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鹧鸪天〔北宋〕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释】①取次:随意。

(1)上阕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杜鹃?请结合作品简析(4分)(2)从全词来看,作者听杜鹃啼叫,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参考答案10.(5分)【答案】(1)人事音书漫寂寥(2)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赏析这首词通过咏杜鹃而思归怀人,构思巧妙。

上片写羁旅行人梦中得到杜鹃殷勤劝慰:山色青翠、春深花繁之时,流莺漫不经心地随意飞鸣,唯有杜鹃善解人意,于百花深处向行人殷勤劝慰。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真南》:高山郁翠微;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

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白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起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

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

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3]下片写杜鹃对行人梦醒之后的声声规劝:羁旅之人一梦惊醒,已是阳光明媚,杜鹃仍在喋喋不休,声声只道不如归,本是好心规劝,谁知却帮了倒忙,反而使得羁旅之人益发孤寂、更多春愁,惹得他久久蓄积在心的思归怀人之情倾泻而出,再也控制不住,因而斥责杜鹃,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劳动民生诗/2023河南郑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9分)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自然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这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解题思路B项,“‘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错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四种自然景物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与“挂铜钲”(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这里只是取了喻体的“形”,并未涉及“声”。

12.(对点题/综合鉴赏表达技巧)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6分)①拟人。

桃花“含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

②动静结合。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

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每点3分)解题思路颈联上句写桃花“含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形象传神。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出“野桃”高过竹篱。

“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写溪边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鹧鸪天》阅读赏析及答案鹧鸪天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3分,每点1分)(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

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二:⑴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三:(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分)(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高三语文:12 诗歌鉴赏-题材之山水田园诗作业卷

高三语文:12 诗歌鉴赏-题材之山水田园诗作业卷

综上,本题答案为C。

6. 【答案】B【解析】第一空,承接上文提到的“容”具体解释“容”,填④恰当;第二空,提到“美容”,引入曹植对化妆的说法,填③恰当;第三空,具体解释曹植所说的“铅华”,填⑥恰当;第四空,说到“搽粉”,便开始具体论述,填①恰当;第五空,从历史角度追溯“粉”,按逻辑顺序,先讲什么时候发现的,再谈历史记载,填②恰当;第六空,接着上一空所述,填⑤恰当。

恰当的衔接为④③⑥①②⑤。

四、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提示】从玫瑰的角度可写:1.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核心)2、坚持做自己/ 听从内心的声音3、美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4、不要为实用理性所害5、走出人生的围城6、要学会独立思考7、存在的尴尬8、卷心菜的痛苦9、战胜内心的魔鬼10、战胜诱惑
11、华而不实也无妨
从上帝与魔鬼的角度:1、万物皆有价值(核心)2、没有谁是完美的、
3、少一点分别心
4、羡慕的本质是无知
5、有用与无用之间
6、无用方有大用。

鉴赏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
熏笼里燃烧的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 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 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 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苦苦思索尽有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 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 别舍弟宗一 • 柳宗元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十二年。 •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3.数量词
注释: 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 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 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 ②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③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 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④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⑤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 ⑥荆、郢:古楚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6分) 答案: ①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 ②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 们伴随着骏马的嘶鸣声前进着 ③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 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同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 起来,声声悦耳。

古代诗歌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桃李漫山过眼空,也曾恼损杜陵翁。

若将玉骨冰姿①比,李蔡②为人在下中。

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

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③风。

注:①玉骨冰姿:指梅花。

②李蔡:李广的族弟,人品在中下,名声远不如李广却位至三公。

③西湖处士:北宋林逋,长期隐居西湖,酷爱梅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写漫山桃李盛开,但转瞬凋零,不能持久,这也曾让杜甫烦恼不已。

B.上阕后两句将桃李和梅花作对比,桃李如同李蔡,是中下之品,衬托梅花的冰清。

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寻找驿使,要把信件和梅花寄给相思之人,请她快马加鞭来此共赏美景。

D.这首咏梅词在写法上另辟蹊径,词人描写梅花时轻形态,重神韵,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16.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两句“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一幅昼夜交替、冬春更迭的画面,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答案】【原文】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精选12篇)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精选12篇)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精选12篇)篇1: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

娖(chu):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分)(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4分)(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3分)(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

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

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

(4分)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2]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文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二、注释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

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

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

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三、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诗里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全词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此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创作背景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

读完此作,就好像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

交代了词人的行踪。

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

“香篝”,是薰笼。

“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

“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

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
峰,盛开的花朵。

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

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

“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

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

“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

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

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

“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

“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

“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

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

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

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

由此可想而知。

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

“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

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

“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

“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四、练习题、答案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案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

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4分)
答: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

(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

“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