著名的工匠师李春所主持修建。

《小放牛》当中,人们传唱为鲁班修建,因此这就产生了相互矛盾。

鲁班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相传鲁班建筑技术娴熟巧妙,在建筑领域十分出色,因而,人们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都集中于他身上,并且在当时鲁班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这也是人们将赵州桥的功名归结于鲁班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表明鲁班指代的是李春。

唱词中还涉及到“玉石雕栏贤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留印”“柴王爷的推车印”等。

这些传说都代表着中国神的文化与赵州桥的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目前,这些遗迹在赵州桥上仍旧清晰可见,虽然传说具有不真实、不确定性,但是现实中依旧真实存在,从而更为赵州桥赋予了神话色彩,同时《小放牛》这首民歌也能通过赵州桥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凸显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借此来歌颂赞美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语言歌词
河北民歌《小放牛》共有两段唱词,为民间歌舞小戏当中的男女对唱。

演唱的内容为村姑像牧童问路,顽皮的牧童故意向村姑提出问题为难村姑,两人之间一个有趣的对答场景。

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赵州桥”与许多民间传说之间的联系,极具地方特色。

从中可以看出,全曲歌词总共有两段,第一段唱词都是以问句为主;第二段唱詞是对第一段唱词进行回答,歌词的衔接非常有特色,体现了儿歌的风趣幽默。

歌词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在民歌当中,更加推动了全曲旋律进行的起伏感以及演唱方式上的诙谐、俏皮,防止过度的单调进行,这在民歌的唱词当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河北民歌《小放牛》当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歌词中衬词的使用。

民歌中衬词的出现,能够充分体现民歌的地方性特征,引发人们的探究兴趣。

在全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结尾句都相应地使用了衬词“沟么一呀咳”。

其中衬词“么、呀、咳”的运用是人民日积月累留下来的极具河北地方特色的语言,这些衬词的出现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灵动性,表现了河北民间地方方言的特性,极具地方性特征。

在河北地方方言中经常运用“呦、咳、喂、么、嘛”等衬词,其衬词的运用使民歌更加渲染和装饰出民间语言特色。

三、旋律曲调
河北民歌小调的旋律简短精炼,音调起伏较小,音域通常进行在两个八度以内,因此,成为河北人民传唱度极其高的一种民歌体裁类型。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旋律特征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样与小调具有兼容性、交融性。

全曲曲调起伏趋于平稳;旋律音域跨度较窄,从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f,为两个八度以内;从头至尾音程的关系主要以二度和三度关系为主,更加凸显了其儿歌旋律的流畅与简洁性。

全曲采用五声徵调式曲调类型,使其音乐曲调更加纯朴、活泼,更加展现小调儿歌的音乐
特征。

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旋律线条,运用了六度的跳进,从小字一组f跳进到小字二组d,这是全曲唯一一次六度跳进,增添了旋律线条的动力性,进一步推动第四乐句的发展。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为一段,其中第三第四乐句为第一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

一二乐句和三四乐句之间旋律走向整体为下行级进,旋律呈平稳状态进行。

全曲节拍为四二拍,一段体结构。

全曲音调活泼明朗、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体现了人民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

歌曲旋律主题素材明显,全曲始终围绕三度音程下行级进的旋律线条发展,尤其是5、3音程是全曲的主要旋律展开素材,使全曲旋律线条更加流畅、简练。

《小放牛》这首民歌旋律曲调通俗简练,易唱易学,朗朗上口,从而成为一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民歌艺术作品。

四、曲式结构
在小调当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类型大概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曲式结构是小调当中最常见的其中一种类型“对应式”结构。

《小放牛》是一段民间歌舞小戏,全曲采取对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剧中顽皮的牧童和小姑娘一问一答的形式,共同完成了此种音乐内容的表达。

所谓“对应式”曲式结构,就是指上下两个乐句,一问一答的形式,彼此应答、互相补充,所构成的一种曲式结构类型。

《小放牛》尽管总共有四个乐句,然而,后两个乐句为前两个乐句的变化反复,因而并无打破对应式结构的完整性。

《小放牛》的曲式结构还可以称为“一段体”结构,总共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称为一段,三四乐句为重复,因此全曲总共一段,也可称为“一段体”结构。

从中可以看出,这首小调歌曲以四小节为一个完整的乐句。

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从节拍数、节奏型等方面都一一对应,第三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了完整的四句体对应式布局。

第四乐句为第二乐句的变化反复,从旋律线条和音准形态方面类似;小节数方面,第四乐句采用了五小节的节拍数,与第二乐句的四小节节拍数不相对应,打破了规整的四句体对应式结构对称。

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扩充延伸,通过扩充和附加的部分,使得最后一小节采用二分音符的长音符,并且回归到徵音,更加增强了全曲的结束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北民歌《小放牛》艺术特征的整体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区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性,从而更好地加强自己对河北民歌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这首曲目的演唱情感和演唱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后能够在学习演唱类似作品之中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