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汉代出廓玉璧的考证及其二级断代的量化标准
战汉玉器

秦汉玉器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1)一、序言关于汉代玉器的著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古玉图》都收录了一些汉代玉器、。
但由于这些玉器都是传世品,当时的金石学家们对于玉器偏重形制描述而缺少考证,只是将其笼统称为古玉。
清代瞿中溶和吴大澂以实物与古代文献相结合,详考各类古玉的名物制度,指出一些传世的汉代玉器,如刚卯、蝉形玉琀、鸠杖首等。
但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三礼”等经书和汉儒注释,所以在考释上亦有不妥之处,把一些汉代玉器定为三代之器。
对于汉代玉器的发掘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1910-1917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南岸发掘一批汉代乐浪郡的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琀、玉猪、玉剑饰等玉器。
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批资料研究汉代玉器。
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中国学者郭宝钧对汉代玉具剑各部位玉饰的名称、悬佩方式及蝉形琀的意义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发掘的汉玉资料较少,故对汉代玉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建国以来,经考古发掘的汉墓在万座以上,出土了大批玉器。
这些玉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时代也较明确,为全面地研究汉代玉器创造了便利条件。
夏鼐先生的《汉代的玉器》一文,扼要地介绍了汉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治玉技术、器名、型式、纹饰、用途及其演变,指出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汉代玉器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研究工作把对汉代玉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大、中型汉墓中,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列侯、高级官僚及其家属。
这些墓葬虽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玉器仍比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玉器的面貌。
本文在对这些墓葬出土玉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参考个别一般汉墓和遗址出土的玉器,着重对汉代玉器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汉代玉器的使用、产地、制作工艺等问题,作进一步补充和探讨。
断代与鉴赏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断代与鉴赏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常熟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良渚文化玉璧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
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
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
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龙山文化玉璧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
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崧泽文化玉璧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玉璧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
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商代晚期玉璧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晚期玉璧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
汉代玉璧规格

汉代玉璧规格
(原创版)
目录
1.汉代玉璧的概述
2.汉代玉璧的规格
3.汉代玉璧的价值
4.汉代玉璧的收藏建议
正文
一、汉代玉璧的概述
汉代玉璧是一种圆形的玉器,它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
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之说;其二为佩玉,古称系璧,《说文》释玮”:石之次玉为系璧。
”以璧为佩饰早在战国至汉代已普遍风行;其三用作礼仪馈赠之用品;其四是葬玉。
二、汉代玉璧的规格
汉代玉璧的规格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尺寸、厚薄、纹饰等均因地区、年代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汉代玉璧的直径在 10-30 厘米之间,厚度在 1-5 厘米之间。
在纹饰方面,汉代玉璧常见的有云纹、龙纹、蒲纹、兽面纹等。
三、汉代玉璧的价值
汉代玉璧的价值因其年代、品相、纹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真品汉代玉璧的市场行情要超过 200000 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然而,市面上也有很多仿制品,收藏者在购买时应当注意鉴别真伪。
四、汉代玉璧的收藏建议
对于收藏汉代玉璧的建议,首先应当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玉璧的价值。
其次,收藏者应当关注玉璧的品相和纹饰,选择品相完好、纹饰精美的玉璧。
历代玉璧(汉代篇)——中国古玉

历代玉璧(汉代篇)——中国古玉
文艺骨干头条号梳理
玉璧,由于有和氏璧的名头在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高古玉的代名词了。
玉璧由于西汉的制度,已然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了。
玉璧出土实物比较多,很久便想梳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苦于素材多且分散,难度大而迟迟没有找到满意的图例。
就造型来看,汉代玉璧,主要是西汉,其代表性作品为出廓璧,但也非其原创,只不过西汉时期记忆成熟且已达到顶峰,后世追仿不断。
就我个人而言,谷纹尤其乳钉纹西汉玉璧也是我个人所欣赏的造型。
其比例和做工的圆润令人称奇,纹饰大概取材青铜器,但比青铜器少了不少戾气。
玉璧有汉之时,发展到了顶峰,后世大概因信仰及审美品味的变化吧,玉璧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主导性偏爱了。
虽有追仿,但规模很小,作品也没放开显得亦步亦趋,逐步成为极小众的把玩或陈设品了。
宜子孙日宜昌西汉广西合浦.
玉璧中上靖王墓
长乐铭谷纹璧,高12.3,故宫
河北定县中山简王墓出土
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墓出土
高10.6,故宫
青玉谷纹双螭璧,东汉,天津博物馆.j
长乐铭,高16.55,台北故宫
宜子孙东汉江苏扬州
东汉,益寿铭,高13.2,故宫
西汉,天津博,直径25.3.
西汉,带铆钉,直径22.2,扬州高邮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济北王墓
西汉,径11.6,仪征汉墓
西汉,直径6.1
西汉,天津博
西汉,直径14.6.
东汉,长沙
汉代,六安
汉代,11直径,台北故宫
戈父丁簋,商代
乳钉纹雷纹三耳簋,商代。
广西汉代琉璃璧等级

广西汉代琉璃璧等级
广西汉代琉璃璧等级是指汉代时期在广西地区出土的琉璃璧,本文将客观完
整地介绍广西汉代琉璃璧的等级分类及其特点。
广西是中国古代琉璃璧的重要产地之一,汉代时期,广西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璧,这些璧品质高,造型独特,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根据琉璃璧的质量和风格特点,广西汉代琉璃璧被分为几个等级。
一、一级琉璃璧
一级琉璃璧是广西汉代琉璃璧中最高级别的璧,它们的特点是色泽鲜亮,通透度高,质地均匀细腻,无瑕疵。
一级琉璃璧的造型多样,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有的带有象征性的图案,如龙纹、凤纹等。
这些璧被认为是汉代广西地区制作水平最高的琉璃璧,也是最具收藏价值的珍品。
二、二级琉璃璧
二级琉璃璧是次于一级琉璃璧的等级,舍色泽稍差之外,其它方面与一级琉璃璧相差不大。
二级琉璃璧的造型和图案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方形、兽面等等。
虽然不如一级琉璃璧那般珍贵,但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三级琉璃璧
三级琉璃璧是广西汉代琉璃璧中的较低级别,它们的色泽相对较
暗,质地相对粗糙,常常存在一些瑕疵。
三级琉璃璧的造型和图案相对简单,多为圆形或方形,没有一级和二级琉璃璧那般精致。
尽管如此,三级琉璃璧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汉代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广西汉代琉璃璧根据质量和风格特点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
这些琉璃璧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广西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

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作者:林嘉木林振山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从工具痕迹、沁蚀、设计和出廓纹饰等方面考证了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字璧。
这六对用上等和田白玉雕成的不同时期的汉代文字璧,龙凤螭腾云驾雾,配饰行云流水,曲线之柔美,边角之尖锐,文字之优雅,叹为观止。
汉代文字璧无一不是馆藏级的国宝。
这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字、不同形制、成双成对的汉代文字璧均是目前首次发现的稀世珍宝。
关键词:汉代;文字璧;考证;鉴赏1 引言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出现最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类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
在工艺上,战国时期所开创的镂空技术在汉代玉璧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当为历史高峰。
在形式上,战国创新、非主流出廓玉璧在两汉则独领风骚,成为能与春秋战国玉璧媲美的主流玉饰。
而开创于西汉早期、结束于东汉晚期的文字璧(或称吉字璧、拱字璧),无疑是两汉玉璧最杰出的时代代表作,也是我国(中)古代玉文化中最为珍贵、最为稀缺的时代巅峰之作。
文献[1]指出:汉代文字壁,制作异常精美,是陈设玉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这类玉璧多属国宝级文物,传世都极少。
出土的汉玉、汉玉璧虽多,但我国(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汉代文(吉)字璧只有五件半。
名气最大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的重点报道: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的东汉镂空“宜子孙”玉璧[2]。
据报道,经鉴定,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玉璧,也是我国馆藏唯一一件汉代的文字璧。
该报道显然夸大其词了。
故宫博物院深藏了一件乾陵帝酷爱的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通长18.6厘米,外径12.5厘米),因乾隆帝令工匠阴刻了御题诗,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2]、首都博物馆各藏一件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清宫旧藏“益寿”文字璧(通长13.2厘米,直径10.5厘米)和陕西咸阳出土了2/3件的汉代镂空“延年”文字璧。
小度写范文[汉代玉器的鉴定]汉代玉器鉴定模板
![小度写范文[汉代玉器的鉴定]汉代玉器鉴定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b027773aaea998fcd220e2a.png)
[汉代玉器的鉴定]汉代玉器鉴定西汉玉器西汉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
西汉玉器是中国玉器继新石器时代、商代和东周玉器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在中国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经济的繁荣是西汉玉器发展的重要前提。
昆仑和田玉的大量开采,则是西汉玉器繁荣的根本保证。
公元前121年,西汉军队打通了通达西域的河西走廊,以后又联络乌孙人击溃了匈奴人在天山南北的统治,把西域之国纳于西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西汉王朝同时也控制了昆仑山脉的玉料,使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各玉器作坊选用。
同时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等也得到了广泛的采掘。
玉矿的大量开采,为西汉琢玉业提供了丰富的玉材料。
汉袭秦制。
汉代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秦代有许多相同之处。
汉初刘氏得天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或异姓诸侯王,如冀地的中山靖王、中山怀王,燕地的广阳王,鲁地的昌邑哀王,中原的梁王,岭南的南越王,江淮的楚王等。
由于西汉是政治、文化统一的王朝,尽管分封的诸侯王各有自己的琢玉业,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琢玉风格,但从总体上讲,西汉玉器还是共性大于个性。
如数量众多的西汉玉璧、玉具剑、玉舞人,虽归属于不同的诸侯王所有,但基本形式和装饰风格大同小异,仅在细部略有不同。
这是西汉政治制度对西汉玉器的影响之一。
西汉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需要,从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皇家大学中,以儒家传授的五经作为统一的教材,从此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上取得了正统的地位。
由于东周以来儒家提倡“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故西汉时期的礼仪玉、装饰玉特别发达。
这是西汉意识形态对玉器发展的影响。
西汉时期在上层社会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同时,民间却广泛流行神仙学说,冀望修行成道或羽化成仙。
因为玉被认为具有使人羽化成仙的神奇法力,这种思想的广泛流行推动了西汉丧葬玉的发展。
多样的用途西汉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实际用途,对传统玉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有所调整,具体可以概括为:礼仪玉的进一步衰弱,丧葬玉的进一步完善,装饰玉的进一步调整,实用玉器及艺术品的进一步增加。
汉代玉器的鉴定

二、汉代玉器的用途及其含义 (二)典型玉器的时代特征
心形玉佩 西汉早期的心形玉佩仍保留着玉韘的 许多特征,西汉中期心形体已呈扁平状,两侧纹 饰有不对称的,也出现有对称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
徐州狮子山汉墓玉器
二、汉代玉器的用途及其含义
(二)典型玉器的 时代特征
玉舞人 西汉中期玉舞人 的形制基本固定下来, 为单体舞人造型,表 现形式一种为方牌形, 阴刻舞姿,另一种舞 人作“翘袖折腰”状
五、汉代玉器的工艺特征
汉八刀
]通常是用简洁的直、弧线,抽象的表现出作品的形 态特征,其特点是每条线条劲挺有力,像用刀切削出来似的,俗 称“汉八刀”,寥寥数刀,即给玉器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汉时 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
玉质细密,油性重,光气足,为典型的新疆和田白玉籽料 精心雕制而成。在技艺上其刀法矫健、娴熟,翼尖扎手。 打磨光滑,玻璃沁光明显。玉蝉的腹背在双眼同敛翅的刻 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表示亡者同生者的永绝。
一、汉代玉器的鉴定依据
(二)出土玉器数量与器形对比2-1
(二)出土玉器数量与器形对比2-2
二、汉代玉器的用途及其含义
(一)文献记载
·玉器作为珍宝,广泛地用于装饰、祭祀、典礼 及随葬等方面 ·丧葬用玉种类有镶玉漆棺、玉衣、玉面罩、玉 枕、敛尸玉璧、玉握、玉塞等 ·《后汉书·礼仪志》关于玉衣使用制度及“三 礼”等经书关于璧、圭等礼玉使用的记载 ·璧、圭和璜、璋、琮、琥在先秦时合为六种 “瑞玉”,《周礼》等经书还详细记载六种 “瑞玉”的图形 ·考古发现来看,汉代仅沿用了璧和圭
四、典型玉器的发展演进
蝉
西汉早、中期蝉的形体较宽,头,翼的雕刻较粗糙,不太 清晰;西汉后期蝉的形体有两种:—种略呈椭圆形,头、翼以阴 线刻出;另一种呈长方形,刻划逼真,眼、翼突出,翼端呈三角 形,也是东汉时期常见的玉蝉形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干汉代出廓玉璧的考证及其二级断代的量化标准作者:林嘉木林振山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5期摘要:文章介绍林氏科学快速鉴定真假汉代玉璧的化学方法“白色碎米苔藓丝”和快速鉴定真假古玉(战汉至清中期)的物理方法“沙底竖纹鬃麻丝”。
从出廓的相对高度、兽首形体的归类出发,提出了基于汉早期、汉中期和汉晚期的汉代出廓玉璧二级断代的林氏量化标准。
从材质、工具特征和沁蚀等方面考证了来自民间的21件汉代出廓玉璧,并进行了二级断代分类。
这批玉璧的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报道的珍品。
关键词:汉代;出廓玉璧;标准;考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史里,两汉时期是少有几个社会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康的朝代之一,玉文化的繁荣登峰造极。
汉玉种类繁多,枚不胜举,而以几何纹和动物纹为主饰纹的玉璧无疑是两汉玉文化里最为璀璨的明珠,也是古今中外各博物馆、大藏家竞相收藏的珍贵文物。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出现最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类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
两汉时期的玉璧饰纹种类繁多,形制灵活多变,使用范围也从传统的礼祀、随葬拓展到随身佩戴和装饰。
在玉雕工艺上,战国时期所开创的镂空技术,在汉代玉璧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展。
而且凭借高硬度金属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真浮雕”和“汉八刀”开创了汉代雄浑奔放、大气磅礴、精致细腻、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
在形式上,战国创新、非主流的出廓玉璧,在两汉则独领风骚,成为能与春秋战国玉璧媲美的主流玉饰。
汉玉的典型代表显然就是玉璧,尤其是汉早期和汉中期的玉璧,当为历史高峰。
以下作者将与广大读者一起来考证、欣赏来自民间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21件汉代出廓玉璧。
1 考证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去地矿局、有关高校或珠宝检查中心检测其矿物主成分是否为透闪石。
但这样仍不能彻底解决真假古玉的鉴定问题。
为普及鉴定常识,先逐一对这批器物进行以下的常规鉴定步骤:①热针法。
将烧红的铁针(或细铁线)按在玉器某一不显眼之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这批器物不是用玉石粉加树脂加色料高压模制而成的。
②剪刀点刻。
用剪刀(对于有沁蚀的玉器切忌用玻璃刻划)稍微用力点刻玉器的某一不显眼的光滑(无沁蚀)之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这批器物不是用汉白玉、白色大理石或阿富汗玉(一类大理石)手工或机雕后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假冒的。
该法亦可鉴定出玉石粉高压模制的假玉。
③查看毛毡结构。
迎光观看玉器的内部结构,每件器物较光滑的局部内都有如同小米粥里的悬浮的颗粒结构——毛毡结构,手感较重,说明这批器物的材质的主成分是透闪石而不是乳化玻璃类的料器(“蒙古玉”)或白色石英岩的假玉。
④查看内部的沁蚀。
出土的汉玉一般会有局部明显或显著的颜色不一的沁蚀,尤其是部分边缘土锈或沁蚀十分显眼的,这些沁蚀或璊蚀一定深入玉肌的,而且部分璊蚀呈硬斑状、钙化。
在青海和田玉上通过酸碱、高温、掩埋的人工假沁蚀则是表生的,玉饰内部的肌理却是完好,且绝无钙化。
因此,璊蚀、土沁也是鉴别明清时期的仿古玉璧最有效的证据。
汉玉土埋至少1800年,必有或多或少钙化的璊蚀、沁蚀,而明清玉仅数百年,虽沁色可以较深,但亦无钙化的璊蚀、沁蚀。
通过查看,发现每件玉器都存在局部钙化的沁蚀以及多处深入内部肌理的沁蚀。
因此,认定这批器物即不是青海玉人工假沁色的,也不是明清仿古的。
至此,我们已经确认这批玉器是新疆和田玉材质的中古玉。
格物致知是文玩的最高境界,而致知格物则是鉴藏家的终身追求。
如何将现代物理、化学与传统基于经验的目鉴相结合,用于普及广大收藏爱好者,惠及芸芸众生,是当代鉴藏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善事一桩。
识别真假土沁或璊蚀是鉴别真假中古玉的关键,对广大读者和藏龄较短的中古玉收藏者而言,显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中古玉的土沁、璊蚀是由弱碱或弱酸所生成的盐,它们的稳定性很差,经过出土(氧化)或盘玩一段时间(至少10天为宜)后会逐渐还原分解,并不断地由内而向外表漂移。
其中酸性(式)盐的分解物呈白色碎小米粒状,而碱性(式)盐分解物呈淡绿色的细小片(丝)“苔藓”状。
因此,林氏科学鉴别一二千年古玉的化学方法是:在自然光下或较远处用弱手电光斜照玉器的表面,用肉眼认真查找由玉器肌理内部而即将浮游到表面的白色碎小米粒状斑点或淡绿(略带黄)色的细小片“苔藓”,如能看到数处白色“碎小米粒”或多处(甚至几十处)淡绿色(略带黄)的细小片“苔藓”,则一定是古玉。
总结为林氏科学鉴假口诀就是“白色碎米苔藓丝”。
当然,找不到白色“碎小米粒”或细小片“苔藓”也未必就是假古玉。
因此,该方法有可能错杀,但绝不会上当买假。
战汉至清中期玉器镂空的空腔(任意几何形)的解玉工具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或合金丝(条)“锯”,内空腔的修整和粗抛光工具是条形合金工具,而细抛光工具则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鬃毛绳。
清晚期至今这三类工具已绝世了。
因此,战汉至清中期的古玉的任何空腔内壁都必定遗留下分别对应这三类工具加工后的物理痕迹:①类似毛玻璃的“沙底”;②该沙底上留有清晰或隐隱约约的有一定宽度的纵向条纹(竖纹);③或多或少、长度不一的鬃(深色的动物鬃毛)迹和麻丝迹(浅色的)。
总结为林氏科学鉴假口诀是“沙底竖纹鬃麻丝”。
任何清中期直至西周的古玉,用后侧手电光和25~60倍放大镜都可清晰地观察到沙底、竖纹、鬃麻丝。
显然该方法只能鉴定真假古玉而无法鉴定材质。
2 断代战国时期已有玉璧问世,赵汝珍认为,战国时期的玉璧年代超过2000年,“已形如朽骨,体已朽烂,指爪亦能掐落雕琢”;同时他还指出,秦始皇禁止老百姓用玉,“凡有玉器者,必均毁之”“秦法严峻,无人以身试法。
故三代前之玉器,秦世绝无存世者”。
赵汝珍的以上两个观点,虽皆言过其实,但战国时期的玉璧纯粹是礼器之用,相比汉代玉璧“礼器”“佩玉”并举,其陪葬数理应是少之又少。
加上2200年以上的土掩,出土的完整器或表面“蚀朽”部分低于50%,一定是寥若晨星。
所以,玉璧的一级断代并不难。
至(东)汉晚期,玉璧已绝。
因此,玉璧的断代研究,主要是二级断代。
目前,有两种划分:东、西汉之分和早、中、晚之分。
一则因为东汉、西汉之隔的新莽时期仅16年,二则西汉中晚期与东汉中晚期头尾仅一二百年,无论是玉器的玉材、雕琢工艺、纹饰、器形,还是玉器的土沁、璊蚀,都几无重大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以汉早期、汉中期和汉晚期来进行二级断代更为严谨、合理。
根据作者五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对近百件玉璧的考证确认,从战国至东汉,玉璧器形的演变趋势(特点)是:①多出廓向单出廓演变;②玉璧的出廓高度是越来越高;③出廓部分的主题兽(或凤)首是从一对相对而立(即拱一中心)而变为一对扭头兽(或凤),即回头朝尾看。
根据作者对大量实物的测量和“鹤山收藏”的林氏口诀:“西璧多出东璧单”“西璧对拱矮出廓,东璧扭首高出廓”,本文提出以下的汉代出廓玉璧二级断代量化的林氏标准:①三出廓玉璧为汉早期;②双出廓、且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的为汉早期;③单出廓玉璧,其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小于璧的半径,为汉早期;④单出廓玉璧,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扭首朝向尾巴、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璧的半径,为东汉中晚期;⑤单出廓玉璧,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但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璧的半径;或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扭首朝尾巴、但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小于璧的半径,为汉中期;⑥单出廓玉璧,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三分之二半径,为东汉晚期。
根据上述汉代出廓璧的二级断代标准,我们对图1至图13的21件汉代出廓璧的具体二级断代如下:①图1~图8的13件出廓玉璧均为汉早期玉璧;②图9~图12的6件出廓玉璧均为汉中期玉璧;③图13的2件出廓玉璧均为汉晚期玉璧。
3 鉴赏汉代玉璧三出廓的极少,通长超过30厘米的超大玉璧亦很少。
图1中的汉早期镂空龙凤龙纹三出廓白玉璧,不仅属于珍稀的三出廓类型,而且通长高34.7厘米、直径20.4厘米,属于十分罕见的汉早期三出廓超大镂空白玉璧。
先秦文化的老子法自然的“怡然自乐”“长乐益寿”的内涵深入汉代王公贵族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而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在金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
目前,已见报道的汉代文字璧仅7件半(故宫博物院2件,台北故宫博物馆1件,山东博物馆1件,首都博物馆1件,陕西咸阳出土了2/3件“延年”文字璧残件。
此外,有报道在江苏扬州和广西北海汉墓各发现1件)。
汉代的玉璧是中外博物馆和大藏家竞相收藏的珍品,成双成对的玉璧是最为难觅的高度稀缺藏品,而成双成对的文字璧则至今未见任何报道。
图2中的一对通长各16.7厘米左右的汉中期“益寿”文字璧,无论是大小、材质、设计、纹饰、器形和工艺都基本相同,这是目前首次报道的成对的汉代“益寿”文字璧。
“谍”是西汉特有的佩玉(饰),文字谍尚未见报道。
图3则是一双“延年”与“益寿”配对的文字谍,它们的大小、材质、设计、纹饰、器形和工艺都基本相同,唯文字不同。
这是首次报道“延年”与“益寿”配对的文字谍,弥足珍贵!双联璧是汉早期特有的两形制完全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器形独特少见,是玉璧里最为稀缺的一类,极其珍贵。
迄今公开报道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双联璧仅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长12.4厘米,璧径6.2厘米。
而图4右边的汉早期镂空出廓双联白玉璧的通长13.3厘米,璧直径也是6.2厘米,比南越王的陪葬双联璧要略長。
左边的双龙环抱双璧是联璧中的最高级别,尚未见到同类报道。
图5中的汉早期龙凤纹镂空出廓三重白玉璧,整个玉雕分三区六层次外加出廓共七层次,是当今所发现的分区最多的汉代玉璧,也是重环璧的最高级别,难得一见。
三个圆环的层次比例极为和谐完美。
图9的汉中期真浮雕四方神兽白玉璧,是“汉八刀”和汉代“真浮雕”的最杰出的典范,无出其右!在光滑如镜的底子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
虽形体四肢细如发丝,柔如流水,却秀拔坚挺,伟岸屹立,俊秀灵动。
这是笔者五十年收藏中所见到的最为精湛、细腻、典雅、柔美的汉代玉佩饰。
要知道,玉之坚硬,工匠惧怕平地真浮雕,尤其是平地浮雕出小半径的细如游丝的曲线,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而该玉璧所高浮雕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形体四肢不仅细如发丝,而且是众多的不同曲率半径的弧线组合,光滑柔软如金丝银线绕成。
在没有放大镜的汉代,工匠大师是如何成就的,百思不得其解,非宫廷王室的工匠大师极其耐心细致地雕琢十数年而不能为之。
纵观这批汉代出廓玉璧,无论是种类、设计、形制,还是图案、纹饰、工艺,差不多囊括了汉代出廓镂空玉璧的特点。
种类齐全,设计个性鲜明,纹饰繁复,出神入化,极具代表性。
龙凤螭腾云驾雾,大气磅礴;配饰行云流水,美轮美奂。
无论是出廓,还是玉璧,曲线之柔美,边角之尖锐,底子之光滑,刀法之犀利,叹为观止!所有阴刻线,细如牛毛,却入木三分;而不同曲率的弧形纹饰(如龙凤螭的冠、角、尾、勾云纹、卷云纹等),给人以前所未有的立体美、动态美,显示出汉文化的审美观和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