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

合集下载

探秘 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探秘 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探秘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导语:世纪之交,中国报刊爆出惊人消息,据说是有人在国外发现了一张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圆明园被焚毁的
世纪之交,中国报刊爆出惊人消息,据说是有人在国外发现了一张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圆明园被焚毁的日子。

照片上的这座建筑结构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们遍查圆明园档案,却没有找到它的所在。

那么这座神秘建筑到底在哪儿?
关于这座神秘的建筑当时在史学界着实争论了一阵子,最终人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明园之外的颐和园。

像这种老照片,时过境迁,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归到了圆明园中,这也给后来的辨别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烦。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这张照片最终被确认为颐和园传说中的昙花阁。

我们在看到照片后,会很惊奇地发现,昙花阁为二层建筑,阁及台基、外墙均为六角星形,阁周围有四柱四式九楼牌楼六座。

那么昙花阁在哪儿呢?事实上昙花阁就是现在景福阁所在的位置,阁里原来是供佛的。

供的什么佛呢?供的是普贤菩萨,是佛教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

昙花阁后来被一把大火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的时候,对于昙花阁,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慈禧喜欢赏月,喜欢看雨景,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适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在这儿给她弄一个景福阁,景福阁的意思是什么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

因为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个是福一个是寿,所以说把这个叫景福阁,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与文化底蕴

北京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与文化底蕴

北京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与文化底蕴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瑰宝,被誉为“万园之园”。

其建立起源于清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风云变幻的岁月,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皇家园林风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世。

它依山傍水,以昆明、西湖、普陀三个主要景点为核心,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自然风貌。

园内的高山、流水、小桥、人家、亭台楼阁和长廊曲径相连,勾勒出了一个宛如画卷般绚丽多彩的景象。

在这个独特的园林艺术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的完美结合。

园内最著名的景点要数颐和园大致,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母亲孝道的崇敬之情而修建的。

乾隆皇帝以巨大的心血和财力,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皇家建筑与园林景观。

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有宽阔的泰坛广场,中部有气势磅礴的大殿与多个会客厅,后部有幽静的私人花园与山坡庄园。

在颐和园大致的一砖一瓦中,凝聚着乾隆皇帝对母爱与家庭的无尽眷恋。

除了园林景观,北京颐和园还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园内建筑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与诗词刻文。

例如,园内的最高点玉英山上建有“浣花溪宫”,这是由清代皇帝道光为纪念乾隆皇帝的母亲而兴建的,它以玉垒、紫微、黄金船等神话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对母爱的无尽怀念。

这些建筑既是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颐和园还收藏了大量文物与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十七孔桥”。

这座建于十九世纪的石桥,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和巧妙的结构而著称。

桥面的石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动物和神话人物,栩栩如生。

每当阳光照射过来,桥上的影子会在湖面上映出美丽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这座桥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美学的结晶。

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悠久传承。

它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个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之美的重要场所。

【玄机】颐和园里的秘密之万寿山“福寿”传说

【玄机】颐和园里的秘密之万寿山“福寿”传说

玄机| 颐和园里的秘密之万寿山“福寿”传说北京城遍地古迹,颐和园是最出名的古迹之一,这座始建于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历经260多年,这里的故事仍然令人着迷。

且听小编给大家讲来。

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下的迷局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修建的清漪园。

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

这是天然形成的么?当然不是!事实上,这是乾隆爷的手笔。

当年建造清漪园时,乾隆爷下令要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

连那一道支堤都是故意修建的。

当时谁都不清楚乾隆爷的深意,直到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北京西城区作家协会会员陆元登上万寿山,尝试着去证实颐和园“福山寿海”的传说。

他还请来自己的老朋友,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员夔中羽,拍摄了张遥感图片。

拍摄于1983年的彩色红外遥感图▲于是,一个寿桃出现在陆元登面前,而在昆明湖的北岸及两侧,其轮廓形似蝙蝠,陆元登甚至还找到了两个小爪子,那就是对鸥坊和鱼藻轩。

北京也有黄鹤楼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有一座涵虚堂,当年慈禧就是在这里检阅大清水师。

而在这座涵虚堂的旧址上,原本曾有一座更加恢弘的建筑,那就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望蟾阁。

清代南湖岛画卷▲乾隆年间画师所画的望蟾阁▲当年建清漪园的时候,当时正在湖广地区当差的阿里衮为讨皇上欢心,便仿照黄鹤楼做了一个模型进献到京城。

后来,乾隆就下令参照黄鹤楼在南湖岛修建了“望蟾阁”。

晚霞中的昆明湖十七孔桥和南湖岛▲明代画家安正文所画武昌黄鹤楼▲由于地基没打好,到了嘉庆帝时,望蟾阁已不能使用。

于是,嘉庆下令拆毁重建,望蟾阁也就变成了涵虚堂。

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将其烧毁。

等到了慈禧,包括后来的道光、咸丰时期。

谁都没见过望蟾阁到底是什么样。

只好按照嘉庆时期的图纸重建。

整个颐和园内,这种情况是独一无二的。

颐和园“水牢”传说西堤以西有座孤岛,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

传说这里是关押宫女和太监的秘密水牢。

实际真是这样吗?乾隆年间,一位清朝宗室画家弘旿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

揭秘颐和园的七大不可思议

揭秘颐和园的七大不可思议

揭秘颐和园的七大不可思议核心提示:直到最后,乾隆也没有用围墙把整个园子都围起来,昆明湖南边是一片稻田,根本上用不着围墙,文昌阁到东宫门这段有围墙,文昌阁以外一直到廓如亭这段都没有围墙,所以老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

这样既满足了老百姓玩耍的意愿,又能减少百姓直接面对龙颜的可能,同时皇帝也能隐隐约约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风景。

颐和园资料图本文摘自?秘境观察之悬疑解密?,许越,薛瑛,出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中国最早的主题乐园?为什么说今天的颐和园比过去矮了大半截?为什么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竟然与北京城内的明代铜佛严丝合缝?神秘的水牢,高大的围墙,隐秘的废墟,颐和园里到底藏着多少机密?一、中国最早的主题公园颐和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而修建的皇家园林。

1860年遭战火破坏,后经慈禧修复,许多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已经与最初的设计大不一样。

那么颐和园的老样子和如今有什么不同?这些改动中又蕴涵了哪些机密?接下来就让咱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说到这颐和园,估计多数人都不陌生,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

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时候,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

乾隆为了给母亲庆贺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瓮山就是如今的万寿山,而西湖就是如今的昆明湖。

当年的瓮山可不像今天这么漂亮,只是一个什么也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

西湖原来的形状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当时看上去像半个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并没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几乎包围了万寿山。

所以从园林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并不是理想的场所。

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发动民工挖湖,把原来西湖的面积扩大。

最早的西湖东边还有一道西堤,等到扩建的时候就把西堤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如今南湖岛的那部分留了下来,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

就这样一直往东开拓,拓到如今的东堤。

从此这个湖的形状也变了,由最开始的月牙变成了一个桃形,有点仿照西湖的样子了。

颐和园的三个秘密——非著名景点的隐藏风景

颐和园的三个秘密——非著名景点的隐藏风景

颐和园的三个秘密——非著名景点的隐藏风景颐和园,一个把西湖搬来北京的皇家园林。

我们都知道颐和园修建于清朝,故宫则始于明朝,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就是修建故宫挖出的土堆积而成。

那么颐和园之前的明朝皇帝们就没有想过在万泉河水域修一座园林么?这就是颐和园不得不说的第一个秘密了。

1.乾隆为什么要毁掉魏忠贤的好山园?在北京以西,燕山被称为瓮山,在瓮山下面有一个湖被称为瓮山泊。

早在金贞元(1153)元年,金主完颜亮在瓮山建立了一座宫殿。

所以说金主都能发现的好地方,明朝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就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

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钧都曾在此泛舟游乐。

到了天启皇帝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1750年,为迎接崇庆皇太后60岁诞辰,乾隆帝下令修复瓮山泊,拦截西山、玉泉山和寿安山,三湖之水形成水库,不仅为故宫花园供水,还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正是乾隆十五年的瓮山泊扩建工程使得原本位于湖泊北岸的好山园变为湖中,好山园因位于瓮山泊东岸即将要挖掘的地带上而被拆毁。

可以说这座魏忠贤的园子如今已经在昆明湖的范围内了,也许泛舟湖上,水域之下曾是“千岁”生活的旧址呢。

2.娘娘墓亡魂显灵,乾隆帝改塔为阁乾隆修建清漪园,下令改瓮山湖为昆明湖,在湖北岸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并寺后兴建一座九级的延寿塔。

可是塔都已经盖到第八层了,工匠们突然又接到圣旨,让把快兴建完成的延寿塔拆掉,改成阁,也就是后来的佛香阁。

传说在修建清漪园的时候,施工过程中工人在瓮山下发现一个古墓,工人不敢妄动,请示皇帝。

乾隆为母祝寿心切,下令把古墓挖开。

可是大家一起动手,墓门始终挖不动。

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忽必烈王妃的墓,这位墓主长眠于此,如果你打扰她休息,你就会惹麻烦,她的墓动不得!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儿不信邪,亲自到现场“督战”,并传令,如果挖不动就用炸药炸开。

颐和园主要景点及传说

颐和园主要景点及传说

颐和园主要景点及传说
颐和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园林之一,由清朝雍正皇帝为纪念其
母亲而修建。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是一座大型的山水园林,以清
代建筑为主要特色,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乐寿堂”、“万寿山”和“十七孔桥”。

乐寿堂是颐和园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由乾隆皇帝为其母亲设计修造。

乐寿堂的风水非常好,左侧的山峰形似老虎,右侧的山峰则像是龙的形态,两侧山势相对,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龙虎墙”。

传说中,乾隆皇帝为乐寿
堂铺设了红色地毯,表示他的母亲久远如彼地毯一样。

万寿山是颐和园内最高的山峰,其山顶有一个叫万寿观的建筑。

传说
这个建筑被设计成两个八角形分别代表着天地,建筑顶部的圆顶象征着天
圆地方。

万寿山下设有一条石阶,度假者和游客可以沿着这条石阶攀爬到
最高峰,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十七孔桥是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的代表之一,有着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桥下的湖水深浅不一,在阳光照射下非常美丽,因此这里是拍照留念
的热门景点。

颐和园除了这些著名景点之外,还有太和殿、长廊、涵芬楼等一些非
常重要的建筑。

这些建筑都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传承。

和其他中国的历史名胜相同,颐和园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有一个讨
论颐和园设计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师非常关心颐和园的建筑。

他一直担心一处叫“九龙壁”的围墙,因为他觉得这个九龙壁的形状和方
向并不合适。

但是,无论他如何坚持,他的建筑方案总是被那些不够聪明的皇帝对立。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图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图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图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

《中华遗产》2009年第7期特别报道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

有人说她是风月无边的园林;有人说她是营造山水的绝唱;还有人说她是一位倾国倾世的美人;她兼有诗、画、风水、儒、释、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笔,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

那么,你知道乾隆是如何精心设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吗?当朝代更迭、时空嬗变,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沉浮沧桑之后,乾隆亲自缔造的这片盛世园林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你知道都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又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中华遗产》2009年第7期特别策划“绝版颐和园”带您了解其中的历史。

很多人说,乾隆因为一生6次南巡,酷恋江南景色,尤其对杭州西湖格外钟情,因此在他所经营的园林中,均不遗余力地追求再现江南山水风景和园林艺术之美。

此话不假,譬如在圆明园中,乾隆就先后兴建模仿西湖小有天园、龙井、花神庙等名胜景点,甚至还把园中另外九处景点也按照西湖十景来一一命名,凑成十景之全数。

那么在清漪园中有多少江南景色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清漪园的大体形貌吧。

清漪园为北山(万寿山)南湖(昆明湖),西面是西山诸峰。

但是,万寿山的山体比较低矮,也不够延展;昆明湖的水面大致为东南斜向的狭长形状,山与水的关系有些疏离。

怎么改造呢?乾隆下旨将湖山整治工程与治水工程相结合。

正如前文所述,首先将湖面向东、向北大大扩展,一直抵达万寿山的南坡;然后将挖出来的土方堆在山的东半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的形状。

颐和园不为人知的七个奇异传说

颐和园不为人知的七个奇异传说

颐和园不为人知的七个奇异传说事件1:北京也曾有“黄鹤楼”据北京旅游介绍,涵虚堂的前身是望蟾阁,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园时期仿武昌黄鹤楼所建,建筑为三层,高大挺拔,望蟾阁和万寿山佛香阁、西湖治镜阁呈鼎足之势。

乾隆命名望蟾阁其意为此处乃赏月最佳处,所以乾隆曾经十数次登临望蟾阁,并赋诗十四首。

由于望蟾阁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后造成望蟾阁地基下沉,在望蟾阁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对望蟾阁进行大修,并对主管望蟾阁建造的官吏人等进行处罚。

但是由于望蟾阁体量高大,由于自身的重量加之难以承载昆明湖的风力,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寿终正寝,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见到的一层的涵虚堂,望蟾阁只矗立了59年。

1860年涵虚堂也没躲过英法联军的大火,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等建筑均毁,直到光绪年才在原址复建了涵虚堂。

事件2:中国最奇特的建筑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

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

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

二层有平座栏杆。

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事件3:颐和园“水牢”真的存在么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

有人发现孤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

根据传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认为有清军把守,就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一看没有什么反应,就撤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作者:————————————————————————————————日期: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旅游管理颐和园隐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谜文/杨乃运图/正宇杨乃运对颐和园的整体解读一直困扰着人们。

颐和园是清王朝建起的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是北京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宏伟的一座,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传统的道家一池三山布局;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建筑;有众多的宫殿群;有举目皆拾的江南园林文化元素;它还是最经典的借景艺术之作。

而且,还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乾隆时代起,园中的昆明湖就做过水师的操练场,光绪年间,又是以水师的名义筹款修复的。

它的主体文化究竟是什么?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如何解读它才更接近它真实的本质?惊人的发现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与玉泉山静明园相邻。

园中一山一湖,湖水水域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游颐和园的人,除了湖中三山,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山一水的园林总体大格局中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

鸟瞰全园,在颐和园的仼何一个点上都是做不到的。

有一幅乾隆时期绘制的全园景观效果图可以帮这个忙,它不是地图式的,而是工笔画,亭台楼阁山山水水都照实描绘,地形地貌也力求还原,有一景观绘一景观,在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散点透视,整体局部都一清二楚,读图,不会觉得误读了什么,感觉上,绝对是全息全真。

1983年,一幅航拍的颐和园全景照片却紧紧抓住了有心者的眼球,他们惊异地发现,有一个信息肯定是被忽略了。

这个发现使人们对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核心、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那发现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像一个瘦桃,而昆明湖北的东西走向的万寿山则像一只蝙蝠。

航拍的照片肯定是鸟瞰照片。

这张照片很多介绍北京皇家园林的书上都有。

粗看,除了鸟瞰下的壮阔山水,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看出昆明湖像瘦桃,得借助一点想象力。

照片展现的昆明湖是窄长的,东南部有两个尖儿,一个尖略长,一个尖略短,西北部的水体则显得有点肥腴。

这个形貌和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手绘图上的昆明湖很接近。

那幅手绘图,昆明湖水系只不过显得更狭长而已。

但1983年航拍出的昆明湖水体比乾隆朝手绘图中的昆明湖水体,在细辨之下显然已不是肥瘦之别,它很容易让人产生桃的联想。

它像一颗瘦挑,瘦桃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是桃底,东南是由一长一短两个水汊组成的桃尖。

瘦桃之瘦,谐音为寿,瘦桃即是寿桃。

有了这个联想,再看照片上的万寿山,你就不能不往蝙蝠上联想、推导了。

万寿山中部的中轴线上,是排云殿、佛香阁系列建筑,这组建筑由低而高由南而北在万寿山腰上拱起来,而它的两翼则是东西向沿山展开的建筑群,这也是一条轴线,依南北中轴对称展开的东西建筑群因体长而像一对蝙蝠翅膀。

蝙蝠有头,若山中部南北中轴上的系列建筑群为蝠身的话,蝠头就是如意舫前的码头,那是个非常明显的嘴形凸出地。

万寿山为福(蝠)山,昆明湖为寿(瘦桃)海,颐和园福山寿海的大格局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还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呢?联系到颐和园的出世和它的建筑配置,人们很容易排斥掉巧合说而认定它的人为性。

乾隆搧了自己的嘴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前后用了15年时间建起来的,虽1860年和1900年两度惨遭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地面建筑仅剩瓦砾,但山水的大布局却是未曾改变的。

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复起来的。

最初的清漪园工程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疏浚并扩大瓮山湖,以解决北京西北郊区皇家园林和北京城的供水问题。

瓮山湖就是昆明湖。

在乾隆皇帝将瓮山湖改叫昆明湖以前,它还被叫过七里泊、七里泺、西湖、大泊湖、金海等等。

对它的疏浚扩建工程自1749年的11月开始,到1750年的3月完工,水面扩大了两倍,水体呈半月形,疏水挖湖所出的泥土基本堆到了瓮山的东部,使陡峭之瓮成了缓山。

主持工程的大臣三和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交差了,却未曾想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山改叫万寿山,湖改叫昆明湖,在山南坡明代圆静寺遗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工程立即上马。

大报恩延寿寺里要建九层宝塔,塔建到第八层,眼看竣工了,皇帝却又下了一道圣旨:塔全部推倒,改塔为阁。

这阁就是我们看到的佛香阁。

万寿山和昆明湖工程一直没有断,一气搞了15年,搞成了典型的皇家园林,定名为清漪园,与早已建起的其他皇家园林并称为三山五园。

清漪园的兴建大出朝臣意外,引起了种种猜测和热议。

因为这座园子是乾隆皇帝出尔反尔、金口失言、搧着自已嘴巴子建起来的。

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圆明园工程告一段落时写过一篇《圆明园后记》,文中称:“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

”建苑囿的事到此为止了,子孙谁也不能劳民伤财再建了。

这话说过不过六年,乾隆自己就又建起了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把自己作为皇帝的言而无信深刻在了石碑上,臊着自己。

是忘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还是有不得不为之的隐情?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的孝母庆寿工程,而整个清漪园的布局和建筑设置也都与孝母有关,它体现了乾隆的孝母情结。

乾隆生母信佛、敬佛,清漪园佛寺多。

乾隆生母有浓厚的江南情结。

昆明湖,仿了杭州的西湖,修了西堤,建了西堤六桥,还开辟了后溪河,沿后溪河建了仿江南水街的买卖街——苏州街。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一手抓的工程,连室内的陈设布置的具体细节都经过了他的大脑,体现着他的意志。

工程开始进行时,清漪园的整体规划和意图他都捂得死死的,把真实的想法隐藏住,工程项目分解着推进,当分解的工程一项项完成后,人们才逐渐摸清了脉络,感觉出其中的联糸,那联系就是他的孝母情结。

清漪园是个孝母工程。

挖湖扩湖,湖叫了昆明湖,也叫西湖。

挖湖扩湖的土填了山,山改叫了万寿山。

而寺,一命名就叫大报恩延寿寺。

寺名一曰大报恩,一曰延寿,直接了当。

大报恩延寿寺的寺塔初始的设计是追的他毌亲喜欢的杭州六合塔,改塔为阁,是这位园林专家确实发现了这塔在整体审美上的毛病一一玉泉山塔在清漪园是躲不开的风景,两塔相争争出的不是美上加美,美外添美,这才让他下了拆塔改阁的决心吧。

清漪园时是不设界墙的,可与玉泉山静明园互通。

此园完整呈世时可以说就是一座几乎把江南园林精华吸纳过来的京西江南大园林,而这座园子的最大好处,就是使乾隆年事已高的母亲不必再出京千里万里地遭受舟车劳顿之苦就能享受到江南美景。

没有报恩孝母的强烈动机,乾隆会失言于己、大兴土木、盖起这座盛世奢华之园吗?乾隆从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久经沉默,在清漪园工程进行到第十一年后,他才在《清漪园记》中打着哈哈,用自嘲的口吻,给自己的失言打着圆场:因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湖又有万寿山。

既然是有山有水的风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呢?今天的清漪园难道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失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顺便而为,可谁又会相信呢?朕知道你们不信,联也只能这么说。

打哈哈就是耍赖皮。

乾隆皇帝宁可自损颜面,只说乘兴修水利之便又修建了园林,把建园林归结于就便,只字不提为孝敬母亲建园的事。

清漪园究竟是乾隆敬母孝母之园呢,还真是就便之园?乾隆得了建园强迫症搂不住自己,为孝母建园只是后人的妄猜?清漪园的整体规划是在昆明湖修湖扩湖之前就有了,还是在昆明湖水利工程进行中或竣工时才有的?福山寿海的清漪园大布局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还是巧合性发现后引起的猜想?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

悬疑能否从乾隆与生母的关系中找到答案?乾隆生母之谜乾隆生母的身份也一直是历史之谜。

野史有野史的说法,正史也其说不一。

清王朝官方最终的说法是乾隆生母为钮祜禄氏。

钮钴禄这个姓氏在满族中是非常尊贵的,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开国元勋之一,而这个家族更是生产皇后、嫔妃的专业户,在皇家的媳妇中,就人数来说位居第二。

但乾隆生母的这个姓氏却是纂改出来的。

《永宪录》卷二载: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

午刻上御太和殿。

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

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记载:二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到了《清世宗宪帝实录》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的记载,熹妃的钱氏就变为格格钮祜禄氏了。

雍正皇帝的熹妃即乾隆皇帝的生母。

汉姓变为满姓,汉人变为满人,乾隆皇帝生母的身份扑朔迷离。

正史记载都悬疑重重,就很难怪野史云山雾海了。

乾隆生母是海宁陈夫人说;乾隆生母是林黛玉、父亲是曹雪芹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民间女子说、江南女子宫女傻大姐说……。

出现过很多版本,但最靠谱的还是钱氏说。

雍正皇帝初立妃时,还没有秘密立储,还没有让弘历当太子继大统,弘历的母亲可以是汉人,可以姓钱。

而到了秘立弘历为储君之后,他的母亲就不可以是汉人,不可以姓钱了,得给他的母亲改换门庭,以免未来皇帝被天下人耻笑。

让乾隆生母悬疑重重的还有乾隆的出生地。

他自己说过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后又改口,说出生在雍和宫。

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被搞糊涂了,先是随父亲的出生避暑山庄说,看到父亲后来的出生雍和宫说又改口,改又改得不彻底,还是有父亲出生避暑山庄说的文字留下来。

道光皇帝秉承了乾隆出生避暑山庄的说法。

乾隆的出生地和他生母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民国总理熊希龄从清宫老宫役的嘴里得知,乾隆母亲是江南女子,到热河后做了雍正的侍婢,在热河两人热恋,这江南女子怀了龙种,即是乾隆。

满人不可能有钱性。

据专家考证,钱性为江南人。

乾隆生母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臣钱陈群的妹妹。

钱陈群与乾隆的关系极为特殊,他退休回到江南后还屡次升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赐之以“食全俸”,而钱的学生阿桂、刘墉、纪晓岚也都得到重用。

若钱陈群不是乾隆的舅,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吗?乾隆皇帝是满汉的混血儿是没什么疑问的,金庸小说中有关乾隆身世的描写并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报恩孝母清漪园清漪园完美地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母亲的报恩思想。

他母亲出身低微,是丫环出身,在雍正皇帝的嫔妃中排名较后,在被簒改了姓氏,挂靠上钮祜禄氏,有了名份之后,依然未摘掉格格的称谓:格格钮祜禄氏。

在当今,格格被理解为公主。

其实在满语中它是姐姐的意思,婚后仍称格格,有尊敬的成份,但这种尊敬,是对给皇帝生下儿女的丫环的尊敬,如格格李氏、格格钱氏、格格宋氏、格格耿氏等等。

乾隆皇帝要为母亲争足面子,要把最好的给母亲。

母亲60大寿时,他献给母亲的是西湖、万寿山,是大报恩延寿寺,是福寿满园的清漪园。

西湖要搞成什么样,乾隆是派人到杭州做了考查并绘了图的,光有图还不成,他还御驾杭州并带上母亲亲自去看。

去杭州西湖的特使是宫廷画家董邦达。

在董邦达去过杭州西湖的第二年,乾隆陪同母亲到了江南,这是乾隆皇帝的首次江南之行。

乾隆六下江南,头三下,都是在清漪园的修建过程中。

北京西郊的西湖,全面临摹了杭州的西湖,又比杭州西湖有更高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