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课程思政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以《系统可靠性分析

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以《系统可靠性分析

2019年12月第21卷增刊㊀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㊀Dec.2019Vol 21Supplement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㊁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苏㊀春,陈㊀斌(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89)㊀㊀[摘㊀要]结合 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建设,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㊂以 系统可靠性 为关键词,提炼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梳理教学活动中应关注的知识点和思政教育切入点㊂从可靠性学科发展历程㊁可靠性与制造强国关系㊁可靠性与科技创新关系㊁可靠性与工匠精神培养㊁可靠性领域知名专家贡献㊁高可靠产品典型特征㊁因可靠性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带来的社会危害等层面,分析可靠性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探讨可靠性工程师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㊂在此基础上,构建兼顾可靠性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新教学体系㊂[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可靠性;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P8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9)S2⁃0145⁃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面向客户化定制的多部件产品柔性延长质保理论研究 (71671035);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建设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苏春(1970 ),男,安徽全椒人,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靠性工程㊁生产系统工程㊂①㊀ElsayedAElsayed:Reliabilityengineering(2ndEdition),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USA,2012,p3.㊀㊀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㊂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不同时期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㊂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次将 立德树人 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㊂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㊁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㊁政治觉悟㊁道德品质㊁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㊁守公德㊁严私德 ㊂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㊂在遵循课程自身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㊂本文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生课程为对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剖析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分析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可行途径,探讨建立融合可靠性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㊂一㊁可靠性学科溯源可靠性(reliability)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㊁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①㊂可靠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包括飞机㊁雷达㊁火箭等,但是武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故障频出,严重影响战斗力㊂为此,德国㊁美国等国率先开展可靠性研究㊂德国火箭专家Lusser采用概率乘积法则,建立V1火箭可靠度定量表达式,得出该型火箭可靠度为0.75,并给出系统可靠度等于各子系统可靠度乘积的结论㊂此即串联系统可靠度评估方法,被公认为可靠性学科的起源㊂此外,美国针对雷达㊁飞机等武器装备开展可靠性研究,重点解决因电子元件㊁尤其是电子管频发故障导致雷达系统可靠性偏低问题,带动了电子元件抗振㊁耐冲击等研究工作㊂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19.s2.031‘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因各种失效造成的事故率不应超过0 00001/h,即要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可靠度不低于0.99999㊂1943年美国成立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可靠性问题㊂显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㊁美国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开展可靠性研究㊂1952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dvisoryGrouponReliabilityofElectronicEquip⁃ment,AGREE),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㊂1957年6月14日,该咨询组发布‘军用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提出在研制及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可靠性指标进行试验㊁验证和鉴定的方法,电子产品在生产㊁包装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要求等,即著名的A⁃GREE报告㊂该报告被视为可靠性工程成为独立学科的里程碑㊂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于军事和工业领域需求,美国广泛开展电子设备和机械产品可靠性研究㊂苏联㊁日本㊁瑞典等国也开始重视可靠性研究工作㊂1956年之后,日本引进美国的可靠性和经济管理技术,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将美国在航空㊁航天以及军事领域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民用工业中㊂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时,对宇宙飞船安全飞行和安全返回地面的可靠度提出了0.999的概率要求㊂可靠性研究人员将宇宙飞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转化为各元器件的可靠性加以研究,推动了苏联对可靠性的全面深入研究㊂20世纪60年代,随着航空航天㊁核电㊁电子等工业的发展,可靠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发展迅速,可靠性试验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anlysis,FMEA)㊁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TA)等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趋于成熟①㊂20世纪70年代,可靠性工程进入快速发展和应用阶段,研究领域从电子产品扩展到机械产品㊁从硬件可靠性扩展到软件可靠性㊂20世纪80年代,可靠性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更加广泛㊂1981年,英国发布可靠性和维修性管理防务标准㊂同年,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系统㊁设备和零部件可靠性指南(BS5760)㊂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2000年实现 可靠性加倍,维修时间减半 的目标㊂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㊃朱兰(JosephMJuran)和威廉㊃爱德华兹㊃戴明(WilliamEdwardsDeming)等人帮助下,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TQM) 和持续改进思想,工业和民用产品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㊂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开展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㊂60年代,周恩来总理对尚在初创期的我国航天事业提出 严肃认真㊁周到细致㊁稳妥可靠㊁万无一失 的16字方针;在钱学森教授等人的倡导下,我国在航天㊁机械㊁电子㊁仪表等部门开展产品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研究与试验,对产品设计㊁原材料㊁工艺及技术管理等采取可靠性设计和控制㊂60至70年代,原子弹㊁氢弹㊁人造卫星和火箭研制成功,显示我国可靠性管理水平取得的进步㊂1978年以后,可靠性管理技术开始应于民品领域㊂20世纪80年代,电子工业以提高 三机(电视机㊁录音机㊁收音机) 可靠性为目标,促进了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提高㊂1985年10月,国防科工委颁发‘航空技术装备寿命与可靠性工作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可靠性进入工程实践和系统发展阶段㊂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可靠性工程第2次快速发展阶段,可靠性研究由机电产品拓展到核电等领域㊂与美国㊁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靠性研究起步晚㊁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㊂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 要重点突破基于高可靠性的大型复杂系统和装备的系统设计技术 ㊁ 研究重大产品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可靠性㊁安全性和寿命预测技术 ㊂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可靠性学科源于战争和军事需求,并逐步延伸到各工业门类和产品㊂(2)经过近百年发展,可靠性已成为各类产品和系统重要的性能指标,可靠性也成为一门涵盖可靠性基础理论㊁可靠性专业技术和可靠性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学科㊂(3)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靠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产品之间㊁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㊂(4)可靠性的发展史表明: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产品可靠性㊂上述结论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也是教学组织的抓手㊂二、可靠性课程思政元素分析鉴于可靠性在机电产品和工程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05年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课程㊂该课程重点讲授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包括系统可靠性建模理论(可靠性框图㊁故障树分析㊁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等)㊁可靠性预计与分配㊁可靠性试验㊁零件可靠性设计㊁维修理论㊁质保理论等;结合主流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可6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①②VermaAjitKumar,AjitSrividya,KarankiDurgaRao,Reliabilityandsafetyengineering(2ndEdition),Springer-VerlagLondon,2016,pp10-12㊂陶俊勇,任志乾,陈循:‘美国马里兰大学可靠性工程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浅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第1期㊂靠性分析与设计基本流程①㊂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还不够充分㊁缺少系统规划㊂从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的视角,本课程拟从下列层面建立可靠性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㊂(1)可靠性与制造强国的关系㊂可靠性学科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大国军事博弈㊁国家竞争和科学技术进步中走向成熟,通过军转民惠及普通百姓㊂本课程将结合德国㊁美国㊁苏联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产品质量㊁可靠性与制造强国的内在关系,启迪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㊂(2)可靠性与创新意识的关系㊂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如可靠性框图(reliabilityblockdiagram,RBD)㊁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FA)㊁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FMEA)以及各种维修理论等,均源于航空㊁电子㊁航天㊁核电等重大工程或产品研发需求,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和创新的理论方法,通过工程应用推动社会进步㊂因此,可靠性工程学科与创新意识密不可分㊂社会进步对可靠性学科提出新的要求,现有的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还存在不足,创新仍然是可靠性学科进步的内在动力㊂(3)可靠性与工匠精神的关系㊂德国㊁美国㊁苏联㊁瑞士㊁日本等国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均成为制造强国和世界强国㊂究其原因,与这些国家崇尚爱岗敬业和严谨的工匠精神不无关系,形成了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社会氛围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阶段,培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㊁切实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是必由之路㊂(4)可靠性与职业伦理㊁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关系㊂可靠性的对立面是不可靠(unreliable)㊁故障(failure)㊁失效(fault)㊁事故(accident)㊁灾难(disaster)和经济损失(economicloss)㊂显然,若产品不可靠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㊂本课程将通过梳理典型案例,分析因工程师职业伦理缺失㊁责任感不强等原因导致的灾难,培养学生严谨㊁规范㊁合规㊁守法等意识,认识到可靠性工程师肩负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高素质公民㊂(5)可靠性与家国情怀的培养㊂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㊁FAST天文望远镜㊁登月工程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制造的可靠性经受了严酷环境的考验,极大地振奋了民族自豪感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㊂此外,以华为㊁格力㊁海尔等公司为代表,国产机电产品性能及其可靠性有了显著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㊂本课程将分析提升国产机电装备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爱国热情㊁弘扬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㊂(6)增强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本领㊂课程将围绕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系统讲授开展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流程㊁理论与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㊂三、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素材挖掘本课程除讲授系统可靠性建模理论㊁可靠性预计与分配㊁可靠性试验㊁零件可靠性设计㊁维修理论㊁质保理论等理论之外,将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下列层面收集㊁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1)从可靠性学科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提炼素材㊂分析可靠性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如第二次世界大战㊁冷战期间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经典案例和重要事件,结合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主流方法(如RBD㊁FTA㊁FMEA㊁动态可靠性理论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工程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可靠性学科在提升装备性能㊁增强国家竞争实力不可或缺的功用,激发学生对可靠性学科的学习兴趣㊂(2)从可靠性领域知名专家㊁企业的层面汲取营养㊂可靠性学科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知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德国火箭专家Lusser㊁美国质量专家朱兰和戴明㊁我国钱学森教授等,他们不仅为可靠性和质量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岗敬业㊁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也值得世人学习㊂近年来,在国内也涌现出不少重视质量和可靠性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口碑的产品和企业,如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等航天工程㊁海尔电器㊁华为公司,它们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㊂(3)从重大可靠性事故和负面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㊂近百年来,因系统可靠性设计和运维管理中存在缺陷,曾发生过多起严重的灾难和事故,包括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㊁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爆炸事故㊁2009年日本丰田汽车刹车门事件㊁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事故㊁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㊁2013年11月22日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㊁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特大爆炸事故㊁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特大爆炸事故等㊂上述事件均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核电站爆炸事件的影响将长达数千年㊂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系统可靠性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严密规范的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可靠性工程师在741增刊苏㊀春,等㊀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㊁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①宋保维:‘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㊂此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㊂(4)工程师职业精神和工程伦理(engineeringethics)养成㊂美国挑战者号爆炸㊁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㊁丰田汽车刹车门事件㊁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㊁黄岛输油管道爆炸等事故均与工程师工程伦理的缺失密切相关㊂因此,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工程伦理是优秀工程师必备的素质,缺少职业道德的工程师是不合格的工程师①㊂对可靠性工程师来说更是如此㊂除科学的可靠性设计外,规范的可靠性管理和人的可靠性也至关重要㊂美国㊁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生工程伦理养成和工程师责任训练㊂本课程将会把可靠性工程师的工程伦理和职业精神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㊂(5)培养学生家国情怀㊁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㊂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㊁FAST天文望远镜㊁登月工程㊁深海探索等重大工程中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㊂上述项目的成功是项目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展现,并涌现出孙家栋㊁戚发韧㊁南仁东㊁林鸣等爱国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㊂本课程将精心选择专题,让学生查阅资料㊁做专题汇报等形式,分析我国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开展可靠性工程应用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提升国产机电装备可靠性的有效途径㊂四㊁课程思政内容的组织实施本课程将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理论教学为主线㊁以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更新教学内容㊁创新教学手段,实现专业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㊂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课堂授课㊂课堂教学是讲授基础理论的基本手段㊂对于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核心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㊁采用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方式完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可靠性工程学科全貌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㊂(2)文献选读㊂经过近百年发展,可靠性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方法,中英文教材㊁参考书㊁论文和资料种类众多㊂课程将推荐经典的可靠性教材和参考书,布置与本课程主干内容相关的前沿和综述性论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可靠性工程学科发展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学会分析和辨别可靠性学科的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㊂(3)专题研究与学生汇报㊂结合之前提炼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教学素材,课内选择若干主题进行讲解㊂此外,设置若干专题,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㊁组织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并制作PPT,汇报所选专题中系统可靠性知识点及其思政元素;通过教师点评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㊁价值观和世界观②㊂(4)选择与产品可靠性相关的视频资料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开展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基本途径㊁产品不可靠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知可靠性工程学科蕴含的人文情怀㊁社会责任㊁职业伦理㊁创新精神㊁工匠精神等思政价值㊂(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㊂本着全方位育人㊁全过程考核的理念,课程成绩将由多部分构成㊁涵盖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表现㊁作业㊁期中考试㊁专题汇报和期末考试等㊂通过科学设题和有机融合,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知识点将集中体现在课堂互动㊁专题汇报㊁考试等环节中㊂五㊁结语可靠性与产品性能㊁制造业发展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力息息相关,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可相互融合之处,为本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发力点㊂本课程在认真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将相关思政教育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学设题㊁主动引导㊁互动交流㊁多方论证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㊂后续将根据教学反馈,并借鉴其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素材㊁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㊂(责任编辑㊀刘㊀英)8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①②苏春:‘工程导论类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辨析 美国部分高校的案例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增刊㊂何菁,丛杭青:‘工程伦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设计 兼论场景叙事法的课堂引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㊂。

本科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本科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本科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作者:舒敏萍王蔷馨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年第05期摘要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助推了教研室的变革,而虚拟教研室的出现对构建协同教研的新形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以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两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名单为统计对象,对来自全国270所高校的657个虚拟教研室进行状态数据分析,并通过研究虚拟教研室建设案例归纳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分析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深化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虚拟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5-0076-050 引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重点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学习资源开发等主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而虚拟教研室是我国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新探索和新模式。

在线课程、智慧教学、数字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线上书院、在线教研以及虚拟教研室建设支撑了数字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

“智能+教研的新范式和新体系”即虚拟教研室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拉开了高校互联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序幕。

《通知》将虚拟教研室按照建设类别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按建设范围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教研室。

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协作共享、分类探索三项原则和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四项试点建设任务,并将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各学科领域推广使用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构建全国虚拟教研室体系[1]。

(完整word版)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完整word版)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立项申报书
课程类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学院:
手机:
邮箱: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年月
填表说明
.公共课程: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

.专业课程:注重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教育。

.每个项目限报负责人一人。

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在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工作。

.项目负责人有责任聚集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并共享项目成果。

.项目参与人(包括负责人)在表中应按承担项目工作的内容先后排序,一般不多于人。

.基本情况
.建设规划
.预期成果
.经费预算
.审核意见。

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东南大学党建工作特色材料之二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我校继承和弘扬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坚持“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以培养国家高层次可靠接班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治党治国治军的精英人才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和谐校园、履行社会主义大学的神圣使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建立合理有序的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我校始终把学生党建放在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的首要地位,确立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龙头地位,努力在两个层次上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二是把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

在工作体系设计上,按照由上而下、纵向管理、横向交流的思路,大力加强校、院(系)党建工作的体系建设,建立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宣传部、武装部、团委等各相关职能部门统筹指导,各院(系)党委、党支部具体实施的三级网络式的组织机构。

形成了学校党委整体规划,各职能部门具体部署,院(系)党委、党支部深入实践的工作机制。

二、以“四大体系”的建设为重点,搭建平台、创新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建设完备的学生党团文化体系,培养学生的组织意识、党员意识、先进意识。

各学生党支部积极探索,自主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在组织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党员作为支部工作的对象,更是支部开展工作的骨干和依靠力量。

学校建立了“先声网站”、校园广播台、“虎踞龙蟠”BBS、《东大青年》等校内学生媒体和文化载体,在促进信息沟通、加强思政教育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骨干。

学校现有70余个学生社团,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团活动中发挥了骨干和先锋作用。

2024年度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土力学》

2024年度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土力学》
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 神。
开展创新设计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土力学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新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 实践能力。
10
03
思政元素挖掘与呈现
Chapter
2024/2/2
11
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01
02
03
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介绍我国土木工程领 域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强化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行业认 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整体道德水平。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27
强化规范意识
强调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规范性和安 全性,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和标准。
培养责任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违 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增强责任 意识和风险意识。
14
04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
Chapter
2024/2/2
15
学生成绩提升情况分析
成绩对比
通过对比实施课程思政前后的学 生成绩,发现学生成绩有了显著 提升,不及格率降低,优秀率增
加。
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生对土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能够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能力提升
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 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2024/2/2
16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展示

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二重维度与价值诉求

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二重维度与价值诉求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23-07-12基金项目:东南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双重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创优研究”(5232002103A)。

作者简介:李 淼,女,安徽六安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陆永胜,男,河南南阳人,博士,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二重维度与价值诉求李 淼,陆永胜(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摘 要:作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宝贵资源,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既是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支点,也是二者有效融合的价值诉求。

中华文化内在具有文化自信和坚定信仰二重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塑道德世界和加强理想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锤炼个体信仰、凝聚文化共识的现实动力。

以中华文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能,需要理性认知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充分把握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构性。

基于此,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贯彻文化自信与坚定信仰的二重维度,落实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诉求,可谓新时代语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坚定信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2-0047-09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4 02 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43,“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4这些论述深刻指明了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政课的实施目标和使命任务。

作为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场域,高校思政课要想满足弘扬文化自信、建构信仰体系的内在要求,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伦理道德、价值理想、人文精神和哲思方式等思想资源,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共同促进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毛连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5期毛连军(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作者简介:毛连军(1975-),男,汉族,江苏建湖人,讲师职称,东南大学博士生,扬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接待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 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

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

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验收表

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验收表
东南大学“课程思政”
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
验收表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七、经费使用情况说明
已获资助经费
已使用经费
经费使用明细
八、课程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九、教务处审核意见
审核人(签名)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二、含思政元素的新课程教学大纲(提供附件)
三、紧扣“课程思政”主题,列举3-5项较为详细的典型案例(条文列述)
四、2-3个教学微视频,每个时长8-10分钟(提供附件)
五、课程考核评价办法与学生反馈(条文列述)
(该考核评价办法是否有效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六、目前存在问题以及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南大学教务处制
一、课程思政试点建设开展情况说明(条文列述)
(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环节设计理念、建设目标;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课程思政”
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立项建设申报书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院系:
手机:
邮箱: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东南大学教务处
二0一八年三月制
填表说明
1.通识类: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

3.专业类:即专业教育课程,具体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注重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根据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

4.每个项目限报负责人一人。

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在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工作。

5.项目负责人有责任聚集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包括跨专业、跨部门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并共享项目成果。

6.项目参与人(包括负责人)在表中应按承担项目工作的内容先后排序,一般不多于5人。

1.基本情况
2.建设规划
3.预期成果
4.经费预算
5.审核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