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课件: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课件: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123
(1)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答案 (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张贴)出来,乡里看不 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 解析 “期”“榜”;后两句句意通顺,须补出相应的词语。
123
解析
(2)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答案 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 解析 “猬”“靖晏”,“于”省略。 (3)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 答案 (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 法改变他的决定。 解析 “上”“请老”“夺”。
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 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 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 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 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注]其奚辞?”
123
123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 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会外 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 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 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 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 七十九。(节选自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
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 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 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 系一重囚。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训练一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训练一

1234
3.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又不善治生产
√B谋生之计 庸奴:奴役 属:恰逢
D.诗则工五言古诗
工:擅长
解析 庸奴:把……看作见识浅陋的人。
1234
4.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无牡
√B.一夕为小偷胠箧
C.最攻字学
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 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 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 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 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有人说:“山人性情急躁,喜欢骂人。”维崧(我)在如皋住了七八年,山人每 次来看我,总是一整天都轻声细语。山人有时来得早,我还睡着没有起床,(他)就 坐着等待太阳西斜。那么说山人喜欢骂人,难道真是这样的吗?生活在太平盛世, 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等宾客,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死去,真是令人 悲伤啊!
5.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应若响
响:回声
B.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C.束贽请益者众
√D.问知其有巨室逋
贽:礼物 逋:追讨
解析 逋:拖欠的债务。
5678
6.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
工:擅长
B.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
甫:才,刚刚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 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浙 东儒者皆在。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渊源 之所自如此。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课件+讲义+冲刺练):专题一 文言文阅 训练三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课件+讲义+冲刺练):专题一 文言文阅 训练三
1234 5 6
(1)长松大椿,子所自有,余何以寿子?(5分) 译文:_那__些__高__大__的__松__树__椿__树__之__类__的__贺__寿__画___,__是__你__自__己__就__有__的__东__西__,__我__拿__什__么__来__为__ _你__祝__寿__呢__?__”__(_得__分__点__:__“__长__松__大__椿__”___代__指__义__;__“__子__所__自__有__”__,___“__所__”__字__结__构__;__ _“__何__以__”__句__式__;__“__寿__”__活__用__) _ (2)居恒以忠孝礼义自矢,道拾遗金必还其人,分与勿许也。(5分) 译文:_平__时__常__以__恪__尽__忠__孝__礼__义__为__誓__言__,__路__上__拾__到__别__人__遗__失__的__银__子__一__定__会__还__给__那__人__,_ _(失__主__想__)_分__一__点__银__子__给__他__,__他__没__有__答__应__。__(_得__分__点__:__“__居__恒__”__“__矢__”__“__遗__金__”__“__分___ _与__勿__许__”__) _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章叟讳文,字简甫,后以字行。其先赵宋时,已负善书名,兼工镌刻,至叟则
益著。叟生而美须眉,善谈笑,动止标举有儒者风。宁庶人①国豫章,慕叟能而罗致 邸中,与故知名士唐伯虎、谢思忠偕。伯虎觉其意,佯清狂不慧以免。而庶人卒谋 反,挟叟与思忠从行,谋脱身不得,至中道乃尽出所赐金帛予守者,宵行乱军中, 几死者数矣。裸袒二千里,而归谒其父,相抱哭。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

最新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1章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江苏专版2轮复习文档:第1章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二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练前提示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局部 ,它一关乎语言根底知识的落实 ,二关乎文本内容的理解 ,更是二轮文言文复习最|需要精准强化的一块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所谓理解 ,就是把握译句的语境 ,参透句子的意思 ,透视句子的结构 .翻译中要准确判断出关键词句 ,保证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语气 .同时要避开常见的误区:抛开语境 ,强行翻译;对象缺位 ,语意错误;遗漏缺失 ,文白夹杂 .总之 ,复习时特别强调的两种意识 - -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必须予以强化 ,并把这两种意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1.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成 ,字景韶 .祖父操舟江淮间 ,居江都 ,为诸大贾纪纲 .诸顾率负气好事 ,号 "拳棒顾〞 .成于诸顾中尤健武 ,每为人持不平 ,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自文其身 ,欲入水以御龙罔象① .有盗入其舟 ,同舟震去 ,成独持短兵斗盗 ,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 ,来归 ,常持伞盖 ,待上出入 .从攻镇江 ,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 ,众不继 ,为其所缚 .成绝|缚 ,身亦投乱流中 ,得间归 .青军②据扬州 ,成以母在扬州 ,往说之降 ,不得 ,以计将母亡去 .历从中山、开平战功 ,升金吾卫副千户 .建文初 ,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 ,败真定 ,被执 .燕|王解其缚 ,命辅世子居守北平 .燕僧道衍不习兵 ,成与议多不合 ,世子卒任成计 ,却南军 .燕|王即位 ,封镇远侯 ,镇贵州如故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注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②青军:元末 ,张明鉴在淮西聚众 ,以青布作为旗号 ,称为 "青军〞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 ,每为人持不平 ,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以母在扬州 ,往说之降 ,不得 ,以计将母亡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僧道衍不习兵 ,成与议多不合 ,世子卒任成计 ,却南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坚强勇武 ,常常为人打抱不平 ,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 .( "诸〞 "每〞 "持不平〞 "强项〞 "乃〞 "已〞 ,语句通顺) (2)顾成因为母亲在扬州 ,便前往劝说青军投降 ,没有成功 ,便用计谋带母亲逃亡 .( "以〞 "说〞 "将〞 ,语句通顺)(3)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 ,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 ,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谋 ,击退南军 .( "习〞 "卒〞 "任〞 "却〞 ,语句通顺)参考译文顾成 ,字景韶 .祖辈父辈在江淮之间以撑船为业 ,后来定居于江都 ,成为富商中的首|领 .顾氏子弟一概争强好胜 ,号称 "拳棒顾〞 .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坚强勇武 ,常常为人打抱不平 ,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 .顾成给自己身上刺青 ,打算下水与龙和水怪相搏 .有盗贼闯入他的舟中 ,同舟的人都震骇逃散 ,只有顾成持短兵器与盗贼相搏斗 ,盗贼望风而逃 .顾成侍奉张士诚不称意 ,来投奔太祖 ,常常手持伞盖 ,随从太祖出入 .跟随太祖攻打镇江 ,和十个勇士奋战入城 ,但后力不继 ,为敌军所擒 .顾成挣断绑缚 ,跳入激流当中 ,找时机逃走 .青军占据扬州 ,顾成因为母亲在扬州 ,便前往劝说青军投降 ,没有成功 ,便用计谋带母亲逃亡 .先后追随徐达、常遇春立有战功 ,升金吾卫副千户 .建文初年 ,顾成以右都督身份随长兴侯耿炳文北伐 ,兵败于真定 ,被擒 .燕|王解开他的绑缚 ,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 .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 ,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 ,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谋 ,击退南军 .燕|王即位 ,封顾成为镇远侯 ,依旧镇守贵州 . 2.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乱者 ,形名不当也 .人主虽不肖 ,犹假设用贤 ,犹假设听善 ,犹假设为可者 .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 ,所为善而从邪辟 ,所谓可从悖逆也 .是形名异充 ,而声实异谓也 .夫贤不肖 ,善邪辟 ,可悖逆 ,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尹文见齐|王 ,齐|王谓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 "愿闻何谓士 ?〞|王未有以应 .尹文曰: "今有人于此 ,事亲那么孝 ,事君那么忠 ,交友那么信 ,居乡那么悌 .有此四行者 ,可谓士乎 ?〞齐|王曰: "此真所谓士已 .〞尹文曰: "|王得假设人 ,肯以为臣乎 ?〞|王曰: "所愿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 "使假设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 ,|王将以为臣乎 ?〞|王曰: "否 .大夫见侮而不斗 ,那么是辱也 ,辱那么寡人弗以为臣矣 .〞尹文曰: "虽见侮而不斗 ,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 ,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 .那么向之所谓士者 ,乃士乎 ?〞|王无以应 .尹文曰: "今有人于此 ,将治其国 ,民有非那么非之 ,民无非那么非之 ,民有罪那么罚之 ,民无罪那么罚之 ,而恶民之难治 ,可乎 ?〞|王曰: "不可 .〞尹文曰: "窃观下吏之治齐也 ,方假设此也 .〞|王曰: "使寡人治信假设是 ,那么民虽不治 ,寡人弗怨也 .〞尹文曰: "言之不敢无说 ,请言其说 .|王之令曰:‘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 . ,民有畏|王之令 ,深见侮而不敢斗者 ,是全|王之令也 ,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 ,是辱也 . ,夫谓之辱者 ,非此之谓也 .〞齐|王无以应 .论皆假设此 ,故国残身危 ,走而之谷 ,如卫 .桓公尝以此霸矣 ,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选自?吕氏春秋·正名?)(1)夫贤不肖 ,善邪辟 ,可悖逆 ,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假设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 ,|王将以为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寡人治信假设是 ,那么民虽不治 ,寡人弗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 ,把邪说当作好建议 ,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 ,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 ?( "贤、善、可〞意动用法 , "奚待〞句式) (2)假设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 ,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 ,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 "使〞 "见侮〞 "以为〞; "假设〞 ,这个)(3)假设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 ,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 ,我也不怨恨 .( "信〞 "假设是〞 "治〞)参考译文但凡祸乱的产生 ,皆因为形实和名目不相符 .君主虽然不贤德 ,但如果任用了贤能的人 ,如果听从了好的建议 ,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还不至|于遭祸) .他们的祸害在于他们口称贤能 ,却听从不贤能的人;所认为的好建议 ,实际上却听从邪说;所认为可行的事 ,实际上却听从悖逆的行为 .这是因为形和名的内容不同、实和质相异的原因 .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 ,把邪说当作好建议 ,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 ,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 ?尹文拜见齐|王 ,齐|王对尹文说: "我十分喜好士人 .〞尹文说: "我想听听你说什么是士人呢 ?〞齐|王没有答复 .尹文说: "假设这里有一个人 ,他孝顺地侍奉双亲 ,忠诚地侍奉君主 ,对待朋友讲究信义 ,在乡间敬爱兄长 .有这四种品行的人 ,可以叫作士人吗 ?〞齐|王答复说: "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 .〞尹文说: "大|王得到这个人 ,肯把他收为下臣吗 ?〞齐|王说: "我愿意 ,可惜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人 .〞尹文说: "假设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 ,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 ,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齐|王说:"不会 .大夫受到了侮辱却不还击 ,就是耻辱 ,这样一个甘愿忍受耻辱的人 ,我是不会把他任用为下臣的 .〞尹文说: "虽然他受辱却不还击 ,但没有失却自己的四种品行 .没有失却这四种品行的人 ,是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的 .那么大|王先前认为的士 ,怕不是士吧 ?〞齐|王没有话应对 .尹文说: "假设这里有一个人 ,将要治理自己的国|家 ,百姓有过错就责怪他们 ,百姓没有过错也责怪他们 ,百姓有罪就惩罚他们 ,百姓没有罪也惩罚他们 ,却还怨恨百姓难于治理 ,可以吗 ?〞齐|王说: "不行 .〞尹文说: "我私下观察了下面的官吏 ,他们治理齐国的地方事务 ,就恰恰像这样 .〞齐|王说: "假设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 ,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 ,我也不怨恨 .〞尹文说: "我说这些话不敢不加辩白 ,请允许我说一下理由 .你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 ,伤人的用刑 . ,有的百姓畏惧你的法令 ,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还击 ,这是顾全你的法令 ,你却说:‘受侮辱却不敢还击的人是自甘受辱 . ,真正叫作屈辱的 ,不应该是这样 .〞齐|王没有话可说 .齐|王的对话议事都是这样 ,所以难免国|家衰破 ,自身危险 ,逃跑到谷这个地方去 ,进了卫国 .齐桓公曾经凭借齐国称霸诸侯 ,这是因为管仲考察辨析贤士的名实清楚周密啊 .3.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朱桓字休穆 ,吴郡吴人也 .孙权为将军 ,桓给事幕府 ,除余姚长 .往遇疫疠 ,谷食荒贵 ,桓分部良吏 ,隐亲医药 ,飱粥相继 ,士民感戴之 .桓性护前 ,耻为人下 ,每临敌交战 ,节度不得自由 ,辄嗔恚愤激 .然轻财贵义 ,兼以强识 ,与人一面 ,数十年不忘 ,部曲万口 ,妻子尽识之 .爱养吏士 ,赡护六亲 ,俸禄产业 ,皆与共分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 (1)往遇疫疠 ,谷食荒贵 ,桓分部良吏 ,隐亲医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轻财贵义 ,兼以强识 ,与人一面 ,数十年不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任遇到疫病流行 ,粮食歉收而昂贵 ,朱桓分派属下好的官吏 ,用医药抚恤抚慰 .(2)但是(朱桓)轻视财物看重德义 ,加上记忆力很强 ,和人见一面 ,数十年不忘 .参考译文朱桓字休穆 ,是吴郡吴县人 .孙权为将军 ,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 ,被任命为余姚县县长 .到任遇到疫病流行 ,粮食歉收而昂贵 ,朱桓分派属下好的官吏 ,用医药抚恤抚慰 ,粥饭供给不断 ,士人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 .朱桓性格喜保护短 ,耻于落在人后 ,每次临阵对敌交战 ,受到节制约束不得自由 ,他就动辄发怒激愤 .但是(朱桓)轻视财物看重德义 ,加上记忆力很强 ,和人见一面 ,数十年不忘 ,他的部下万多人 ,他们的妻小他都认识 .他爱惜养护官兵 ,赡护他们的亲属 ,俸禄财货 ,都与他们共同分享 .4.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曹鼐 ,字万钟 ,宁晋人 .正统元年 ,充经筵讲官 .?宣宗实录?成 ,进侍讲 ,锡三品章服 .五年 ,以杨荣、杨士奇荐 ,入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鼐为人内刚外和 ,通达政体 .荣既殁 ,士奇常病不视事 ,阁务多决于鼐 .帝以为贤 ,进翰林学士 .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 ,也先入寇 ,中官|王振挟帝亲征 .朝臣交章谏 ,不听 .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 .未至|大同 ,士卒已乏粮 .宋瑛、朱冕全军没 .诸臣请班师 ,振不许 ,趣诸军进 .鼐曰:"臣子固缺乏惜 ,主上系天下安危 ,岂可轻进 ?〞振终不从 .前驱败报踵至| ,始惧 ,欲还 .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 "自此趋紫荆 ,裁四十余里 ,驾宜从紫荆入 .〞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 ,不听 ,复折而东 ,趋居庸 .(选自?明史·曹鼐传?)(1)荣既殁 ,士奇常病不视事 ,阁务多决于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 ,不听 ,复折而东 ,趋居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杨荣死了之后 ,杨士奇经常生病不能处理公务 ,内阁的事务大多由曹鼐决定 .( "既〞 "视事〞 "决于鼐〞 ,句意通顺)(2)|王振想邀皇上到蔚州临幸他的宅第 ,便不听从这一建议 ,又转而向东 ,奔向居庸关 .( "幸〞 "折〞 "趋〞 ,句意通顺)参考译文曹鼐 ,字万钟 ,宁晋人 .正统元年 ,他充任讲经筵讲官 .?宣宗实录?编成 ,曹鼐升为侍讲 ,赐给三品章服 .五年 ,因杨荣、杨士奇的推荐 ,他入文渊阁当值 ,参预机务 .曹鼐为人内刚而外和 ,通达政体 .杨荣死了之后 ,杨士奇经常生病不能处理公务 ,内阁的事务大多由曹鼐决定 .皇上认为他贤能 ,升他为翰林学士 .十年 ,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 ,也先入侵 ,宦官|王振挟持皇上亲征 .朝臣纷纷上书劝谏 ,皇上不听 .曹鼐和张益以阁臣身份扈从皇上出征 .还没到大同 ,士兵已经缺粮 .宋瑛、朱冕全军覆没 .大臣们请求班师 ,|王振不许 ,催促各军前进 .曹鼐说: "做臣子的固缺乏惜 ,但主上身系天下安危 ,怎能轻易冒进 ?〞|王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 .前方的败报不断传来 ,|王振这才害怕了 ,想回师 .定襄侯郭登对曹鼐、张益说: "从这里到紫荆关 ,才四十多里 ,皇上车驾宜从紫荆关入内地 .〞|王振想邀皇上到蔚州临幸他的宅第 ,便不听从这一建议 ,又折而向东 ,奔向居庸关 .5.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先生武 ,字勤中 ,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 .为人孝友恺悌 ,与人交 ,不设城府 ,所遇无贵贱长少 ,率委曲相款洽 .居平善病 ,晚岁病屡发 ,不复多作画 .故人有贫乏者 ,辄强之使作 ,|王先生欣然执笔曰: "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 ,有孙女不能嫁 ,|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 ,俾鬻以治奁具 .客有以病谏者 ,|王先生曰: "吾财缺乏而力有余 ,敢自爱耶 ?〞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 ,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疾既革 ,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 ,赠遗诸亲故 ,无复存者 .(选自汪琬?忘庵|王先生传?)(1)为人孝友恺悌 ,与人交 ,不设城府 ,所遇无贵贱长少 ,率委曲相款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 ,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 ,和乐平易 ,与人交往 ,毫无城府 ,遇到人不管高贵低贱 ,年岁大小 ,均能迁就屈从 ,彼此亲切 .( "恺悌〞 "无〞 "委曲〞 "款洽〞)(2)在此之前 ,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 ,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 ,几乎耗尽 .( "名迹〞 "夥〞 "易〞 "罄〞)参考译文|王武 ,字勤中 ,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 ,和乐平易 ,与人交往 ,毫无城府 ,遇到人不管高贵低贱 ,年岁大小 ,均能迁就屈从 ,彼此亲切 .|王武平素多病 ,晚年时经常发病 ,不再作画 .有贫穷的故友 ,勉强让他作画 ,|王武便欣然执笔 ,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 .〞族父年老 ,有孙女无法出嫁 ,|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 ,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 .有人以生病为缘由奉劝他 ,他说: "我家财虽缺乏 ,但还有余力 ,怎敢自爱 ?〞在此之前 ,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 ,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 ,几乎耗尽 .病危时 ,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 ,赠给各个亲友 ,一点也没有留存 .6.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石珤 ,字邦彦 ,藁城人 .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 .事竣还家 ,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 ,交章请留 ,乃起赴官 .三年五月 ,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珤为人清介端亮 ,孜孜奉国 .至|明年春 ,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 ,诬珤及宏为奸(dang) ,两人遂乞归 .帝许宏驰驿 ,而责珤归怨朝廷 ,失大臣谊 ,一切恩典皆不予 .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 .都人叹异 ,谓自来宰臣去国 ,无假设珤者 .(选自?明史·石珤传?)(1)事竣还家 ,屡乞致仕 .言官以珤望重 ,交章请留 ,乃起赴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许宏驰驿 ,而责珤归怨朝廷 ,失大臣谊 ,一切恩典皆不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事情结束后回家 ,屡次乞请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 ,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 ,于是朝廷起用任职 .( "竣〞 "致仕〞 "以〞 "乃〞)(2)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 ,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 ,违背大臣的道德(行为) ,任何恩赐都不给予 .( "驰驿〞 "归怨〞 "谊〞 "予〞)参考译文石珤 ,字邦彦 ,藁城人 .嘉靖元年 ,奉旨祭祀阙里及泰山 .事情结束后回家 ,屡次乞请辞官 .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 ,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 ,于是朝廷起用任职 .三年五月 ,任命(石珤)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入参机务 .石珤为人清正耿直 ,端正老实 ,为国献身 ,勤勉不懈怠 .到第二年春天 ,奸恶之人|王邦奇攻讦杨廷和 ,诬陷石珤与辅政大臣费宏为奸(dang) ,二人被迫去职还乡 .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 ,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 ,违背大臣的道德(行为) ,任何恩赐都不给予 .石珤回归藁城故里 ,所有行装只有一辆车而已 .京师父老无不惊叹 ,自古以来 ,宰相大臣离开京城 ,没有像石珤这样清廉的人 . 7.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以嘉靖某年月日卒 ,君之子诗葬于县郭外小虞浦之原 ,请铭于余 ,泣且言曰: "先人少遭闵凶 ,孤露无依 ,寄于吾外家 .与先妣誓志自立 .然其教子 ,不为一切 ,优游而已 .先妣独严迫不少假贷 .尝曰:‘吾为生良苦 ,汝宜自勉 .吾见某某皆以贫贱发迹 .汝能自立 ,无忘吾言 . ,先妣寻卒 .先人井臼之事 ,身自为之 .前此不问也 .盖不欲使儿辈与闻 ,惧用志之分 .诗所与遊者 ,年皆与先人假设 ,先人益和光如己友 .盖游吾父子间者 ,欢然无间也 .念吾祖之蚤殁 ,每祭 ,辄潸然泪下 .叹处世之难 ,不敢少自宴逸 .比诗获举于乡 ,始用自适 .〞按其友沈孝状云云 ,诗语良然 .(选自归有光?周君墓志铭? ,有改动)(1)先人少遭闵凶 ,孤露无依 ,寄于吾外家 .与先妣誓志自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吾祖之蚤殁 ,每祭 ,辄潸然泪下 .叹处世之难 ,不敢少自宴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父幼年时遭遇不幸 ,孤苦无依 ,寄养在我外祖家 .与先母发誓立志要自立 .( "闵凶〞 "外家〞 "先妣〞 ,大意对)(2)想到我的祖父早逝 ,每次祭奠的时候 ,就潸然泪下 .感慨处世的艰难 ,不敢稍微贪图安逸 .( "蚤〞 "辄〞 "少〞 ,大意对)参考译文周君在嘉靖某年某月某日去世 ,他的儿子周诗将他安葬在县城外小虞浦之原 ,请我写铭文 ,周诗哭着说: "先父幼年时遭遇不幸 ,孤苦无依 ,寄养在我外祖家 .与先母发誓立志要自立 .先父教育孩子 ,什么也不做 ,顺其自然罢了 .唯独先母严厉没有丝毫宽容 .(先母)曾经说:‘我为了谋生十分辛苦 ,你应该自我勉励 .我看到某某都在贫贱中兴起 .你能够自立 ,不要忘记我说的话 . ,先母不久就去世了 .先父操持家务 ,事情自己亲自做 .以前这些事他是从来不过问的 .大概不想让儿辈们知道这些事 ,担忧我们会因此分心 .我所交往的人 ,年纪都与先父相当 ,先父更加温和地对待他们 ,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 .因此在我们父子之间交际的人 ,都很开心没有什么隔膜 .想到我的祖父早逝 ,每次祭奠的时候 ,就潸然泪下 .感慨处世的艰难 ,不敢稍微贪图安逸 .等到我在乡里中举 ,才因此感到悠闲快乐 .〞根据他的朋友沈孝介绍的情况 ,周诗所说确实实如此 .8.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秀发)服阕 ,调安庆府桐城丞 .金人犯蕲、黄二州 ,桐城为邻壤 ,万目睽睽不相保 .骑兵将迫 ,家人号泣求避 ,秀发叱之曰: "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 ,虽死何憾 ?苟先去之 ,如一邑生聚何 ?〞修城浚濠 ,日为备御计 .会金人使谍者至| ,秀发擒之 ,亟斩于城门以徇 .金人计沮不得近 ,邑赖以完 .事定 ,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 ,上其擅斩非法 .降迪功郎 ,俄以前事论夺 .史弥远当国 ,人有自桐城来者 ,弥远以秀发事为问 ,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 ,且谓: "某等得保首|领至|今 ,皆叶桐城之赐 ,不然已无桐城久矣 .〞弥远颔之 ,沉着问参知政事宣缯 ,其言同 .弥远叹曰: "几失贤矣 !〞命知高邮军 .(选自宋濂?叶秀发传?)(1)事定 ,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 ,上其擅斩非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等得保首|领至|今 ,皆叶桐城之赐 ,不然已无桐城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事情结束后 ,大帅忌恨这功绩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 ,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 .( "忌〞 "自己出〞 "上〞 ,大意对)(2)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 ,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 ,否那么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 .( "首|领〞 "皆〞 ,大意对)参考译文(叶秀发)守丧期满除服 ,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 .(此时)金人侵犯蕲、黄二州 ,桐城和它们相邻接壤 ,众目睽睽之下不能相互保全 .(金人)骑兵将要迫近 ,家人号泣哀求躲避 ,叶秀发愤怒地说道: "此时正是我竭尽全力献身的时候 ,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假使我先行逃跑 ,那么一个县的老百姓又将怎么办 ?〞修建城池疏浚河道 ,每天做好防范御敌的打算 .适逢金人派遣间谍前来 ,叶秀发擒获了他 ,立即在城门口斩首|示众 .金人方案受阻不能够靠近 ,县城赖以保全 .事情结束后 ,大帅忌恨这功绩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 ,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 .(叶秀发因此)被降职担任迪功郎 ,不久因为以前的事情被免职 .史弥远主持国事(当政) ,有个从桐城来的人 ,史弥远把叶秀发的事情拿来问他 ,那个人一一陈述(叶秀发)安抚百姓 ,安定县邑的详尽做法 ,并且说: "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 ,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 ,否那么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 .〞史弥远点头称赞 ,又假设无其事地询问参知政事宣缯 ,他们说的情况相同 .史弥远慨叹说: "差一点失去一位贤才啊 !〞(于是)让他担任高邮知军 .9.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民之于此(指百姓施行礼节) ,岂皆有乐之之心哉 ?患上之恶己 ,而随之以刑也 .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 ,而为之于外尔 ,此亦不思之过也 .夫斫木而为之器 ,服马而为之驾 ,此非生而能者也 .故必削之以斧斤 ,直之以绳墨 ,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 ,束联胶漆之 ,而后器适于用焉 .前之以衔勒之制 ,后之以鞭策之威 ,驰骤舒疾 ,无得自放 ,而一听于人 ,而后马适于驾焉 .由是观之 ,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 .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 ,舍马而不为驾者 ,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 .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 ,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 ,故其制虽有以强人 ,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 ,那么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得性者以为伪 ,那么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 ?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选自|王安石?礼论?) (1)夫斫木而为之器 ,服马而为之驾 ,此非生而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苟不为之礼 ,那么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 ,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 ,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 .( "斫〞 ,砍; "服〞 ,驯服; "生〞 ,同 "性〞 ,天赋 ,天性; "非……者也〞 ,否认判断句)(2)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 ,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 .( "苟〞 ,如果; "盖〞 ,可能 ,大概; "慢〞 ,怠慢; "疾〞 ,痛恨)参考译文百姓施行这些礼节 ,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 ?是担忧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 ,而用刑罚紧随其后(责罚自己)啊 .所以 ,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制百姓 ,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 ,这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 .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 ,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 ,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 .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 ,用绳墨使木头变直 ,用圆规使木头变圆 ,用直尺使木头变方 ,捆束 ,联接 ,用胶水粘黏它 ,用油漆涂饰它 ,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 .先用马嚼子、马笼头的控制 ,再用马鞭的威胁 ,快慢舒缓 ,(马)就不能获得自由 ,而全都听命于人 ,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 .由此看来 ,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而服从的 .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 ,舍弃马匹而不让它成为座驾 ,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 .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 ,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 ,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 ,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 ,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 .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 .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 ,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 ?这是说荀子没有考虑的原因啊 .10.阅读下面的文段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医之为术 ,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 ,莫过?素问??难经? ,述阴阳气运之理 ,辨形体荣卫之原 ,以明养生治疾之道 .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 ,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 ,书岂足以尽其意乎 ?后之学者 ,不能求其为书之意 ,而泥其说 .甚者弃书不省 ,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 ,脉络、血气、筋骨均也 ,而其变之乖殊假设此 ,医岂易言乎 ?药岂易用乎 ?其病在乎心也 ,而药其肺;在乎寒也 ,而以为热;病乎实也 ,而以为虚 .病不能自言 ,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 ,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选自明·方孝孺?医原?) (1)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 ,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 ,书岂足以尽其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不能自言 ,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 ,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表达效果的 ,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 ,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 ?( "得诸心〞 "以言〞 "尽〞 ,大意对)(2)疾病自己说不了话 ,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 ,所以 ,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 .( "用其术〞 "莫之诘〞 ,宾语前置 ,大意对)参考译文医术在古代医学理论里是最|纯粹的 ,没有超过?素问??难经?的 ,它们通过阐述阴阳气。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7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7

文言文阅读在江苏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考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文言文翻译题和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

考生在作答翻译题时得分寥寥,甚至连大意分都能丢掉。

这其中固然有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考生在积累已基本定量的前提下,没有强化应具备的翻译意识,不会合理规避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失分点,从而造成失分。

而对概括分析简答题,考生则常因读不通文本、概括提炼能力欠缺而无奈放弃。

本专题特设3讲,专攻文言文阅读的这2大易失分题型。

第1讲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下面[例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成了“通明”。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

二、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主要是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

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

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学生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挽王中丞二首(明)李攀龙其一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其二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注释】①王中丞:王忬,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

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台”。

③属镂:剑名。

《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嚭谗言构陷子胥,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子以此死。

子胥自刎。

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

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日胥山。

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

④丹施: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施:音zhào,招魂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抒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

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

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街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

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

16.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6分)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明】林鸿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

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

江苏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文言翻译课件

江苏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文言翻译课件

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典例 1】 (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的题目。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 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
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
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
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多义词:忠实、正直 按照 回复
译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 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灾, 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有六十九事。现在从去年秋 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星宿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 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旱灾害不断,灾祸没有比这更严重 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 权贵愈加痛恨他。正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坚守正义遭到反对, 于是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让二人辞官。长安和洛阳的谏官上奏 恳求皇帝留用他,皇帝不听。傅 珪 回家三年,御史卢雍称傅 珪 在位时具有 “古大臣 ”的风范,家里没有储蓄,每天为吃饭发愁, 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 优待。又认为傅 珪 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 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正逢傅 珪 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追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
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 ( 《鸿门 宴》 ) 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 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且很大一部分从 古代传承至今都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留存的文言词语词义 相对比较稳定,考生可借助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 的意义。
【典例4】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
A.率数万众薄.(王)彦垒
薄:轻视
B.(王)彦决围以出,其众遂溃. 溃:离散、逃散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对偶句、排比句、 并列短语等,其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 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可以根据已知词义推知未 知词义。
【典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军夜.大惊 B.而城中鼓.噪.从之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D.齐人追亡逐北.
滨:靠近。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远:远离。
C.竹既凋残,池亦竭.矣
竭:干涸。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乌:黑色。
(3)A.(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崇。
(4)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即时小练】
选出对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后己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说。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2)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
给:充足。
B.稍不稔.即无免焉
稔:庄稼成熟。
D项中的“俾”可通过“俾众周知”“俾使考查”推知“俾”
解作“使、让”,正确。
【即时小练】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1)A.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 克:战胜。
B.臣尚能被.甲上马
被:通“披”,穿。
C.军次.下隽
次:到达。
D.大众怫郁行.死
行:将要。
(2)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一项是( )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B.同诣.(李)杓直修行里第 C.刘亦具.陈其见 D.宿潼关逆.旅.
就:靠近,走进去。 诣:拜会。 具:详细地。 逆旅:旅店、客舍。
解析 A项,“就”,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 知“就”可译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 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通顺,可知其正确。C项, “具”,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 的“具”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 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知C正确。D项,“逆旅”联想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 在潼关旅店”,通顺。B项,“诣”译作“拜会”欠当。因为 “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拜访住所则不通。联 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为 “到……去”。 答案 B
⑧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⑨去.郑而之许
________ ________
⑩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________
⑪忽东忽西,忽出忽处.
________
⑫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
答案 ①“贯”同“通”,通晓,精通 ②“以”同“用” 任用 ③“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④“望”与 “凌”相对,“凌”,越过,“望”,未到 ⑤“兴国” 与“亡身”相反,“逸豫”应与“忧劳”相对,安逸享乐 ⑥“亡”与“有”相对,无,没有 ⑦“腰”与“戴”相 同,应活用作动词,腰间带着 ⑧“急”与“宽”相对, “宽松”的反面是“严酷” ⑨“之”是“去、到、往”, “去”与“之”相反,则应为“离开” ⑩“牧”同 “御”,统治,治理 ⑪“出”是出仕,所以“处”是隐 居 ⑫“慎”与“敬”同,谨慎
阳:假装。
(3)A.以骁勇,累迁.裨校 B.吾今私.汝,则可矣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D.严氏不悦,绐.曰 (4)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B.人或讶.问之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D.迂道疾行,至河干. 答:(1)________ (2)________
迁:调职。 私:偏爱。 署:任命。 绐:欺骗。 伟:身体魁梧。 讶:惊讶,奇怪。 赡:赡养。 干:岸。 (3)________ (4)________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1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文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 是江苏卷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考试说明》的表述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 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 中的意义。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B.朕欲别除.一官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D.昌宗从旁迫趣.说
暴乱:发动叛乱。 除:革除。 闲:空闲。 趣:催促。
解析 据上下文语境可确认A项错误,这里的“暴乱”是“残 暴、胡作非为”之意。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 官职”。C选项将释义代入,只能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 不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 可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 吏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 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由杜甫《戏题 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 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 答案 D
【即时小练】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B.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C.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D.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解析 A项,“旁”通“傍”,依傍,靠近。(我的灵魂还能 恋恋不舍依傍着你,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B项, “支”通“肢”,肢体。(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 热水给我洗手暖脚)。C项,“而”通“尔”,你。(我和你的 君主说话,你算什么人)。D项,“颠”,跌落。(在树上居住 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解作“渡河”;C项,“虞”可组词“不虞匮乏”“无冻馁之 虞”“兴修水利,水旱无虞”,从而推知“虞”可解作“忧 虑”“忧患”;D项,“尚”可组词“礼尚往来”,从而推知 “尚”可解作“崇尚”“推崇”。(4)B项,如将“渝”解作 “坚持”,那么“泽命不渝”便与“信也”前后矛盾,可组 词“矢志不渝”“忠贞不渝”,从而推知“渝”应作“改 变”“违背”讲。A项,可联系成语“生生不已”中的“已” 作“停止”讲,所以A项正确;C项,可联系成语“修身养性” 而推知此项正确;D项,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 理解,便知此项解释正确。 答案 (1)C (2)D (3)A (4)B
被:遭受。 拜:授予官职。 官:做官。 恨:恨不得。 得:俘获。 度:考虑。 略:略微。 夷:铲平。 (3)________ (4)________
解析 (1)“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 记之”。(3)“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4)“略” 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 南界”。 答案 (1)D (2)D (3)D (4)C
让:责备。 霸:称霸。 坐:获得,犯罪。
绳:捆绑。
解析 D项中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
“用法律捆绑他”,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
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他三项,脱离了上下
文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 D
【即时小练】
试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
C.常虑变生不测.
测:预料
D.俾.以大兵再攻(王)彦垒
俾:使、让
。而B项中的“溃”,可通过“不战自
溃”“一触即溃”“溃散”等词,推知“溃”解作“离散、
逃散”,正确。C项中的“测”可通过“变幻莫测”“天有
不测风云”“世事难测”推知“测”解作“预料”,正确。
解析 (1)“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 “表达”显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 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2)“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 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城郭”应是“远离城 池”。(3)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 系,既然是作战骁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 迁做了裨校”。(4)“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 为“他不是不想多背”,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 力不胜任”。 答案 (1)D (2)A (3)A (4)C
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某句话中某字按其本义、 引申义解释都讲不通的情况时,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进行考 虑。在确定通假现象的前提下,根据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存在 音同、音近或形近的特点来推断本字,进而确定词义。如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意思是“聪 明”。
【典例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释错误的一项。
(1)A.颜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课:督促。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尉
豫:参与。
C.成帝美其素.行
素:向来。
D.敕太官四时致.膳
致:表达。
(2)A.诸长吏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委:委派。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
治:研究。
C.虞翻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
毁:诽谤。
D.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