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合集下载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 中的对等问题 吾爱吾爱如管弦 ,
其声 悠扬 而玲珑 .
7 1
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语言形 式, 包括用词 、句子结构 、比喻手段等 ,另外还要尽
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同时要求语
言 流畅易 懂 。 2 适度与 “ ” . 美 。形式 对 等实 现 的是 原 文 和译 文
这是苏 格 兰诗人 R br B ms 歌 民谣 A R d oe u 诗 t e R dR s 中的第一节 ,语言朴实 ,节奏轻快 ,如乡间 e oe 小唱,清 新 自然 ,但译 文却 用 了 ”吾 爱 ” ” 韵 晓 、
风 ” ” 如 管弦 ” ” 而玲 珑 ” 这 些 文 绉 绉 的 词 ,读 来 、 、 总有 不伦 不 类 之 感 。也 许 译 者 是 为 了追 求 尾 韵 的 对 称 ,但这种 追 求却无 端损 坏 了全 诗 的风格 和意境 ; 同 时 ,上述用 词在 意 义上 也 发 挥 过 分 ,明显 失 度 ,如 ” 韵晓 风 ” ” 而玲 珑 ” 完 全 是 译 者 的 主 观 想象 和 随 意 、 打造 。从整 体上 看 ,诗 歌不 拘泥 于形式 对等 ,关 键在 于在不 曲解 原 文 内容 的前提 下 ,实现形 式对 等 。 由上 述 内容 可看 出 ,过于拘 谨 的机械 对等可 能造 成翻 译 失 效 ,追 求 形 式 对 等 ,要 在 限 度 内 实 现 内容 和 形 式 的

1 式 对 等 的 概 述 。形 式 对 等 (oma euv— .形 fr l q i a
翻译标准的提法多种多样 。清末翻译家严 复在 《 天 演论》 “ :译例言” 中提出,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 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标准 ,虽然几十年来有争议 ,仍

浅析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浅析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文 和 原 文 在 内容 和 风 格 上 保 持 一 致
450 ) 30 0
关键 词 : 译 翻

语 域 对等
语 场 语 式
语 旨
前 言 “ e i e” 是 十 九 世 纪 早 期 的 一 个 音 乐 术 语 . 为 “ R gt 原 sr 意 音 区” 指音 调 的范 围 , 被 语 音 学 采 用 , 来 描 述 言 语 中潜 在 的 , 后 用 音 高 范 围或 各 种 音 质 。 了 二 十世 纪 五 十 年 代 , 体 学 和 社 会 到 文 语 言学 开 始 把 它 译 为 “ 域 ” 指 随场 景 而 变 化 的语 言 变 体 , 语 , 即 人所 共 有 的 根 据 场 景 选择 恰 当 的 语 音 、 汇 、 法 等 言 语 特 征 词 语 的交 际能 力 。 在 六 十 年代 ,韩 礼 德 提 出 了 广 为 接 受 的 语 域 概 念 : 言 随其 功 能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 其 场合 的 不 同 而不 同 , 语 随 这 种 根 据 语 言 的 使 用 而产 生 的变 体 就 是 语 域 ( a ia , 9 4 。 H ld y l 6 ) l 除 了强 调 语 言 对 场 景 的 依 赖 性 从 而 产 生 语 言 变 体 即语 域 外 , 韩 礼 德 还提 出 了决 定 语 域 的 三个 变 量 : 场 、 式 、 旨 。 语 语 语 语 场 是 指 言 语 题 材 . 言语 交 流 的 内容 范 围 , 科 学 、 即 如 艺 术、 体育 、 游等 。 为语 言 的使 用 范 围 不 同 . 形 式 也 会 随 之 旅 因 其 变 化 , 要 表 现 为 感 情 色 彩 、 业 术 语 的 运 用 和 选 择 等 , 进 主 专 并 而 影 响 到语 言功 能 。 语式 指 语 言 交 际 的渠 道 和 媒 介 。语 式 的 差 异 主 要 在 于 口 语体 和书面语体 及正式语 体和非 正式语 体 的区别 ( 瑞德 , 侯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
“词汇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在意义、语义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保持对等或相似。

这个原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目标读者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为了实现词汇对等,翻译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意义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尽可能接近,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 语义范围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语义范围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匹配,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翻译。

3. 感情色彩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在感情色彩上与源语言中的词汇相一致,以传达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4. 文化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误解。

5. 惯用表达对等: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与源语
言惯用表达方式相似的词汇,以保持翻译的自然和流畅。

翻译中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简析

翻译中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简析

翻译中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简析作者:王丽梅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4期[摘要] 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对等问题。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也要尽量“求同存异”,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进而做到相对意义上的对等,实现翻译中对等原则和实际文化中的不对等性的契合。

[关键词] 对等原则不对等契合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通过翻译获得相同的信息,进而实现沟通、交流。

翻译是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力求使目的语的读者理解、领会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要充分考虑翻译中的对等原则,或者对等值,即英語中所谓的“equivalence”。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定的不对称情况。

如何处理好翻译中的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契合,是任何翻译工作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对等翻译原则与对等翻译的可能性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包括概念、形式及功能上的对等,是我们进行英汉互译所追求的一种目标。

不少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如Popovi定义了翻译的对等,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1)语言学的对等,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篇在语言学方面有着同质性(homogeneity),比如,逐字翻译。

(2)聚合体的对等,聚合表现轴的成分的对等,比如,语法成分,Popovi把这看作比词汇对等更高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

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始终坚持从文化角度去思维,准确把握不同语言的语用功能意义,结合语境“对症下药”,将语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忠实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商务英语中就必须做到翻译对等,准确的找到一个在两种语言下的平衡点或者是一个切入点。

要想找到这个切入点就必须做到对不同文化的充分了解。

下面从几个文化认识的差异中加以了解。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

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

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与此相反。

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

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国家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问候。

对正在进行或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地直译。

另外,中国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为“令郎”;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

对待谦虚,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

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误解,以至于还会闹出笑话来。

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女士会见外国朋友,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

老外一见到她,立刻拍马屁道:“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译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

翻译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话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

”女士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

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把赞扬看成是对他们的鼓励、认可、赞同,只不过表达对这种赞扬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

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对语言进行调整,甚至于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即使意思有很大改变也在所不惜。

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首先是习俗和信仰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像“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有一款Zephyr(西风)牌汽车了。

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其次是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非常丰富。

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 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lie无害的谎言等;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

如in the green wood (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 green hand(生手)。

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差异。

如我国有“肠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等。

对年长者,我们称呼时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寿星”、“老先生” 等。

这类称呼中的“老” 字,其语用功能主要是体现对长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

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着“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不中用了” ,所以“old” 是忌用词,要用elderly或senior来代替。

“死” 字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是避讳语,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

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 ;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

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从死者的社会地位到年龄、性别,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生者对死者的态度等无一不体现在所使用的委婉词语中。

英语中的to go west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to be asleep in theArms of God 等习语均出自圣经。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加以审判。

上述关于“死”的英语习语,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信仰观念。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常用lover一词,每每至此外国人都颇为惊讶。

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之意。

外国人不理解,怎么一向在这类问题上保守谨慎的中国人会公开声明自己另有隐情呢?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应该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ia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匆。

“帆船”牌地毯,是我国的出口产品之一,译成Junk,在英美市场无人问津,后改译成Junco市场才有积极反应。

因为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假货、旧货、废货”的意思,如junk bond(垃圾债券)、junkie(废旧品商人)、junk market(旧货市场)等。

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

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汉英民族因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

自然条件各异.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会在种类、数量、与人类的疏密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也必然各异,而此种物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美国翻译理论家人奈达Eugene A. Nada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