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规律、问题。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史实、认识关系、审视得失、反观当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本的史实,吸取经验和教训;2、进一步认清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现象、问题和趋势;3、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
2、教学难点:在《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反观当今、进行价值判断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1.1历史是什么了解0.51.2 三种新闻定义和三种新闻史了解 11.3 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和新闻史分期了解0.5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0.5 2.2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掌握 12.3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理解0.53、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3.1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理解0.5 3.2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掌握 2 3.3 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掌握 14、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4.1 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了解0.5 4.2 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理解 1 4.3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掌握 1 4.4 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了解0.5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初步发展5.1 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掌握 1 5.2 专制与反专制:争取新闻自由掌握 1 5.3政治工具:西方社会革命时期的报刊了解0.5 5.4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了解0.56、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6.1 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与新闻需求的扩大理解0.5 6.2 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掌握 1 6.3通讯社的出现:原因和影响掌握0.5 6.4 记者、报道内容和新闻文体了解0.5 6.5 19世纪末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媒介产业化了解0.5 6.6 新闻传播中的逆流:黄色新闻的泛滥掌握 1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从萌芽到产生7.1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及特点了解0.5 7.2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了解0.5 7.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掌握 4 7.4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掌握 48、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8.1 媒介变革的基础和动力理解0.5 8.2 广播的发明和广播电台的设立掌握 2 8.3世界广播业的发展理解 1 8.4 电视时代的到来掌握 1 8.5 世界主要电视国家简介了解0.5 8.6媒介的三足鼎立与媒介特性分析掌握0.59、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作用9.1 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西方国家了解0.5 9.2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了解 1 9.3 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化与传播理论理解 1 9.4西方国家媒体与西方社会了解0.510、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10.1 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与变迁理解 1 10.2 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新闻传播理解 111、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11.1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理解0.5 11.2 当代社会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与媒介融合理解0.5 11.3 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理解0.5 11.4世界传播差距与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理解0.512、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12.1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理解0.5 12.2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理解0.5 12.3 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理解0.5 12.4 对西方媒介商业化的思考理解0.513、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13.1中国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0.5 13.2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掌握0.5 13.3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了解0.5 13.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了解0.5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 10%(2)西方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15%(3)黄色新闻的泛滥 20%(4)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25%(5)电子媒介产生的历史背景 15%(6)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5%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名词解释 20%(2)简答题 30%(3)论述题 5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刘笑盈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2版2、参考资料:(1) 谢金文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3) 陈力丹王辰瑶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1)大约10万年前,人类产生了语言,从此人类能够通过各种音节的组合,表达较为复杂、抽象的意思。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
(2)公元前3500多年,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腓尼基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
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 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 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商业报刊时期” 广播电视媒介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介的发展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未来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4)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二、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1.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
(二)近代 1.近代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谷登堡重新改进活字印刷术,且一开始就 是金属活字。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术用 于 “邸报”。谷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 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技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 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2.意义:谷登堡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 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 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 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二、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二)发展 1.历史: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 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 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 2.环节
第一,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 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 第二,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无意间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 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第三,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 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这时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五节 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到来
五、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到来
(一)网络传播 1.概况 它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 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2.特点 即时性与交互性、非线性、链接和超链接性、圈层性和融合性。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新闻学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现代新闻传播业从发展之初起,就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交织得十分紧密,不同时代的差异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形成了一幅经纬交织、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篇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课程旨在系统讲述外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演进轨迹,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从而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同时,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从而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与方向。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现代新闻传播史概述(2学时)要求尽可能归纳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梳理出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致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现代新闻传播业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现代新闻传播业从欧洲传播到各州的过程;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过程;传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英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掌握英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新闻传播业产生的影响。
主要内容:英国新闻业对世界的影响;英国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和特征;英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英国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第二章法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法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法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主要内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第三章德国新闻传播史(2学时)了解德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和德国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国新闻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Foreign Journalism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 新闻学专业13、14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全世界的新闻事业源远流长、覆盖广阔,学习《全球新闻传播史》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成长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全球新闻传播史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整个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当前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做好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这便是学习全球新闻传播史的目的和意义。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的目的。
新闻活动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本次课教学难点:全球新闻史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事件。
本次课教学内容:认识和把握新闻事业的普遍规律,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充分了解。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全球新闻传播》教学以讲授法、讨论法和学生试讲法相结合的教学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综合锻炼。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对重点理论和重要内容进行案例分析。
(五)实践环节1.课程实践2.主要内容与要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
3.学时分配:36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全球新闻传播史》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 主要内容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 外 其它 小计 1 绪论 第一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2 13 PPT2 第二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2 13 PPT3 第三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2 13 PPT4 第四章 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3 14 PPT5 第五章 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2 13 PPT6 第六章 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2 1 1 4 PPT7 第七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2 13 PPT8 第八章 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2 24 PPT9 第九章 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 2 1 1 4 PPT10 后记 附录 2 2 11总结复习 2 13合计239 4 36(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旨在系统地了解整个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当前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做好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新闻专业《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数: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部):中文系执笔人审核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常识,了解外国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把握世界新闻事业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外国新闻活动和现象的能力,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
教学要求:1.系统、完整地学习外国新闻史上的媒介、人物、事件,准确地识记重要的知识点。
2.地分析外国新闻史上影响较大的新闻理论,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历史根源、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把握事业发展与技术变革、媒介制度、实务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演示、幻灯、投影、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一些教学内容有特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明确写出。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参考书:《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年8月第一版。
《默多克竞争策略全书》,威廉.菲勒,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
四、实验实践教学无五、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六、考试考核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大纲规定的各章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或阅读理解题等。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成绩占70%。
七、总学时:64学时八、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整个教学内容主要按照媒体类型依次对报纸、通讯社、无线电广播、电视诸新闻媒体的历史进行讲述,以国家为基本脉络,采取以历史的整体为线,以重点媒体案例为点,穿插概述梳理和详细剖析这两种讲述模式,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进行讨论,增加课题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能力。
《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

《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第一篇:《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西方新闻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2104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新闻事业尤其是西方报刊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新闻事业发展、不同的新闻体制、当今新闻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走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宏观的理解,以便“洋为中用”,为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服务。
二、教材与参考书:1.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郑兴东、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参考书:《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新闻事业》,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54,周学时3四、考试形式:闭卷和课程研究论文相结合形式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嬗变轨迹。
二、了解新闻事业由孕育到诞生的基本过程。
三、熟悉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情况。
四、理解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四种传播方式不同特点一、原始传播形式二、手写传播形式三、印刷传播形式四、电子传播形式第二节各种传播方式的优缺点比较一、原始传播形式。
二、手写传播形式。
三、印刷传播形式。
四、电子传播形式。
第二章资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进程。
二、熟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报刊思想。
三、掌握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和历史地位。
四、了解英、法、美革命后政党报刊的发展进程。
五、掌握廉价报纸的产生历史背景、性质、特点和影响,熟悉历史上重要的廉价报纸概况特点。
第一节资产阶级报纸的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报纸出现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报刊(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二)北美独立战争与报刊(三)“法国大革命”与报刊第二节工业革命和廉价报纸一、美国的廉价报纸二、法国的廉价报纸三、英国的廉价报纸四、廉价报纸的特点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与报纸垄断化一、为什么会形成垄断报业二、美国的垄断报业三、英国的垄断报业四、法国的垄断报业第三章无产阶级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707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处于核心地位,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与《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具有奠基的意义。
本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掌握新闻传播史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新闻史观,形成基本的新闻价值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为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和公共事务服务的职业理想,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史论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第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门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政策,拥有良好的新闻采、写、编、评能力,能够胜任新闻出版工作的需要,适合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和其他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根据我院现有师资条件和设备状况。
(三)大纲内容编写的原则与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主,教学应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大纲在选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理论讲述的条理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通过系统传授新闻学理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理论体系,掌握新闻规律。
2.坚持互动原则。
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坚持探求性原则。
通过逻辑证明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新闻理论的研究能力,深化对新闻理论的学习。
4.坚持创新性原则。
即在理论学习和传播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1.结合中西新闻史的实践讨论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40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
三、小结
1政论多,新闻少
2党派性强,可信性差
3.读者少,销量低
4.造谣诽谤,谩骂攻讦
第二节别开生面的商业报刊
一、美国三大便士报
1.本杰明·戴和《纽约太阳报》(1833)
2.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和《纽约先驱报》(1835)
3.霍勒斯·格里利和《纽约论坛报》(1841)
4.查尔斯·达纳和亨利·雷蒙德
二、英国的《泰晤士报》
1.非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一的阶段)
2.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二以后阶段)
3.声震英伦的“朱庇特”——托马斯·巴恩斯(1785—1841)4.大器早成的约翰·德莱恩(1817—1879)
5.第一个战地记者——威廉·霍华德·拉塞尔(1820—1907)三、法国的三大廉价报纸
1.吉拉丹与《新闻报》(1836)
2.迪塔克与《世纪报》(1836)
3.威尔梅森与《费加罗报》(1826)
四、小结
1.三大特征
2.三点说明
第三节商业报刊背景透视
一、社会背景
二、思潮背景
1.约翰·洛克——自由思想的先驱
2.托马斯·杰斐逊——自由思想的化身
3.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
4.总结与反思
第六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通讯社概述
一、通讯社的成因
二、通讯社的种类
第二节法新社(AFP)
一、哈瓦斯与哈瓦斯社
二、《通讯社条约》(1870)
第三节路透社(Reuters)
一、路透与路透社
二、三点说明
第四节美联社(AP)
一、形成时期(1848—1900)
1.电报的发明与电讯的意味
2.港口新闻联合社
二、发展时期(1900年以来)
三、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
1.由来
2.剖析
第七章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
第一节大众报刊的历史土壤
一、政治民主,舆论自由
二、经济发展,贸易繁荣
三、教育普及,读者大增
四、科技进步,传讯加速
五、城市兴起,人口集中
六、大众社会,大众文化
第二节普利策:大众报刊的代表
一、早年经历
二、办报生涯
1.《圣路易快邮报》(St Louis Post Dispatch)2.《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
三、新闻遗产
1.办报思想
2.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3.普利策新闻奖
第三节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一、黄色新闻与煽情主义
二、“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
三、黄色新闻导火索——黄孩子(Yellow Kid)
四、黄色新闻高潮——美西战争(1898)
五、黄色新闻发展——“小型报”(tabloid)
第八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第一节广播的基础——电子技术
一、无线电现象及其研究
1.无线电科学家——麦克斯韦与赫兹
2.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和马可尼
二、声电转换技术及其探索
1.广播的先驱——费森登(Reginald A Fessenden)2.“广播之父”——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第二节广播事业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
一、早期电台
1.KDKA电台
2.“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3.三大广播体制
二、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1全国广播公司(NBC)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3美国广播公司(ABC)
第三节广播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40年代一、综述
1.规模上
2.经济上
3.节目上
二、“大萧条”和“新政”
1.“火星人入侵”
2.“炉边谈话”
三、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国际广播
2.英国广播公司(BBC)
3.美国之音(VOA)
第四节爱德华·默罗: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
第九章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第一节技术视野的电视
一、试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1.电视先驱——尼普科夫(1860—1940)
2.电视之父——约翰·贝尔德(1888—1946)3.电子扫描与兹沃尔金(1889—1982)
二、草创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第二节社会视野的电视
一、重新起飞(1945—1962年)
1.娱乐节目一马当前
2.电视新闻初试锋芒
3.“电视总统”——肯尼迪
二、走向繁荣(20世纪60—80年代)
1.电视新闻大显身手
2.节目主持人(anchorman)
3.沃尔特·克朗凯特
4.收视率与主持人
三、突飞猛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
1.CNN的崛起
2.媒体聚合
3.富媒体与穷民主
第三节批判视野的电视
一、乐天派与悲观派
二、大众文化
三、电视与一体化
四、电视与平庸化
五、电视与极权化
第十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
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第一代计算机与“ENIAC”
2.“中央控制式网络”
3.“分布式网络”
4.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
5.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
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转民”
2.“伊妹儿”效应
3.网上实时交流
4.WWW的美丽新世界
5.“搜索引擎”
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
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
1.纸质媒体
2.电子媒体
二、“网络原生媒体”
1.概览
2.博客
3.《德拉吉报道》
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
1.新闻采编
2.网络管理
3.新闻教育
四、“跨媒体”
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及其媒介观
1.“电子时代的先知”
2.“媒介即讯息”
3.社会历史观
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
1.名师高徒
2.躲躲猫(Peek a Boo)
三、鲍德里亚及其媒介观
1.“法国的麦克卢汉”
2.媒介:信使·指南·娱乐
第十一章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略)第一节何谓全球化
一、新自由主义与新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