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师范大学环境保护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

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河北师范大学环境保护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水质

【答案】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杂质共同变现出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2.土地资源

【答案】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壤盐碱化

【答案】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加强,而导

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4.负载有额律

【答案】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规模、强度)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生态系统就将受到损害,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5.干绝热递减率

【答案】一个干燥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气块,在大气绝热上升每100m要降温0.98度,每下降100m要升温0.98度,这个现象与周围温度无关,被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6.湿法脱硫

【答案】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

7.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

【答案】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后一营养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8.面源污染

【答案】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9.水的社会循环

【答案】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这些生活和生产的用

水经过使用之后就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它们被排放出来,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

中就构成了一个局部的循环体系,即水的社会循环

10.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11.土壤退化

【答案】在各种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暂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

12.土壤重金属污染

【答案】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13.逆温

【答案】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出现温度逆增,称为逆温.

14.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5.环境质量

【答案】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16.土壤污染

【答案】各种外来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导致土壤性状变劣、质量下降的现象

17.生态阈值

【答案】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18.负载有额律

【答案】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都有一个极限,此极限就是通常所说的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19.水体污染

【答案】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20.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21.社会环境

【答案】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

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

结构。

22.大气污染

【答案】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圈层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类、生物和物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23.土壤沙漠化

【答案】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24.生态监测

【答案】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

25.水的社会循环

【答案】随着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日益扩大,促进人类大规模地蓄水、引水,极大地改变了水的自然运动状况,这种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即为社会水循环

26.赤潮

【答案】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27.环境质量评价

【答案】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

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28.土壤生态平衡

【答案】当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及无机环境间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29.土地荒漠化

【答案】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

30.地下漏斗

【答案】是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31.生态系统

【答案】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

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32.生态安全

【答案】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