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掌握离子键的电子转移过程和电子结构特点。
(3)了解离子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和性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3)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离子键的电子转移过程和电子结构特点。
(3)离子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和性质。
2. 教学难点:(1)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2)离子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和性质的理解。
(3)离子键与其他化学键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讲解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原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介绍离子键的电子转移过程和电子结构特点,通过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3)阐述离子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和性质,如熔点、硬度、溶解性等。
3.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验证离子键的存在。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氧化镁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离子键的性质。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形成原理和性质。
(2)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与其他化学键的区别,如共价键、金属键等。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1.2.1离子键(教案)

1.2.1离子键(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离子键
1、定义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离子之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键。
2、离子键的特点
(1)离子键是一种短暂的相互作用,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键,但不会对原有键
的结构进行改变。
(2)离子键的力量相当微弱,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可以使离子键迅速破坏,并释放出
离子。
(3)离子键的作用是由离异离子质量不同引起的。
质量大的离子在离子键中具有更
强的作用力,即重离子比较稳定。
第二节离子键的形成
1、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离子键的形成原理是重离子拆分条件显著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拆分,并形成离子键。
(1)离子的影响:离子的大小,电荷强度,阳离子比阴离子更容易形成离子键。
(2)外界因素:温度、压强等,低温为临界点,温度越低离子键形成的机会越少。
(1)离子键可以广泛应用于制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滞留时间;
(2)离子键可以用于纸浆制造,增加纸浆的湿性、强度和粘结性;
(3)离子键可以应用于涂料,增加涂料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离子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的特点、作用原理、影响因
素以及应用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
之后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物质结构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应能进一步认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由于前面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物质是又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构成物质。
简单分析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也能画微粒结构式意图。
我校学生全为自费生,基础较差。
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弱。
必须设法把理论直观化,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之主动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和离子键的形成,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 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特点】:
1.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板书,投影到银幕,笔记预先分发给学生,但把重点内容留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补充,加深印象。
(减少了老师板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在40分钟的课堂上扩大容量预留了空间。
)
2.利用flash软件从两个不同角度制作动画,模拟氯化钠离子键的形成,把抽象理论直观化。
3.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思考、讨论、练习占课堂时间50%以上。
4.利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练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份对错不同的练习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离子键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掌握离子键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离子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 离子键的特点3. 离子键的性质4.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展示与离子键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离子键的概念。
2.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1)讲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以NaCl为例,说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2)展示离子键形成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 离子键的特点(1)讲解离子键的电子云分布特点,说明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
(2)分析离子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性质,并与共价键进行比较。
4. 离子键的性质(1)讲解离子键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通过实验验证离子键的性质。
(2)分析离子键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加热、溶解等。
5.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1)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两种键的区别。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离子键的形成、特点、性质和与共价键的区别。
7.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离子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离子键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离子键教学设计一等奖

离子键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主题: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目标: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2.掌握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离子键”,提问学生对离子键的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讲解(30分钟):1.通过示意图和实验图解,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着重强调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的。
2.解释离子键的基本特征: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正离子通过失去电子生成,负离子通过获得电子生成,生成的化合物为离子晶体。
实验(3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盐酸、铜片、锌片、酒精灯、玻璃棒等。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铜片和锌片在盐酸中的反应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讨论(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铜片会失去电子,锌片会获得电子,形成了离子键。
2.与学生探讨离子键的性质:离子键的离子晶体通常具有高熔点、良好导电性和脆性等特点。
3.进一步讨论离子键的应用,如离子晶体的应用于电解质、矿石提炼等领域。
概括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结和提问,对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解答相关问题。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离子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延伸拓展: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离子键的实际应用案例,如电池、荧光材料、矿石提炼等,扩展学生对离子键的认识和理解。
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评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作业评估:对学生的离子键相关作业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子键的形成和性质,深入理解离子键这一概念,并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以及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高一化学《离子键》教案、教学设计

4.撰写一篇关于离子键与共价键异同点的科普文章,要求语言简练、生动,便于让未学习化学的读者理解这两种化学键的特点和应用。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共价键,那么你们知道还有什么类型的化学键吗?”
2.展示互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粒子之间会发生什么?”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化学键——离子键,它和共价键有什么不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2.强化命名及化学式书写的训练,采用分类、,让学生了解离子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5.掌握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规律,能够判断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探究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分类法、比较法等方法分析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3.能够运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科学思维,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离子键教案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案教学设计标题: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和进行相关实验。
教学内容:1.离子键的概念与特征2.离子键的形成过程3.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回顾之前对化学键的学习,提问学生化学键的分类。
2.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离子特征的物质如食盐、白糖等,并提问其特点。
二、概念解释与探究(10分钟)1.解释离子键的概念:让学生自上而下地提出对离子键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完成准确且简明的定义。
2.特征探究:通过对离子键特点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离子键具有这些特点。
三、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0分钟)1.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种物质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展示到黑板上。
2.总结阐述:由学生反馈各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四、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25分钟)1.教师示范实验:展示一种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实验(如氯化铜溶液与铁填塞反应)。
2.学生实验探究:让学生自由选取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应用场景。
3.分享与总结:学生将实验结果和应用场景分享给全班,并进行总结。
五、巩固与应用(15分钟)1.注重反思:引导学生回顾离子键的学习过程,提问相关问题,确保学生对离子键有全面理解。
2.情景应用:通过给出一些化学相应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知识延伸: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资料,扩展学生对离子键的应用领域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与总结(5分钟)1.总结复习: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此次课堂所学内容,并提问相关问题。
2.疑难解答:给学生一定时间提问并解答他们对离子键的疑难问题。
3.小结:教师对全班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师旁听:对学生的分组讨论、实验记录和应用场景分享进行旁听,评价学生的展示水平。
高中化学必修二《离子键》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离子键》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二《离子键》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离子键说课稿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键》教学设计(苏教版化学2)蒋广锋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一、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离子键。
化学键在高中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初中的原子构成物质,以及分子的结构,引导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为化学反应的实质提供理论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
对此情况,用实验、动画和原子结构模型将知识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将理性的概念感性化,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原子结构模型和相关动画来直接看到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作为教学来说,不一定拘泥于哪一版本的教材,而是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即可,所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
(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3)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组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分析抽象出离子键概念,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3)由离子通过离子键能结合成离子化合物,学会从微观结构角度分析物质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离子键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2)通过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学习,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组成。
四、教学流程图流程1、引入:美丽的晶体世界,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流程2、“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分组实验;流程3、透实验现象,探究变化本质,从原子结构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流程4、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流程5、通过比较理解、把握用电子式的书写;流程6、小结本节课内容,呼应开头,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视频】美丽的晶体世界【讲述】视频中美丽的晶体,让我们感受到化学之美,自然之美。
这些晶体是如何形成的?首先通过钠与氯气的反应,认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请大家看实验。
通过实验引入课题欣赏、聆听、思考、领悟创设教学情境,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1、【分组实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1)投影实验装置;(2)投影实验步骤;强调:请按实验步骤进行规范操作,注意同组之间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开始。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思考并将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填入表格从教材的静态跳跃到实验的动态,直观明了地掌握知识与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实验探究学习观看动画探究氯化钠的微观形成过程2、实验结束后,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直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2)请在白板上写出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钠与氯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3、交流讨论: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反应剧烈,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梳理学生展示过程,请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动画】认真观察动画中氯原子和钠原子的变化,请学生对照自己所写的原子示意图是否正确。
巩固氯化钠的微观形成过程。
【提问】Na+和Cl- 间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形成氯化钠的呢?【归纳总结】Na+和Cl-间的静电吸引力,阴、阳离子的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Na+与Cl-结合,形成了氯化钠【提问】阅读课本第13页找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有大量白烟生成。
聆听、思考并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原子结构模型思考,讨论;两位学生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展示讨论结果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回答问题回归教材、阅读课本概念、理解离子键的涵义兴趣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不但确立了探究方向,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渗透旧知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教材变成为我所用,形成善于发现的能力。
离子键的学习【投影】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引导讨论】请结合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思考:(1)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3)哪些元素的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总结板书】【牛刀小试】投影出练习题,完成后讲解思考讨论、回答、与老师共同总结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评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
便于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涵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相关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问引起注意和兴趣找出正确答案。
设点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电子式的引入【过渡】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但是比较复杂,如何更简明的表示呢?请阅读课本第13页,找出答案【投影】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聆听、阅读、回忆相关知识、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逐渐让学生重视课本与资料。
各种微粒电子式的书写【启发思维】【练习1】原子电子式的书写先写出Na、Cl的电子式,再练习Mg、O的电子式【练习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先写出钠离子的电子式,再练习镁离子、铝离子的电子式【练习3】阴离子的电子式先写出氯离子的电子式,再练习氧离子、氟离子的电子式【练习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先写出氯化钠的电子式,再练习氧化镁、氯化镁的电子式练习过程中采用小白板,各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然后各组展示书写结果,各组之间对比,师生共同评价,达成共识,寻找到电子式书写的方法【投影】电子式的书写方法1、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2、阴离子的电子式:表示出最外层电子,加方括号,并注明所带电荷数3、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电子式的组合,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阴、阳离子要间隔排列。
【巩固提升】投影出练习题,完成后讲解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各组之间相互对比,师生共同评价聆听、理解、思考、记笔记学生完成练习,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借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鼓励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从浅入深,逐步使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且使学生感到轻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电子式的理解和应用归纳总结迁移与应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活泼金属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原子易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 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学会了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的形成过程;视频中美丽的晶体都是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吗?为下节课--共价键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后思考】查阅资料,思考:1.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只有离子键吗?2.HCl的电子式该如何书写?与NaCl电子式的书写有何区别?翻看笔记与教材、回忆、思考聆听、想象课后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方法和交流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知识学生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热情,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教学设计反思基于化学学科观念和新课程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的同时,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基础,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促进课堂由“知识传递为主”向“学生认知发展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整体构思是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探究变化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宏观的感性认识到微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为教学主线,紧密围绕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合理地开发使用了教材。
在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以自主学习、探究实验、合作学习等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
知识层面,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的知识建构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等新知识;能力层面,营造师生互动的激情氛围,通过讨论交流、实验体验、归纳提升等途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