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说课稿

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授的科学课题是《土壤中有什么》。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包括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并弄碎土壤以及进行土壤沉积实验。
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了解土壤中既有肉眼可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混合而成。
第二部分是“土壤与生命”,指导学生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土壤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可能从未考虑过土壤的来源,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本课程的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本课程的科学概念包括: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本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包括: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本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我将采用想象法、表现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法,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和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成分和意义。
人教新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人教新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壤里有什么》是人教新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结构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也开始产生兴趣。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知道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2.教学难点: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识别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讲解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5.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土壤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与实验(10分钟):分发土壤样本给学生,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和质地,进行实验操作,如观察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3.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教学设计】土壤里有什么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酒精灯、蒸发皿、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三角架、放大镜、采集的土壤、湿抹布、小盘、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老师把这些美景给拍摄下来了,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视频。
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把我们引入今天的课堂。
家乡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绿色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
今天,让我们走近土壤,了解土壤。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采集了土壤,看大屏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土壤里有什么)二、学习新课(一)用眼睛观察土壤1. 谈话: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哪个同学说说你发现土壤中有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2. 教师小结: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枯枝烂叶,水,空气,养料养分。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猜想1.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它的物质成分吗?2. 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随学生回答板书)3. 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画问号“?”)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4. 学生交流:做实验。
5. 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一起认识蒸发皿(出示课件)设计实验方案1. 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

• 五、说教法学法
• 我打算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接 着让学生亲自看、闻、捻、观察认识土壤的特点 和一些成分,然后用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 “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 而得出实验结论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可以说“动手 做”是本课的灵魂。 本课看似内容较多,为此要求 学生课前采集土壤,并做好采集记录,教学中注 重对学生科学技能的训练,即提出问题——大胆 猜想——精心设计实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
• 六、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 二、实验探究
• 1、组织学生利用不同感官观察土壤。 • 2、设计实验观察土壤的其他成分。 • 3、交流土壤的主要成分 • 4、了解土壤成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 三、 课堂小结 • 四 、拓展活动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这节 课的板书设计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 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清思 路,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土壤里有什么》说课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 说教材、 • 说学情、 • 说教学目标、 • 说教学重难点、 • 说教法学法、 • 说教学过程 • 说板书设计
• 一、说教材
•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人教鄂教版三年级 下册科学《土壤和岩石》,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通过对土壤的初步观察和对土壤成分的探究, 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观察, 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得出结论,了解土壤的一 些特征和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认识土壤对植物 生长、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
• 二、说学情
• 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经常接触土壤,对 于土壤是熟悉的,但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 细心的观察过土壤,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因此, 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具有 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壤里有什么》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包括岩石、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成分,并认识到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然而,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他们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土壤中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土壤样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存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土壤样本,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漏斗、水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对这些土壤有什么疑问?土壤中有什么东西呢?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包括岩石、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或者用漏斗和水来观察土壤中的水分。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能⼒⽬标:能⽤各种感官直接感知⾃然事物并⽤语⾔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擅长的⽅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标:知道⼟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半⽔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镜 1组-4组砂⼟、5组-8组粘⼟、9组-12组⿊⼟、湿抹布、⼩盘 演⽰:滴管、装有⼟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泥塑图⽚】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些⼿⼯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叫做粘⼟,你知道粘⼟有什么特点吗? 2.学⽣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还具有颗粒细、耐⽕度⾼等特点。
所以⼈们经常利⽤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导⼊ 1.谈话: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些⽼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的⼟壤,根据你⽣活中的观察,判断⼀下这些⼟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前的⼟壤是⽼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结:究竟这些⼟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屏幕:【出⽰图⽚】1-4组⾯前的⼟是⽼师从学校花坛⾥取来的;5-8组⾯前的⼟是⽼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前的⼟是⽼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壤⾥都有什么。
(板书:⼟壤⾥有什么?) ⼆、学习新课 (⼀)⽤眼睛观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看、摸⼀摸、捏⼀捏的⽅法,观察你⾯前的⼟壤⾥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师给你准备的放⼤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
三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三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观察土壤。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
2.难点: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图片,如田野、花园、沙漠等。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些土壤吗?土壤里有什么呢?引出课题“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土壤样本。
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颗粒大小等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里可能有哪些东西呢?3.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实验一:土壤的水分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挤压,观察纸巾上的变化。
得出结论: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二:土壤的颗粒把土壤倒入水中,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讲解土壤的颗粒分为沙粒、粉粒和黏粒。
实验三:土壤中的空气把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得出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四:土壤中的腐殖质观察土壤的颜色,比较不同地方土壤的颜色差异。
讲解土壤中的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形成的。
4.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教师总结:水分和空气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腐殖质能提供养分,使土壤肥沃。
5.保护土壤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引导学生讨论保护土壤的方法,如不乱扔垃圾、植树造林、合理施肥等。
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成分、观察土壤的方法和保护土壤的意义。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奥秘。
7.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周围的土壤,记录土壤的特征和发现的问题。
要求学生制作一份保护土壤的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土壤的组成成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观察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2)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谜语导入:一横更比一横长,一竖插在正中央,打一个字---土2、土壤可真是神奇,居然能让这么多的植物都生长的这么茂盛,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呢?老师让同学们课下采集土壤了,你们都带来了吗?那你们在采集土壤的时候,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呢?(肉眼观察土壤)3、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你带来的土壤,有什么感觉呢?(有点湿),既然植物需要依靠土壤来生长,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土壤里除了含有水分外,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呢?(板书:土壤里有什么)二、学习新课:1、我们知道,刚刚我们的想法都是猜想,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通过做实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一下,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呢。
实验一:把土块轻轻放入水中,小组观察并讨论土块刚刚放入水中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现象,发生这种现象表明土壤里含有什么,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生汇报结论。
师总结,土块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板书:空气)实验二:将放入水中的土块充分搅拌,搅拌后放到铁架台上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土壤的变化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温馨小提示:1、静置时间不要少于一分钟。
2、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总结,水杯静置一段时间后的,一些枯枝败叶和昆虫的残骸漂浮在水面上,土壤沉淀于底层并产生了分层现象,同学们可以将杯中的水慢慢地倒入纸杯中,用手捏一点沉积物最上面一层的土壤,有什么感觉?(感到黏滑、细腻),这层又细又粘的土壤是粘土,其次是沙土,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实验三:取部分土壤放在小铁罐里,土壤约占小铁罐的二分之一,将铁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刚开始加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继续加热能闻到什么气味?小组讨论这表明土壤里有什么,将自己的观察和结论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提示注意事项:(1)不要用手触碰火焰和加热中的铁罐,以防烫伤。
(2)必要时用镊子夹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老黑山中心小学黄爽2013年11月21日
一、说教材
本课是科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四课,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大致了解、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也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是由腐殖质、水、空气、沙、黏土组成的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用沉淀的方法把土壤按颗粒大大小分层。
2、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土壤的成分,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的叶片和白色的沫沫、沉淀的沙砾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
现象进行分析。
四、说教法
土壤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
由于缺乏对土壤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所以说学生对它来说又是陌生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的研究兴趣还是有的。
经过2年多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课以教师启发诱导为辅,学生合作探究为主。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土壤的成分。
五、说学法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
针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实验发现及结论。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则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
本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主。
六、说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准备:土壤、实验盒、筷子、小烧杯、放大镜(各七份)
2、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土壤对我们并不陌生,那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土壤和地球深处的土壤相同吗?如果不相同说出你的理由。
生:不相同,地球表面的土壤颜色很深(黑色的),地球深处的土壤颜色很浅(黄色的)。
(二)活动探究:
1、每组一份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自主观察后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有一些腐烂的小树棍和树叶,用鼻子闻有淡淡的腥臭味儿。
2、向土壤中加适量的清水并搅拌,静置后观察现象。
3、向学生介绍不同大小的颗粒名称,让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进行描。
4、介绍土壤的概念及组成(简介腐殖质的来源及作用)。
5、多媒体解说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风化过程)。
(三)、讨论:土壤中有生命吗?
1、出示书中课文图片并让学生观察。
2、将上图内容逐一分解并解说。
(1)、植物: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占据一定位置。
(2)、土壤中的穴居动物(老鼠)。
(3)、土壤中的穴居昆虫(蚂蚁)。
(4)、以腐殖质为食的动物(蜗牛、甲虫)。
(5)、土壤中的微生物:
细菌(自然界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补充)
⎧
⎪
⎨
⎪
⎩
动物生物的范围植物
微生物
3、为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土壤的组成:
⎧⎧
⎪⎪
⎨
⎪
⎪
⎪
⎩
⎪⎪
⎨⎧
⎪⎪
⎪
⎪⎨
⎪⎪
⎪⎪
⎪⎩
⎩
动物
生物植物
微生物
土壤的成分水
空气
非生物
腐殖质
矿物质(盐分)
(五)、课外延伸:
(自由畅谈)为什么要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并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及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