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小曲戏概述
民勤小曲的形成和发展

“ 陕西 零 县草 堂 诗存 《 阔端太 子 令 旨碑 》载 :阔 端太 子 于西 凉府 台”相结合形 成的 ,后 来又吸 收 了江、浙等地 的悝 曲小调和 陕西的 北 约 一 百多里 处 建行 宫 ” ,阔端 太子 的行 宫所 设之 地就 在今 民 “ 腔 ” “ 户 戏 ” 的 唱 腔 和 音 乐 及 周 边 地 区民 歌 的 丰 富 营 养 。 民 勤 勤 县境 内的新 地和 沙家 湾 一带 ,这 说 明 当时 的蒙 古人 已经 占领 了 秦 眉 小 曲的 唱 腔 丰 富 ,唱 词 主要 是 以 民 勤 方 言 为 主 ,通 俗 、 押 韵 、哲 理 性 石 洋河 流域 的牧场 , 时至 民 国初 尚有 蒙古 人在 此地 放 牧 。经过 上 千 年 的文化 交 流 ,汉 文化 与草 原文 化在 潜 移 中交 织成 了 中华 民族 强、 演 唱 起 来 朗 朗 上 口。 艺 术 的瑰 宝—— 民勤小 曲。第 三 ,移 民 的迁入 为 民勤 小 曲的发 展 关 键 词 :民 勤 小 曲 ;形 成 ;发 展 注 入 了丰 富 的营 养 。这 些 移 民有政 策性 的移 民和 自发 性 的。清 乾 民勤 县 是 一个 古 县 城 ,是 古 丝 绸 之 路 的 重要 交通 要 道 ,具 隆 时到 清末 ,山西 、 陕西 、 山东 、 内蒙 、江 苏、浙 江等 地 的人 口 有 悠 久灿 烂 的历 史 文 化 , 早在 四千 多年 前 ,这 里 就 有 人类 繁 衍 源 源不 断 的流入 民勤 ,这些 移 民 的流入 带 来 了各地 不 同题材 的俚 生 息 ,是 沙 井文 化 的发 源 地之 一 。 “ 西汉 武 帝元 狩 二年 ( 1 1 曲小调 ,为 民勤 小 曲的发 展注 入 了新和 活 力 ,丰 富 了民勤 小 曲的 前 2 , 年 )霍 去病 帅万 骑 , 出陇西 击败 匈奴 休 屠 ,收复 休屠 牧 地 , 民勤 题 材 ,唱腔 、 曲调和伴 奏乐 器 。 从此 始 入西 汉 的版 图 ,汉 地 节二 年 ( 8 )在 河西 地 区徙 民屯 前6 年 二 、发展 田,仅 在石 羊河 中下游 的 民勤地 区就 屯居 了 四五万 人 ” ,这批 ( )周 边戏 曲, 曲艺 对 民勤 小 曲的影响 一 总 的来 说 , “ 曲, 曲艺是 以民歌 ( 括 小调 )的音 乐为基 戏 包 人 是 民勤这 块土 地上 的第 一 拓荒 者 ,也 是 民勤灿 烂文 化创 造 的基 奠者 。到 了东汉 时这 里 已经 是拥 有万 户人 口的大 县 。在 古代 这里 础 发展 起来 的 , 当戏 曲、 曲艺形 成 自己 的特 点之 后 又 反过来 给 民 是水 g- 美 的天 然牧 场 ,有 西凉 之畜 甲天 下 的美 誉 。但 是到 了清 歌 以积极 的影 响 ,这种 影响 在小 调 的发 展 中尤 为 明显 ” 。 H m 朝 中叶 开始 由于 大量 的人 口流 入 ,在 短 时间 内人 口剧 增 ,导致 环 在 民勤 地 区 ,表 演 民勤 小 曲 的职 业 和 半 职 业 艺 人 , 常 常 能 境恶 化 , 民勤的 人 口开始 外流 ,主 要 移入 了 内蒙 古 、新疆 、 陕西 兼演 戏 曲和 曲艺 ,他们 在农 忙 时只 唱小 曲,农 闲 时尤其 是在 冬天 及甘 肃 的张 掖 , 酒 泉 等地 ,这 样 的人 口迁 移 过程 ,也 潜 移 默 化 和过 春 节时 ,就 组 成戏 班去 唱戏 ,经过 一定 的 发展 ,在 清 中叶形 地把 民勤 的地方 文 化传 播 到 了周 边 的省 、 市 ,尤 其是 “ 民勤 小 成 了能 与秦 腔相 媲 美的 较具 规模 的 戏班 和戏 团 。在 剧 团兴 隆时 唱 曲”流传 更广 。种 种 形式 的人 口流 入和 流 出等 历史 事件 赋 予 了这 戏 ,剧 团 困难 时 就 到各地 卖 唱小 曲为生 。就 这样 ,民勤 小 曲与 曲 座 县城 浓 郁 的文化 底蕴 , “ 民勤小 曲”就 是这 一历 史文 化 名县 所 艺 ,戏 曲之 间相 互交 流 使 民勤小 曲得到 了戏 曲, 曲艺艺 人 的加工 和 改进 ,在表 演 、伴 奏 、演 唱技 巧 、旋律 变 化方 面 有 了进 一 步 的 孕育 出的具 有重要 研究 价值 和传 承价值 的一种 民间 艺术 。 提 高和 规范 。 形成 ( )民勤 小 曲的渊源 一 随着 民勤 小 曲的发展 和 周边 戏 曲 , 曲艺 的交 流 、陕 西 的秦腔 民勤 小 曲是 民间 的 一 种 说 唱 艺术 ,俗 称 “ 曲 ”当 地 人 称 和 眉 户剧 渗透 并 影 响了 民勤 小 曲的音 乐 形成 。在 伴 奏方 面吸 取 了 小 “ 小戏 ”是流 行在 城 乡 的曲牌体 地 方 小剧种 ,表 演 者大 多 是 当地 秦 腔 的伴 奏形 式 ,如 《 四川 》 里面 “ 下 I 巧打 扮调 ”中的 过 门和前 奏 就 是用 秦腔 的 伴腔 来伴 奏 的 ,除此 之外 ,包括 秦腔 里 面 的游移 的农 民。 民勤小 曲最 初 称为 镇番 ( 明清 时 的地名 )小 曲,它 最初 的形 音 ,及 秦 腔里 面标 志 性 的伴 奏乐 器 “ 胡 ”也被 艺人 们 吸收进 了 板 成 ,是 当地 的地 方 民歌 和 内蒙 古流 传过 来 的 民歌 “ 二人 台 … ‘ 西 民勤 小 曲里 。对眉 户剧 的音 乐吸 收更 是现 而 易见 ,如 民勤 小 曲戏 调 ”相 结合 形成 的,后 来又 吸收 了江浙 等地 的俚 曲小调 ,在 清朝 《 张年 卖布 》的剧 幕 内容 和 陕西眉 户 剧 《 良卖 布 》的剧 目内容 张 中叶 以后 吸 收 了陕西 的 “ 眉户 剧 … ‘ 腔 ” 中的 曲调 ,唱腔 等音 基 本是 相 同 ,从这 两者 的相似 程度 看 民勤 小 曲不 仅吸 收 了眉户 剧 秦 乐 形式 同时还 吸收周边地 区 民歌 中的丰 富营养 。在 现存 的民勤小 曲 的音乐 形式 ,在剧 幕上 内容上 也 吸收 了很 多 ,这个 剧 目本 身是 眉 里面我 们能听 到的 “ 二人 台 ”和 “ 西调 ”已经不 多了 ,听 到更多 的 户 剧里 的一 幕 戏 , 由于 音 乐 的形式 的相 互 渗透 ,被 渗透 到 了 民勤 是 “ 眉户剧 ”还 有秦 腔 的音 乐 成分 ,就 连 调性 也 是 陕西 民歌 的特 小 曲里 面 ,只 是在 流传 过程 中方言 的差 异 导致 一些 “ ”和 “ 字 唱 有 调性 “ 调 ”如 民勤 小调里 面 的 《 调》 《 音 岗调 》 《 微 月 花 闹五 词 ”的 微 小 差异 。不 仅 如 此 , 民勤 小 曲 还 吸 收 了戏 曲 , 曲艺 里 更 》等 几乎 是 以微 调 为主 的 五声 和七 声调 性 。 以上种 种 的音 乐交 面 的角 色和 表演 形 式 。在 刚开 始 民勤小 曲戏 的角色 行旦 ,比较 简 流和 音乐联 系 ,是 民勤小 曲形 成和 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单 ,只有 旦 和丑 两 个角 色 ,后 来经 过和 周边 曲艺 、戏 曲的交 流和 ( )形成 条件 二 想互 渗透 ,到 了清 中叶 时 已经发 展 成 了,生 ,旦 、净 、丑行 旦具 民勤 小 曲的形 成 条件 很 多, 首先 ,它 的形 成 是人 们生 活和 精 全 、唱 、念 、做 、打 、表演 手 法丰 富多 彩 的地 方小 戏种 。从 整 个 神 的需要 。随着人 们 生产 力 的提 高 ,山歌 和 劳动 号予 已经 满足 不 民勤 小 曲戏 里面 看 ,生 、旦 、 净 、丑行 旦虽 俱 全 。但是 由于 小 曲 了人 们 的精神 和娱 乐 ,于 是表 演环 境 不受 限制 的 小 曲就发 展起 来 戏 的篇 幅和 剧幕 里人 物 数量 的 限制 ,在 一折 戏 里面 不可 能 出现很 了 。民勤 小 曲是人 们在 劳动 之 余 ,平 日生 活 闲暇 时创 作形 成 的, 多角 色 ,一般 在 一折 戏里 只 有两 个 或三 个角 色 如 : “ 《 小贤 姑 》 劳动人 们在 旧社会 ,终 日劳累 ,料 理 自己生活 的空 闲 时 间是不 多 婆婆 用老 丑 旦 ,儿子 用 小生 ,小 姑用 小 旦 。 《 四 川》 里干 哥用 下 的 ,因为业 余 时 间有 限,人 们 更需 要运 用一 定 的艺 术形 式 ,丰 富 “ ”扮 演 ,干 妹 用 “ ”来 扮演 ” 。这样 的条件 限制 虽然 使 生 旦
甘肃民勤小曲子戏的保护研究

甘肃民勤小曲子戏的保护研究作者:宋运娜王明政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8期[摘要]小曲子是民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勤小曲子进行研究,进而保护、传承好这种具有浓郁地域性的、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勤;小曲子戏;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36-02民勤小曲子作为民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对其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曾多次实地调研,并查阅大量资料,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保护民勤小曲子,使这种具有浓郁地域性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2016年1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该文件对民勤小曲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民勤小曲子的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其保护工作:一、民勤小曲子的保护亟待加强(一)开展民勤小曲子剧种普查对民勤小曲子的存在现状开展系统、全面的调研和统计,建立民勤小曲子剧种数据库和网络平台。
民勤小曲子剧目多,已知名的有100多种,现在记录到的有50余种,已经整理出来的有20多种。
潘富堂手抄本60种,1956年提交甘肃省文化局,现在收藏于甘肃省的文化艺术研究室。
民勤小曲子的表演者口传的剧目就有50余本,其中20多部是独有剧目。
新中国建立后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等现在还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子的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都做了尝试和创新。
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新内容的唱词,或抄写出来,或口传心记。
笔者曾见到一位小曲子表演者,该妇女一字不识,完全通过口传心记,记下了演出的所有曲词。
民勤县文化馆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现场录音录词,广泛搜集,荟萃成集,供业余演出队演唱。
建议由民勤县文化主管部门出面,在李玉寿、吴开诚、薛启瑞等的帮助下,进一步收集、整理民勤小曲子曲本,形成完整的民勤小曲子曲本,并正式出版发行。
民勤介绍

•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 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 时蹦蹦跳跳, 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 时蹦蹦跳跳,女角 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 故人又称“ 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 戏,故人又称“地蹦 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 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 迨清未发展为生, 服装多因陋就筒, 迨清未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 全。服装多因陋就筒,以 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 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 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 缨帽” 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 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 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 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 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 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 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 正旦,惟脑后垂大辫。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 正旦,惟脑后垂大辫。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 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 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民勤小 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其中如〈箍马盆》 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其中如〈箍马盆》, 麒麟送子》 大保媒》 打懒婆》 二瓜子吆车)) ))等为独 <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等为独 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 下四川)) ))、 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 《下四川))、 〈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戏剧本、 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戏剧本、 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民勤小曲戏较有影响的班杜,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 民勤小曲戏较有影响的班杜,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 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 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 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等。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 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 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
浅谈民勤小曲戏

《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 总第306期25戏剧研讨民勤县地处石羊河下游,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的家乡。
千百年以前水草丰美的自然条件和美如江南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移民屯田,部队在此安家戌边,各地生活习俗和民族方言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勤声腔、民勤曲调、民勤方言和最接地气的戏曲文化经典——民勤小曲戏。
一、民勤小曲戏的属性民勤小曲是流行于民勤当地特有的地方小戏,它来自于民间,源于生活,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剧目内容,富有特质的音乐特点。
它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具有鲜明的地方属性和民族属性。
它情节感人,爱憎分明,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性,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慰籍。
它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的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民勤小曲戏的渊源民勤小曲戏早在明初设卫立县之初就逐渐形成。
角色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称“三小戏”,由于封建礼教和女人小脚的影响,生、旦均属男扮。
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亲切感人,曲调丰富,优美动听。
生角唱时蹦跳不止,旦角唱时摇摆不定,扇子,手帕是表演道具。
丑角多持鸡毛扇子,随心所欲,做戏没有固定模式。
演唱不用搭台,农闲时间,逢年过节,走家串户,随处可唱,故人又称“地蹦子”。
到明代中叶,艺人们组成小曲班社,如“和盛社”“泰和社”等。
小曲戏进入庙堂成为祭神娱人的主要活动形式,迄明末清初小曲戏被搬上乐楼,戏台。
各地建立起了多个以地方命名的“小唱会”,小曲戏随社火队在地摊“拉小场”演出的同时,主要以赶庙会唱会戏为主。
当时称小曲艺人为唱家、拉家、弹家。
小曲戏尚能和秦腔同台混合演出,故称小曲戏为小戏,秦腔戏为大戏。
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正式搬上舞台演出,曾多次赴省、市、县参加会演。
民勤小曲_精品文档

民勤小曲一、起源与历史背景民勤小曲,源于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是该地区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作为该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民勤小曲在音乐、歌词和舞蹈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备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推崇。
民勤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在民勤县的农田里,农夫们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常常以歌声来鼓励并增进劳动的愉悦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歌唱传统逐渐发展成具有固定歌曲形式的小曲,即民勤小曲。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勤小曲逐渐在该地区传承并流传至今。
二、音乐特点1. 曲调舒缓悠扬:民勤小曲的曲调通常较为悠扬、舒缓,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这种曲调是由于该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田带来的,民勤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成为了当地田间劳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2. 轻快的节奏:民勤小曲的节奏通常较为轻快,给人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感觉。
这种轻快的节奏是以该地区的丰收和繁荣为背景的,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富有民间特色的乐器:民勤小曲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都是当地人民喜爱和擅长演奏的。
乐器的使用使得民勤小曲更加富有民俗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三、歌词主题民勤小曲的歌词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其中,歌曲的内容涉及到了农村劳动、爱情、家庭等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情感。
1. 劳动与奋斗:许多民勤小曲歌词中都包含了对劳动的歌颂和对奋斗的呼唤,表达了人们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辛勤工作的赞赏。
这种歌词主题体现了农村人民的勤劳和奋斗精神,并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积极向上。
2. 家乡情怀: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音乐形式,民勤小曲的歌词中不乏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歌词中描绘了家乡美丽的风景、友好的邻里关系和人们的乡愁之情,引人回忆起家乡的美好记忆。
3. 爱情与幸福:民勤小曲中也有许多歌颂爱情和幸福的歌词。
这些歌词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的向往。
武威民勤小曲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文艺研究武威民勤小曲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文/张燕摘要:民勤小曲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种流传已久的地方戏曲。
民勤小曲虽是小剧种,但是流传广,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关注武威民勤小曲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民勤小曲;保护;传承一、简介民勤小曲戏(一)民勤小曲戏的形成民勤小曲形成年代已经无从考证。
资料显示,民勤曲子戏最晚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在当时已发展的十分成熟,可以做到长期在外进行职业演出,且民众都十分喜爱。
提到小曲,可能大家会将其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混淆。
但其实二者并非一脉相承。
“小曲”是西北地区十分流行的民间传统戏曲,一直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各个地方的小曲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用自己的地名冠名小曲。
在民国以前民勤小曲都是以地摊的演唱形式开展,虽然像前面提到的,它在清代中叶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其演出形式仍然是摆地摊。
民勤小曲的源流众多,吸收了许多方面的营养。
目前,只有少数艺人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唱腔,对于观众而言更是难以辨别。
艺术在发端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人类不断掌握新的劳动工具,拥有更多劳作的智慧,生产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不仅有了保障还开始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就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
除去劳作之外的时间,人们需要有娱乐生活来填充、活跃。
民勤小曲就是人们利用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创作出来的。
通过歌唱的方式疏解劳动的辛劳,放松精神,表达情感。
民勤小曲短小的形式十分适合劳作间隙在田头唱一唱。
渐渐地,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有从事民勤小曲的职业艺人或者半职业艺人,但还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表演人员不太固定。
(二)民勤小曲戏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民勤小曲戏的唱腔,它由调、腔和小调(即民歌)三部分组成的。
“大多采用传统的商调式或微调式,有些曲调也出现了清角和变宫。
”[1]大约在1950年之前,民勤小曲戏都是由男演员演唱的,男性角色用原声,女性角色就真假嗓结合表演。
论民勤小曲的特征及其传承

论民勤小曲的特征及其传承2009年6月,住在陕西省韩城市榆林乡李家沟的民勤小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珍奇”。
民勤小曲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是陕北著名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在陕西和甘肃一带,民勤小曲很受欢迎,经常在婚礼、丧事、神仙村祭、劳动等场合演唱。
民勤小曲有一个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其特殊的节奏和旋律为它奠定了独特的声音风格,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深情、纯朴、率直地表达感情为特点,歌词通俗易懂,字正腔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理论性。
民勤小曲的音乐特点是哀婉舒缓,虽然曲调并不复杂,但旋律优美,富于变化。
曲调通常选自拉琴、二胡等古乐器的曲子,由于各地的曲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所以民勤小曲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一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而传统陕北乐器如马头琴、月琴、秦筝等在民勤小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本土音乐风格。
从歌词上来看,民勤小曲词简意赅,入木三分。
它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抒发家乡、亲人、爱情、友情等感情、生产、生活等乡土文化。
比如,几句典型的民勤小曲的歌词:“草原上的风啊,给我带去了谁的消息?,大汉塔上狗吠声声,你我的游子心中互问。
”,正是贯穿了爱情、深情等主旋律的经典之作,过了这么多年,它的声音依然响在陕北的夜空之中。
民勤小曲的传承始于明代,有着悠久而历史的渊源。
明洪武年间,民勤一带的李国庆率领群众抗日,屡立战功,获得明朝皇帝的嘉奖,并授予了“民勤”一词。
此后,民勤小曲在陕北地区的广泛传播,演唱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完善,当地人民对其传承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
但由于人口迁移、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原因,民勤小曲的传承一度面临着危机。
因此近年来,许多相关机构和个人开始投资于陕北地区的民勤小曲的传承与推广。
新一代传承人经常进行讲座和演出活动,旨在向青年及广大听众传授民勤小曲的独特魅力和气魄,以期让更多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民勤小曲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传统代表之一,它深厚的背景、浓厚的民间色彩,以及艺术的内涵,都令它成为一种珍贵、特别的文化遗产。
甘肃民勤小曲子戏的传承研究

曾经 ,温家宝总理 的 “ 决不让 民勤成为第二个 罗布 的体现 , 如不积极保护 , 城市化过程会导致 民勤d , I I I I 子戏
戏 剧 理论 家王 正 强说 : “ 民勤小 f ¨ 1 泊” 的批示 , 使 民勤 受 到全 国 、 甚 至全 世界 的关 注 , 如何 拯 像 风 一样 在 民间飘 散 。”
亮撰写的《 民勤小 曲戏历史变迁和发展》 ; 还有从 文化普 的音 像 店 都 没有 找 到 民 勤小 曲子 的音 像 资 料 ,仅 在 路边 小店买到一些光盘 , 包括《 下四川》 《 打懒婆》 《 梅降雪》 《 顶
被 民 勤县 政府 授 予 “ 地方 戏 表 演 艺术 家 ” 称 号 的彭 宝 瑞 等 民勤小 曲子 表演 艺 术 家 录制 的 , 具有 重 要 的 研究 价 值 , 但
文化资源 。从《 中闻曲艺志》 ( 甘肃卷 ) 的甘肃 曲种分布图 品。民勤县文化馆也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 现场录音录 中看到, 民勤小 曲子不仅在民勤 , 而且在武威 、 金 昌、 嘉峪 词 , 广泛搜集 , 荟萃成集 , 供业余演出队演唱。但是 , 民勤 关等地也有分布 。传承民勤小曲子对于繁荣民勤的群众 小 曲子 的 曲本 却 很 难 寻找 。笔 者找 遍 民勤 县城 所 有 的 书
表现 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
一
是 民勤小 曲子 的 曲 本 问题 。民勤 小 ¨ { 1 子 的剧 日比
民 勤小 曲子 , 素称 “ 小调 ” “ 社火 ” , 起 源 于 明代 初 期 , 形成 于 清代 初期 , 兴盛 于 清代 和 民同 时期 。 作 为 中 国西北 化遗 产 , 是深 受 民勤 人 欢迎 的地方 小 戏 , 更 是 民勤 宝 贵 的
的4 新编 民勤小 曲集》 , 其 中收入 《 小放 牛》 《 下 四川 》 《 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勤小曲戏概述李玉寿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镇番"故名。
当地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
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
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
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 (1831),“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
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今新疆一带),凡历三年乃归。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民勤东湖艺人刘发杰组建泰和班,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
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提高,曾多次赴省,地、县会演。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故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迨清未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
服装多因陋就筒,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
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
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
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
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等为独擅剧目。
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
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戏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民勤小曲戏较有影响的班杜,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等。
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
一、民勤小曲戏剧目民勤小曲戏剧目已知名的有百余种,先后记录到的有五十多种,经整理加工的约有二十种.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种,1956年贡献于甘肃省文化局,今多藏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综观民勤小曲戏剧目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有剧目多仅现已搜集到的剧目中,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其中如《二瓜子吆车》、《打懒婆》、《怕老婆顶灯》、《赃官告状》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尤其〈二瓜子吆车》,与全国表现苏三起解的剧目全然不同,《中国戏曲志〉将其列为小曲戏中的代表作品。
(2)独幕折戏多民勤小曲传统剧目除失传的《鸳鸯谮》、《王祥卧冰》、《月光带》等外,几乎全部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3)神怪狐妖戏多民勤小曲戏中神怪狐妖戏多的主要原因,是旧时民间班社大多演出于农村的庙会,演戏是为了敬神,因此要求一些班社必须备有繁多的这类剧目,否则就不能应时而演。
(4)贤良义士戏多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关。
传统剧目的诸多特点,与本县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素养,演出场所以及物质条件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一种格局。
本书收录的传统剧目,分三种类型.一,小曲戏;二、二人台;三,弹词。
小曲戏有只说不唱的,如《瞎子观灯》,有只唱不说的,如〈闹书馆》,更多的则唱念做兼有.二人台多由二入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与小曲戏剧本无大差异,表演亦较相近,如《亲家打架》、《转亲家》等。
弹词即长篇叙事民歌,语言淳朴,叙事性强,多不表演,仅为一二演员自弹(拉)自唱;有些间以白口,有些插进数板或韵句。
纵横观之,弹词当属二人台的雏形,小曲戏则滥觞于二人台。
民勤流传小曲戏剧目简介:二瓜子吆车苏三由洪洞县起解山西太原复审,路过某地,由公差雇用二瓜子赶车解送.一路上,苏三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二瓜子不时插科打浑.该剧语言朴实诙谐,表现了二瓜子诚实机灵,傻而不愚的憨相。
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下四川干哥告诉干妹他要下四川,走云南,正月十五到扬州城里观看十盏大金灯,干妹子情愿随去。
一路上,他们过河登船,游园采花,感情十分融洽。
当干哥说及妻子不幸早亡时,干妹大胆提出“干哥不嫌干妹丑,咱兄妹二人配成偶”。
后进扬州城观灯,妹问哥答,既风趣又活泼,结束时唱道:“观罢灯打来玩罢景,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
该剧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朴实,表现了—对青年男女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1980年李恒绒、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箍马盆箍盆匠串村揽活,遇农妇张氏唤去箍马盆。
箍盆匠羡张氏貌美,引逗调情,失神打破马盆。
张氏与箍盆匠争辩撕打,要他赔盆,箍盆匠踏张氏的脚使其倒地,趁机逃走。
小丑,小旦做工戏。
唱词十分别致,上句用《四书》中的话,下一句却是民勤俗谚,既庄又谐。
张连卖布青年农民张连,赌博成性,将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财输得精光。
一日,他妻四姐娃织了三丈布叫他去换棉花,结果又让他输了。
他妻气极,与张连吵闹起来,张连巧嘴滑舌,百般狡辩,毫无悔意.四姐娃心灰意冷,悬梁自缢,幸被邻居王妈救下。
王妈劝张连戒赌,张连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实和邻居们规劝下,发誓赌咒戒赌,终于吐出肺腑之言:“我的贤良的妻呀,你夫张连给你赔罪了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该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幽默,喜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曲子戏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1980年高培阁、李恒绒、张鹤仙、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大保媒又名《二姐娃害病》。
清明时节,许员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遇见—位才貌双全的张公子,二人一见钟情,各自回家后都忧思成疾,卧床不起。
先是张相公找到了王妈妈,请求保媒,王妈答应撮合。
接着她便前来虚假探病,二姑娘吐露真情,王妈妈又一口应承,解开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病情即刻好转。
该剧语言生动,尤其王妈的说白,泼辣幽默,极具特色。
1980年高培阁、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并参考甘肃省文化厅藏1958年周玉文演出剧本,进行了补充修订。
小放牛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一路上唱着山歌小调,道尽了穷人的辛酸与不幸。
有个姑娘前来问路,他便与她对歌,双方一问一答,说古道今,谈天论地,尽兴而散。
剧本情节简明,语言生动,是小曲戏中颇受欢迎的—个。
又田志书等曾演过《双放牛》:放羊放牛的两个牧童一同放牧,两个姑娘前来问路,情节唱白与前相同。
今录剧本系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阻功传又名《冯爷娶小》。
员外冯尚家道富裕,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到河南娶来刘玉贞为妾。
新婚之夜,玉贞啼哭不止,冯尚再三盘问,方知玉贞原是被皇上削职收监的清官刘顺之女,因筹银为父赎罪,才自卖自身为冯尚做妾。
冯尚听后,决意搭救刘顺出狱,当面退了婚单,收玉贞为干女,又赠银百两,送玉贞回家与母进京赎父。
此事被四季功曹报与玉帝,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冯门,并预订他们以后文武状元。
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按民间演出本有二,—如上述,—删功曹送子事。
大夫小妻年已七旬的董不清,娶下一妻—妾。
妻妾之间争分吃醋,吵闹不休。
这天董不清回到家中,因偏爱小老婆,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二人大打出手,终至分家,使董不清发出“人都莫娶娶两个妻”的由衷之言。
钉缸王大娘有口旧缸,叫游乡揽活的刘三补钉,刘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眼一走神,将缸打破。
王大娘不要赔的新缸,借故讹诈。
刘三自称“练就一身好武艺”,要与王大娘开打,他头顶脚踏,终于制服了“骚婆娘”,趁机逃走。
该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
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闹书馆《梅降雪》中的一折。
书生蔺孝贤赴考落榜,寓居姑母家中,对表妹花彦芳产生爱慕之情,苦无良方与之会面,闷闷不乐。
有狐仙念及当日蔺生搭救之恩,妆扮花彦芳到书馆与蔺生相会.正缠绵间,被花兄锦牛遇见,兄妹二人争吵不下,后狐仙将沙子扬在锦牛眼中,趁机逃走.属生旦丑应工戏。
多唱腔腔,少念白。
人物有性格,语言较其它小曲剧本文雅。
麒麟送子又名《大赐福》.唐时,铁拐李被贬凡间,托生为郭得平,家贫,其妻李氏临娩,家无灯油,郭至岳父家偷油,被油工发觉,羞惧,遁往终南山,遇汉钟离,吕纯阳渡化成仙.其妻产子名郭子仪,后中状元,,回乡祭祖时,铁拐李亦化形回家,题诗照壁。
李氏发觉,哭祭于祖先堂。
八仙与三星临凡为其家赐福。
二丑,正旦唱白做工戏。
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刘海砍樵《万寿图》之—折。
玉皇大帝寿诞,众仙于凌霄殿上饮酒庆贺,因有几位神仙尚未引渡成道,故为玉帝祝寿的“寿”字无法凑全。
据四功曹查来的民间善恶,玉帝命慈航子引渡刘海,纯阳子引渡白云仙姬。
八仙为母祝寿,刘海、东方朔位列仙班后,方补齐寿字。
须生、小生、小旦唱做工戏。
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活变驴张万祥在世极端悭啬,死后见阎王哭诉苦情,阎王命小鬼送他托生还阳。
张要求来生一不吃饭,二不穿衣,三不睡觉,黑夜白日好挣钱。
阎王遂他的意给他披上驴皮,托化为驴,吃草料,不穿衣,日碾夜磨。
老丑为主唱工戏。
哭坟黄世公有女黄桂香,自幼吃斋念佛。
世公外出讨债,降龙罗汉化僧人来家与桂香讲经盘道,桂香因此遭继母王氏毒打,罚入磨房推磨。
桂香因不堪其苦,在生母坟前哭诉。
王氏因被灵官鞭打崖下。
达摩祖师渡桂香为黑头观音,其父封神。
小旦唱工戏。
红绫帕书生苏棒章与张世杰相约游冥王寺,苏题诗于寺墙,白太公之女白遇红观诗和之,互生爱意。
白临行遗红绫帕,苏偶拾得。
白大公召见苏,请柬误投张世杰.张早垂涎白女,至白家,太公却之。
白遇红约苏着女装于绣阁相会。
时,恰遇白母至,巧藏苏于拒中。
张世杰恼羞成怒,至白白府抢亲,错抢苏生回府。
太公告于官,差人带张去衙。
张着妹金娥陪伴书生,二人一见钟情,暗结丝罗,苏赠红绫帕与金娥,并将其改扮男装藏于自家,自去赴京应试。
白太公至苏家访苏棒章误将金娥认作苏生,以女相许。
苏中状元后返家,金娥出红绫帕,二女与苏同拜花烛。
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工戏。
莺哥传乾隆朝,北国达王沙纳摩设莺哥会,欲困乾隆。
奸相温敖力主赴会,忠直谏阻,反被免官。
乾隆一行抵达北地,中计被困,沙纳摩逼写让国降书,温敖劝降,大臣王杰坚拒,并派马良突围搬兵。
忠直率四子大战北国,斩沙纳摩,救驾回朝。
生,净唱做工戏。
其初为念卷唱本,潘富堂抄本作小曲戏。
血汗衫兰仲礼、兰仲信与继母张氏不和,双双投军。
张氏虐待忠礼之妻李氏,李被逼移居庄外。
张氏亲生于兰吉子欲出外寻兄,拜别嫂子,李氏杀鸡以飨,吉子宰鸡血染汗衫,更衣而去。
张氏寻见血衣,告李杀害吉子,李被判死刑。
仲礼、仲信立功封官,回乡祭祖,适李氏被绑桩待斩,仲礼救回李氏,举家团圆,逐张氏另居。
正生、正旦、彩旦唱做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