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

合集下载

韩少功简介

韩少功简介

韩少功简介:韩少功(男)(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

湖南长沙人。

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

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

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

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

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

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

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

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的;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

相对于“三王”系列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痴迷,《爸爸爸》、《女女女》则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归去来(韩少功):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

归去来(韩少功):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 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 标志。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 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 示。
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 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 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 性是它总的特点。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 的《喧哗与骚动》等
【魔幻现实主义】
3.叙述的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 对比、衬托、突转、心理独白、时空集中、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 与现实交织。
4.叙述的话语形式: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 5.叙述的节奏速度:通过控制“读者的预”和“情节设定” 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故事节奏,或舒缓,或明快,叙述节奏与故事 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关联性等。
《归去来》
韩少功的《归去来》发表于1985年6 月的《上海文学》,80年代崛起的一大批 作家都会在作品中探讨“自我”的问题, 经历文革动荡与劫难,原先清晰的主体认 知变得破碎乃至虚无,《归去来》可称作 为重新寻获作家自我的某种尝试,在今天 仍旧能够给世人某种启示。
小说鉴赏
《归去来》是一个知青精神探索的寓言故事,出生城市的 “我”(黄治先)为了收购当地出产的香米和鸦片,来到一个村庄。 他感到似曾相识,此地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他确信自己从没有来 过这个村落,从未沾染此地的人和风景,乡村世界缓慢地进人他的 视野进村之后是一段细致而主观感很强的描写,是外来者的眼光缓 慢打量下的乡村世界,外来者审视和挑剔的痕迹跃然纸上,又有一

作家韩少功

作家韩少功

一、韩少功韩少功的创作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1968年初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在湖南泪罗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爸爸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第一阶段——“伤痕文学”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与“伤痕文学”一道正式进入文学主流借助人道主义的思想资源,控诉当代政治斗争和错误观念对人的摧残。

《月兰》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一个悲剧。

“我”单纯而热情地执行上面的政策,而对农村生活状况缺乏真实了解,造成了月兰自杀的悲剧。

2.第二阶段——“寻根文学”阶段1985什发表《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派宣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他们(贾平凹和李杭育等)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依托。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时间凝固和停滞、充满原始蛮荒气氛、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的山寨——鸡头寨,展现了鸡头寨蒙昧、迷信、保守、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

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影响下,新时期文学中产下了一批白痴的人物形象,而丙崽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

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味、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爸爸爸》是一部寓言作品,模糊了时代背景,象征超稳定的古中国文明,揭示中国文化在时空的停滞,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传统3.第三阶段——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90年代以后,韩少功在小说艺术创新上的探索主要出于对“小说”的功能和形态拓展的考虑。

散文家:韩少功(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韩少功(中国)人物简介

04
韩少功的跨界合作与文化交流
韩少功与国际文学家的交流与合作
与多位国际知名文学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 参与国际文学活动,与各国文学家交流 • 与国际文学家共同创作,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拓展文学视野
• 了解国际文学动态,吸收国际文学经验 • 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韩少功参与的国际文学活动与奖项
• 倡导散文创作关注人性、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 强调散文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韩少功散文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关注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智慧 • 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民族精神
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手法,推动文学创新
• 在传统散文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 形成独特风格,为文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韩少功: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韩少功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韩少功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 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 童年时期见证了社会政治动荡
197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
•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断学业,下乡插队 • 在农村接触到民间文化,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 其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 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崇高声誉
• 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奖项 • 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
韩少功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拓展散文创作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 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激发散文创作的活力,推动文学改革
强调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韩少功散文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

韩少功

韩少功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进修于武汉大学英文系,随后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主席团委员(1997,2001),中国文联全委委员(2001)。

曾在青年部门(1985)、林业部门(1986)以及大学(1995)兼职,曾社会兼任省政协委员、常委(1983、1989、1993)和省人大代表(2003)等职。

艺术成就:主要作品小说:《月兰》(中短篇小说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飞过蓝天》(中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诱惑》(中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空城》(中短篇小说集)台湾林白出版社1988年《谋杀》(中短篇小说集)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89年《爸爸爸》(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北京)1993年《北门口预言》(中短篇小说集)南海出版公司(海南)1994年《韩少功》(中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韩少功》(中短篇小说集)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1995年《马桥词典》(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北京)1996年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1997年三联书店(香港)1997年《韩少功》(中短篇小说集)明报出版公司(香港)1999年《暗示》(长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 0 0 2年《诱惑》(法文)(法)PHILIPPE PICQUIRR 1990年《爸爸爸》(法文)(法)ALINEA 1990年《女女女》(法文)(法)PHILIPPE PICQUIER 1991年《归去来》(英文)THE 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鞋癖》(法文)(法)ARCANE 17 1992年《空屋》(法文)中国文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爸爸爸》(意文)(意)EDIZIONE THEORIA 1992年《爸爸爸》(荷文)(荷)DE GEUS 1996年《山上的声音》(法文)(法)GALLIMARD 2000年《马桥词典》(荷文)(荷)DE GEUS 2 0 0 2年《马桥词典》(英文)(美)COLUMBIA PRESS 即出散文、随笔:《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夜行者梦语》(散文随笔集)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圣战与游戏》(随笔集)(香港)OXFORD PRESS 1994年《心想》(散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灵魂的声音》(散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韩少功散文》(两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进步的回退》(演讲集)春风文艺出版社 2 0 0 2 年电影剧本:《风吹唢呐声》潇湘制片厂拍摄1984年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北京)1987年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1989年(与韩刚合译)《惶然录》(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99年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台湾)2001年综合:《韩少功自选集》(四卷)作家出版社(北京)1996年《韩少功文库》(十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另有传记文学、诗歌、翻译、评论等作品多种。

韩少功,生于1953年。曾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

韩少功,生于1953年。曾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 有关的声音有哪些? “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 的监狱无处逃遁” “悬崖”“深谷”的感慨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中的“这一切声 响让你联想到哪些声音?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 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 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 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 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 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 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思 路 结 构
异 乡 ( 空 虚 )
客居法国的孤独寂寞
⑤有亲友,有过去 ①临时的“家” 故 乡 ⑥亲切、激动 ②难耐的冷清 家园之思的真挚情感 ( ③无聊得发疯 幸 福 ⑦有血泪、有汗水 ④“移民”的追 ) ⑧有希望 问 ⑨ 有幸福
家园之思的深刻思考
故 乡
浮粪四溢 贫瘠脏乱 拥挤不堪 阴沉连日
亲切
激动
对比手法
• 贫瘠
•脏 乱
故乡的景象
没有 繁华酥骨的都会 静谧侵肌的湖泊 幽深奇诡的城堡 融化思绪的大森林
有:
浮粪四溢的虚场 拥挤不堪的车厢 阴沉连日的雨季
贫瘠和脏乱 滴血的失望
繁 华 酥 骨 的 都 会
问题探究
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 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 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 )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 我在异国 “只是一名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来付钱的观 赏者” 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1)异乡语言不通,文化隔膜,寂寞冷清 (2)故乡有亲友,至少也有过去 (3)有熟悉的景物,是生命的一部分,有我 们的付出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声,而按照英国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在 《艺术
类群特征,但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是对小说
的真谛》 中的观点,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
过于贴近现实、写作缺乏想象力的一种反抗,它的

定的奇异性” ;能否包容和善待这种“奇异性”,
7
革命意义不容忽视。“实”是小说的物质基础,但太
是判断精神自由度的重要标准。现在很多人怀想 20

发表了著名的文学宣言 《文学的“根”》 。在此之
前,韩少功发表过两个中篇、二十几个短篇,还有
一些创作谈,这些文字更多是为他 1985 年后的写作
识流手法或荒诞派戏剧被模仿,而是在于作家开始
去争得“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也是文学艺术
何以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深度参与社会变革的内
在原因。艺术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革命,人的观
应理性”,“现代文学就始于对个别的我的肯定” ;
利,这对于艺术而言,就是最好的时代。真正的艺
也就是说,抽象掉个别的“我”,过度张扬理性、普
术是从人群中出走,是从时代最为响亮的合唱声中
遍的“我”,文学性就会遭到怀疑。事实上,韩少功
辨认出那些细小、微弱的声音,并试着放大这种声
的写作一直都存在这方面的争议,过于清晰的理性
尽管每个作家都会受时代的局限,时代共有的
度的现代风格,这个风格至今还在变化和生长之中。
粗糙和简陋,身处其中的个体是无法超越的,尤其
韩少功作为现代作家的形象是如何建构的?这
是语言的积习,更是难以逃避,如韩少功在 《马桥
个问题值得追问。按他自己所说,他和同代其他作
词典》 中所说:“语言的力量,已经深深介入了我们
音。马克·吐温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

韩少功 语文人物

韩少功  语文人物

韩少功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湖南省汨罗县的农村插队。

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

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

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4月)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

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8年到海南后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

1990年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

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

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争论。

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的;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

相对于“三王”系列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痴迷,《爸爸爸》、《女女女》则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

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少功
(一)生平与创作: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

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期)
创作实践《爸爸爸》《女女女》等。

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后作家出版社出版)引起各方争论。

(二)《爸爸爸》
原载于《人民文学》1985年6期。

这是一个神秘怪诞的故事。

从一个古朽的生活死角,窥探残存于现代生活中的蛮荒野俗和原始性的精神蒙昧,力图“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韩少功《文学的根》
1、内容:
丙崽
“爸爸”和“X 妈妈”。

鸡头寨、鸡尾寨
2、丙崽
是一个极富象征涵义的符号化人物。

这是一个集愚昧、丑陋和无知于一身的白痴形象,他的身上涌动着可怕的精神委顿和历史惰性的顽强生命力,深深寄寓了作者对国民性和传统文化的反思。

象征着那些原始落后而难以生存但又凭借传统力量的支撑得以侥幸生存的历史现象或人生现象。

3、艺术上:
(1)生活具象的畸形怪异
(2)时空环境的模糊
(3)神话传说、图腾迷信、宗教巫术的描写
这些都给小说蒙上浓厚的神秘、荒诞的色彩。

神秘感作为一种美学范畴。

愚昧导致荒诞,荒诞演绎着愚昧。

(三)《马桥词典》
初刊于1996年2期《小说界》
米兰昆德拉帕维奇
词典形态小说
对民间世界的创造性的营造和对小说形式的实验性开拓。

1、从民间立场上建构起自己的理想主义,使小说获得了更大
的人文空间。

2、文体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文体——用词典的语言来写小说。

3、语言成了小说展示的对象,小说世界被包含在语言的展示中,也就是说,马桥活在马桥话里。

“醒”、“贵生”
“贱”
老人家互相见了,总要问候一句:“你老人家还贱不贱?”意思是你的身体还好不好。

打听老人的情况也常用这个词,比如盐早的娘还贱得很,一餐吃得两碗饭。

在马桥的语言里,老年是残生,越长寿就是越贱。

尽管这样,有些人还是希望活得长久一点,活得眼瞎了、耳聋了、牙光了、神没了、下不了床、认不出人了、活着总还是活着。

------
照这种说法,马桥最贱的是一个五保户,跛子,叫梓生爹,到底活过多少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

反正活得儿子死了,孙子死了,曾孙子都夭折了,他
还一跛一跛的活着。

他活得有些着急,下定决心去上吊,绳子断了;下定决心去投塘,跳下去才发现塘里的水不够深。

有天晚上,他去志煌家借个碗,水水举着油灯开门,首先看见老人一张脸,细一看,还发现老人身后有两只发亮的圆球,像两盏灯。

她有些奇怪,把油灯举得更高一些,这才一身发软:哪里是两盏灯!原来是一个毛茸茸的大脑袋在梓生爹身后呼呼吁地喘气,耸起背脊在黑暗中隐隐游动。

是一只老虫!——两盏灯呵呵呵是老虫的眼睛!
------
梓生爹对此事没有丝毫庆幸,倒有满心的悲哀。

他说:“你们看我活得贱不贱?连老虫都嫌我没有肉,跟了一路都懒得下嘴。

你说说这号人还活着做什么呢?”
4、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

人物故事 (有三)
一类是政治故事;
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

一类是民间风俗故事;
如志煌的故事。

“豺猛子”的词条
一类是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的故事;
如马鸣。

“科学”这节:
他(指马鸣)是神仙府里的主人。

马鸣住在那里从来没有出过工,自己的事情都不想做,有时候找回来一点瓜菜,懒得烧火,就生着吃。

这样生吃惯了,以后找回来的米,也嘎哧嘎哧放在嘴里嚼,嚼得嘴角上全是粉渣。

人家笑他,他还有一套一套的讲究,说煮熟了的东西不营养,山上的老虫豹子从来都是生吃,劲比人大,病比人少,有什么不好?他从来不担尿桶,在自己的脚当头戳了一个墙洞,一根竹槽从屋里接出去,有尿就往槽里射。

他认为这样也比担尿桶科学,水势就低。

堵塞不如开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