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合作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四川地域文化 终结考

四川地域文化终结考
错对错错对对错对对对
a. 第二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
b. 第二产业在重庆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 工业门类多,产业关联度低
d. 以“重庆模式”打造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e. 重型工业比重大
a. 区域贸易结构
b. 区域资源禀赋
c. 技术创新
d. 需求结构
e. 区域政策
a. 形成多层次的经营格局
b. 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显著,集约化水平高
c. 人多耕地少,农业发达,但单位产量偏低
d. 生产中普遍采用现代生产工具,但传统生产手段仍占主体
e. 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a. 区域内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相对落后
b. 区域内承接产业链招商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显著滞后
c. 区域内产业结构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为主体
d. 区域内各地合作存在绝对的分歧
e. 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产业同构化现象极其明显。
川渝两地交流发言稿题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川渝两地交流座谈会,共同探讨深化两地合作,共谋区域发展新篇章。
首先,我谨代表川渝两地政府及企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川渝合作发展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川渝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业缘相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川渝两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加强川渝合作,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川渝两地作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加强川渝合作,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两地共同的历史责任。
二、深化川渝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川渝两地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近年来,两地携手共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我们要:1. 深化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两地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以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两地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 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核两翼”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降低企业成本,为两地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推动川渝合作,是促进两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川渝两地人民亲如一家,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地人民共同富裕。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开展的影响摘要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底,其包含的地理经济环境对区域内经济开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每一区域具有各自的地理经济环境,所以地理经济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些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工业、农业的影响,来说明工农业因素对成都市经济开展影响,同时也做到说明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一地方经济开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经济环境成都市经济开展可持续开展1成都市概况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人口1404.7万人〔2021年〕,主要以汉族居民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538万人,成都市面积约12390平方公里,下辖锦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都江堰市等9区6县4市。
辖区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都市经济兴旺、交通便捷、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开展的影响开展经济的根底是农业。
农业开展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开展的首要条件。
那么我们来谈谈一些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开展的影响。
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开展水平,在小范围区域范围内,气候条件可以通过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来改变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地形方面可以丘陵地区修筑梯田,开展立体农业,丰富农业的种植品种;成都市境内分布着紫色土壤,肥力虽然较高,但磷、钾稍低,故可以增加有机质等方式对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进等;水源上,要大力开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使用喷灌、滴灌等。
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兴旺,还是水果盛产之地。
成都平原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农副产品门类繁多。
成都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利于居住,聚落,城镇出现早,有利于农业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①杨军昌李永贤②【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发展道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解放较晚以及民族自治区的成立时间先后差异,经济建设之路更为艰辛。
在党中央、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民族地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60年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章在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经济资源优势概述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了从计划经济到科学发展观各个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经济体制的变化,进而实事求是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做了归纳和分析,最后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做一展望,旨在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对今后更加科学的经济发展有所参鉴。
【关键词】经济发展;成就;启示;展望;少数民族地区;贵州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总共有48个不同民族,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有17个之多,分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如表19所示。
在这里,我们讲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即是指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统称。
据统计,贵州民族自治区域(州、县)的土地面积373218.4平方千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为162.36人/平方千米。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共辖47个县(市、区),占全省87个县(市、区)的53.4%,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等8个民族。
此外,还建立了254个民族乡。
据五普资料,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有1333.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
2000年年末,贵州民族自治地区人口为1547.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2%。
③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苗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九万大山区,具体分布为:关岭是贵州境内主要的山脉之一,横亘与贵州中部,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川渝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川渝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川渝经济合作是指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在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两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合作机制。
下面将介绍川渝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一、机制的建立和运作1. 建立机制:川渝经济合作机制是在两地政府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和协商确定合作内容和目标。
2. 运作方式:川渝经济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办公室、联席会议等方式进行运作,充分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进行工作协调、经验交流和问题解决。
二、合作内容1. 产业合作:川渝两地在产业方面互补优势,可以进行深度合作。
四川在农业、食品加工、能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重庆则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领域有独特优势。
双方可以通过产业对接、资金合作等方式,共同发展各自的产业。
2. 基础设施建设:川渝两地可以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现代化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
共同发展水电、光纤通信等项目,提高两地的综合竞争力。
3. 旅游合作:四川和重庆作为两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在旅游方面展开合作。
四川可以提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重庆可以提供现代城市的魅力。
双方可以通过旅游路线的互通互联等方式,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4. 人才合作:川渝两地可以加强在人才方面的合作,共同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
通过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两地的人才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三、支持政策1. 财税支持:川渝经济合作可以享受相关税收减免和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两地可以共同申请特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发展。
2. 金融支持:川渝两地可以加强金融合作,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
可以设立川渝经济合作基金,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 人才支持:川渝两地可以共同设立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级人才到两地工作和创业。
可以加强教育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四、效果评估和调整1. 效果评估:川渝经济合作机制应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体系,对合作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工作调整方向提供参考。
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6.15•【字号】渝财行政〔2021〕13号•【施行日期】202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有关区县(自治县)财政局、民族宗教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1〕6号)精神,切实加强我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重庆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1年6月15日重庆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1〕6号)精神,切实加强我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1〕19号)、《重庆市财政局等6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渝财农〔2021〕31号),以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民族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渝东南民族地区是指中国重庆市东南部的一大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一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资源条件有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面临的挑战1. 经济基础薄弱: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高山峡谷区,地势复杂,地理环境恶劣,交通相对不便,导致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受到限制。
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一经济结构使当地农民收入较低,贫困面较大。
2. 传统产业退化: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加工,这两个方面的产业发展较为落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农民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的收入较低,手工业加工的产品竞争力不强,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3. 生态环境脆弱: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山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加之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4. 人口外流严重: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条件相对贫困,大量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移至城市,导致当地的劳动力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较为突出。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1.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渝东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创造更多的产业就业机会,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当地传统手工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品牌,提升乡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2.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调动和整合农村资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背景介绍川渝毗邻地区是指中国四川省和重庆市两个地方行政单位的毗邻地区。
由于地缘相近,川渝毗邻地区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互动,近年来,两地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二、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1. 优势互补:川渝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四川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重庆市则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两地产业结构互补,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经济的协同发展。
2. 开放合作:川渝毗邻地区紧邻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门户。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共同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对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本进入,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市场扩大:川渝毗邻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市场的整合,扩大消费市场规模,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意义1. 便捷出行:川渝毗邻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通过加强交通一体化建设,可以缩短地区间的距离,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提高出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2. 联通其他地区:川渝毗邻地区位于中国西部,连接着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通过加强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可以实现与其他地区的联通,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3. 建设交通枢纽:川渝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交通资源,包括港口、机场、铁路等,通过加强交通一体化建设,可以提升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1. 传承文化:川渝毗邻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2. 促进民族团结:川渝毗邻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渝合作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者:中共XX市南岸区委党校卫东高级讲师通讯地址:XX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区通江大道208号邮政编码:401336 联系: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川渝两地少数民族经济现状的分析和经济发展优势的分析,提出川渝合作,建立川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作机制,并拟出了一些合作项目。
关键词:经济发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优势,发展分工经济,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发展林产经济。
一、XX省、XX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一)、XX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XX少数民族乡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彝、藏、苗、羌、回、蒙、傣、傈僳、俄亚纳西等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乡。
全省行政区划统计的少数民族乡,分布在除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以外,还有XX市22个,XX市21个,XX 市16个,XX市13个,XX市9个,XX市青川县2个,XX市金口河区2个,XX阆中市1个。
全省少数民族乡面积161万公顷,耕地5万余公顷,辖居委会14个,村委会749个,居住15.5万户,总人口60万,其中,乡村人口59万,占总人口的98.3%,具有典型的农村色彩。
基本情况可总结为:1、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过半,且以种植业、蓄牧业为主。
2、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3、农业基础薄弱,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较小4、农贸市场少,成交额低。
5、财政入不敷出,负债累累。
(二)、XX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XX市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位于XX市东南部的武陵山区,是XX的东南门户。
XX民族地区目前包括黔江区(原黔江开发区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总人口289.48万人,农业人口则为261.87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90.46%。
XX市少数民族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地处边远山区,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十分突出。
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之一。
经济发展现状表现为:1、思想观念落后2、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低。
3、农村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
4、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和体制。
(三)川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1、2003年至2009年XX市少数民族地区GDP[1]2、2003年到2009年XX主要少数民族地区GDP[2]通过分析以上表格不难看出,XX省除XX市、会理县、会东县、冕宁县的经济发展好些外,XX市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略胜一筹,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XX直辖前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均为XX省所属,未被列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起XX省其余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要好点,二是XX直辖后,这几个区县被纳入直辖X围,并列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加上XX市加大了对渝东南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所以经济发展好于XX省的其它少数民族地区。
三是在XX省少数民族地区分工低度发展造成了其经济结构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滞后,同时也是由于分工低度发展限制了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革,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
二、两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1.政策优势从中华人民XX国建国开始,党和国家就很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川渝合作之际,两省市更要利用好这些优惠政策,把它们吃透彻,用灵活,促使两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2.交通优势成昆铁路、川藏公路、川康公路的开通给XX省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XX直辖后随着八小时工程的建设,开通了渝怀铁路,建成了渝湘高速,给渝东南的腾飞带来了突破,近几年来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县级以下的交通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3.地理优势川渝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高山密林地带,山河纵横,风景秀丽,给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旅游胜地如凉山州的冕宁彝海、XX卫星发射基地、邛海、螺髻山、泸沽湖一线,美姑大风顶、雷波马湖一线,甘孜的香格里拉秘境、海罗沟冰川、XX情歌故乡、藏传佛教圣地茶马古道枢纽,阿坝的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熊猫故乡,黔江的小南海、酉阳的桃花源等等数不胜数。
少数民族地区所处气候凉爽,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可以提供优质的有机食物,尤其是早熟和反季节水果蔬菜等到绿色生态食品。
4.自然资源优势川渝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广茂的国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诸如水电、钒钛、稀土、钢铁、铜镍、铅锌、煤炭等矿藏;出产众多的林产、蓄牧产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文化资源优势川渝两地少数民族众多,有、彝、藏、羌、回、蒙古、傈僳、满、土家族、苗族等十几种,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三、建立川渝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两省市都有着较大区域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川渝合作,发展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理应成为重要的合作项目。
(一)建立川渝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合作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作了重大部署,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视,川渝合作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两地的政府和党委应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科学规划,坚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也是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起着支持的一种途径。
1、塑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示X项目。
在两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比较落后,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但不凡许多突出和有优势的地方,不论是工业、农业、蓄牧业、林业和旅游业,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建立几个示X区县,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交流会议,让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发展分工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易成本高、市场发育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力资源条件薄弱的现实,通过外部力量直接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提升分工水平和市场交易条件,打造以冶金、水电、生态农牧业、旅游业等行色优势产业。
两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本身的局限,一时半会难以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变,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区县之间的合作,或者与汉族地区区县的合作,使得外部力量成为现实,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和评价机制在两地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统筹协调和综合决策职能的机构,建立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部门联动、信息通畅便于协调的制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进行宏观协调;建立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以及发展规划等进行系统地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的考核制度体系。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必然会遇到开发与拆迁、深度开发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解决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分享同群众利益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稳定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
以规费为例,对于资源开发的各种规费,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出资勘查的探矿权价款收入按固定比例进行分成,中央20%、地方80%。
就这80%,两地应该以一种合作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省、市、县分配制度。
在开发过程中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产业补偿、土地补偿、生态补偿机制。
(三)两地少数民族可合作项目随想解放思想,合作发展,两地少数民族主管部门XX省民委、XX市民宗委可积极合作,组织力量对以下项目进行探讨:1、矿产与能源的招商引资两地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何开发、如何招商引资?两地少数民族地区应有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当然本位主义就更要不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水电开发已经存在一些隐患需要引以为视,风电开发则为当今世界谓这最生态最经济的能源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具备风电开发的条件。
2、科学发展打造和谐旅游两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整合资源,提升品牌,要把红色旅游(红军长征、解放大西南足迹)、绿色旅游(自然生态)、白色旅游(康巴文化)、黄色旅游(藏传佛教)、黑色旅游(彝家风土)等等连接配合,互补齐动,组成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旅游精品。
3、促进农牧业合作,发展林产经济两地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注重品种的交换和技术的交流,说不定在川西高原栽培的品种也能在渝东南种植出彩。
XX少数民族地区的蓄牧业经验对XX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渝东南在XX“万元增收”计划中发展林下种养殖效果突显,不妨为XX所借鉴。
两地山多林茂,气候条件各有所长,发展野生动植物养殖栽培、中草药材种植、林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等方面潜力无量,发展林产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又一条好路。
4、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除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完成文化培养外,川渝两地还应该在现有XX、XX的XX民族中学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将更多的川渝两地少数民族纳入培训计划,提高川渝两地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水平。
总之,加强川渝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两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了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按照中央的意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了,西部就发展了。
数据来源:[1]根据近几年来XX市发布的数据整理[2]根据天府论坛bbs.scol../thread-833516-1-1.html资料整理参考资料:1、XX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中国统计信息网)2、XX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作者:陈孝胜(XX三峡学院工商管理系,XX,万州,404000))3、凉山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成效作者:X支铁(《调查与决策》(XX省委政策研究室)2010.5)4、大力发展分工经济,促进阿坝州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探索 XX省发改委民族经济处(《XX 民族经济》2009.2)5、探索甘孜州优势资源开发新模式薜红武《XX民族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