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规章制度地演变过程
中 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赋税,乃国家财政之根本,关乎国之兴衰、民之生计。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赋税制度几经变革,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主要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即诸侯、臣民向天子进献财物或特产。
这种形式较为简单,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按亩征税,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也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赋税体系。
秦朝的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田赋税率较低,但人头税较重。
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和国家开支的增加,加重了赋税,推行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较为混乱。
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赋税制度也不断变化。
这一时期,租调制逐渐成为主要的赋税形式,即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隋唐时期,迎来了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有所改进。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指田租,“庸”是指以绢或布代役,“调”是指户调。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主要征税标准,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宋元时期,赋税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朝的赋税制度复杂多样,主要有田赋、身丁税、商税等。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试图调整赋税制度,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元朝在北方实行丁税、地税,在南方基本沿袭南宋的两税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古代赋税制度在中国的沿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明确的财产制度和税制的时期。
人们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由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获取的,不存在赋税制度。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赋税制度,其目的是维持国家的运转和统治阶级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像商、周时期的封建王朝,国家主要通过徭役和赋税来征收农民的财产。
徭役是强迫农民进行劳动,赋税是强迫农民上交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徭役和赋税通常直接依靠地方贵族来征收,然后再上缴给中央政府。
3.封建社会:秦汉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
秦代采用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田块,再将之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给国家的赋税和地方贵族的徭役。
赋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包括田赋、户赋和兵役等。
此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了这种以农业税为主的赋税制度,尽管有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规律:1.以农业为主:在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中,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税基。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来自耕地种植农作物。
因此,赋税制度主要以土地和农产品作为征收对象。
2.经济发展与税收增加: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军事力量。
因此,赋税往往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3.阶级和等级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往往受到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影响。
赋税往往是由地方贵族和官僚来征收,而农民和低层次人民需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阶级差异。
总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和阶级差异。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面是一些主要阶段和特点:
1. 赋税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集群狩猎和农耕经济。
最早的赋税形式是农民向部落或国家上缴一部分农产品,以满足集体或国家的需要。
2. 周朝的封建赋税制度:周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赋税成为国家管理和统治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赋税是井田制,即把土地分配给贵族,而农民必须向国家和贵族支付部分产出。
3. 秦朝的均田制和徭役制:秦朝实施了均田制,规定每个家庭土地的数量,以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徭役制,强制农民为国家和贵族劳动,而不仅仅是支付税收。
4. 隋唐时期的赋税改革:隋唐时期实行了多次的赋税改革。
隋朝时期实行了府税和田赋制度,将部分税收直接归国家所有,而非贵族。
唐代的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均田注丁制,将土地和人口进行登记,以确定赋税额度。
5. 宋代的赋税改革:北宋时期的赋税制度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贵族和富裕地主享有较低的赋税待遇,但农民的税负相对较重。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一些以货币为主的赋税制度,如货币赋、物产赋等。
6. 明代的土地赋役制度:明代实行了土地赋役制度,即把地租和赋税合并起来,以土地产出的一部分为税收。
明代还实施了一些非农业税收,如关税和盐铁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赋税制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总体上都是以农业为基础,贵族和地主享有特权,农民为主体,向国家和贵族上缴一部分农产品或货币。
赋税制度的沿革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春秋初税亩概况: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评价: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概况: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3、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与均田制相联系。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土地是农耕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早的土地制度是集体耕作,人们通过共同耕种土地来维持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土地制度逐渐演变为公田制度,即将土地划分为皇家田和私人田。
公田主要由国家耕种,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社会建设和军队维护。
私人田主要由个体农民经营,自己享有利益。
到了封建社会,土地和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时期土地制度主要分为三种:官田、私田和民田。
官田是由国家划分的土地,收取的税收主要用于政府运转和官员的禄米。
私田是封建地主的土地,他们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民田是农民拥有的土地,他们必须向地主支付一定的田租。
这时的赋税制度主要分为两种:货币税和实物税。
地主和农民都需要向国家支付税金,货币税主要是以货物的形式,如粮食、布匹等,实物税则是以钱币的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秦始皇结束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
根据农民家庭的人口和土地的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并征收一定税金。
这一制度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赋税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首次引入统一的货币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随着历史的进程,土地和赋税制度又发生了多次的变革。
在唐宋时期,土地制度主要是私田和国田,世族地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并向国家纳税。
赋税制度主要是以货币形式,并有固定的赋税额度。
到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演变为封建私田制度,世俗士绅和豪族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以种地为生,向地主支付丰收的一部分。
赋税制度在明朝实行“一统天下”的理念下,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变动,明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高额的赋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从集体耕作到私田制度,再到封建私田制度的过程。
赋税制度也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变迁,前者强调物质财富的变化,后者更注重经济的流通和统一、这一演变过程中,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政治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影响。
中国赋税制度史

中国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
1. 古代封建社会:
在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主要以徭役和赋税形式存在。
农民要按照地主或官府的要求进行劳动和缴纳税赋,作为对土地的使用权的交换。
2.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中国赋税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以赋税为主要形式,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主要是按农田的大小和产量征收,而间接税则是对商品交易和商业利润进行税收。
3.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中国赋税制度更加完善和严格。
按照户籍登记进行赋税征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直接税和间接税,如田赋、户口税、盐税、酒税等。
4. 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中国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推行了一些新的赋税政策,如地租改革和商业税的调整。
5. 当代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赋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建立了综合征税制度,对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总体而言,中国赋税制度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赋税制度不断完善和调
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1.原始社会阶段: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尚未形成赋税制度。
社会生产力较低,人与自然力较为直接地进行生产,没有统一的财产所有制。
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通过互助和共享来解决经济问题,不存在赋税制度。
2.奴隶社会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奴隶制度逐渐出现。
在这个阶段,国家的存在对庶民征收赋税,用于维持国家机构和奴隶主阶级的生活。
最早的赋税形式主要是劳役和军粮供给。
劳役制度要求劳动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或农产品,以供给国家使用。
军粮供给则是指庶民按照一定比例提供农产品,用于军队的维持。
3.封建社会阶段: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在这个阶段,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首先,封建政权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并通过土地赋税方式征收。
这种赋税制度是以土地为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贡品。
负责征收和管理赋税的官府逐渐建立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进一步细化,出现了更多的赋税方式和税种。
其中,地租是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地租是农民按照一定比例提供产地的农产品给地主,作为地脉的使用费。
此外,还有按户征收的赋税方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税种,如钱币财物的赋税等。
4.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税制继续演化。
在宋代,均输法开始实行,即以家庭财产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征收赋税。
这种赋税方式更加公平合理,得到了广泛应用。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税制,并进行了修正和,使之更加完善。
明代时期,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税种。
例如,开始实行一定比例的租税制度,用于代替原有土地赋税和劳役赋税。
此外,还有盐铁税、酒税、烟草税等。
这些税收是种种交易行为上课设置的赋税,广泛征集商业利益。
清代时期,税制继续发展,实行了更加复杂的赋税方式。
除了继续存在的土地、租税和其他的税种,还增加了个人资产税,即按照个人财产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征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制逐渐完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部落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帝国时代,不断变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权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部落社会时期在部落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赋税制度还未形成。
人们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组成了最初的生产集体。
在集体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收获,并通过亲戚关系进行再分配。
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在这个阶段,土地开始被私有化,并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分离现象。
这导致了财产私有化和阶级分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中,贵族地主开始通过征收租税来剥削农民。
最早的租税形式是地租,地主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农民的劳动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租税形式逐渐丰富,包括田赋、户赋、丁税等。
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制度和土地制度等。
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均田制和井田制等措施。
这些改革对后来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帝国时代随着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代的动荡,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
这个阶段中,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政权对赋税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南朝刘宋政权实行“均输法”,即按照户口数征收赋税,并取消了旧有的户口簿。
随着隋唐王朝的兴起,在唐代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对赋税进行调整和完善。
唐代实行了均田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此外,唐代还实行了农田水利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宋代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实行了均田制和保甲制等措施,对赋税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保收和减免税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元代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视角姓名:邱慧玲班级:财政10-1 学号:0750 财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直接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工具,是国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在社会上城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在相互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税,即财政和税务的总称。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运作的血脉。
财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载体和分配形式,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并推动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进。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交换的发展,西周时,已出现了农民家庭副业的民间手工业,为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开创了新路,促使出现近地交换,商业萌芽产生。
据考证,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脱离农业和专业工匠的商人。
这也就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史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
《孟子•滕文公》也载:"夏后氏五十而贡"。
这些记述表明,我国奴隶制国家建立后,曾经及时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
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制分别以贡、助、彻为主。
贡即土贡,后发展为贡赋、贡纳,盛行于夏代。
这是国家产生后所产生的一种原始的、粗糙的、不完善的田赋制度,但它却适应了生产力水平低下、管理水平不高、剩余生产物不多的情况,是一种低水平的财政收取方式。
商在土地制度上实行了井田制,成为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退出了“助”,“殷人七十而助”,“公田藉而不税”,奴隶将公田上的全部收获交予奴隶主,多收多交,少收少交;私田不再纳税,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耕作者的积极性。
西周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对土地实行“彻”的征收制度,制度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固定界限。
与此同时出现了邦国之贡和万民之贡等土贡制度,在工商杂税方面出现了关市税和山泽税。
三者的结合使西周的赋税制度得以完善,极大地推动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然而,从对“彻”的界定存在诸多分歧可看出,直至西周,全国仍未形成一个通行全国的田赋制度。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邑,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代,后期走向统一,至战国时期,形成齐、魏、韩、赵、秦、楚、燕七雄并立的局面。
春秋时期,铁农具进入农业,战国时得到普遍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和农场品的产量增加,使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春秋以后,土地占有向私有化方向发展。
随着构成社会主要经济基础的井田制的破坏,诸侯财政收入逐渐失去保证,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富国强兵,大小诸侯国对原来的财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公元前865年,齐桓公“相地而衰征”“均力分地”“与之(民)分货”,是打破西周时只采取公田产出的税收制度的开始,迫坏了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齐国首霸奠定了基础。
及其改革之后,晋国、鲁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过了约半个世纪,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的法令,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鲁国正是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存在,扩充了税源;公元前584年,楚国“书土出”,“量入修赋”,把土地划分为九等,按土地收入制定应出的车马、车兵、徒兵、甲楯数额。
以上改革促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战国初年,魏国推行变法,确定“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俸禄等级,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法”,征收人头税,使得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祖禾”,孝公三年推行上商鞅变法,用法令行事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平均田税,訾粟而税;按人口征收军赋;打击了贵族势力,减少了财政负担,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秦代田租即为田赋,属于收益税。
西汉初年,刘邦面对经济凋敝,国库空虚的景象,为巩固统治,实行了还兵于农、恢复生产、轻徭薄役、与民休息的政策,“什五税一”,景帝即位,推行“三十税一”,并一直沿用至东汉。
而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了口赋、算赋、户赋、献赋之分。
古代对于人身,只有役,没有税。
到秦汉时期的凡7岁以上儿童、妇女都课以人头税,男丁既有役,又有税。
此外,每户、每人还得课户赋、献费。
此例一开,后世效尤,徭役之外,再课丁税,户税,就成为惯例了。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实力不断壮大,土地兼并,农民流亡,国家财政衰竭,中国历史进入一个长期南北分裂割据,朝代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的年代。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赋役,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财源,当政者做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改革。
吴和蜀的田赋制度,曹魏的租调制度,相对于传统的赋役制度有了较大改革。
西晋的占田课田制和租调制在对世家大族占有以及享有免赋役的经济特权予以合法化的基础上,限制其进一步兼并土地,占有人口,同时允许农民占田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为国家财政收入建立了可靠基础。
北方统一以后,文帝实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对北朝和隋唐的田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建立后,基本上沿袭了北齐的均田制。
唐朝初期,总结以前均田制的利弊,对均田制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授田不足,均田制遭到破坏并走向瓦解,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由户税、地税发展催生的两税法萌生,建中元年,唐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首创“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扩大了纳税面,改变了负担的极不合理现状,开创了货币计税的先例,并简化了税制及征税手续。
在中国财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朝的赋税制度基本形式是两税法,但在课税范围和课税数量上远远超过唐代。
宋代以后,中国的封建徭役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秦汉以来,徭役一般为利益与兵役两大类。
宋代以税养兵,兵役“罕调男丁”,役分为职役和杂徭两类,职役为主,杂徭辅之,在征调上实行差役法。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其在统一北方和征服南宋的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田赋制度。
北方基本沿袭了辽金旧制,即以军队屯田,官田为主,绝大部分以佃耕的方式租给农民;南方则保持南宋陈规,无太大改变。
明朝中后期,由于豪强逃避赋役,官吏取贿浮征,赋役失平,税收减少,张居正主张推行了一条鞭法,将赋和役合二为一,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由于明后期,一条鞭法趋于紊乱,赋税不均,丁银难征,为了稳定税收数额,康熙51年实行摊丁入地,“丁地合一”。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稳定了税收数额。
封建的赋役制度经过2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发展,终于在18世纪达到了赋役合一,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前进。
论中国财税起源姓名:邱慧玲班级:财政10-1 学号:0750财政和赋税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必然性,纵观历史,导致财税产生的主要因素及其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必然性,财税制度也一样。
首先,人类不是独立的绝对利益全体,人类要存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类似食物,衣服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除了生活必须的生活生产条件外,公共条件也是人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自从氏族社会形成后,公共条件便从生产生活条件中逐渐脱离出来,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出现,并出现常设的公职人员,致使公社公共经济事物和对内对外的活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氏族首领和氏族集团公共事务和军备的需要,就必须向公社成员收取一部分产品集中为公共所需,这就是财政分配范畴的萌芽状态。
到尧、舜、禹统治时期,产生早期王权,国家制度也初具雏形,为了维持国家存在和实现它的职能,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这就产生了对财政的需求。
为了维持国家机器及各种管理生产和生活的行政机关的物资需要,就依靠国家权利直接参与对整个社会产品,强制的、无偿的把一部分社会产品占为己有。
这时,财政分配便由萌芽状态正式发展成为贡、赋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对公共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多,于是财税出现并发展,在历史中随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革,并推动历史的发展基王朝的变更。
由此可见,赋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国家存在的经济表现。
它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形式。
管理需要费用,费用来自财政,财政来自赋税。
赋税在我国始于夏代早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更迭,出现了不同的赋税制度,一方面,它们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面貌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们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财政税制度的产生也不例外。
中国早期财税制度的产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中国式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大约在公元一万年前,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立下来,人类经济由攫取性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出现了物质剩余,后来,畜牧业及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物质资料,也为财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后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财税制度,都必然要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基础,例如西周时出现的、“关市税”和“山泽税”都是在井田制推行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剩余的农产品和手工品日益增多,促使物物交换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出现私营个体的手工业和商业的条件下产生的。
另外,财税制度的产生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其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史促使财税制度产生的最大动力。
农产品的剩余促进饲养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横向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这就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陶瓷\纺织等手工技术的发展,当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纵向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而这些生产部门必然都会有一些管理需求,因而管理部门产生,伴随着管理部门的出现,公共条件从社会总条件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条件。
而独立的公共条件需要专门的分配手段进行补偿和累积,这时,作为独立的财税范畴便产生了。
由此可见,财税是一种独立的价值载体和分配形式,如同今天的财政和税收一样,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来积累公共资金和价值,通过财政支出来分配来对这些公共资金和价值进行分配,已达到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