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理论分析《万箭穿心》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

少, 紧接着的镜头是万小景和李宝莉在一家茶馆享
用 1 8元 一杯 的茶 , 李宝莉 和 服务员 吵 了几句 , 万小 景 却说 : “ 我们 只是 找个 清 静 的地 方 说 说话 。 ” 从 这
些 镜头 可 以得知李 宝莉 和万 小景 的家庭 在 2 0世 纪
现 并用公 用 电话 报警 称有 人卖 淫嫖娼 , 马学武 因此 丢 了厂办 主任 的职位 , 后来 又 下 了岗。 当马学武 从 情 人处得 知举 报人就 是李 宝莉 时 , 生 性寡 言 的他 选 择 了跳 江 自杀 。儿 子 因 此对 李 宝莉 心存 怨 恨 。个
优 秀故事 片一等 奖 、 优 秀女 演员 奖和优 秀编 剧奖 三
家 。两个 家庭 在 2 0世纪 9 O年代算 是 比较 富裕 的 , 李 宝莉虽 然下 了岗去给 私营 老板卖袜 子 , 但是 其丈 夫是 大学 生 , 刚升 任 厂办 主任 , 厂 里 给 他 刚分 了两 居 室 的楼 房 , 家 境 日渐 变 好 。 电影 刚 开始 几 分 钟 , 就有 一个 镜 头 , 万 小 景 开着 轿 车 去 找 李宝 莉 , 画面
机, 是一 部 “ 接地气” 的 片 子 。 电影 讲 述 了两 个 家 庭 的爱情 危机 , 即李 宝莉 家和李 宝莉 的朋 友万 小景
9 0
内心 是 高傲 的 , 骨 子里 就认 为城 里人 比乡下 人 和要
了婚外 情 , 最 后致 使 马 学 武 跳 江 自杀 , 自己成 为 一 名 寡妇 的悲 剧 。 马学武 跳江 后 , 年 近不 惑之 年 的李 宝莉 没有 自 暴 自弃 、 一蹶 不振 。而 是 “ 我 不会 让 我 的 家散 的 ” 。 她 勇敢地 担 当起她 的家 , 做起 了体 力强 度相 当大 的 “ 扁担” , 一干 就是 十年 , 这 其 中包 含 了许 多辛 酸 与 苦 痛 。与其 他 “ 扁担” 争抢生意 , 朋友 不 理 解 , 家 人 对她 的怨 恨 , 因为 失 去 丈 夫 , 别 的男 人 对 自己的 调 戏 。这 些 , 她 都用 自己坚强 的毅力 强 忍 了下来 , 为
《万箭穿心》电影剧情解评

《万箭穿心》电影剧情解评2021-01-02电影《万箭穿心》根据著名湖北作家、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颜丙燕主演,是王竞老师继《我是植物人》后导演的又一力作,其内容颇具湖北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部影片,极其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变迁中湖北民众的真实生活,电影通过对普通人物丰满的塑造,鲜活地表现了湖北女性善良、泼辣、倔强、坚韧的性格特征和美好品质。
一个平凡的女人忍辱负重,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一个家,忍受着家人的憎恨与唾弃,为家人付出了一切。
从一个飞扬跋扈、趾高气扬的美丽女人,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体力劳动者;从一个拼死拼活的无私奉献者,变成了一个无处安身的流浪者;从一个陶醉于儿子成长的供养者,变成了一个被儿子视为仇敌的遗弃者,也从一个骄傲自矜、追求时髦的浪漫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独当一面、无坚不摧的现实主义者。
这个故事讲得很完整,不通过剪辑和特效故意玩弄玄虚,也不刻意改变影片的叙事顺序。
大量手持拍摄镜头的运用,和自然光或者仿自然光的布光效果,为片子增加了一份社会新闻的味道。
然而这一切,都源于王导对这个故事的自信。
而恰恰认为,故事是最重要的,若没有了好故事,那么一切技术手段都会变成空中楼阁,一触即塌,毫无分量。
在这一点上,很欣赏王导。
就像陈山老师说过,好的电影,应该是教授也能看,街头买菜的也能看。
好的电影应该是雅俗共赏,而不是曲高和寡、标新立异。
在人物设置上,李宝莉这个人物比较丰满。
当然,这与颜丙燕良好的戏剧基础是分不开的。
马学武,这个懦弱、极端又内心叛逆的男人,也被还算完整的被演员塑造出来,但是细节还是缺失了不少。
所以这个人物还是略显单薄。
在女小三儿的人物设置上,我认为还是有些问题的。
首先,她到底爱不爱马学武?爱么?如果爱他,为什么要告诉他是一个女人报的警,这是一种拆散他家庭的报复,这也是导致马学武夫妻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那么,不爱么?不爱的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身体给他?女人是感性动物,上床对女人和男人的意义绝对不一样。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摘要】电影《万箭穿心》通过平凡女性的生活写照展现了她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女性主体意识在挫折中觉醒,她们通过自我救赎的过程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她们不再软弱和无助,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成长。
电影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偏见,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万箭穿心》为观众带来了对平凡女性的新视角,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是一种重要的探索。
电影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应,激励人们追寻自我,坚定信念。
【关键词】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自我救赎,挑战,成长,社会现实,反思,新视角,探索,思考,呼应。
1. 引言1.1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电影《万箭穿心》以一个平凡女性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她在社会现实中的挣扎与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角逐渐觉醒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开始追寻自我救赎的道路。
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强,同时也带给观众对于平凡女性生活的新视角。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电影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展开,女主角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内心的渴望,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不再被外界所束缚。
她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迈向自我救赎的过程。
电影中展现了女主角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坚持和成长。
她不断突破自我,不畏艰难,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自我救赎。
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感受到她们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观影,《万箭穿心》给观众带来了对平凡女性的新视角,让人们深刻思考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性。
电影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呼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凡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彩故事。
2. 正文2.1 平凡女性的生活写照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女主角所面临的生活场景和困境无疑是许多平凡女性的写照。
她们可能是普通上班族,可能是家庭主妇,也可能是单亲妈妈,生活中承担着各种责任和压力。
电视电影《万箭穿心》的空间叙事

2019年第3"期(总第845期)丈敖冬‘科电视电影《万箭穿心》的空间叙事贾颛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电影《万箭穿心》,由王竞导演,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于2012年播出,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电影。
影片讲述了李宝莉“万箭穿心”的一生,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人生的悲剧性。
而电影是一门时空艺术,影片在空间叙事有着自己的特色,通过空间来推动故事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电视电影空间叙事人物塑造中国的电视电影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诞生,至今发展了二十余年,在这期间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面临着电影、新媒体等的影响,生存状况堪忧。
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以中央电视电影频道为首,开始寻求转变,力求将电视电影发展进入院电影,了影的$在这样的之下,一作的电影《万箭穿心》诞生了,在其上映期间,广受好评。
同时,这部影在艺的传达上,不仅有力展示了的,也现了在的变下,的生存状态$从面了一的一生,是,是一种$文将从间、间、间、力间这种间,影的间是以的$一、历史空间生在具体的空间里,“那些承载着各类%体、同的空间了的,了的$”m(*7,)在《》这部影中,的时间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这十年的时间,在这一中国的转展期。
在这一的期的下,影片中的学武之间的矛盾也都浮现出来$影中次出现国有工厂这一空间,在九十年代末席卷了中国的国企下岗潮已了的体$这一期的国工厂是一间,们对下岗潮的当中,首先最先关联的便是国企这。
片中,马学武在国有企业上班,并且是一名小干部,但是外遇被举报,丢掉了干职位,了国有企业下岗潮中的一员。
这样的下岗潮情况,将马学武打击崩溃自杀。
这一下岗潮的波及成了他自杀的一个导火索,影片的继续向前进。
而国工厂是的象征间,下班的工作员全都骑自行车,的气息就展露出来$影将代的中生的下岗潮与马学武这样一个小结合在一起,将话语融入其中,增强了影的真实感,也展现了这一时期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作者:李志方,张舒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作为新世纪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扛鼎之作,电影《万箭穿心》以其敏锐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表达、错位的家庭伦理及性别张力,谱写出当代社会转型大潮中由于婚姻冲突引发的家庭与个人悲剧。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膨胀,男性角色的压抑与逃避共同形成了悲剧家庭叙事的两个对立单元,并由此引发观众对家庭伦理以及个人宿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悲剧叙事;精神错位;女性反思;男权文化一、悲剧叙事:线性结构与角色对立悲剧,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是从古希腊美学中产生的,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
悲剧无论是作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精神,还是作为文体意义上的艺术类型,它都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悲剧正是“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艺术样式,悲剧源于生活又浓缩生活的丑与恶,打破人们深层对美好的心里期许与审美认知。
影片《万箭穿心》是一种充满悲剧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通过条理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贯穿全片,在保证叙事主线“李宝莉与马学武”的情感矛盾不断升级的叙事冲突下,合理安排了万小景、马学武母亲、儿子、健健、何嫂等多条副线,通过主线与副线的矛盾交织共同完成线性叙事的故事脉络。
从时间线索上分析,故事从李宝莉和马学武搬入新房为故事开端,交待了李宝莉泼辣急躁的性格和马学武压抑沉闷的婚姻生活,在深层的婚姻矛盾辐射下,李宝莉当着搬家工人对马学武的批判和挖苦成为马学武敢于打破婚姻关系的导火索,故事第一个巨大的叙事矛盾节点就此出现。
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的厂办主任马学武,在单位获得了厂办打字员周芬的仰慕,男性的自尊和价值由此获得了新的宣泄口,马学武与周芬的偷情随即成为影片前半部叙事矛盾的核心冲突,也成为推动悲剧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底层叙事小说的新亮点——评《万箭穿心》

内容摘要:底层虽然往往与苦难同在,但“底层叙事”并不就等同于“苦难叙事”。
就文学本身而言,“底层叙事”着眼的是文学的题材,而“苦难叙事”则着眼于文学的主题。
如就文本指涉对象的社会学维度而言,“底层叙事”更偏重于阶级、社会阶层的差异性乃至对立性,而“苦难叙事”则可以包容整个人类。
底层虽然往往与苦难同在,但“底层叙事”并不就等同于“苦难叙事”。
就文学本身而言,“底层叙事”着眼的是文学的题材,而“苦难叙事”则着眼于文学的主题。
如就文本指涉对象的社会学维度而言,“底层叙事”更偏重于阶级、社会阶层的差异性乃至对立性,而“苦难叙事”则可以包容整个人类。
我在前些年写的《〈国画〉的话语分析》一文中说:“《国画》与《来来往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分别指涉了当今社会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官场、商界、民间。
然而作家又不约而同地迷失其间,丧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后两部小说尤其丧失了对商界和民间的反省和批判,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毫无疑问,“底层叙事”也同样存在着迷失于“底层”从而丧失了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的问题。
在许多“底层叙事”的作品中,“底层”都被过分地美化了,成为贫/富/善/恶二元对立中,有关“善”的想象性存在。
由此而生发的爱与同情,亦掺杂了太多的盲目与幼稚。
《万箭穿心》则不同,小说一开头,就对出身“底层”且俗不可耐的女主人公李宝莉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写“李宝莉挺胸昂头走出电梯,高跟皮鞋敲着瓷砖地面,笃笃笃的,很有电影里贵夫人出行的派头……”写她看见“一个女人面带菜色,有气无力地坐在电梯口的破板凳上,为进进出出的业主开电梯”,“心里立即有了高贵感,而且立即开始怜惜这个开电梯的女人”,心里想,“真可怜呀,自己没有高楼住,却还要为住高楼的人开电梯……”这种反讽是严厉的,比之那些尖刻的以反讽著称的英国作家,亦不遑多让。
女主人公那种小人得志、穷人乍富、气人有笑人无之类的底层心态,被揭示得入木三分。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一、悲剧叙事:线性结构与角色对立悲剧,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是从古希腊美学中产生的,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
悲剧无论是作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精神,还是作为文体意义上的艺术类型,它都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悲剧正是“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艺术样式,悲剧源于生活又浓缩生活的丑与恶,打破人们深层对美好的心里期许与审美认知。
影片《万箭穿心》是一种充满悲剧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通过条理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贯穿全片,在保证叙事主线“李宝莉与马学武”的情感矛盾不断升级的叙事冲突下,合理安排了万小景、马学武母亲、儿子、健健、何嫂等多条副线,通过主线与副线的矛盾交织共同完成线性叙事的故事脉络。
从时间线索上分析,故事从李宝莉和马学武搬入新房为故事开端,交待了李宝莉泼辣急躁的性格和马学武压抑沉闷的婚姻生活,在深层的婚姻矛盾辐射下,李宝莉当着搬家工人对马学武的批判和挖苦成为马学武敢于打破婚姻关系的导火索,故事第一个巨大的叙事矛盾节点就此出现。
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的厂办主任马学武,在单位获得了厂办打字员周芬的仰慕,男性的自尊和价值由此获得了新的宣泄口,马学武与周芬的偷情随即成为影片前半部叙事矛盾的核心冲突,也成为推动悲剧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在90年代的社会转型期,婚外情带有强烈的批判属性和道德否定,因此李宝莉报警后马学武不但失去了厂办主任的事业前景,还因此丢了工作,这似乎已经超越了一个“懦弱”男人所能承载的心理极限。
悲剧本质源于人性,源于人对自我的无力与执念。
如若此时李宝莉反思自己的家庭角色和性格定位,丈夫也?S能悬崖勒马,真心回归。
但李宝莉的人物悲剧就在于心理价值的自我高位和自我认识不够理性,马学武的婚外情成为李宝莉惩罚马学武的情绪武器,使原本遭遇挫折有悔过之心的马学武无处遁行,只有再次寻求外部的心理慰藉。
论电影《万箭穿心》叙事艺术对悲剧的刻画

( 二 )环状叙事 实际上 ,这个故事 的开头 和结尾也对接起来 , 相互 呼应 ,形成 了一 个环状叙事结构 。故 事 自搬 家始 ,至搬家 终 。不 同 的只是 最初 搬进 新 家 ,最后黯然地离开那个原 有 的家 ,去另一个 家 。命运 总是这 般无 常 , 十年间宝莉的人生逆转 ,给观众留下 的只是无限 唏嘘 。这 种反常规 的叙 事结构把故事 由一条简单的线连成 了一个循环往复 的圆 ,所有本来就 隐 藏在叙事过程 中的伏笔也纷纷奇迹般地显现 出来 ,影片 以此为基础成 就 了它同样充满着神秘主义和暖昧性的人物关系和时空结构 。 0 导演把环状 的人物处境首尾相连 。营造 出一个悲剧 意味浓厚 的生存 困境 ,从而更突显 了影 片 的叙事 主题 之一 ,即人 的命运 悲 剧的元 可逃 遁 。当然结局的开放性也给观众留下 了想象空间 ,主人公 或许 从此走在 条幸福的路上也不得而知 ,这又反过来给严密的 圆打开 一个 小小 的缺 口,让人感到生活还是有些许希望 。在这种悲苦与希望 的交织 中,命运 的悲剧色彩更加富有意味。
比更 是人生的常态 ,在片 中得到 了很有力 的直观呈现。 ( 上世纪 9 o 年代 ,开头搬新 家 的镜 头可看 出当时 住 房商 品化背后 中国全面进人市场化阶段 的背景 , 社会变 革也 带来 了旧价
值 的崩塌和新价值的建立 。我们 可 以看到 , 李 宝莉是一个 与传统女性形 象不相称 的角色 ,她不是贤妻 良母 ,甚至 粗刺刺地 不像个 “ 女人 ” ,在 家庭里颐指气使 ,处处强势 ,还看不起 马学武 的乡下人 身份 ;反之马 学 武作为一个男人反而窝囊懦弱 ,忍气吞声 , 在家 中没有 说话 权 ,连 自己 的母亲都袒护不了。在传 统 的中国家庭 中,这是一种 失范 的家庭 秩序 , 打破 了惯常的夫唱妇 随的 “ 和谐感 ” ,传统伦理 道德所 推崇 的两性 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箭穿心》影评——暨用叙事学6大理论分析《万箭穿心》由北京今典影业出品的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由王竞执导,颜丙燕、焦刚、李现、赵倩、陈刚等人主演。
本片正是讲述颜丙燕所饰演的"女扁担"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
影片于2012年11月16日全国公映。
故事梗概: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焦刚饰)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颜丙燕饰)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
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
宝莉的好友小景(赵倩饰)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理论分析:一、斯特劳斯叙事理论分析斯特劳斯认为,古希腊神话对于古希腊社会的意义,正在于通过不断的讲述,尝试解决内在于彼时彼地社会文化内部的一个深刻的矛盾:即作为彼时社会信仰的人类源土而生,和在现实生活,人类依血缘为母亲孕育而生。
列维·斯特劳斯这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神话学或古希腊,而且在于他尝试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时代叙事行为,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即,通过千差万别、面目各异的故事,共同呈现某种潜在于其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并尝试予以平衡或提供想象性解决。
在《万箭穿心》中也可以体现出斯特劳斯的叙事理论,因为导演通过讲述住在“万箭穿心”的房子里的一家人的经历与磨难,呈现出了潜在于当今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反抗还是承受。
无论是马学武出轨、“万箭穿心”的房子、儿子马小宝的逼迫。
李宝莉一直在做着选择,也一直在处理着“反抗还是承受”的矛盾,李宝莉一次又一次的去反抗生活,无论是丈夫的出轨,她反抗着去揭穿;马学武的自杀,她反抗着命运去挣钱养家。
但是唯一一次她选择了承受,就是最后马小宝逼迫她离开这个家,她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去反抗马小宝这个不孝的决定,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承受,她选择了和自己的情人建建离开这个地方,无论她是出于倦累还是还是出于对马小宝的母爱,她在这次的矛盾中,她选择了承受。
二、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1、人物:《万箭穿心》中的人物完全可以符合普洛普的七种“行动范畴”。
首先,先将普洛普所说角色或行动范畴列举下来:(1)坏人(3)帮手(4)公主,或要找出的人或物(5)派遣者或出发者(6)英雄或者受害者(7)假英雄很明显,《万箭穿心》的故事很符合他所列举的行动范畴,我先只分析《万箭穿心》里的人物。
(坏人):马学武(施惠者):李宝莉(帮手):英雄的帮手:万小景、建建、奶奶(后期)坏人的帮手:马小宝、奶奶(前期)、小三(公主,或要找的人或物):李宝莉一家想要追求的幸福(派遣者或发出者):马学武和李宝莉(英雄或受害者):马小宝(前期)李宝莉(假英雄):马小宝2、情节普洛普所说的31种叙事功能,总结为6个叙事单元,即(1)准备(2)纠纷(3)转移(5)归来(6)接受此处的6个叙事单元,对于《万箭穿心》同样成立。
准备单元。
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一个禁令或规定加诸在英雄身上,功能2),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禁令遭违背,功能3)、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坏人试图欺骗受害人以控制他或他的所有物,功能6)、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坏人试图刺探情报,功能4),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功能1)。
纠纷单元。
李宝莉发现丈夫出轨(坏人伤害了家庭成员,功能8),一路尾随马学武(英雄计划对付坏人,功能10),并报警,断送了马学武的前程,马学武最终走向自杀,此时,马小宝也拥有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家庭成员需要或渴望某种东西,功能8a)。
转移单元。
李宝莉开始自己挣钱养家(英雄离家,功能11),让自己的婆婆照顾小宝(英雄借助这位有法力的人,功能14)。
对抗单元。
李宝莉在挣钱过程中,遇到了坏人(英雄与坏人面对面作战,功能16),但是最终在自己的闺蜜和喜欢自己的人建建的帮助下,她终于熬出来了(坏人被击败,功能18),将自己的儿子马小宝参加完了高考(此前的不幸或需要得到解决,功能19)。
归来单元。
马小宝高考完之后,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却要求李宝莉搬出这个家(英雄回到故乡或某处却不被承认,功能23)。
李宝莉就与儿子马小宝在楼顶争执(英雄面临艰巨挑战,功能25)。
接受单元。
李宝莉和建建开车离开了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英雄赢取公主或登上王位,功能31),马小宝望着车子渐行渐远,眼里含着泪水(坏人遭惩罚,功能30)。
三、格雷马斯模式分析格雷马斯将普洛普所概括的模式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深化,将其的七种角色/行为范畴概括为三组、六个动素。
他们分别是主体/客体、发出者/接受者、敌手/帮手,并建立了自己的动素模型。
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同样可以根据格雷马斯模式进行叙事分析。
毫无疑问的是,在电影《万箭穿心》中,主体是这间“万箭穿心”房子中住着的李宝莉;客体也就是她的儿子马小宝。
发出者是李宝莉出轨的丈夫马学武,接受者是想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和不屈服的命运。
敌手是李宝莉的婆婆和她的丈夫马学武、帮手是自己的闺蜜万小景和情人建建。
不仅如此,格雷马斯还将普洛普的6个叙事单元、31种功能概括为4个叙事/意义单元:契约、考验、移置、交流。
不难看出,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对普洛普的角色/行动范畴说的改动,首先是取消了两种基本上为民间故事所独有的角色:假英雄和施惠者,添加了一个新的元素:接收者,即主体/英雄行为的受益者,我们将看到,在《万箭穿心》中,接受者被设定为李宝莉想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和不屈服的命运,并且李宝莉为了这个接受者一直在努力,基本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与其有密切的联系。
格雷马斯分为的4个叙事/意义单元,在《万箭穿心》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契约单元:马学武出轨,李宝莉跟踪发现,并报警,经过一系列打击,马学武自杀,李宝莉从此担负起挣钱养家的重任。
考验单元:李宝莉在挣钱养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但是在自己的闺蜜万小景和情人建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困难。
移置单元:自己的儿子马小宝高考结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提出来让李宝莉搬出这个家。
交流单元:李宝莉在天台上和自己的儿子马小宝进行沟通,最后自己和情人建建离开了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马小宝也望着车子渐行渐远。
格雷马斯不仅将普洛普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具体对象的研究演化一个结构语义学的范式,他同时在列维·施特劳斯关于古希腊神话研究的基础上,推演出了他关于“意义矩形”的范式。
格雷马斯指出:所有的叙事文本、乃至全部文本中,一定包含着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而这一深层结构是一组核心的二项对立式及其所推演出的另一组相关且相对的二项对立式建构而成的。
根据格雷马斯的“意义矩形”的格式,结合《万箭穿心》,可以看出来:李宝莉和马学武、马小宝和建建之间是对抗性关系,李宝莉和马小宝、马学武和建建之间是互补性关系,李宝莉和建建、马学武和马小宝是之间是矛盾性关系。
四、托多罗夫叙述范式分析另一位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他的结构主义诗学阶段,则继续罗兰·巴特的研究思路,侧重依照语言学模式,尝试建立叙事语法研究。
在他的叙事范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破环了原有的平衡,从而才会有其它的平衡/满足、对抗的力量、整合,平衡的力量/努力与追求、不平衡,破坏的力量、新的平衡、满足等叙事情节的进行与发展。
举例来讲,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如果没有马学武出轨被抓,经历一系列事情,走向自杀这件事,那么后面李宝莉和马小宝经历的一切事情也就不存在了,在这里,马学武出轨、自杀就是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即,一家人生活在刚搬家的那个房子里,虽然会有矛盾,但不至于家破人亡)。
当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时,这时,就需要去让它重新平衡,而在《万箭穿心》中,都可以看出来,李宝莉就扮演着“平衡”的角色,但是自己的儿子却一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是“对抗的力量”的身份。
就这样,一方阵营一直在努力的去营造原有的平衡的生活,也在追求着原有的平凡的幸福;另一方阵营,也一直在进行破坏,无论是自己的马小宝还是自己挣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它们都在破坏着保持平衡。
经过重重的困难与磨难,最终也有了新的平衡与满足,李宝莉离开了这个让她“万箭穿心”的地方,和自己的情人建建开车离开了,而自己的儿子马小宝和奶奶则继续留在了这个地方,虽然有点支离破碎,但是这也不免为一种新的平衡。
五、布雷蒙叙事范式分析与托多罗夫叙事范式相近,克罗徳·布雷蒙则设定了一个不同的范式,以呈现叙事表层逻辑的发展,他认为一部叙事性文本,便是一个不断二分的枝形结构。
依据布雷蒙的理论,叙事所给定的初始情境是主人公——我们也可以将其置换为元社会——面临某种问题和困境,由此打开了叙事的两种可能:试图去解决问题,打破困境;或者问题无从解决,处境已成僵局。
根据布雷蒙的的叙事范式,结合《万箭穿心》的情节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因为狭义的叙事,讲述故事的秘密,表面上是推进情节的发展,而事实上,却是延宕情节的发展。
因为马学武自杀,李宝莉开始挣钱养家,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在表面看来,这是推动了情节的开展,但是细细想来,故事到底是要朝哪个走向,我想应该是要解决李宝莉和儿子马小宝的矛盾,从而继续保持自己平凡的生活吧,然而这里一直在讲述李宝莉的困难奋斗史,除了对刻画李宝莉人物性格外,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没有任何的推进作用。
另外,布雷蒙叙事范式中,如果这一枝形的叙事链最终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主人公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直接、简约的悲剧形态。
在《万箭穿心》中,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要解决李宝莉和儿子马小宝的矛盾,从而继续保持自己平凡的生活,但是最后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故事的结局,李宝莉和自己的情人开车离开了这个让她“万箭穿心”的地方,自己的儿子马小宝只能眼含泪水的望着自己的妈妈渐行渐远。
这无疑就是一个直接、简约的悲剧形态。
六、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热奈特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分为:“顺序”、“时间”和“视角”三个方面。
顺序关系:是指叙事文本中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同想象世界中事件发展的顺序不一样。
放在电影《万箭穿心》中,马小宝怨恨自己的母亲李宝莉因为父亲马学武出轨,逼死父亲,从而高考后将自己的目前逼出自己的家,在想象中,我认为应该是在当时马小宝发现这件事之后就应该和自己的母亲李宝莉闹起来,可是一直在电影结束,马小宝高考结束后才与李宝莉闹了起来。
时间关系:则是指叙事文本中的时间一般都短于想象世界中的时间。
在电影《万箭穿心》中,用了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却讲述了一段近10年的事情,这是远远短于想象中的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