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国家科技部
中国生态系统动态综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框架

理分析
基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陆地表层系统科学 方法论框架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野外观 测实验
实验室 模拟与 理化分 析
微观机理 模型:
自然、人 文点过程 信息
数值
研究平台
参数反演
相互验
与多维分
RS
证、数据
析模型:
融合、尺
自然、人
度转换
文定量空 间信对象格局、过程规 律与机制的科学结论
GLP Science Plan,IGBP报告No. 53/IHDP报告No. 19
需要加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陆地生物圈的自然 过程,更加需要评估这些变化产生的后果。 因此,GLP的目标是: 量测、模拟和理解人类-环境耦合系统。
GLP Science Plan,IGBP报告No. 53/IHDP报告No. 19
全球土地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
• 土地系统变化的现象和原因 • 土地系统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地球系统功能
变化结果
• 支持土地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综合集成分析与建模
“地球的变化主要源于人类对生态系统和景观的改 变,它们影响了生物圈维持生命的能力。 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高强度化及技术的先进化使得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过程和景观动力学发生了显著 变化。 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状态、 性质和功能,反之,它们又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 及人类的生存。”
1. 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方法论前沿 2.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 3. 中国生态系统动态综合评估的内容 4. 中国生态系统动态综合评估的方法框架 5. 我们可以实现什么目标
1、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方法论前沿
背景: 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地关系的急剧变化,
97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项目名称: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首席科学家: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围绕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我国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基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实验,研究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碳固定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分析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与调节功能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理,揭示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扰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的驱动因子,为准确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和尺度转换基于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所代表区域同一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与尺度转换方法;选择典型区域,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方法,揭示景观和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表征、相互作用和时空变异规律,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传输过程的景观连通性和景观动态过程,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转换构架和区域集成模型。
(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综合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和遥感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基于遥感反演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分析近30年来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和服务功能动态趋势,评估全国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特征与空间格局,绘制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图。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评价方法。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研究人类福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依存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分析区域发展政策、土地利用变化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览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指南一览表
序号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项目名称 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综合研究与示范 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恢复整治技术研究 重点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 大田经济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功能性食品的研制和开发 大型金属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高效节能大型矿山成套设备研制 矿区复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 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 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 中医药诊疗与评价技术研究 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 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动力煤优质化技术与高效燃煤锅炉技术开发 煤炭资源高效采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残障人生活保障辅具研究 优质高效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高效安全新型饲料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草业高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农田污染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研究及示范 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 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项目组织单位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 科技部农村中心 科技部农村中心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科学技术部、各省科技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民政部人事教育司 农业部渔业局 农业部、国家粮食局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 农业部、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科教司 农业部科教司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青海省科技厅 课题(数 课题 数) 6 5 6 6 5 10 5 10 7 7 2 8 6 12 8 5 30 6 9 7 9 7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8 国拨(万元) 国拨(万元) 2500 3000 2000 4000 4500 4600 4000 3000 3000 2000 1000 4600 1000 2000 4000 3000 3000 3500 3500 4500 2500 1500 2500 2500 2800 1500 3500 3300 1600 4500 3500 1500
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标准体系构建

学术研讨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标准体系构建■ 王 梁1,2 * 刘晓煌2 刘玖芬2 贾丽琼3(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2.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摘 要:标准体系对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各项活动的开展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
本文在分析国际资源-环境-生态观测领域标准化现状、发展趋势和我国多门类自然资源观测标准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的特点,提出了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并借鉴霍尔系统工程方法,从标准性质、专业领域和适用阶段三个维度构建了适用于综合观测的标准体系框架,梳理出了一些基础标准规范,基本涵盖了观测站网建设及运行、观测技术方法和观测数据处理等观测工作重点环节,为观测工作标准研制和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针对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研究、重视预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加快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标准化工作步伐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标准体系,野外观测站,自然资源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12.002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for Chinese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ObservationWANG Liang1,2* LIU Xiao-huang2 LIU Jiu-fen2 JIA Li-qiong3(1. Center for Geophysical Surve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2. Command Center for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Surve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3.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Abstract: As the groundwork, standard system can regulate and guide the orderly obstruction of Chinese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obser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source-environment-ecosystem obser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objective and basic principles for Chinese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Hal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from three dimensions (standard features, professional field and application stage) and put forward some basic standards, which covers basis, observation station construction,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 observation data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Finally, five important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observation.Keywords: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observation, standard system, field observation station, natural resource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规划与部署”(编号DD20208063)资助。
中国通量网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833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22,30900198)。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7-),辽宁大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E-mail:yugr@ 。
903-917页1引言地球系统已经进入了人类世的新时代(Crut-zen et al,2003;Zalasiewicz et al,2010;Steffen et al,2011),人类以超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姿态,利用和开发着其力所能及的各类资源,影响和干预着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和环境系统(Vitousek et al,1997;Galloway et al,2004;Raupach et al,2010),并且这种干扰和影响也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规模的增大而与日俱增,已经造成了不可自我恢复或不可逆转的全球规模的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破坏(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Brook et al,2013)。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资源环境以及地球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IPCC,2007)。
碳循环是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
评估全球、不同区域以及各国陆地碳收支和碳交换通量,既是全球变化成因分析和科学预测的重大科技需求,也是支撑IPCC 全球温室气体管理、国际社会联合减排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于贵瑞,方华军等,2011;Le Quërëet al,2013;Baldocchi et al,2014)。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率也跃居世界第一,不仅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而且也成为中国大气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前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指导各地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成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评价目标 (2)5评价原则 (3)6技术流程 (3)7成果形式 (8)8成果应用 (8)附录A数据准备要求 (10)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14)附录C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 (20)附录D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25)附录E承载规模评价方法 (33)附录F成果编制要求 (36)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开展其他相关工作需进行评价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国海预字〔2015〕585号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B’-T。
关 键 词: 地表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经济价值 文献标识码: L 文章编号: %"""$#"#- ( !""# ) "&$"&&#$%" 中图分类号: +%-/
%
前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是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全球生态 UL) 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认识生态系统与人类相互 !W 作用的基础V%、 。!" 世纪 -" 年代以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及生态学与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分支。 直到 %’’% 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的生物 P*HX1) 多样性间接经济价值定量研究会议召开后,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 到了 %’’- 年, 随着 Y456D 《 评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才逐渐多了起来 V#0/W, K4:E=<Z@ P<=[5><@7 PC2 >5<:46 Y<\<A]<A>< CA K4:E=46 1>C@D@:<3@》一书的出版和 *C@:4A84 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进行的价值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逐渐成为生态、 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W 。!" 世纪 ’" 年代, 随着国际生态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V%、 价值评价工作的重视,我国的一些生态学者也开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进行 了系统的探索, 并对森林、 草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服务功 V.0%%W 目前,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湿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V%!0%&W。 但是, 能进行了分析和经济核算 。 在区域湿地是否具有最高经济使用价值、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等问题 上, 仍存在着持续的争论V%,W, 而将水生态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在国内外还不多见。因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44卷第2期2021年2月Vol.44,No.2Feb., 2021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祁黄雄1,曹胜利1,荣 浩1,王 尧2,莫如聪-徐 娟1(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摘 要: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丰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对其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参考Costanza 等人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价值进行整体 的估算和评价。
研究表明:1)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约134.12千亿元,就保护地生态系统而言,自然保护区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64.06% ;2)就生态功能类别而言,各类保护地均在娱乐休闲和文化等方面呈现出较高经济价值;3)就地理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国家级保护地生态系统效益空间分布体现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增高,大体呈现高、中、低3个层次。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从研究范围上做了扩展,构建 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计量数据库,估算了全国31个省市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价值。
关键词: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 2021) 02-0013-06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National NatureConservation Land System in ChinaQI Huangxiong ' , CAO Shengli 1 , RONG Hao ' , WANG Yao 2, MO Rucong ' , XU Juan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 Wuyi University , Jiangmen 529020, China ;2.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China's natural conservation land system is rich ,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s high ,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for it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equivalent table of Costanza and others , the ecosystem value ofnatural conservation land is estimated and evalu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 ( 1)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in China's national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 is about 134.12 hundred billion yuan. In terms of protected ecosystem , nature reserves provide the highest value of total services , accounting for 64.06% of the total value. (2) In terms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 all types of protected are as are entertaining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benefits in China's national protectedarea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nd generally presents three levels : high, medium and low.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 this paper expands the research scope , constructs the ecological value measurement database of nature re serves, and estimates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ional nature conservation sites in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Key words : China nature conservation land ; ecosystem ; service value0引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 地共有3 526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申报指南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状况呈现出“整体恶化、局部改善”与“边治理边破坏”的总体格局,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对此,国务院极为重视,在2006年1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列为全国62个优先主题之一,并明确提出了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的任务。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升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恢复与建设,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重点项目。
本项目旨在针对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对我国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科学信息的需求,建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估与决策支持滚动运行系统,分析国家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发生与演化的驱动机制,客观评价重点脆弱生态恢复区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提炼有效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模拟未来变化情景,为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优化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请指南》。
现将本项目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10月—2010年10月。
课题1: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总体框架、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在完成项目总体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制订相关技术流程和标准规范;在完成项目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完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
一、研究内容(1)设计完成项目总体框架,编写实施方案和总体设计书(2)针对全国和生态脆弱恢复典型区尺度,研究并建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其中,生态综合监测指标包括:遥感监测指标、台站长期观测指标、地面调查指标;生态综合评估指标包括: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评价指标、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价指标等。
研究并建立生态补偿核定指标体系。
(3)在收集和分析国际、国家和行业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全国和生态脆弱恢复典型区尺度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研究并制定数据标准规范。
(4)在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已有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制订技术流程规范。
(5)在完成项目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完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报告》专著,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状况咨询报告》。
(6)负责对第1至第5课题全部技术设计的审定,数据源及数据分析中间成果的测定与评价,各类监测与评估模型的测试和评价,以及运行系统的测试和评价。
二、考核指标(1)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2)生态补偿核定指标体系(3)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数据标准规范(4)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流程规范(5)《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报告》(6)《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状况咨询报告》三、国拨课题经费330万元四、申报要求1.课题主持申报单位主持承担过联合国MA计划相关任务,熟悉MA 计划整体框架,具备代表中国牵头参加MA后续计划的能力;2.参加申报单位是国家生态系统管理部门下属科研事业单位,具备本项目完成的主运行系统的后续运行能力。
课题2: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运行平台以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30年以来全国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库,综合集成项目研究成果,研制数据-模型-软件一体化的生态参数遥感反演子系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子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子系统,开发数据/成果库管理与信息发布子系统,集成形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运行平台。
一、研究内容(1)配合课题1,研究并制订数据标准规范以及与本课题相关的技术流程规范,完成成果汇总;(2)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估数据库/元数据库的建设与集成建设全国尺度的基础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背景数据库;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灾害监测数据库;生态地面监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
集成课题3与课题4的遥感图像数据、遥感解译和反演数据,建成对地观测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国的70年代MSS图像、2005年TM 图像,以及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数据;1988年以来每天的NOAA/AVHRR 1KM图像,以及遥感生态参数NDVI、LAI、NPP、NEP、ET、气溶胶、波文比等。
集成课题4的水土流失数据、陆地水文过程数据、生态系统承载力数据,建成专题数据库。
集成课题5脆弱生态恢复区青海三江源区、江西鄱阳湖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内蒙农牧交错带等典型区生态监测与评估综合数据库。
集成课题6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划、生态补偿等数据,建成生态补偿数据库。
集成课题1、3、4、5、6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本课题的数据插值、尺度转换、数据融合等,建成数据仓库/成果库。
配合课题3、4进行相关数据、模型、子系统和成果信息的集成,配合课题5、6进行相关数据和成果信息集成。
汇总课题1、3、4、5、6的野外照片、录像、政策法规、文献等,建成资料库。
完成所有数据库子的元数据库建设。
(3)生态参数遥感反演子系统开发与课题4结合,开发中国陆地生态参数遥感反演子系统。
课题4提供NDVI、LAI、生态模型CEVSA、GLO-PEM(反演NPP、NEP)、水热平衡模型、气溶胶、陆面温度等算法及其软件控件/模块,以及有关参数选择的知识。
本课题开发由模型输入参数预处理、图像预处理(去云)、NDVI 计算、LAI计算、NPP与NEP计算、ET与波文比计算、气溶胶计算、陆面温度计算等模块构成,并具有参数智能选择、适合一般专业人员操作的中国陆地生态参数遥感反演子系统。
(4)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子系统开发与课题3结合,开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子系统。
课题3提供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等模型的算法及其软件控件/模块,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技术流程。
本课题开发由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生态系统空间分布HLZ等分析模块,制图功能模块,森地、草地、农田、湿地、荒漠等空间分布与变化分析功能模块,以及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变化驱动力模块构成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子系统。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子系统开发与课题4结合,开发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子系统。
课题4提供生态系统支持、调节、供给功能分析模型算法及其软件控件/模块,提供分析技术流程。
本课题开发由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支持、供给、调节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模块,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支持、供给、调节功能时空变化分析模块,荒漠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支持与调节功能时空变化分析模块,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模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功能模块。
(6)数据/成果库管理与信息发布子系统开发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使数据库具有更新能力,并使各数据层相应数据库之间有监视、翻译、转换与更新连接功能。
开发成果库管理系统,具有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开发网上信息发布系统。
(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集成与试运行完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集成、调试,技术手册、用户手册编写,用户培训,系统试运行。
二、考核指标(1)数据库实体,数据量大于5T;(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试运行一年;(3)具备WEBGIS功能的信息发布网站,2000人以上并发访问。
三、国拨课题经费450万元四、申报要求1.课题主持申报单位主持承担过国家级3S应用系统研发任务,具备国家级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主系统开发与集成能力,已经拥有上列数据基础和遥感/地面观测能力;2.参加申报单位是国家生态系统管理部门下属科研事业单位,具备本项目完成的主运行系统的试运行及后续运行能力。
课题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以4到5期全国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辅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内部宏观结构的遥感自动识别分析,结合观测、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生产力提高的背景下,30年来全国生态系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的宏观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变化。
一、研究内容(1)配合课题1,研究并制订与本课题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流程规范,配合课题2进行相关数据、模型和子系统的集成;(2)收集、处理70年代覆盖全国的MSS图像,并进行全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遥感解译;(3)以90、95、2000、2005四期全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进行修编;(4)开展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内部宏观结构的遥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5)在70、90、95、2000、2005五期全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遥感监测结果、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历史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运用景观生态模型(生态系统空间分布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等模型)、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空间统计功能,分析全国生态系统与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宏观结构及其变化,以及我国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变化,分析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并模拟其未来变化情景。
二、考核指标(1)覆盖全国的70年代MSS夏季云量少于10%的图像,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数据,精度达到技术规定;(2)生态系统空间分布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等模型的算法及其软件控件/模块,可以集成到课题2的运行平台;(3)中国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驱动力模型,及软件模块,可以集成到课题2的运行平台;(4)70、90、95、2000、2005年全国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图,及其动态变化图;(5)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内部宏观结构遥感监测算法,及软件模块。
提交相应的空间分布图。
三、国拨课题经费540万元四、申报要求1.课题主持申报单位具备国家尺度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时间序列数据库群,并具备上列遥感监测能力;2.参加申报单位具备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时间序列数据库群局部更新和时空数据分析能力;具备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遥感监测能力。
课题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过程在开展1988年以来连续的遥感反演生态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其它观测、调查、统计及遥感解译土地利用/覆盖等资料,分析评价20/30年来全国生态系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各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变化,给出定量的时空序列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