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
动物行为学教学大纲

动物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动物行为学1.2 课程性质:必修课1.3 课程学分:3学分1.4 课程时间安排:每周三节课,共36周1.5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教学目标2.1 理论目标- 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掌握不同类型动物的典型行为特征- 理解动物行为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2.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描述动物行为- 具备独立开展动物行为研究的能力- 提高动物保护意识,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三、教学内容3.1 动物行为学概论-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动物行为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动物行为的基本机制- 感觉与感知- 运动与行为选择- 学习与记忆3.3 动物社会行为- 动物社会结构与组织- 动物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群体生活中的行为现象3.4 动物生态行为- 生境选择和领域占有- 迁徙和迁徙导航- 繁殖行为和照顾后代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讲授教学:通过教师讲解、PPT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动讨论,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4.2 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观察和实践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实验课程:设计动物行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五、教学评估5.1 学生考核- 平时表现: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 实验报告:占总成绩20%5.2 教师评估-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成绩、课堂表现等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态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大纲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动物行为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传承人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保护精神。
祝各位学子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茁壮成长。
《动物行为的研究》 讲义

《动物行为的研究》讲义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从微小的昆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物。
对于动物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世界,还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动物行为的定义与分类动物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动物在其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反应和活动。
这些行为可以分为先天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的舞蹈语言、鸟类的迁徙等。
这类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比如,小狗通过训练学会坐下、握手等动作。
这种行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记录其行为的发生时间、频率、强度等数据。
例如,观察猴子在群体中的社交行为,或者观察候鸟在栖息地的觅食行为。
实验法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控制某些变量,来研究动物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和行为变化。
比如,通过设置不同的障碍物,观察老鼠在迷宫中的寻路行为。
此外,还有比较研究法,即对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行为的演化和适应性。
三、动物行为的动机与目的动物的行为通常都有其特定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觅食行为的目的是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繁殖行为是为了延续物种;防御行为则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动物的动机往往受到内在的生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饥饿会驱使动物去寻找食物,而季节的变化可能会触发动物的繁殖行为。
四、动物的社交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复杂的社交行为。
比如,蚂蚁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和分工合作;大象群体中有明确的等级制度;猴子之间会通过各种姿势和声音传达信息。
社交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生境选择和领域生态学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往往保留着一定的灵活 性。
迁徙鸟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分布区常常选 择不同的生境,有些个体在不同年份所选择 的生境也不相同。许多动物表现为似乎在哪 里出生就对哪里的生境更加偏好,尽管可能 存在更为适宜的生境。 对于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生境中的动物来 说,对生境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动物的学习过 程,而不是主要取决于动物的遗传性。比如 人类在森林边倾倒生活垃圾,可以引来森林 动物(黑熊、狐狸等)长久逗留或居住,因 为它们认识到那里食物容易获得。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三)遗传因素和后天获得性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关在同一个鸟舍 中,鸟舍内放置栎树枝和松树枝,观察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 栖在松树枝上,而蓝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 这两种山雀在自然条件下对生境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
领域行为在生物学的意义: 1)减少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冲突,即攻击行为的发生
2)当资源有限时,能够保证占有者有足够的食物等
3) 在繁殖季节,可以避免其他同种个体的干扰,有 利于求偶交配育幼等 4)熟悉该地区有利于回避敌害,有利于寻找食物
领域形成和作用:
• 动物建立领域通常是为了排斥同种其 他个体利用领域内的资源,因为同种 个体之间往往对资源有共同的需求。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对生境选择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随着种群密度的不同,
动物对它们所偏爱和不太偏爱的生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在种群密度
低时,动物一般只占有那些最适宜的生境,但在种群密度高峰年份, 所有的生境几乎都会被占有。
一般说来,如果动物所选择的生境都是比较适宜的,那么相对说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
它关注动物的行动,包括寻找食物、繁殖、社交和逃避捕食者等方面。
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和进化,并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所启发。
一、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和历史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和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原则和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动机、学习、进化和遗传等方面。
动物行为学起源于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形成现代动物行为学。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科纳德·罗伦兹和尼科拉斯·提因伯根等人的工作。
他们通过对鸭子、鸽子和蜜蜂等动物的观察,明确了动物行为与进化和适应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因行为和外因行为。
内因行为是指由动物自身的生理机制驱动,例如睡眠、觅食和交配等。
外因行为是指受到外界刺激驱动的行为,例如逃避捕食者、觅食以及寻找栖息地等。
此外,动物行为还可以根据动物行为的目的、表现形式和适应性来进行分类。
根据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求偶行为、求偶闹剧、防卫行为等;根据表现形式来分类,可以分为运动行为、觅食行为、休息行为等;根据适应性来分类,可以分为适应行为和非适应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观察、实验室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实地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室研究则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和重复观察,来研究其行为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模型建立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它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来模拟和预测动物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动物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动物行为学的应用动物行为学对于生态学、环境保护和人类行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物的行为-八年级生物上册精选课件(京改版)

八年级 上册
第九章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
主要动物 小 金 花 鼠
麋 鹿
大 金 花 鼠
猫 头 鹰
记录片《小巨人》
主要动物
几种常见的动物行为
一、摄食行为 二、领域行为 三、攻击行为 四、防御行为 五、节律行为 六、繁殖行为 七、社群行为
一、摄食行为
摄食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无论是简单 的单细胞动物还是复杂的哺乳动物都具有 摄食行为。
求偶 交配 产卵 筑巢 育雏
是否属于繁殖行为?
七、社群行为
同种动物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的有关行为。
群居动物的通信方式
视觉通信
听觉通信
化学通信
动物行为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动物依靠这些行为 ,更好 的适应环境,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得以生存 和繁衍。
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先天行为
先天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 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二、领域行为
领域是动物独占并加以保卫的区域, 不允许其他个体侵入。领域能够为领域主 人(个体、家庭或群体)提供足够的生活 资源,动物可以在领域内不受干扰的进行 取食,繁殖和哺育后代等活动。
三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 战斗。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 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攻 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 (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
是否属于攻击行为?
四、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指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 伤害的行为。
图片中有哪些行为?
五、节律行为
节律行为是指动物的活动因适应自然 因素的变动而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变动。
影片中还有哪些行为是节律行为?
动物的领域行为

ShenLong
3.1.3 永久性领域——狐狸
ShenLong
3.2 领域的类型
按领域的所有权:
个体领域:即单纯的采食领域和某些繁殖领域由一
个个体占有和保卫。
配偶领域:是指繁殖领域有一对配偶及其后代占有
7.5 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如罗非鱼、草莓箭
毒蛙等。
ShenLong
7.5.1 威胁
克氏原鳌虾举起它们的大螯不停地摆动; 鸥在威吓时所摆出的姿势是头向下喙对准攻击 对象,而翅则稍稍离开身体,当表示认输和屈服 时则是将口闭上, 喙指向天空;灵长动物在进 行威吓时通常是张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利齿( 龇牙咧嘴) 并配合狰狞的面部表情等等。
只蝶会在空中进行格斗并发出一种类似玩具枪发出的
声音,直到其中一只蝶败退为止。
ShenLong
7、领域的标记行为
7.3 领域的气味标记
嗅觉发达的哺乳动物通过具有特殊气味的 分泌物来标志它们领域的边界。哺乳动物经常 用含有气味的物质标记领域,这些物质包括尿 、粪便、唾液和由特定腺体所分泌的物质,把 这些物质涂撒在比较暴露的地方(如树干、石 头、草丛上)。
ShenLong
7.2 领域的声音标记——扁颈蝶
少数蝴蝶也能在战斗中使用声音, 例如南美洲
扁颈蝶的雄蝶喜欢在大石头或树干上占有一块领域,
并在那里向雌蝶进行求偶炫耀。它用两翅摆出一种特 定的姿态, 但如果有另一只雄蝶出现, 它就会拍翅飞
起并利用翅上的微结构发出一种响亮的声音, 于是两
紫冠细尾鹩莺
ShenLong
purple-crowned fairy-wrens
动物的行为适应和环境选择

动物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如动物通过适应环境 来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因
动物的行为而发生变化
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如动物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 用会导致双方共同进化,形
成相互适应的关系
协同进化
动物行为与环境 的相互影响
动物适应环境的 方式
环境选择对动物 行为的影响
协同进化的例子: 蜜蜂与花朵、鸟 类与果实
THANK YOU
汇报人:XX
动物的行为适应和 环境选择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动 动 动 式动 系动
物物物
物物
行行对
对行
为为环
环为
适适境
境与
应应的
的环
的的适
适境
种特应
应的
类点性
方关
1
动物行为适应的种类
防御行为
保护色:动物通过改变颜色、图案 或形状来隐藏自己,避免被天敌发 现。
警戒色:动物通过鲜艳的颜色或图 案警告天敌,表明自己不好吃或有 毒。
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不同动物有不 同的行为适应方式
动物行为适应的特点:多样 性
原因: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和生存需求
例子:鸟类的迁徙、鱼类的 洄游、哺乳动物的冬眠等
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陆地环境
动物对陆地环 境的适应性: 如沙漠中的骆 驼,适应高温
和干旱环境
动物对陆地环 境的适应性: 如北极熊,适 应寒冷和冰雪
动物通过改变繁 殖方式来适应环 境,如鱼类的产 卵、哺乳动物的 哺乳等。
行为适应
动物通过改变行 为来适应环境, 如迁徙、冬眠等
动物通过改变生 理特征来适应环 境,如变色、伪 装等
动物的领域行为

动物的领域和领域行为杨万坤8 11应用生物教育A班摘要:领域是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而动物占有和保卫领域的行为就叫做领域行为。
动物在其领域内进行捕食、求偶、生殖、防御等多种行为,研究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助于研究动物的行为学,了解动物的活动规律,动物的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领域、领域行为、领域标记引言:关于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年的亚里斯多德对鸟类领域的描述,直到20世纪以来,人们对领域的类型、功能、领域行为、行为机制等进行研究,领域的研究逐渐地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分析,就其大小形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领域面积的测定方法。
我国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较为薄弱,如对鸟类领域行为的描述,以及少数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动物的领域及领域行为加以介绍。
正文:领域 (terjtory) 一词曾有过各种解释,如“领域是受动物所保卫的一个区域”“领域是不允许竞争对手闯入的一块禁地”和等。
领域是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不允许其他个体侵入,而在这个空间内占有所需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有些生态学家对领域的解释则不那么严格,认为只要动物之间(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所间隔的距离大于它们在随机占有适宜生境时所间隔的距离,就可以认为是占有领域。
动物行为学上把动物有选择地占据,保卫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同类其它个体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领域现象在各类动物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有脊椎动物中是最普遍的,包括硬骨鱼、蛙类、蝾螈、蜥蜴、鳄鱼、鱼类和哺乳动物,其中,鸟类的领域行为最发达,分布也最普遍;在啮齿动物和猿猴中,群体领域比较常见。
很多无脊椎动物也有领域,比如昆虫中的蜻蜓等膜翅目昆虫、蝇类和蝶类、甲壳动物中的招潮蟹、端足类,软体动物中的笠欠、石鳖和章鱼,以及帚虫等。
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集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生境的不同偏爱有时表现在种内,同一物种的不 同族群有时会表现出对不同生境的偏好。 动物的早期生活经验对生境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 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都有发现。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也可以通过学习和社会文化继承而有所 改变。 例如:槲鸫,在德国最初只栖息在针叶林内,到1925年人 们发现这种鸟已经开始出现在农垦区的小片阔叶林中并能 在那里营巢生殖,后来又发现它们在城市公园中繁殖了起 来,与此同时,槲鸫种群的分布区迅速扩大,数量也增加 的很快,显然,这种变化是通过学习和子代对亲代的文化 继承而引起的。
• 栖息地的选择必须满足动物的生活需要。
• 通过对蜜蜂选择栖息地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三个选择标准:
•
⑴能够避免不良气候的干扰;
•
⑵地点的大小能容纳群体中所有的个体;
•
⑶与旧巢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以避免食物竞争。
• 二、栖息地选择的适应意义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常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迁徙性鸟类 在冬季和夏季所选择的栖息地往往不同,有些个体在不同 的年份所选择的栖息地也不相同。这种灵活性在多大程度 上是由栖息地选择和种间竞争所决定的,目前还不十分清 楚。
在实验中如果把两个相互竞争物种中的一个移 走,那么就可能对竞争的排除作用提供直接的证据。 例如:研究小哺乳动物。
田间试验表明,平鼠和鹿鼠常因田鼠的存在而无 法进入草原,但如果在一个人工围场内把田鼠移走, 平鼠和鹿鼠就会自然迁入,同样田鼠也会因为平鼠 的存在而不能进入森林。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三、遗传因素和后天获得性:
•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 关在同一个鸟舍中,鸟舍内放置栎树枝和松树枝,观 察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栖在松树枝上,而蓝 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这两 种山雀在自然条件下对生境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往往保留着一定的灵活性。
迁体在不同年份所选择的生境也不相同。
许多动物表现为似乎在哪里出生就对哪里的生境更 加偏好,尽管可能存在更为适宜的生境。 • 对于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生境中的动物来说,对生境 •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动物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主要取 •决于动物的遗传性。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 种间竞争:
• 与其他物种在竞争关系也会影响一个物种的生境分布。 •间接证据:如果两个近缘种有一部分分布区相互重叠,那么通常会 发现在重叠分布区内两个物种对生境的选择会存在一定差异;而在 非重叠区内,这种差异往往不存在。
(1977)在一个湖泊中调查三种鱼的生境利用,首先调查了这些不同 大小食物在湖泊里的分布,然后计算这三种鱼为食物而进行竞争 的激烈程度,并根据物种集聚原理预测,黑鲈和蓝鳃太阳鱼可以 共存,而绿鳃太阳鱼则不能与其生存,因为它所吃食物的大小介 于前两种与之间,因此和每种鱼都存在食物竞争。
• 什么是生境选择
• 生境选择是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
•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具有多方面的效果. • 动物选择什么样的生境来栖息, 其表现型相应产生 定向的适应性改造; • 同一种动物对生境的不同选择可引起它们基因频 率的地方差异; • 不同动物对生境的不同选择可增加种间的遗传差 异.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 生境选择的适应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适应性特征也必须是能 够遗传的。生境选择也和任何其他表现型特征一样, 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后代不仅可以从亲代那 里继承对某种生境的偏爱,而且还可以继承一种倾向 性,即倾向于选择它们早期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栖息 地。
研究实例:桦尺蠖
桦尺蛾在工业污染地区曾出现过一些黑色突变体,后来这种黑色蛾子的数量就越 来越多,直到占了种群的绝对优势,而非突变体的灰色蛾则只能在非污染地区才 能看到。如果把这两种类型的蛾子同时放在鸟舍中不同颜色的背景中,那么,食 虫鸟就会更多地捕食那些体色与背景色差异较大的蛾子。
• 栖息地的选择与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等关系密不可分。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可通过学习和行为继承而有所改变,这种改 变反过来会影响动物的分布。
• 栖息地的选择标准及适应意义
一、栖息地的选择标准 动物所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栖息场
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动物必须离开原来的栖息场所 去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场所。 幼年动物长大后必须离开出生地,避免同双亲竞争。一个栖 息场所可能非常适宜于觅食,但不一定适合于繁殖。 栖息地是指物理和生物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光线、湿度、 筑巢地点等,所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适宜于动物居住的某 一特殊场所。 它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各种动物按照自己喜 爱的环境条件来选择栖息地。
一、 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
• 种内竞争对生境选择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随着种群密度的 不同,动物对它们所偏爱和不太偏爱的生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同。 在种群密度低时,动物一般只占有那些最适宜的生境,但在种群 密度高峰年份,所有的生境几乎都会被占有。
• 一般说来,如果动物所选择的生境都是比较适宜的,那么相 对说来,在适宜程度更高的生境内,种群的密度也就更高。
• 动物所选择的栖息地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 繁殖。
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
生境选择
动物的生境选择差异不仅可以表现在空间上, 而且也可以表现在时间上。有些领域重叠,食性 也可能相似的动物,它们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活动, 彼此也可以避免干扰和竞争。
第一节 动物的生境选择
• 什么是生境选择 • 对生境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 • 生境选择的适应意义 • 栖息地的选择标准及适应意义 • 迁移 • 定向和导航
栖息地选择
• 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属哪一种行为类型的问题,人们还没有统一 的看法。
• 有人认为,栖息地的选择,至少在鸟类来说,可能是一种印记性 行为,属学习行为范畴。
• 另一些人则认为,栖息地的选择基本上受遗传性所决定,属本能 行为。
• 实验表明,栖息地的选择虽受印记的影响,但先天性的对某种栖 息地的喜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