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作文素材整理

合集下载

申论孔子思想作文素材

申论孔子思想作文素材

申论孔子思想作文素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思想的素材:
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温故而知新”,认为通过学习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获得对现代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2.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人们应该待人以仁爱和善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主张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用善良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孔子的礼仪观念:孔子非常强调礼仪,在他看来,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来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孔子的思辨能力:孔子提倡思辨能力的培养,他认为通过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索问题,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强调人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 孔子的领导才能:孔子被誉为“至圣逸”,他提出了多种关于政治和领导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善于思考和协调的能力,以便能够正确引导人民,推动社会的进步。

以上素材可以用来撰写一篇论述孔子思想的文章,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探讨其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孔子拜师作文素材

孔子拜师作文素材

孔子拜师作文素材《孔子拜师》孔子,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啊!他的学问那叫一个高深。

但你知道吗,他也有拜师求学的时候。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于知识那可是如饥似渴啊。

有一次,他听说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有一位老先生,对于礼法特别有研究,那真的是研究得透透的。

孔子心想,这可不得了,这么厉害的人,我得去拜见拜见,跟着学一学。

于是,他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踏上了拜师的路途。

这一路上啊,那可真是不容易。

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他浑身是汗。

他走啊走,脚都磨出了水泡,他也不在乎。

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找点水喝。

终于,经过了漫长的路程,他找到了那位老先生。

孔子恭恭敬敬地站在老先生面前,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先生一开始还有点惊讶,心想,咋还有人这么大老远跑来拜师呢。

但看着孔子那真诚的样子,老先生被打动了。

就这样,孔子跟着老先生开始学习礼法。

他白天认真听讲,晚上还在那琢磨,真的是用心到了极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发现老先生不仅懂得多,还特别有耐心。

不管他问什么问题,老先生都会认真地回答,一点也不嫌他笨。

就这样,孔子的学问是日益增长啊。

后来啊,孔子学成离开了。

但他一直记着这位老先生,记着他教给自己的知识。

孔子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厉害,都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去学习,去拜师,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这不就是孔子拜师给我们的启示嘛!我想,这也就是孔子能成为伟大人物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孔子拜师这件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断追求知识,不断进步。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孔孟老庄素材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孔孟老庄素材

一、孔子(一)【孔子经典素材多维解读】1.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舍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素材运用】(1)坚持;(2)志气;(3)面对挫折;(4)道德的表率2.选择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3.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素材运用】(1)关爱百姓;(2)人间温情;(3)感动;(4)仁爱4.义利之辩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_考试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_考试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作文素材孔子

作文素材孔子

孔子1、世人评价孔子同时代人的评价:根据<论语>, 公叔武叔诋毁孔子时,子贡极力维护老师名誉,说老师的伟大好比「日月」,好比「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2、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自汉代以来,孔子与周公并称为「周孔」,代表传统文化主流;到了唐代以后,孔子地位提升,人们把他和孟子并称「孔孟」,以「孔孟」儒家代表了传统文化主流。

4、唐代以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至今在日、韩等国的知识界对孔子评价还是很高的。

5、美国人曾经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主要成就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3、坎坷经历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

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

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

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

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有关孔 子的作文素材

有关孔 子的作文素材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自幼勤奋好学,对古代的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这是他学说的核心。

“仁”意味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简单的八个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提醒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孔子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一生收徒众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他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他反对苛政和暴力,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强调了道德和礼教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孔子还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礼、义、廉、耻”等品质,要做到“温、良、恭、俭、让”。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思想和学说却在他的弟子和后人心目中生根发芽。

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苦难与新生作文素材人物事迹孔子

苦难与新生作文素材人物事迹孔子

苦难与新生作文素材人物事迹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曲阜的一间简陋书房里。

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智者,正手持竹简,轻声诵读,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坚定。

他的声音,虽不高亢,却仿佛有股力量,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直达人心。

书房不大,四壁简陋,仅有几卷泛黄的竹简和一张旧木桌作为装饰。

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偶尔传来的鸟鸣,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

孔子身旁,坐着几位年轻的弟子,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抬头望向老师,眼中满是敬仰与好奇。

“老师,为何您总能在困境中寻得光明?”子路,一位性格直率的学生,忍不住问道。

他的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孔子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温柔地扫过每一个弟子。

“子路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苦难,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从中汲取力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记得我年少时,家境贫寒,连学习用的竹简都需自己亲手制作。

冬日里,手指冻得通红,却依旧坚持刻写;夏日炎炎,蚊虫叮咬,亦不曾放弃。

那时,我深知,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照亮前行的道路。

”说到这里,孔子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与坚定。

“苦难,于我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磨砺。

它让我学会了坚韧,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正如这竹简,虽质朴无华,却能承载千年的智慧与文明。

”弟子们听得入神,仿佛随着孔子的讲述,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

颜回,一向温文尔雅,此刻也忍不住开口:“老师,您的话让我深受启发。

原来,真正的智慧,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不断的苦难与磨砺中逐渐形成的。

”孔子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正是如此,颜回。

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

但请记住,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坚强地站起;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于面对,就能在苦难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随着孔子的讲述,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愈发温馨而充满力量。

儒释道作文素材

儒释道作文素材

儒释道作文素材《儒释道中的那些事儿》素材一《孔子与小孩的“辩论赛”》说起儒家,那孔子可是招牌人物。

孔子他老人家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啊,发生了好多有趣又有内涵的事儿。

就说他和小孩争辩路标的那件事吧。

有一天,孔子驾车赶路,见路边有个小孩,正用泥土在路中间堆着啥。

孔子就让子路去问问小孩,能不能让让道。

结果这小孩可机灵了,他站起来就跟子路理论了起来。

等孔子亲自下车来的时候,这孩子更是不慌不忙,应对自如。

小孩指着自己堆的土堆说,这就像是一座城,城有城的规矩,车就得绕着城走。

孔子就觉得这孩子有点意思,就开始和他探讨起来。

孔子问了些关于天地日月的问题,这孩子回答得头头是道。

他观察着周围的景象,用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孔子听。

比如说关于太阳,小孩就说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看着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因为看着小。

这让孔子都吃了一惊。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看着小小的人,却有着大大的智慧。

我们小区门口那个看大门的大爷,平时不咋说话,有个年轻人在那高谈阔论说什么历史事件,他偶尔插的几句话能把那年轻人说得一愣一愣的,大爷也许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生活的经验让他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像那个和孔子争辩的小孩一样,小人物也有大见识。

素材二《慧能大师的“顿悟”时刻》在释家也就是佛教这一块的故事里,慧能大师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

慧能从小家境贫寒,不怎么识字,就靠着在寺庙里打杂为生。

可是他对于佛法却有着超高的悟性。

传说有一天啊,寺庙里的和尚们在讨论是风动还是幡动。

大家争得是面红耳赤。

有的和尚说肯定是风在动,旗帜才会动起来啊,有的和尚则坚持说是幡自己在动,跟风没啥关系。

这时候慧能大师站出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一群人在下棋。

这棋下得可激烈了,一方觉得自己下得挺好,另一方觉得是对方耍赖。

这两边争吵不休的时候,旁边有个老大爷笑着说,哪有什么棋招对错,就是你们心里太在乎输赢了。

这就跟慧能大师说的有点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

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

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孔子“文武双全”不是虚言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

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

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说到孔子、儒家,人们往往与拱手、作揖、行礼之类联系起来,以往的学人也都这样解说,如《说文解字》说:“儒,柔也。

术士之称。

”“儒”本来是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

由此,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像孔子也应该是一位文弱的人。

孔子以前乃至孔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修的“小学”,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会射箭、驾车。

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乃是“大学”的主要内容,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科目,是所谓“大艺”、“大节”。

孩子到十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人与社会管理,这便是《大戴礼记·保傅》所说的“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

“六经”与“六艺”不同,被称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应当是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

孔子以“六艺”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显然,这与学习射、御没有任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

有人评论孔子,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说明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

《淮南了·主术训》则说:“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摄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孟贲是“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孔子之勇。

“足摄郊菟”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

应当就是《吕氏春秋》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应有根据。

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

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要求人们仁爱礼让。

但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绝不迂腐。

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力主带兵前往,才使得齐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专注于兵战问题。

卫灵公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在治理邦国上,孔子主张“足食”、“足兵”、“民信”。

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兵”。

只留一者,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

孔门师徒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但是战争毕竟不可避免,所以他指出,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

据《孔子家语·正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

季氏问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

冉有认为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

《吕氏春秋》说孔子“不肯以力闻”,但他文武双全却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并没有“轻视妇女”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他们恭敬、不怨。

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

传统社会中妇女地位一直不高,人们往往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所带来的恶果,而孔子“轻视妇女”的直接证据就是《论语·阳货》中孔子的那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铁证,谁要说孔子没有轻视妇女,首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

孔子这句话人人皆知。

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女性地位较低,似乎被歧视也很正常。

但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他说“仁者爱人”,难道不包括女性在内?蔡尚思写过一篇文章《我爱孔子,我更爱真理》,说:“孔子大谈忠恕之道,但却不能付诸实践,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诸如推父母,推夫及妻,推男及女等。

”又说:“男女性别是优劣品质的大问题。

孔子站在男子的立场歧视女子的表现有多种。

”蔡先生的基本论据不过就是孔子那句话。

看来,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

事实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仅从情理上判断,孔子也不会就那样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而且他说的还不只有“女子”。

《论语》出于孔门后学,可能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主持选编而成,难道他们也“轻视妇女”?然而,直到有一天,当读到《逸周书·和寤解》中的“小人难保”一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从而彻底消除了疑问。

孔子那句话既说“女子难养”,也说“小人难养”。

《逸周书》中的“小人难养”正是“小人难保”,因为《说文解字》明确说:“保,养也。

”那么,“小人难保”又是什么意思?《逸周书·和寤解》是周武王灭商前在商郊“明德于众”之作。

周武王要收服民心,希望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他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

惟事惟敬,小人难保。

”这里的“小人”乃是“平民”、“普通百姓”,而不是指人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的人”。

依《周书序》,该篇乃是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

他认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

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要事事施之以敬,这正是周人传统“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除了《逸周书》,《尚书·康诰》也有“小人难保”一语。

其中记周公告诫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

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叔与殷人勾结的叛乱,周公嘱告康叔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

啊,原来如此!原来“小人难保”本是周人的政治观念!孔子学说的突出特点就是“从周”。

他“十分推崇”文武之政“,常常”梦见周公“。

由此,孔子的一些”拿捏不准“的言论与争议,正可以结合周代典籍中的言说进行理解。

所谓”小人难养“竟然是要重视”小人“,应当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不要忽略这一群体。

同样,“女子难养”也不会是轻视妇女。

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民性”、“民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

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他们恭敬、不怨。

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应当“庄以莅之,慈以畜之”。

对于为政者,更是必须慎思慎为。

对“女子”和“小民”,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

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

孔子此语,也可能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体察。

《论语》开篇值得回味《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不也很快乐吗?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