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随着冬小麦的春季到来,田间管理技术对于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下面是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参考内容:
一、土壤管理
1. 耕地整地:春季是土壤整地的重要时期,及时整地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
保持土壤湿度。

2.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春季适量施入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冬小麦生长。

3. 耕地松土:春季及时松土有利于土壤保水和保温,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冬小
麦的产量。

二、水分管理
1. 合理浇水: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冬小麦需要增加水分,但要避免水分过多导
致水涝。

根据土壤湿度和冬小麦生长情况,合理浇水。

2. 灌溉管理:定期巡查田间灌溉设施,保证冬小麦的水分供应,避免因缺水或
过湿而影响产量。

三、病虫害防治
1. 定期清理病虫害:春季是冬小麦病虫害易发期,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病
虫害滋生源。

2. 防治病害:对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如锈病、赤霉病等,及时使用农药进行防治,避免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四、田间管理
1. 及时除草:春季田间杂草生长旺盛,及时除草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2. 调整密度: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疏苗,保证每株冬小麦的生长空间,促进产量的提高。

以上是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参考内容,希望能对冬小麦的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和实施,确保冬小麦的良好生长和高产。

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春季是冬小麦生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在这个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制定,推动冬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种子处理与选种在春季田间管理过程中,种子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冬小麦种子的选择应从品种抗病力、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思量。

对麦种进行浸种处理,使用适合的生物或化学剂来处理种子,有助于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抗病能力。

二、合理施肥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应重点关注施肥工作。

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在春季返青期,适度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叶面积,增强光合作用,增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输送。

同时,依据土壤分析结果,合理调整磷、钾肥的施用量,确保小麦的均衡营养。

三、科学浇水春季是小麦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有效浇水是保证小麦产量的重要环节。

要依据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合理浇水,并注意适时排水,以防止积水引起根系窒息。

不能过于频繁地浇水,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导致病害扩散。

四、合理管理病虫害春季是小麦病虫害易发期,对病虫害的合理管理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准时清除废弃物、杂草、虫口等,缩减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使用生物防治、化学农药等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注意剂量的控制和使用期限的把握,防止过度使用致使环境污染。

五、加强田间管理细致入微的田间管理是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

准时进行地膜遮盖、高效利用农药、草胎施用等技术措施,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营养等环境。

合理修剪、准时除草,保证小麦的光合作用和通风换气,以增进小麦生长。

六、科学收获春季是小麦收获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收获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依据小麦的成熟度和湿度,确定最佳的收获时间。

收获时要注意割刀的尖锐度,防止麦穗破裂和落地。

同时,要合理选择收割机械,以缩减损失和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指导着春季冬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它涉及到种子处理与选种、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病虫害管理、田间管理和科学收获等多个方面。

春季小麦管理技术意见

春季小麦管理技术意见

春季小麦管理技术意见王阳【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56-57)【作者】王阳【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种子管理站【正文语种】中文小麦越冬后进入春季,麦苗生长发育加快,抗寒力会明显下降,很容易遭受冻害;纹枯病、红蜘蛛等病虫害越冬基数大,随气温升高,可能爆发流行,要注意加强测报防治;杂草也会加快生长繁衍,特别是稻茬麦田以看麦娘为主的杂草密度大,长势旺,必须适时用药防治;部分麦田密度偏大,存在疙瘩苗现象,不利于麦田群体协调发育,应注意疏苗。

现就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谈如下几点:春季麦苗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需水需肥量增多,对水、肥、气、温比较敏感;受病虫害及杂草威胁较大,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分类加强春季田间管理,特别是偏旺麦田应重点采取措施防止冻害,大面积麦田应以促为主,促进麦苗转化,实现多成穗,成大穗,粒多粒饱,为夏粮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普遍中耕,以破除板结,保墒防旱,消灭杂草,改善养分供应环境,防止冻害,促进麦苗生长。

一般偏旺苗田应适当深锄7~8厘米,锄断浮根,起身前中耕后及时耙耱镇压,控制旺长,减少无效分蘖;壮苗田可适当深锄5厘米左右,促进根系下扎和分蘖成穗;弱苗田应适当浅锄、细锄,促苗生长。

岗坡旱地麦田,麦苗拔节前应在中耕前后适墒耙磨镇压,保墒防旱防冻。

对播量偏大,群体较大,个体较弱的假旺苗田,应抓紧进行人工剔苗,疏苗,促进麦苗个体生长发育。

二、要看苗追肥,麦苗瘦弱的三类苗麦田和稻茬等晚播弱苗麦田,应及时追肥促苗。

一般每亩追尿素6~8千克,底肥不足已出现脱肥现象的麦田,也应及早追肥;麦苗生长正常的二类麦田应用小麦配方肥追施,每亩10~15千克,促进分蘖成穗;高产麦田应在麦苗拔节中期,两极分化基本结束时追尿素每亩5~7千克;假旺苗田应在深锄疏苗及耙耱控旺后追施尿素每亩7~10千克,防止脱肥。

追肥方法,可用套播耧施入。

小麦孕穗至灌浆初期应普遍进行叶面追肥。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目前,立春已过,春管春耕在即。

按照农业农村部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确保疫情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小麦春季管理。

结合我县小麦生产实际,提出我县小麦春管技术意见。

一、基本苗情及存在问题去年冬前,全县小麦基本在适播期内播种,且墒情适宜,苗情总体较好,全县小麦面积28.65万亩,基本苗平均21.06万。

今年我县小麦98%的田块采用了机械条播或“一优二改双控”宽幅沟播机械播种技术,其中“一优二改双控”宽幅沟播面积2.1万亩,达7.3%。

自秋播至今,百日无有效降雨,冬灌面积不及往年,未冬灌田块小麦旱情比较严重,尤其是我县旱塬区小麦旱情继续加剧,加之冬季持续数日的低温,小麦茎叶受冻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个体发育较差,苗势偏弱,红蜘蛛、蚜虫局部发生。

部分麦田杂草滋生,基数较上年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当前小麦苗情类型复杂,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返青,各镇、办、村应及早抓好小麦春季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二、苗情管控措施针对小麦春季苗情及土壤墒情等特点,早春麦田因苗施治,分类管理,实现苗情转化升级。

具体措施如下:1、稠旺苗管理:春季肥水推迟至拔节期进行。

起身初返青期镇压或在返青末期至拔节初期喷施麦巨金或多效唑等调控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个体稳健生长,预防倒伏。

2、一类麦田管理:已冬灌的一类苗麦田,返青期在管理上应以控为主,控制无效分蘖产生,减少养分消耗,将春季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公斤至8公斤。

未浇冬水的一类苗麦田应在起身前期进行追肥浇水,改善土壤墒情,促使壮苗早发。

返青后至拔节前镇压或喷施控旺剂麦巨金或多效唑,预防倒伏、倒春寒。

3、二三类麦田管理:群体小、个体弱但能正常返青的二三类麦田,尤其受冻麦田,以促为主,在返青前后提早春灌,一般在土壤化冻后就可浇水。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尽快启动一切灌溉设施,尽力扩大春灌面积,力争灌早灌好。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2年全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2年全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2年全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2年全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委):去年麦播以来,全省科学应对田间积水、土壤过湿、整地播种极其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力抗灾救灾、抢排抢种,狠抓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关键技术落实,确保麦播面积稳定,麦播基础好于预期。

冬前各地强化以促为主田间管理,加之底墒充足、气温偏高、光照适宜,晚播弱苗向好转化,整体苗情好于预期。

2022年1月4-5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雪过程,及时补充了土壤表墒,加之冬前经历几次低温抗冻锻炼,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但今年我省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播期拉长,晚播弱苗占比偏高,苗情类型极为复杂,加之春季天气不确定性大,麦田春管难度增加。

对此,今年我省春季麦田管理应以“促弱稳壮保群体,促苗转化保穗数,促穗发育增粒数,养根护叶增粒重”为目标,以“增温促根促早发、防旱防冻控病虫”为重点,立足早安排、早动员、早管理;狠抓促早发、促升级、促转化;分区域精准把控、分类型精准施策、分阶段压茬跟进,力促苗情转化升级,搭好丰产架子,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一、返青至起身期早管细管,促苗转化升级豫北、豫西地区晚播小麦面积大,多数麦田苗小、苗弱、群体小,根少、根浅、长势弱;豫中、豫东地区苗情与上年基本持平,壮苗占比较大,旺苗弱苗并存,但受冬前剧烈降温和雨雪寒潮天气影响,部分田块叶片受冻;豫南地区苗情好于其他地区,部分田块有旺长趋势。

因此,返青起身期要根据苗情、墒情、病虫情,分区分类施策,早管细管精管,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一)三类麦田管理。

一是早划锄。

早春麦田表层土化冻时,抓住晴好天气,及早进行中耕划锄,增温保墒、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条件、促进根系生长、灭除田间杂草。

2021年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

2021年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

2021年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抢时抓早做好小麦春季田管工作,为夺取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生产安全赢得主动权,针对我省小麦立春苗情普遍偏弱、局部地区旱情抬头及春季气象风险偏高等情况,特制定2021年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

1、控旺促弱转壮。

坚持分类管理、分区指导原则,控促结合,精准施策。

一是对缺肥脱力和群体偏少、个体偏小的弱苗、瘦苗,以及冬前受冻的麦苗,及时追施返青肥,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促进早分蘖。

二是对群体较大、旺长麦苗及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在拔节前利用晴好天气进行镇压,或喷施矮壮素等进行化控,促旺转壮,预防倒伏。

2、清沟排渍抗旱。

“麦田一套沟,从种管到收”。

我省春季降雨频繁,沟厢清理工作需常抓不懈。

特别是对稻茬田,及江汉平原地下水位偏高地区,应重视沟厢清理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务工人员返乡时机,积极引导开好麦田“三沟”,做到沟沟相通,降湿排渍,预防渍害、病害发生。

对存在旱情的麦田,积极引水灌溉补充土壤墒情。

3、普施重施拔节肥。

针对小麦苗情普遍偏弱现状,拔节肥需普施重施,同时,严格掌握施肥时期,即在群体叶色退淡,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已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看苗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

对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麦苗,需延迟追施拔节肥,在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防止贪青倒伏。

4、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一是针对杂草基数较大、冬前化除不及时和化除效果不佳的麦田,充分利用当前气温适宜,苗小、草小的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化学除草。

坚持农药减量绿色生产原则,选择高效药剂,抓住关键节点,达到防治效果。

二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开展统防统治。

当前,重点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主要病害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控制锈病发病中心,减少菌源外传流行风险。

对虫害严重的田块,选择晴好天气结合春季化学除草及时防治。

5、预防“倒春寒”。

各地应加强与气象等部门联系会商,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导农户开展预防和补救工作。

河南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河南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河南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一、引言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冬小麦的春季管理技术,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从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冬小麦的春季管理提供有效的意见。

二、耕作管理1. 深翻耕作:春季是冬小麦生长迅速的时期,为了保证其根系的生长发育,应在春季来临前进行适度深翻耕作。

深翻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

2. 土壤修复:冬季的低温和干燥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紧密,因此在春季管理中,应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壤修复,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三、施肥管理1.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在春季管理中,施肥是关键一环。

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确定冬小麦所需的养分,合理施肥。

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2. 按时施肥:春季是冬小麦生长旺盛的季节,应根据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在适当的时期进行追肥。

及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病虫害防治1.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针对冬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应采取多种防治方法结合的策略。

包括合理轮作、间套作物、调整播种期等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2. 定期巡查和监测:春季是冬小麦病虫害易发的季节,应定期巡查冬小麦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迹象。

并在必要时进行防治,以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损失的进一步加重。

五、结语冬小麦春季管理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管理技术意见,希望能够为冬小麦种植者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各位农民朋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冬小麦的春季管理,取得丰收的好结果。

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当前冬小麦已进入春季田管关键时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搞好墒情监测、指导农民因墒因苗科学灌溉十分必要。

目前全国冬麦区墒情总体适宜,好于去年同期。

小麦苗情总体较好,生育进程明显加快。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麦田墒情苗情,提出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一、华北冬麦区(一)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鲁西北冬麦区。

去年秋季墒情不足,多造墒播种,普浇越冬水。

11月以来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较常年偏多1-2倍。

目前大部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好于去年同期。

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期,苗情好于去年。

(二)灌溉建议。

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

冬小麦是主要的耗水作物。

春灌宜立足较好的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以“减”为主,少灌1水,综合配套抗旱保墒措施,实现节水压采与稳产丰产的双重目标。

大部分麦田墒情适宜,苗情较好,宜推迟至拔节中后期灌第1水,同时在返青-起身期及早镇压提墒,划锄保墒,促根下扎,减少蒸发。

局部没浇越冬水墒情不足、播期晚群体不足或整地质量差苗情较弱的麦田,宜在起身期、拔节后期两次灌水,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促弱转壮,浇后及时划锄保墒。

持续监测土壤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

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补灌,宜小水细灌,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后期倒伏。

华北东部可能出现“干热风”,做好一喷三防,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在干热风发生前喷水10m3/亩,补水降温。

(三)节灌措施。

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软管输水(小白龙)小畦灌,一般畦宽5-7m,长7-9m,面积40-60m2为宜。

每次灌40-50m3/亩。

二是微灌。

采用微喷带进行喷灌,每条带喷幅3-4m,或采用大型喷灌机,低压微喷,每次灌水15-20m3/亩。

三是喷灌。

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地埋式等喷灌,每次灌水20-30m3/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去年麦播期间,我省大部分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其中,0cm20cm、20cm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76.4%、78.2%,利于小麦播种与苗期生长。

今年,越冬期小麦苗情不但好于上年,且明显好于常年,是近五年苗情最好的一年。

各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土壤墒情监测,进一步加强春季小麦水分管理,指导农民因墒因苗因水科学灌溉,充分发挥前期生长优势,确保小麦再获丰收。

根据《农业与农村生活用水定额》(DB41/T 958-2020),结合小麦生产实际,特制定《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重点任务,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切实浇好关键水。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推动小麦单产、水资源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三提升。

二、土壤墒情概况
2月18日全省37个县145个墒情监测点(人工/自动)监测结果显示:0cm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46%90%、平均71.9%,其中82%的点大于60%;20cm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50%92%、平均71.5%,其中87%的点大于60%。

另据中国气象局2月19日预报,河南局部地区10cm50cm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

立春前,全省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水,除豫东2月13日降雨外,其他地区降雨量偏少或无,土壤缺墒状况在发展中。

三、分区灌溉建议
(一)灌溉分区
1.豫北区。

包括安阳、濮阳、新乡、焦作、鹤壁、济源6市32个县(市、区)(详见附表,下同),含豫北平原、豫北山区两个亚区。

豫北平原区地处沿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麦田土壤多为潮土,质地沙壤、黏壤交错分布,肥力较高;豫北山区为太行山丘陵山地,麦田土壤多为褐土,质地偏黏。

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高,常年冬春旱发生频繁。

2.豫西区。

包括洛阳、三门峡、郑州、平顶山4市23个县(市、区),多为丘陵山地。

麦田土壤多褐土,质地偏黏。

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高,干旱常年发生。

3.豫中豫东区。

包括郑州、平顶山、漯河、许昌、开封、商丘、周口7市37个县(市、区),含豫中平原、豫东平原两个亚区。

该区地势平坦,麦田土壤多为潮土,质地沙壤、黏壤交错分布,砂姜黑土,质地偏黏。

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低,常年降雨量相对稍高。

4.豫南区。

包括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信阳4市32个县(市、区),含南阳盆地、淮
北平原、淮南山地3个亚区。

南阳盆地、淮北平原小麦生育期平均降水能基本满足生育需要,但分布不均,旱涝时有发生;淮南降水偏多,空气湿度大,常导致渍害。

麦田土壤多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质地偏黏。

全区小麦生长期蒸发量、需水量相对偏低。

(二)灌溉建议
小麦返青后需水量增加,拔节期至扬花期为小麦需水的高峰期,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

结合土壤特性,当0cm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返青期低于60%、拔节孕穗期低于70%、抽穗扬花期低于65%时应及时适量补灌,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早春灌,一般三类苗麦田于返青至起身期灌溉,一二类苗麦田于拔节期灌溉。

1.豫北区。

本区为小麦高产区,地表水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春灌应立足小麦墒情、苗情、水情,以“节”为主,着力减少地下水抽取量。

地面灌溉,返青、拔节期一二类苗麦田以每亩次灌水35m340m3为宜,三类苗麦田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40m350m3为宜。

孕穗期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35m340m3为宜。

沙质土壤可适当减少灌溉量,增加灌溉次数;渠灌区受灌区通水时间限制,春季可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加大每亩次灌水量,依靠土壤积蓄水资源,每亩次灌水控制在40m360m3(下同)。

2.豫西区。

本区为小麦中低产区、旱作区,春灌应充利用地表水、储藏水,以“节”为主,着力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对无水浇条件的麦田返青期要及时镇压保墒。

对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地面灌溉,返青、拔节期一二类苗麦田以每亩次灌水30m3为宜,三类苗麦田以每亩次灌水30m335m3为宜。

孕穗期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30m335m3为宜。

3.豫中豫东区。

本区为小麦中高产区,部分地区缺少灌溉条件,春灌应广辟水源,以“节、减”为主,因墒因苗节水灌溉。

地面灌溉,返青、拔节期一类苗麦田以每亩次灌水30m335m3为宜,二三类苗麦田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35m340m3为宜。

孕穗期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用水30m335m3为宜。

4.豫南区。

本区为小麦中低产区,春灌应充分利用地表水,以“减”为主,因墒因苗可适当减少灌溉次数。

地面灌溉,一二类苗麦田以每亩次灌水25m3为宜,三类苗麦田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25m330m3为宜。

孕穗期地面灌溉以每亩次灌水25m330m3为宜。

春季气温不稳,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倒春寒时有发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遇气温急剧下降时,可在日气温不低于3℃时适量(20m330m3为宜)灌水,以增加耕层土壤热量储集,防止地温急剧下降,预防小麦遭受晚霜冻害。

灌水时要小水细灌,确保田面不积水。

灌后及时中耕划锄,疏松土壤,利于保墒。

(三)节灌措施
我省大部分麦田属井灌区或渠灌区,各地结合水源特点,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
1.管灌。

软管(小白龙、袖水带)小畦灌溉,一般畦宽5m7m,长7m9 m,面积40m260m2为宜。

管灌灌水量是地面灌溉的88%。

2.滴灌。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设计滴灌带数量,黏土或壤土地块每行作物铺设1条滴灌带,沙土地块每行作物铺设2条滴灌带,铺设长度不超过70m,与小麦种植行平行。

滴灌带管径15mm20mm、管壁厚0.4mm0.6mm,出水口间距20cm30cm,流量1L/h3L/h。

滴灌灌水量是地面灌溉的63%。

3.微喷灌。

根据土壤质地、种植情况采用N35、N40、N50和N65等型号的斜5孔微喷带,最大喷幅分别为100cm、150cm、200cm250cm和240cm300cm。

微喷带铺设长度不超过50m,与小麦种植行平行,间隔宜1.8cm2.4m。

微喷灌水量是地面灌溉的63%。

4.喷灌。

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半固定式、地埋可伸缩式等模式进行喷灌,但小麦生育后期不宜采取喷灌。

喷灌灌水量是地面灌溉的75%。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