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合集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3讨论
胃癌属于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本次均为早期发现者,对此还需实施手术治疗,从而控制病情恶化,切除病变组织。传统手术虽可获取一定疗效,控制病变组织增大,但治疗费用较高,且具有住院时间长、恢复慢、创伤性大等特点,不利于推广。而内镜手术可利用高频电原理,一次性完整剥离病灶组织,属于新型微创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主要优势在于:(1)内镜手术更利于患者接受,且对机体创伤性较小,利于术后恢复,更适合推广各年龄段人群;(2)内镜手术通过运用影像技术,能够确定病变组织类型、形状、大小、部位性质,从而合理拟定手术方案,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正常组织和功能,顺利切除病变,控制恶化;(3)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生存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由此更加证明内镜治疗效果明显。
[3]周婷婷,张俊丽,杨小莉等.早期胃癌经动脉介入治疗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8,39(6):627-630.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传统手术;胃癌;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348-01
胃癌病变常发生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2位,随着研究深入,还可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广泛引起学者重视。目前常选用手术治疗,传统手术虽可将胃部病变组织切除,但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保证一定微创性,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性,避免淋巴结转移,降低日后复发率[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手术方案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胃部分切除手术和常规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

胃部分切除手术和常规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

胃部分切除手术和常规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陈建忠【摘要】目的:研究胃部分切除手术和常规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早期胃癌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选取70例胃癌早期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观察组实施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根治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在胃排空时间、胃排气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体质量增加等方面的疗效差异。

并给予1~3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以及生存率。

结果观察组在胃排空时间、胃排气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体质量增加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随访发现,观察组的术后复发率以及3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比之下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比常规根治术的效果更有优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7【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部分切除术;常规根治术;早期胃癌;疗效对比【作者】陈建忠【作者单位】江西 344300 乐安县中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死亡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3位。

早期胃癌的症状不太明显,故胃癌有“隐形杀手”之称,一般多见于中年以后的男性[1]。

然而近几年,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受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胃癌的发病率不仅升高,还呈现一种年轻化趋势[2]。

临床上一般采用常规根治术即胃全切除方法治疗早期胃癌。

但是这种方法带有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弊端,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相比之下,胃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影响也较小[3-5]。

为了具体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本文选择早期胃癌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乐安县中医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摘要】目的主要讨论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 年12 月-2014年12 月间收治的22 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1 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11 例,接受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预后,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奠定基础。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腹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中图分类号】R54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121-01 近几年,我国胃癌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癌症。

外科手术只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医师的认可[1]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中,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问题,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我院在早期胃癌患者治疗中采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收到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讨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我院于2013 年12 月-2014 年12月间收治的22 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22 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11 例,男7例,女4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63.4±1.3)岁;对照组患者11 例,男6 例,女5 例,年龄44-71 岁,平均年两(62.7±1.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于患者脐孔处设置镜头,于左腋前线肋骨边缘下方2-3cm 设置主操作孔,于右侧腋下、锁骨中线设置辅助操作孔。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引言早期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往往需要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传统的开腹手术一直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切除术已经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旨在比较内镜下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至2020年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00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内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150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均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统计。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术后5年为随访终点评价患者的存活率、复发率、转移率等。

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内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0分钟,而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0分钟。

术中出血量方面,内镜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恢复时间也较短。

随访结果显示,内镜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5%,而开腹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内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为10%,而开腹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内镜下切除术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根治术具有许多优势。

内镜下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期缩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内镜下切除术在保留正常胃组织的可以更精准地切除肿瘤组织,术后功能保留良好。

最重要的是,内镜下切除术的生存率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这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内镜下切除术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内镜下切除术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根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时具有更优越的临床效果,包括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生存率高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1. 引言1.1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胃内黏膜颜色、形态或功能的异常增生,具有不明显生长特点、深切咀嚼后无法被消化的特点,通常发生在胃腔壁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据了全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3位。

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胃癌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在早期往往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疼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逐渐提升,但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选择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其效果和预后都备受关注。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有助于为临床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早期胃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早期胃癌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来实现根治。

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两种常见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在胃黏膜下层进行切除,可对早期胃癌进行局部切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减少手术并发症等优点,适用于早期胃癌患者。

而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胃全切除等方法。

外科手术的优点在于可对肿瘤进行全面切除,但同时也有创伤较大、恢复周期较长等缺点。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早期胃癌的两种主要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原理和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最近发展起来的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内镜引导下利用专门的切割器械,将肿瘤直接切割下来,并保留健康的黏膜组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微创、恢复快、保留胃功能等优势,而外科手术包括根治性手术和保留部分胃组织的手术等方式。

对比研究显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效果上与外科手术相当,并发症风险更低,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在强调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有望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首选手段,但仍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疗效和生存率。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早期胃癌、效果、预后、对比、优势、并发症、生活质量、疗效、应用前景。

1. 引言1.1 胃癌的发病情况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患有胃癌,其中亚洲地区是最高发区域之一。

胃癌的主要发病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

饮食习惯是导致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食用腌制、熏制、高温烹饪的食物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它们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现状ESD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内镜下切除胃部病变组织,同时保留正常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外科手术的切除范围更加精准,患者术后保留的正常胃部组织更多,术后功能会更好地保持。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ESD技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SD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佳的生存预后。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内镜下切除与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研究胃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目前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和传统开腹根治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但其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旨在比较内镜下切除和传统开腹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参考。

一、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

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内镜下切除组和开腹根治术组,每组100例。

对内镜下切除组和开腹根治术组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信息。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生存状况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和χ²检验进行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并进行生存分析。

二、结果2.1 临床资料比较内镜下切除组和开腹根治术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部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是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内镜下切除组明显优于开腹根治术组(P<0.05)。

2.2 生存分析随访期为2年,内镜下切除组和开腹根治术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5%和90%,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内镜下切除和传统开腹根治术是目前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相似。

然而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内镜下切除明显优于开腹根治术,说明内镜下切除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短的恢复时间。

对比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对比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对比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选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外科手术,观察组:ESD术。

就疗效、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和复发率展开比较。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94.44%、72.22%,P<0.05。

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对应数据全部比对照组小,P<0.05。

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依次是:5.56%、25%,P<0.05。

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依次是:5.56%、2.7%,P>0.05。

结论为早期胃癌病患选ESD术,能够将最终疗效进行优化,手术用时少,对病患造成的创伤小,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少,同外科手术相较,效果佳,临床价值高,应得到进一步推崇。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早期胃癌;临床效果胃癌于临床中属恶性肿瘤,患病部位于黏膜及其下层,该病早期不存在显著表现,待确诊时已延误治疗,对病患正常生活、生命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多[1]。

伴随内镜术进展,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也日佳上升,于早期阶段提供手术疗法,病患生活质量会显著优化。

以往的外科手术对病患胃部组织会造成一定损害,创伤大,术后恢复进程缓慢,疗效不确切。

ESD术属新型疗法,本文中就该疗法同外科手术间的差异性展开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72例早期胃癌患者,各组36例。

对照组男/女各19、17;年龄41-74岁,中位(54.62±0.89)岁;病变部位于胃窦、胃底贲门、胃角处的人数依次是13、8、15;肿瘤直径0.75-2.58cm,中位(1.52±0.46)cm;病理类型是未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人数依次是8、12、16。

观察组男/女各18、18;年龄41-75岁,中位(54.55±0.72)岁;病变部位于胃窦、胃底贲门、胃角处的人数依次是12、8、16;肿瘤直径0.74-2.58cm,中位(1.51±0.43)cm;病理类型是未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人数依次7、13、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14T17:23:3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周青松
[导读] 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给予观察组内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上腹疼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明显长于观察组的(5.9±0.7)周、(5.4±0.6)周和(6.4±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早期胃癌;缓解时间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48-02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以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表现,X线检查和胃镜检查对及早发现并确诊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

实施内镜下手术可使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尤其对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1]。

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予以内镜下切除术,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61.7±1.5)岁,病程3-25周,平均(14.2±0.8)周;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62.1±1.4)岁,病程2.8-24周,平均(13.9±1.0)周。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前8h禁食禁水,手术开始时予以心电监护,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以患者腹部正中为切口所在位置,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及时止血,处理异常情况,及时清洗创口,加压包扎。

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具体手术措施为:术前同样禁食禁术,术前10min注射阿托品,同时给予利多卡因胶囊口服,手术体位为左侧卧位,实施静脉麻醉;置入消化镜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在距离病灶边缘1cm胃黏膜处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直至病灶充分隆起,切除隆起病灶,予以送检。

1.3观察指标
两组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5.9±0.7)周,腹胀缓解时间为(5.4±0.6)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6.4±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1,P=0.000;t=10.835,P=0.000;t=7.362,P=0.000)。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癌症死亡率首位,严重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部造成的损伤会增加香烟中致癌物质对胃组织的影响。

浸润面积和是否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并非判定早期胃癌的标准,而是用深度进行判定。

内镜检查、X线检查和动态CT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可提高观察视野清晰度,可对任何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进行X线检查,能够为早期肿瘤的检查提供依据;动态CT可显示胃壁结构和粘膜层破坏情况,诊断早期胃癌效果显著。

与普通群体相比,癌前病变患者、饮食习惯不当、长期吸烟酗酒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胃癌疾病[2]。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两种形式。

前者多为根治性手术,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但开腹式手术方案会在治疗过程中造成明显创伤,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因为术中处理不及时使得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症状,延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甚至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

它是以黏膜注射术和息肉电切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降低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对标本予以完整切除,可提高病理学检查准确性,进一步扩大内镜切除术的应用范围。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被用来治疗良性病变、黏膜内癌、分化型腺癌、经内镜检查癌细胞浸润深度不超出粘膜层、病灶部位未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早期胃癌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朱俊宇, 时强, 周平红,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8):912-916.
[2]颜海帆, 夏晨梅, 陈玲玲,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5):767-769.
[3]陈彩林, 赵冰. 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6, 36(2):12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