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教育论文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耳提面命的授课方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一、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教材是教学的媒介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深研教材,选择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之处,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时,可以选择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可以将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定为训练点。
学生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思考,有的认为愚公搬家比搬山要容易得多,而且省出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比他创造的其他价值要大得多,他给了人们很多很多思想启迪,激发人们战胜很多困难,它的'精神作用远远大于搬家的收获,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而且还要继续被人们称颂下去,这是最大的收获。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应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要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
二、加强点拨引导,提高发散思维训练的成效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尽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较少,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
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窗外的雨丝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坠落。
我盯着窗外,思绪也像这雨,飘忽不定,到了最后汇聚成了一片汪洋,里面藏了无数个故事。
我翻开第一页作文本,小方框的页面仿佛一张白帆,耐心的等待着我的笔尖去绘制的不属于它的航线。
老师常说,作文要发散思维,看上去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一粒种子结束,朝着远处四面八方伸延。
可我总觉着,这棵树的根长吸扎在泥土里,即使枝叶再繁茂,也控制住不了那份束缚。
我又又想起今天下午在书店看到的一幅画,画中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河流两岸密密麻麻的了某些奇形怪状的植物。
这幅画让我突然之间清楚了,发散思维不一定要像一棵树,它也可以像一条河流,曲折迂回,奔流不息,最终奔泻大海。
那条河流可能是脑海中一道闪电,照向了作文的主题;可能是一阵清风,吹开了思路的窗户;或许是一颗流星,将灵感化为一道流星雨。
它可以是任何一点形式,一丁点姿态,只要你它能都让我努力思考的乐趣和写作的激情。
我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出各种各样的画面:一座古老的城堡,一个神秘的森林,一只寂寞的飞鸟……这个画面无休止地跳跃着,像是一场仙灵的梦境。
忽然,我眼前一亮,可以找到了作文的主题——梦想。
我拿起笔,开始在白纸上挥洒着我的灵感。
一些奇形怪状的植物,几个曲折蜿蜒的河流,那些古老的城堡,一些神秘的森林,一些孤单的飞鸟……它们在我的笔下化为一道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倾吐着我对梦想的渴望和追求.发散思维,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了我的思维宝库。
我见到了更开阔的世界,感觉得到了更极为丰富的灵感,我的作文也变的更有活力和想象力。
雨还在下,窗外的世界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
我却清楚地地看到,我的作文也在翱翔,它犹如一只自由的鸟儿,朝着广阔的天空飞去。
小学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摘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让他们接触、观察生活、社会,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极有好处,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发散思维、集中思路、收敛思维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作文的材料。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一些同志说,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对,但还要加上集中思路的训练。
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就好像一张渔网,不但要有“线”还要有“纲”,“纲举目张”才能捕到“鱼”一内容。
指导学生作文方法就好像教他们织网捕鱼,织的时候要用许多“线”有条理地交叉打结,再总编成一条“纲”,这样,洒网捕鱼时才能洒得开,收得拢。
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如何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指无一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同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思维形式,所谓发散思维也就是引导家务事,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材料更易于寻找。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两个“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可以训练成功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训练出来的。
首先,古人云“见得多,识得广”。
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能力。
正所谓“为文为人,一也。
”能力发展了,思路开阔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作文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甲组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再多抄写几遍,累了就休息,不留空闲时间,不允许看电视及其他东西:乙组的要求是,作业完成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电视,读课外书……一段时间后,再上作文课,发现甲组同学发言不够积极,语言也平淡无味,而乙组同学则发言踊跃,新词迭出,思路也较甲组清晰。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五篇模版)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五篇模版)第一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
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从培养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入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等原则。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作文教学;原则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更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
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
发散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学教学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从发散思维的培养入手。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善读善写。
”[1]这个“善”字即掌握方法,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而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浅谈新派作文之发散性思维[五篇范文]
![浅谈新派作文之发散性思维[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122a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4.png)
浅谈新派作文之发散性思维[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新派作文之发散性思维浅谈新派作文之发散性思维摘要:近年来,新派作文被引进各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成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新派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象的图画,醒目的文字,既使学生好奇,又使学生对这一术语有了初步的形象感知。
关键词:发散思维思维导图正文:发散思维非常适用于作文教学,尤其是在启迪习作思路的时候。
教师可以创设话题情境,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的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
例如《我是小学生》教学片段,儿童围绕着“我是一名小学生”这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快速构思,各种奇特的意念不断涌现,且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的。
教师在一旁不做任何解释和提示,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
这种脑力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的创造意念,鼓励儿童大胆地将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
这种智力激励方法,尤其是在写作思路指导的时候,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奇效。
发散思维实施起来看似很简单,只要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但如果不注意适当引导,很容易使得发散思维流于形式或效果打折。
那么创意作文课上,我认为想象没有错。
我们要告诉学生,在新派作文的课堂上,任何人的发言,都是无错的,哪怕觉得很荒谬,也不要轻易评论对错。
而且人在安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更容易产生奇思妙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告诉他们不要笑话狂妄的想象,很多时候,最狂妄的想象,往往是最有创意的,最受欢迎的。
出格的想象,是为了引出更妙的想象。
发散思维是鼓励参与者任意想象、自由畅谈,提出的想法越多越好,我们可以重数量不重质量,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先独立进行思考,开始时,在纸片上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记下一闪念的灵感,哪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都可以。
不需担心书写潦草,不要担心语法错误。
当许多灵感陆续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其求异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让孩子们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作文是生活的图像,而生活本身不是作文。
作文也不是录像式地摄取生活,反映生活的作文,需要作者依照自躯体验对现实生活进展观看、构思和表达。
人们写文章有的是从生活材料等到启发,有的从观看入手,有的从表达引进。
可是不管从哪一种都必需进展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试探,通过比拟、挑选集中到最正确点,锤炼成文。
一样的材料可能有多种观看、构思和表达,千变万化。
由此可见,作文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生活的种种图像。
写作能力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生活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观察和表达能力。
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思维能力,尤其是多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看生活,发觉生活的丰硕多彩,捕捉事物的特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的要求。
为适应以上要求,最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也趋于一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占多数,目的只为给考生提供一个广漠的写作终究,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制造性。
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
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深有体会。
怎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同题异意异材、多方面变换内容、多样变化换体裁等方面入手。
一、同题异意异材初三第二学期第一次作文,我选用2001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让学生训练。
题目是:话题“家〞。
有句歌词道:“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提抵家,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家是咱们人一辈子的起点,也是咱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
世界上有各类各样的家,小到血亲之家,大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推而广之,乃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群。
咱们每一个人都以各类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充当着不同的家庭成员。
根据提示,请你围绕“家〞那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今天语文课,老师说要写一篇作文,主题是“我的梦想”。
我顿时就好像有点慌了,因为我有太多梦想,不知道该写哪一个。
老师应该猜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别着急,我们今天要玩一个游戏,叫‘头脑风暴’。
”
“头脑风暴?”我疑惑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游戏?”
老师说:“是让我们自由地想,想什么就写什么,不用害怕对错,也别怀疑逻辑。
”
我兴奋地拿起毛笔来,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一闪而逝:成为一名宇航员,进入到茫茫宇宙;当一名医生,用精湛的医术治愈病人;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描绘精彩的世界……
我一口气写了装满的一页,全是各种各样的梦想,有的很不现实,有的很独特,有的还很搞笑。
我忽然发现,那些梦想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包含着我对未来的希望,是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老师说:“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力量,它让我们打开脑洞,才发现自己更多可能性,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创意和个性。
”
我忽然明白,写作不仅仅是表达想法,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发散思维,让我们的文字蕴含无穷的可能性。
以后写作文,我一定不会再局限于一个主题,我会用“头脑风暴”打开思路,让我的作文充满活力和精彩!。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论文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论文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职业技术学校韩雪梅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
写作能力既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更是一种借助于文学进行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一、训练思维的共同一体,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善于联想,面对眼前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有答题的顺序方式或现成材料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
议题就使学生在独立作文之前,对作文题目或作文内容进行集体讨论。
讨论法被当代创造工程的奠基人奥斯本誉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极大创造力的集体思想方法”。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有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项砥砺将使思想锐利。
”议题可以是讨论一个或一组题目,也可以是先就一个大的体裁、大的范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后归纳成几条或几个题目让学生写或由学生根据所议论的问题自由命题作文。
在议题时,须注意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即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既要横向全面地看问题,又要纵向发展的看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多角度地得到发散。
一次作文训练时,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牛》。
学生从牛面朝黄土背**的脚踏实地,发散出一种老黄牛精神;从牛辛勤劳作而默默无闻的属性,联系到**迅以牛自喻,郭沫若以牛尾巴自喻,发散出一种谦虚求实精神;从牛有股子犟劲,发散出一种可贵的牛劲;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发散出一种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征,发散出一种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从牛生前拉套,死后捐躯——牛肉、牛毛、牛皮、牛黄、牛粪都有用,发散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表现,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长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训练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61-01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
《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
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
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
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
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
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
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
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
”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
”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
”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
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
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
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
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
这便是我们的民族。
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
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
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
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
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
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
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
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
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
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
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
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