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及其维修的分类管理

合集下载

设备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设备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设备分级管理责任制度1. 总则为了加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与维护,订立本《设备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设备的分类管理、使用、维护和保养,包含生产设备、办公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

2. 设备分级管理分类依据设备的功能、紧要性和使用范围,将设备分为三个级别:2.1 A级设备A级设备为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行或缺的关键设备,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本领,由企业正式授权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2.2 B级设备B级设备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紧要但不属于关键设备,由专职设备管理员负责。

2.3 C级设备C级设备为非生产关键设备,重要用于企业办公和辅佑襄助运营,由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负责管理。

3. 设备管理职责3.1 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2 A级设备管理人员A级设备管理人员是企业设备管理的紧要岗位,重要职责包含:•订立A级设备管理规程和操作规范;•负责A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定期进行设备维护记录和维护和修理记录的整理和归档;•监督设备的使用情况,订立设备维护和修理计划和更新计划;•引导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和安全教育;•建立设备事故和故障的报告和处理制度。

3.3 B级设备管理员B级设备管理员是对B级设备进行全面管理的专职人员,重要职责包含:•订立B级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和操作规程;•负责B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定期进行设备维护记录和维护和修理记录的整理和归档;•监督设备的使用情况,订立设备维护和修理计划和更新计划;•帮助A级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和安全教育;•及时上报设备故障和维护和修理需求。

3.4 C级设备管理人员C级设备管理人员是对C级设备进行管理的责任人,重要职责包含:•确保C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维护记录的整理和归档;•监督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上报设备故障和维护和修理需求;•帮助A级和B级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和安全教育;•订立相关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管理企业设备的使用和保管,加强对设备的监督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寿命,制定本制度。

二、设备分类根据用途和性质,企业设备分为生产设备、辅助设备和办公设备三类。

1.生产设备: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设备,包括生产线、机床、起重设备等。

2.辅助设备:指协助生产设备工作的设备,包括压缩空气设备、冷却设备、运输设备等。

3.办公设备:指用于企业办公和管理的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

三、设备分级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设备,要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价值分级管理,制定以下管理标准:1.重要性分级根据设备对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设备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

A级设备:对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一旦损坏会导致生产中断或影响产品质量;B级设备:对生产经营有一定影响,一旦损坏会对生产进度有所影响;C级设备:对生产经营影响较小,一旦损坏可通过其他设备替代。

2.价值分级根据设备的价值和使用寿命,设备分为高价值设备、中价值设备和低价值设备三个等级。

高价值设备:设备价值较高,一般为生产设备和关键辅助设备;中价值设备:设备价值适中,一般为一般辅助设备和办公设备;低价值设备:设备价值较低,一般为低价值办公设备和附属设备。

四、设备管理责任1.设备管理员每台设备由设备管理员负责管理,设备管理员对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护负有责任。

设备管理员应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知识,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维修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设备保养设备管理员应定期制定设备保养计划,包括设备清洁、润滑、紧固等工作,定期检查设备损坏和磨损部件,及时更换和修复。

对于重要设备,还需制定专项保养计划,定期进行大修和设备升级。

3.设备维修设备管理员应及时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对于无法维修的设备应及时报废或更换。

维修过程中必须按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确保设备维修质量。

4.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员应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

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

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

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这档子事儿。

咱就说啊,这仪器设备就跟咱家里的宝贝似的,得好好打理。

你想想,要是你有一堆宝贝,不分个三六九等,那不乱套啦?这仪器设备也是一样的道理呀!咱先说说分级。

这就好比把苹果分成大中小,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用处和待遇。

那些高级的、重要的仪器设备,咱就得像对待大熊猫一样精心呵护着。

给它们安排个好地方,定期检查保养,稍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得赶紧治。

可不能马虎,不然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可就麻烦大了!再说说分类。

这就像把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箱子里。

有的仪器是专门用来测量长度的,有的是专门用来检测温度的,还有的是用来分析成分的。

咱得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别到时候找个东西都找不着,那不是瞎耽误工夫嘛!你说要是不做好分级分类管理,那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吗?一会儿找不到这个,一会儿那个又坏了。

那工作还怎么开展呀?就好比做饭,你要是不把食材分类放好,做菜的时候还不得手忙脚乱的呀!咱再打个比方,这仪器设备就像是一支军队,分级分类就是给它们排兵布阵。

厉害的、重要的仪器就是将军,得放在关键位置,发挥大作用。

其他的仪器就是小兵,也各有各的职责和岗位。

这样才能打胜仗,才能让仪器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呀!而且啊,做好分级分类管理,还能省不少事儿呢!比如维修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找到问题所在,不用像大海捞针似的乱找。

再比如需要使用的时候,也能快速找到合适的仪器,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啊,朋友们,可别小瞧了这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

这可是关系到工作顺不顺利,成果好不好的大事儿呢!咱得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就像对待咱自己的宝贝一样,精心照料,让它们好好为咱服务。

总之呢,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真的太重要啦!咱可得重视起来,把这项工作做好。

让我们的仪器设备都能各就各位,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作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添砖加瓦!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设备管理(如何分级)

设备管理(如何分级)

2、ABC分类法基本原理
ABC分类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法,它是从帕累 托曲线转化而来的。它是根据事物之间“关键 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对错综复杂的 现象进行分类,从中找出最关键得少数(A类 )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从而把主要精 力集中于关键的少数,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ABC分析法运用到设备管理中,就是把品 质繁多的设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排队 ,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设备,分别采用不同的 管理方法,提高效率。
3、设备分级管理制度
统筹规划,健全制度,使分类管理长 期坚持下去
运用ABC分类管理,必须对重点设备 的维护保养、使用操作等各项指标严格 考核,同时对一般设备的各项指标也要 进行考核,并直接与绩效挂钩,把ABC 分类管理的措施落到实处,做到有令则 行,有禁则止,使分类指导的意图付之 实施。
采用MES教学法,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 水平人员的需要,有了统一的衡量考核 技能的尺度和标准,它能有效的促进和 激励学习地积极性、主动性、紧迫感, 避免了盲目性,使各工作岗位人员都能 自觉地参与设备管理工作和推广ABC分 类管理。
ABC分类管理法涉及面广,不是一个部 门能奏效的,因此 有些措施必须用制度
一、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简介 1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的意义: 2、ABC分类法基本原理 3、关于设备分类 二、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实施过程
1、确定ABC分类标准,划分各种设备的类别 2、进行ABC分类管理 3、设备分级管理制度
一、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简介
1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的意义: 设备是工业企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生产设备越来 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特别像钢 铁企业这样的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管理 的难度越来越大。 准确地统计企业设备的数量并进行科学的 分类,是分析企业生产能力、明确职责分 工、编制设备维修计划、进行维修记录和 技术数据统计分析、开展维修经济活动分 析的一项基础工作。

设备管理如何分级

设备管理如何分级

设备管理如何分级引言设备管理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中各种类型的设备的管理、维护和监控。

针对不同的设备,正确的分级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掌控和优化资源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维护成本。

本文将探讨设备管理的分级方法以及分级管理的优势。

设备分类在进行设备管理分级之前,首先需要对设备进行分类。

设备的分类可以根据其用途、功能、重要性和价值等方面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备分类:根据用途•生产设备:用于生产活动的设备,如机器、设备、工具等。

•办公设备:用于办公场所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

•通信设备:用于数据和信息传输的设备,如电话、传真机、路由器等。

根据功能•核心设备:对组织的基本运作至关重要的设备,如服务器、主要网络设备等。

•支持设备:对核心设备提供支持和补充功能的设备,如交换机、网络存储设备等。

•辅助设备:用于支持组织工作流程的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根据重要性•关键设备:对组织业务和运营至关重要的设备,如生产线设备、关键服务器等。

•一般设备:对组织正常运营有一定影响的设备,如员工用电脑、企业级路由器等。

•次要设备:对组织正常运营影响较小的设备,如备用电脑、备用打印机等。

根据价值•高价值设备:具有较高价值的设备,如高性能服务器、昂贵的专业设备等。

•中价值设备:具有适中价值的设备,如普通办公电脑、网络设备等。

•低价值设备:价值较低的设备,如一般办公设备、标准工具等。

设备管理分级方法基于上述设备分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设备管理的分级:1. 设备重要性评估根据设备在组织内的关键程度,将设备分为关键设备、一般设备和次要设备。

关键设备需要重点关注,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备份,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一般设备可以采取常规维护措施,而次要设备则可以作为备用设备,备份关键设备的功能。

2. 设备价值评估将设备分为高价值设备、中价值设备和低价值设备。

高价值设备可能需要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物理锁定、监控以及保险覆盖等。

[分享]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分享]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分享]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推进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明确设备管理的责任目标,提高重点关键设备的受控力度,提高管理效率,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对设备的分类分级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要求,水厂电器、仪表、所有设备均应按本办法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设备的分类水厂电器、仪表、所有设备按A、B、C三类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是根据该设备的重要性和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分类原则如下:(1)、A类设备是指直接严重影响生产的设备,或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备,以及危机人身安全的重点关键设备。

(2)、B类设备是指各生产环节的主要生产设备。

(3)、C类设备是指服务于生产的,对生产不会造成影响的设备。

A类设备为重点关键设备,是技术部、维修班、运行班各部门管理的重点,为水厂重点特护对象,要求设备技术档案必须齐全完整,维修内容必须认真仔细填写,并定期检查,设备应有维护保养规程和运行操作规程,操作及维护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落实A类设备的定人(运行班组长)工作,严格执行设备润滑制度和设备三级巡检制度,并开展设备动态监测技术,实现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知性维护和修理,确保设备完好高效运行。

定期开展设备的评价工作,对设备的技术状况、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分析。

设备发生故障和事故,必须第一时间逐级报告各个设备、电器、仪表主管,随时进行处理,不可拖延维修时间,保证设备设备、电器、仪表在第一时间内正常运行。

设备、电器、仪表完好率达到100,。

B类设备为主要生产设备,应建立必要的设备技术档案,维修内容应及时填写,并定期检查填写情况。

定期开展润滑油品检测,设备修理和维护采取预防性维护和定期修理的方式进行,保证设备完好运行。

设备、电器、仪表完好率达到98,。

C类为一般设备,视单位情况建立设备技术档案,不定期开展设备润滑检测工作,按需换油。

定期维护和季节性维护相结合,设备修理主要采取事后维修的方式。

保证设备完好运行。

设备、电器、仪表完好率达到95,。

玉门油田分公司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玉门油田分公司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设备管理精细化,明确设备管理的责任目标,强化重点关键设备的受控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公司各单位的设备进行分类,并按照设备分类对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维修、备件储备和润滑管理等工作内容进行分级管理。

第三条**所有设备(静态和动态设备)均按本办法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设备的分类第四条根据设备的价值和对生产、质量、成本、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影响的重要程度,设备按A、B、C三类进行分类。

分类原则如下:A类设备是指该设备一旦故障或停机,均会导致生产或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安全和产生较大影响的关键设备。

B类设备是指该设备一旦故障或停机,会对生产、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设备。

C类设备是该设备故障或停机对生产、安全产生影响较小的一般设备第五条分类的方法:采用是非判定法和多因子打分评定法两种方法。

1、是非判定法:根据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对设备进行评价(A类设备的划分主要依据本办法)。

A、发生故障和事故对生产、质量、安全和环境等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应评为A类设备。

B、可参考附件(《设备分类分级标准及范围》)。

2、多因子打分评定法:根据因子对设备在生产、质量、维修、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带有半定量性质的定性评价方法。

参加评定的因子包括:生产影响程度、价值大小、设备利用率、设备保有量、维修难度、检修频次、配件供应及关联风险(工艺、安全、环保)。

B类、C类设备的划分应主要依据该办法。

第六条多因子打分评定法的具体评定方法如下:1、每台设备按其对生产、质量、维护、安全环保等四个类别方面进行打分评价,每个评估项分三个区间,分别定为:4分、2分、1分。

2、每个类别中的每个评估项根据其对主类别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占有比重。

3、计算方法:设备评价分值D=(P1*10%+P2*20%+P3*35%+P4*35%)*40/4。

办公设备分级管理制度

办公设备分级管理制度

办公设备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办公环境的正常秩序,提高办公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的办公设备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投影仪、办公桌椅等。

三、设备分类管理1. 根据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将办公设备分为三个等级:A级设备、B级设备、C级设备。

2. A级设备:使用频率高,对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的设备,如主要办公电脑、服务器、高级打印机等。

3. B级设备:使用频率一般,对工作效率有一定影响的设备,如次要办公电脑、普通打印机、复印机等。

4. C级设备:使用频率较低,对工作效率影响较小的设备,如传真机、办公桌椅、投影仪等。

四、使用权限1. A级设备的使用权限由公司领导决定,只有经过严格审批才能获得使用权限。

2. B级设备和C级设备的使用权限由部门负责人审批,根据工作需求适当安排使用。

五、设备使用规范1. 使用任何办公设备都要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来操作,不得擅自修改设置。

2. 使用电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每小时休息5分钟,并不定期做眼保健操。

3. 使用打印机、复印机时要节约纸张和墨盒,不得打印无关内容。

4. 使用办公桌椅时要正确姿势,长时间工作后要适当休息。

5. 使用投影仪时要注意保护灯泡,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

六、设备存储管理1. A级设备采取封存管理,由专人保管,不得私自移动或更换。

2. B级设备和C级设备可以由使用部门自行安排存放位置,但要保持整洁,并做好防盗和防水措施。

3. 所有设备存放期间要定期检查,保持设备的正常使用状态。

七、设备维护保养1. 每台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清洁和保养,保持设备的外观整洁。

2.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发现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要及时上报,由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八、设备报废处理1. 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要进行统一处理,不得擅自丢弃或私自处理。

2. 报废的设备要交由专人进行拆解、清理和处理,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回收或捐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及其维修的分类管理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是中国企业在设备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融合中西管理特点、并基于中国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实行设备管理标准化组织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设备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的主要思路是:按设备的重要程度和设备维修的经济性原则,确定和划分不同设备的管理模式和主要维修方式,并明确分级管理责任。

一般从设备与生产的关系、设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关系、设备的价值、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环保危害性、设备的维修性(修理复杂程度、故障频率、备件供应状况)等方面,将设备进行管理分类。

一般常采用ABC分类方法,将设备划分为三类:
⑴A类设备:主要生产设备、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辅助生产设备,包括关键设备、重点设备、精大稀设备、主要动力设备、主要生产控制设备、具有安全和环境危害性的设备等。

⑵B类设备:辅助生产线和主要生产线的辅助设备。

⑶C类设备:一般设备或简单设备。

在实际管理中,应根据以上分类方法,对设备逐一进行评价、确定其所属的分类,编列设备管理分类清单,并按分类分级管理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管理责任人。

二、以设备分类作为维修管理分类的依据,不同类设备的维修方式不同
通常,按照设备管理分类确定各类设备的维修管理分类,以维修管理分类作为设备管理模式的划分准则,对不同的设备建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⑴A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用点检定修和预防维修相结合、辅以可靠性维修的管理模式;其中预防维修、点检定修、可靠性维修的策略如下:
—预防维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和目标要求,主要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检修工作内容与检修周期。

—点检定修:点检定修管理模式是在点检制、预防维修的条件下,将检修负荷压到最低限、强化减少维修停机时间、实现可预测的均衡修理负荷的一种维修方式。

实际应用该维修方式时,往往采用主动性维修策略,即定期恢复与定期报废,来确定定修周期。

定期恢复时指要求按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或在工龄期限之前,重新加工一部件或翻修一组件,而不管当时其状态如何;于此相同,定期报废是指按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或在工龄期限之前报废,也不顾其状态。

定期恢复和定期报废也称为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tenance)。

—可靠性维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该方法是以各类故障模型为基础、以故障分析和状态检测为手段、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为目标的一种设备管理方式,即在对功能部位(或元件)的可能
故障对可靠性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维修的一种维修策略。

它需要先建立一个设备故障模型,然后以预计的或观测到的系统性能为基础,对维修过程和活动进行控制。

⑵B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取以预防维修为主、辅以预知维修和事后维修的管理模式:其中预知维修和事后维修的维修策略如下:
—预知维修PDM(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对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状态的监测和分析,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

状态检修的目标是:以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对设备状态的良好把握,从而使设备的维修达到最佳效果。

预知维修有时也称为状态检修(CBM,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事后检修/故障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当故障发生时进行修理的维修方式。

⑶C类设备的维修方式:采取事后维修或故障维修的管理模式。

三、设备的分级管理
在设备分类基础上,明确不同设备的管理责任级别,形成责任明确的设备处—设备科—作业现场三级管理体系。

⑴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负责A类设备的管理,对A类设备进行企业级的监管,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掌握A类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况,负责A类设备的点检(受控点检点)、检测、故障(隐患)、检修的管理及任务计划审批、作业质量监控等。

指导、监督厂级设备科对B类设备的管理。

⑵生产单位设备科:负责B类设备的管理,对B类设备进行厂级监管,包括B类设备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掌握A、B类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况,负责A、B类设备的点检(受控点检点)、检测、故障(隐患)、检修的管理实施,按管理规定负责B类设备的任务计划审批、作业质量监控等。

指导、监督作业区对C类设备的管理。

⑶现场作业区:负责A、B、C类设备的点检、维护、小修理作业,采集和提供设备的技术状态和使用状态数据信息及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按管理规定履行设备管理责任。

以上便是关于设备管理模式及其基本特点的介绍,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台设备的管理分类和管理模式的确定,是便于明确管理策略和管理责任的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

实际工作中,往往还需要根据设备的技术状态(如故障频率)、维修的经济性原则、各种具体的情况,对已经确定的设备管理模式及其责任人进行优化和调整,设备的管理分类调整后,其维修方式和管理责任层级应相应进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