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翻译与翻译对等

合集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一、引言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

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1.音译。

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

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

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

”。

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

“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

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

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

“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

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视角转换翻译对等思维方式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中,随着国内外的密切交流,国外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出现了汉语热。

而翻译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是一项基于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而进行人类跨语言文化的转换、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曹青(1995)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将储存于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而视角转换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翻译的重要手段,是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翻译对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综述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

前人时贤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方法下就此问题展开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和翻译对等的理论。

邵卫平在《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描述、分析九大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抽象与具体、顺向与逆向、替代与重复、省略、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并给予相关的例证与翻译策略。

张勤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等值翻译》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正反转换、句式转换、主体转换和词义的褒贬等翻译技巧和方法。

连淑能(1993)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式、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综述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综述

常升起”里面定冠词的汉语对应为零。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词组 这一级上,才能构成对等。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文本的语法 范畴与原语文本的语法范畴在各自语言中都占有相应的位置。 由于词性、人称、时态等语法范畴是通过它们在语言中的相互关 系来确定的,因此形式对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卡特福德认为,要达到翻译对等,就必须使译语文本与原语 文本共有某些场合,且共有的场合越多,译文质量越高。所谓共 有场合,即指译语文本和原语文本可以在某些场合中起到相同 的作用。如果语言单位在特定的场合中可以互换,那么它们就 能成为翻译对等形式。在翻译中,译者要选择的不是具有相同 意义的对等形式,而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场合特征的对等形式。
3 结语 虽然卡特论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他的一些观点,如他对翻译对 等、转换、可译性的看法,为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对 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rint. [2]包振南. 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 《翻译的语言 学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3): 68. [3]胡兴文,巫阿苗,束学军.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探索[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5 6): 145. [4]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37-140. 作者简介: 孙晓曈(1992~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 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条线就是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胡兴文,等 2011:145)。语言 学派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崛起于 20 世纪中期,并于 20 世纪后半叶 得到全面确立和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语言学派的学者试 图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展开 对翻译的研究,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约翰•卡特福 德(John Catford)便是这些学者中的突出代表。本文将结合普通 语言学理论观点,梳理卡特福德的主要翻译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
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
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
四、翻译界对பைடு நூலகம்等理论的争论
自从1953年里乌(E. 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
念后,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争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
翻译理论,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 :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霍姆斯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本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只有“对应”(correspondence)或“匹配
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
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第二阶段
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
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
用。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Word equivalence:
If we just consider it in terms of words, we can divide it into the following kinds. A. Complete equivalence: It refers to the case in which two words or phras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exactly the same meaning. For examples: 1.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2
长春工程学院教案用纸
carry: 搬,运,提,拎,挑,担,抬,背,扛, 搂, 抱, 端,举, 夹,捧 D. Equivalents interwoven with one another(交叉对等 交叉对等): 交叉对等 A certain word may be trea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various context or collocations. ( 交互对等) For examples: 说 讲 谈 说 say: 讲 speak: 说 talk: 说 tell: 讲 谈 谈 讲 谈 诉 诉 诉 诉 They have different collocations: tell a story; tell me the truth; speak /talk in class; speak the language/English/Chinese talk about the news; talk to sb. talk with sb. say something; say that….(clause) E. Words without equivalents: (缺乏对等 不对等 缺乏对等, 对等) 缺乏对等 In this case, an explanation is given instead of an equivalent. For examples: teenager: 13 至 19 岁的青少年 prey: 被食的动物(指为其它动物捕食的,如野兔、山羊) predator 猎食动物(靠捕食其它动物为生的,如:虎、狼) scavenger 食尸动物(指自己不杀生,专吃别的动物杀死的 动物,如秃鹫) clock-watcher: 老是看钟等下班的人 couch-potato: 整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 (目不识)丁: (not know one’s ) ABC 丁 干妈:nominally adopted mother; godmother 缘分:fate or chance that brings people together
II. Form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form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 A. The same word construction with the same meaning.(用词结构相 同,意思相同) For examples: Emergency Room girl friend woman doctor children workers teachers’ reading room dining-hall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亚历山大.福来发现了青霉素。 (词类、语法作用、词序均相同。) B. The same figure of speech with the same meaning: (比喻相同,意 思相同) For examples: snow-white, golden time, as busy as a bee
1
长春工程学院教案用纸
2.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机语言学) 3.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4. tuberculosis (肺结核) 5. helicopter (直升飞机) 6. minibus (小公共汽车) 7. marriage (结婚) 8. laser= 激光 9. as busy as a bee (忙如蜜蜂) 10. It’s no use talking to him, for your word will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跟他讲没有用,他总是一耳进,一耳出。 ) B. Partial equivalence: (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 Two word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many meanings, in which only one or some of the meanings have the equivalents. (两个词在其所在的 语言中各有许多不同含义,其中只有一个或数个词义对等。) 在下面例 子中英语“pull”和汉语的 “拉”是对等的。 For examples: 拉门 pull the door 拉断 pull apart 拉开抽屉 pull open the drawer 拉开开关 pull switch 他拉了拉我的袖子。 He pulled my sleeve. (但是在下面例子中英语“pull”和汉语的“拉”是不对等的。 ) For examples: pull a tooth 拔牙 pull in (车)进站 pull around 恢复健康 pull together 齐心协力 pull off a plan 努力实现计划 拉拉手 shake hand 拉拉队 cheering squad 拉肚子 diarrhea 拉选票 canvass 拉倒 forget about it C. 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多元对等 多元对等) 多元对等 a. 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of the same meanings: (一个词有 多个对等的同义词) For examples: wife: 妻子,爱人,夫人,老婆,老伴,媳妇,内人 potato: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 人: human being, man, people, person die: 死了,走了; 没了; 去了; 完蛋了,驾崩了; 圆祭了; 仙逝;归天; 命赴黄泉 b. 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of different meanings: (一个词有 多个不同意义词) For examples: cousin: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president: 总统,总裁,主席, 董事长,议长,会长,社长,校长
长春工程学院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教 法 提 示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and Equivalence
I. Teaching Contents:
a. Word equivalence b. Form equivalence c. Dynamic equivalence d. Meaning equivalence e. Style equivalence II.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equivalence. III. Teaching Focus: The importance of equivalence IV.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centered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 V. 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dia aided. V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Comments on the assignment given to students in last period. Step 2 Group discussion about equivalence. 1. What is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bout equivalence. (不同语言用来表达同一事物的词 叫对等词.) 2. How many kinds of equivalence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kinds of equivalence:
3
பைடு நூலகம்
长春工程学院教案用纸
stand by with folded arms spend money like water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 C. The same form, but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形式相同,意思不 形式相同, 同) Because the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different, in many cases, the forms look similar; however, they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由于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形式相同,意思有 出入,甚至完全不同。 ) For examples: compact disc 激光唱片 (而不能译为:密纹唱片,压缩唱片(意 思错了) ) physical parents 亲生父母 (而不能译为:生物父母(费解) )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而不能译为:白夜)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而不能译为:一块蛋糕) a green hand: 生手, 新手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Dutch auction (courage, bargain), (降价或拍卖,{酒后之勇,不公平 的交易}) 红茶: (A: red tea; B: black tea) 要注意策略: (A: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y; B: Be diplomatic)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A; 你不能太小心; B:你应该特别小心。 ) (形式对等在多数情况下只照顾了形式,牺牲了意思,是不可取的。 ) III. Dynamic Equivalence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灵活对等或功能 灵活对等或功能 对等) 对等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s in the two languages, also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s, religions, history, etc. sometimes, if you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you can’t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On the contrary, you may express it in a dim language, or distort the original meaning. What’s even worse, you may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puzzled. In this case, in order to convey the real meaning, you have to focus on the meaning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original text rather than on the formal equivalence. This is what Nida advocates in his theory “Functional Equivalent”. And it is also advocated by the famous linguistist Peter Newmark in his boo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They both insist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dynamically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ranslation and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theory, you may read more of their works. You may find them in the following boo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