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

合集下载

对等译法

对等译法
The boy is appreciated by all his teachers for his carefulness in his homework. 这个男孩因为功课得仔细认真而受到所有老师的赞赏。
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表露出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必须通过上下文来发掘出句中 词语的感情色彩,忠实的翻译出来。
比喻意义,比喻形式,感情色彩
二、具体译法
具体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 词、词组、成语或句子用具体或者是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 成语或句子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 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一样的效果。
具体翻译既包括抽象名词在语义上的具体化手法,也包括抽象 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具体化手法,主要是在抽象名词后面加上 范畴词,更包括抽象名词在比喻形象上的具体化手法。
He was in New York the first ten days of March. 三月上旬,他在纽约。(×三月的前十天)
The whole project was completed in a quarter of a year. 整个工程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在四分之一年内就完成了)
三、抽象译法
抽象译法: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 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 化处理。
同具体翻译一样,抽象译法一方面包括比喻形象上较为具体的 单词、词组或是成语的抽象化翻译,另一方面,也包括带有范 畴词的具体化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抽象化翻译手法,主要是 在翻译过程中去掉后面的范畴词。
换形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习惯表达上也 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不得不在翻译中经常改换表达的形 式。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作者:黎佳林李志成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24期摘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已经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何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本达到与源文本之间的对等,是翻译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在奈达等著名翻译家的努力下,翻译对等理论日趋完善,且逐步成为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文通过介绍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该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对等。

关键词:对等翻译对等理论实践应用引言对等,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及文化特征进行不同的描述。

翻译作为一门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将源语言描述的事物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它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翻译对等,所以说翻译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达到对等的问题。

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翻译对等理论就成了许多翻译理论家探讨的焦点,包括卡特福德(Cartford)、雅各布逊(Jacobson)、奈达(Nida)、纽马克(Newmark)和科勒(Koller)等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举例介绍几个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对等理论。

1.1雅各布逊的语言意义和对等(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雅各布逊曾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三种类型,即语际、语内和语符翻译。

雅各布逊在文中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语内翻译可以和语码单位(code-unit)进行对等,但不是完全对等关系;语际翻译有时代替一个语码单位,有时代替一整段。

雅各布逊没讲语符翻译,并不是它不重要,只是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根深蒂固、众人皆知的了,而且在他的其他理论中能够看出,雅各布逊的理论都是以符号作为基础的。

1.2奈达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理论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在前期,奈达先将翻译中经常提到的“literal”、“free”和“faithful”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来体现,并对这两个概念下了定义:形式对等要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本在形式、内容上相同,做到译入语在不同的语素上同源语言相似;而动态对等则基于奈达的“等效原则”上,他认为翻译应该讲求自然贴切,不能只顾及字对字的翻译。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浅谈翻译 中的对等问题 吾爱吾爱如管弦 ,
其声 悠扬 而玲珑 .
7 1
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语言形 式, 包括用词 、句子结构 、比喻手段等 ,另外还要尽
量保持原文的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同时要求语
言 流畅易 懂 。 2 适度与 “ ” . 美 。形式 对 等实 现 的是 原 文 和译 文
这是苏 格 兰诗人 R br B ms 歌 民谣 A R d oe u 诗 t e R dR s 中的第一节 ,语言朴实 ,节奏轻快 ,如乡间 e oe 小唱,清 新 自然 ,但译 文却 用 了 ”吾 爱 ” ” 韵 晓 、
风 ” ” 如 管弦 ” ” 而玲 珑 ” 这 些 文 绉 绉 的 词 ,读 来 、 、 总有 不伦 不 类 之 感 。也 许 译 者 是 为 了追 求 尾 韵 的 对 称 ,但这种 追 求却无 端损 坏 了全 诗 的风格 和意境 ; 同 时 ,上述用 词在 意 义上 也 发 挥 过 分 ,明显 失 度 ,如 ” 韵晓 风 ” ” 而玲 珑 ” 完 全 是 译 者 的 主 观 想象 和 随 意 、 打造 。从整 体上 看 ,诗 歌不 拘泥 于形式 对等 ,关 键在 于在不 曲解 原 文 内容 的前提 下 ,实现形 式对 等 。 由上 述 内容 可看 出 ,过于拘 谨 的机械 对等可 能造 成翻 译 失 效 ,追 求 形 式 对 等 ,要 在 限 度 内 实 现 内容 和 形 式 的

1 式 对 等 的 概 述 。形 式 对 等 (oma euv— .形 fr l q i a
翻译标准的提法多种多样 。清末翻译家严 复在 《 天 演论》 “ :译例言” 中提出,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 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标准 ,虽然几十年来有争议 ,仍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的挑战与 批评
对理论的挑战
文化差异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相似的感受,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难以完全对等。
语义对等的准确性
奈达的理论强调语义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是相当困难 的,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和归化。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 语言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元素的翻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 受。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 文化交流的增多,传统翻译观念受到 挑战,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文化背景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 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理论定义
动态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理想状态是达到 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尽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 调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要求译者关注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者深入了解目标文 化的背景和价值观,尽可能地再现原文 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还强调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
06 奈达动态对等翻 译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学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总结词
重视原作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英汉翻译中动态对等原则

英汉翻译中动态对等原则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即译文不能强求文字表面语义的对应,而应注重实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对奈达的对等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希望对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汉翻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一、引言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先生就曾经提出了“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其中的“信”和“达”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对等传递。

在奈达的理论中,“对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最重要的是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则是次要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固有的差异,使得“对等”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勉强追求形式上所谓对等的话,源语的文化意义很可能就会被僵硬的形式所掩盖,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动态对等原则的内涵意义对等不是对形式对等的否定。

动态对等原则并不意味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被忽略。

以诗歌翻译为例,诗歌通常都比较注重形式,其译文内容难免受到形式的限制,所以很多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往往为了内容而放弃或突破某些形式的限制。

比如把抒情诗歌翻译成抒情散文的形式,虽然内容无缺,但是译文就没有了原文的情感和风味。

因此,在诗歌翻译中经常运用“注脚翻译”的方式,尽量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辅助以注脚,帮助读者认同原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源语的文化风俗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

由此来说,任何一个翻译理论都不是万金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和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与“形式对等”相比,“动态对等”更强调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摆在首要位置,力求译文和原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取得类似的表达效果,而往往不拘泥于原文本身的表层文字信息。

比如在美国电影《长大后》中,有一句台词“you think he represents hulk hogan?”有译者用注脚翻译的方法把译文处理成“你觉得他能代表胡克·霍根(美国八九十年代摔跤偶像)吗?”这样翻译虽然符合源语语义,但是却很难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观众并不了解美国的摔跤运动,更少有人了解胡克·霍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 Similarly,the Chinese character"哭" will have to be translated into"cry(大哭),sob(啜 泣),weep(哭泣),wail(哀号),blubber(哭闹)" and others when presented in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说": tell (the truth); speak(English); talk to sb. talk with sb. say something; say that….(clause)
子,爱人,夫人,老婆,老伴,媳妇,内人)
14
• Partial equivalence
• 4. Subordinate equivalents. • Sometimes, the lexical units i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may overlap:the semantic range of one lexical unit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ot only covers the semantic range of its counterpar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extends beyond it as well. • The Chinese word"走"has the same semantic range with English counterpart"walk" or" go",meanwhile " 走"also carries the meaning of "leave".E.g.她已经 走了。
Equivalence presentation
One problem and reflection of bilingual dictionary compilation
1
The structure of my presentation
• Par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 Part 2 Main content of my presentation • Part 3 Conclusion Part • Part 4 My opinion
tuberculosis 肺结核 coffee 咖啡
linguistics 语言学
7
• Actually,it is not so easy to find two completely same lexical unit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ue to various influences ,cultural or political.Full equivalent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re extremely rare excep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fields,where lexical units are out of the effect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merely basic meanings are left. • For example:
10
• Partial equivalence
• 1.Approximate equivalents Approximate equivalents can be found when there exist considerable semantic and catogorical correspoundence between them,though not complete.Approximate equivalents are usually monosemous in both the SL and TL. • For example, “Father” approximately corresponds to “父亲(fuqin)”in Chinese, “mother” to “母亲(muqin)”.The linguistic pair are consistent in basic meaning but slightly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 and style of use.
11
• Partial equivalence • 2. Analຫໍສະໝຸດ tical equivalents.
In bilingual lexicographic communication, monosemous words or one sense of polysemous word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may be decomposed semantically into two or several component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order to cover the semantic ran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ord, e.g, the English word "window" is analyzed into "窗户;橱窗;(计算机 屏幕的)窗口;(信封上的)透明窗口;渠道; 机会"to cover its whole reference range.
helicopter laser oxygen cancer 直升飞机 激光 氧气 癌症 8
• The second type--partial equivalence
• Partial equivalence,as its name suggests,is the limited semantic and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xical units in the SL and TL.Two word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many meanings, in which only one or some of the meanings have the equivalents. • Partial equivalence is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of dictionary making for bilingual lexicographers .
13
• Partial equivalence
• 3. Synthetic equivalents. • In some cases bilingual lexicographers will have to combine several meanings of a polysemous word and two or more monosemous words belonging to the same semantic category in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one sense unit or one lexical uni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These English words"cup(茶杯),glass(玻璃杯), mug(圆 桶型杯), beaker(烧杯), tankard(带盖大杯)" can be synthesized by "杯子" in Chinese.But there is no such general word inEnglish, only specific words.(wife: 妻
9
• Partial equivalence
• Partial equivalents can be subcategorized into five types:
• • • • • 1. Approximate equivalents. 2. Analytical equivalents. 3. Synthetic equivalents. 4. Subordinate equivalents. 5. Superordinate equivalents.
4
Part 2 The main content
• Definition of equinalence
• Equivalenc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lemmatized word and the equivalents".(Kromann) • I think equivalence can be simply referred to as description of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15
• Partial equivalence • 5. Superordinate equivalents. • It refers to the relation that obtains between lexical units of general reference and those of specific reference, such that the latter is only one kind or species in the category. • For example:
2
Part 1 Introduction
• As we know, languages are to a great extent social and deeply rooted in their own chultures,and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of life ,thinking and different systems for communication. • Generally speaking,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quires translation.That is to say,people belonging to different speech communities need a link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native langue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