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合集下载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

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

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古之文人,描写优美风光,抒写离别情愁,表达雄心壮志,或许是瞬间的感受罢了,而那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一生都在为祖国命运而忧虑的人却寥寥无几;既能抒写雄心壮志、伟大抱负,又能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和拥有治国之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辛弃疾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无论是作词,还是指挥作战或是治理地方,皆因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使命感。

他把恢复故土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人的命运如果一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精神也将永不磨灭。

爱国思想:1、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2、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

3、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的小故事(精选5篇)

辛弃疾的小故事(精选5篇)

辛弃疾的小故事辛弃疾的小故事(精选5篇)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那么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你听过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辛弃疾的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辛弃疾的小故事篇1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

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

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

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

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

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

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

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

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

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

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

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

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仛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代表作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部分词作《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露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辛弃疾人物评价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
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镇四风闸村)人,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 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同为豪放 词派代表,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 弃疾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未被朝廷采 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茶商赖文 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 禧北伐前后,韩侂胄起用辛弃疾,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 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 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辛弃疾父亲辛文郁死得很早,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本是南 宋官员,金人南侵,济南沦陷时,因家族人多,没有迁徙。辛赞常用 爱国思想教育辛弃疾,要他将来为国报仇雪恨。
• 1154年,辛弃疾15岁第一次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他利用此机会窥探 敌人的军事部署。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考取了进士。 同时也对山川形势和敌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职。这是个小官,不能实现他的报国志向。 1164年,南宋朝廷和金人签署屈辱的“隆兴合议”,辛弃疾满腔悲愤, 写了《美芹十论》,向皇帝进奏。
• 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一次在宴席上,当即写了《满 江红》词一首,吟唱道。“袖里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抒 发自己要恢复中原,打击敌人的抱负。
• 辛弃疾在经过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下了《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 不过是一些平凡的景物,没有用典故,平平淡淡。然而,在看似平淡 之中,确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5、28-1207。

10。

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得爱国主义思想与战斗精神就是辛词得基本思想内容。

她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得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与政治家、ﻫ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她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她: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ﻫ年,金国大举南犯, 21岁得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得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得几个月里,她表现出非凡得勇敢与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得事、一件就是,一个叫义端得与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ﻫ另一件就是,叛徒杀害了耿京。

辛弃疾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得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得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得起义军已经失败,她便留在南京。

23ﻫ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得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得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得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ﻫ题临安邸ﻫ宋·林升ﻫ山外青山楼外楼, ﻫ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ﻫ直把杭州作汴州!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得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得大计,但未被实施、ﻫ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她无法在任职上有大得作为与建树、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以他激昂豪放的作词风格和反对契丹族侵略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一、生平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他的父亲是当时的高官,家世优渥。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宠爱和教育。

他早年就读于当时的顶尖学府,学习了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对音乐和书法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参与了抗击辽金入侵的战争,但因内部争斗和外敌侵略的复杂局势,最终导致南宋的失败。

这一失败使得辛弃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二、文学成就辛弃疾被誉为南宋时期的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他的作词风格激昂豪放,充满了个人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他的词作大胆新颖,用字灵活生动,常常以自传历史为题材,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爱侣在元宵节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被困境的挣扎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赴任》。

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赴任建康途中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以其雄浑的气势、激昂的抒发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人物形象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他的豪放派作品和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他身上的特点不仅是一个文人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契丹族侵略的强烈不满,他谴责当时的政府对待契丹的软弱和妥协态度,呼吁国家要坚守自己的疆土,保卫民族的尊严。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楷模。

四、影响与价值辛弃疾的词作集中了南宋豪放派的典型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幸弃疾

幸弃疾

词的题目: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在的600多首词作,写政治, 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 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 读书感受。 因为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与苏 轼并称“苏辛”。但是范围比苏词 还要广泛得多。
艺术风格
辛词的特点: 传统词作中很少采用常见的点缀:兰柳 花,红粉佳人那样的话。 两种情感 – 悲凉和雄壮在一起, 互 相依存。主要辛词的特点就是雄伟奔放, 富有力度。 辛先生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跳跃,他的 词给人慷慨悲歌,激情飞扬的感觉。 词的语言更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可以 说没有规则。但是语义流动连贯。 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的民间语言。
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郭静 吉娜
辛弃疾 xīnqìjí (公元1140-1207) 南宋词人,山东省济南市人。 生长于金国统治的北方, 21岁参 加抗金义军。在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 工作。虽然以抗金报 国为已任,但他遭受南宋朝廷的歧 视,限制和防范。 43岁被主和派弹劾而革职丢官。南 归以后辛弃疾长期有卑微的职位, 所以心情总是忧郁。晚年退休以后 在江西农村度过。
意思: 一所低小的茅草(野草)房屋,紧靠 着一条流水淙淙(声音)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 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 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 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chùcǎo ), 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可爱 的小儿子是那么调皮地玩耍 ( wánshuǎ ),躺在溪边剥莲蓬边吃 边乐。
“破阵子”
为阵同甫状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杀害的前二年。

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取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愤怒的中原百姓在1161年纷纷起义抗金,年仅22岁的辛弃疾聚集2000人投入农民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被任命为义军“掌书记”,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击破金统治者对义军的诱降和进剿,更有效地打击金兵,耿京听从了辛弃疾的联系南宋协同抗金的建议,派他为代表到南宋去洽谈。

辛弃疾圆满地完成任务后,在返回的途中得知了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的消息,立即带人飞驰张国安所在的金兵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并且号召耿京旧部上万士兵反正。

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3岁。

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打击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

辛弃疾南归后,向宋孝宗进《美芹十论》。

他根据自己两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带所了解的情况,阐述了“女真虚弱不可畏”的理由;批判了“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投降谬论;对南宋王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时机进军收复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由于投降派的极力反对,英明果断的《十论》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辛弃疾毫不气馁,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内容和《十论》基本一致,但他这次却尖锐地指出:
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

《九议》和《十论》的命运一样,
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1181年,主和派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和要求予以诽谤与弹劾,辛弃疾被逐出朝廷,弃置不用达20年之久。

这期间是他词作的盛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词风。

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反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这就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渴求统一的愿望和要求,成为几百年来一直振奋鼓舞人民爱国精神的名作。

辛弃疾64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曾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

辛弃疾也想借机会实现抗金夙愿。

他一方面向韩氏进言:进军前务必做好准备,一方面派人潜入金国去侦察敌人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还赶制万套军装,要召募壮丁训练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但这一切都没有如愿以偿。

1207年10月3日(九月初十),辛弃疾便含恨去世,死时68岁。

据《济南府志》载,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