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早期干预的十大误区

合集下载

公众对孤独症的10大认识误区

公众对孤独症的10大认识误区

公众对孤独症的10大认识误区(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

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

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

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造成的。

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

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

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4)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

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

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

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5)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

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6)认为孤独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

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孤独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

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儿童孤独症治疗误区

儿童孤独症治疗误区

儿童孤独症治疗误区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小儿孤独症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严重地会导致孩子无法融入社会,身心受到严重地折磨。

由于走进了孤独症治疗的误区,很多孤独症患儿都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规避小儿孤独症治疗的误区就成了孤独症治疗的关键。

孤独症治疗误区:
误区一、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单一,很多患者家属认为孤独症的治疗没有药物治疗,只能依靠训练等方法,造成不少患儿终身不能融入社会,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给家庭和父母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误区二、治疗不当,社会上很多败类掌握孤独症患者家长的焦虑心情,很多患者家属就疾病乱投医,相信什么偏方,秘方,包治等方法,而不去正规机构进行治疗,结果花了不少冤枉钱,还延误了孤独症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严重。

误区三、盲目用药,很多患者家属在孤独症的治疗上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药物进行治疗,殊不知,这些药物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朋友”,药物治疗不仅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甚至病情愈加严重。

误区四、训练内容单一。

据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在孤独症的治疗是都会选择家庭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的训
练,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训练。

孤独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他们的障碍特点是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训练孤独症易出现的误区有哪些

训练孤独症易出现的误区有哪些

训练孤独症易出现的误区有哪些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有些误区会严重影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现将以往工作中家庭训练易出现的误区总结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1、重医轻教
家长简单地认为只有医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使孩子的训练流于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的主导作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的作用,如果孩子需要药物的介入,要有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家长切不可主观行事。

2、训练目的不明确
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明白训练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了训练的本质。

训练的手段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只为训练而训练。

例如,训练孩子拍球只是一个训练手段,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协调性及配合能力。

让孩子能仿说"妈妈"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看见妈妈能喊"妈妈"才是目的。

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却不止一个。

3、训练的形式缺乏灵活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一天的时间划分为训练时间和非训练时间两大类。

认为只有坐在小桌子旁对孩子来说才是学习,简单地模仿机构教学的模式,把训练的过程弄得枯燥无味。

对随机教学和情景教学把握能力不足,没有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的家庭训练是失败的。

只有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环境都变成训练孩子的课堂。

为什么新手家长在康复道路上更容易“踩坑”

为什么新手家长在康复道路上更容易“踩坑”

为什么新手家长在康复道路上更容易“踩坑”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道路上,我们家长经常会听到:,“...方法能够治愈”“再等等不着急”“去幼儿园就会说话啦”三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孩子还是老样子,对于新手家长来说,康复路上我们应该怎么避开哪些坑呢?1贵人语迟,长大就好了“贵人语迟”是一个谚语,指贵人不轻易发言。

但是总有很多人用来形容孩子说话晚,特别是老家,相关医疗教育水平跟不上,总是觉得年龄大了,孩子就好了,而不去专业的地方做诊断,心存侥幸,在等待中错失最佳康复时间,耽误孩子的一生。

2和小朋友玩玩就好了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却没有提升的时候,想着让孩子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玩就好了,殊不知,在幼儿园发现,孩子不仅不和小朋友玩,还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最后被退学、或者在学校“混日子”,耽误孩子黄金康复期,得不偿失。

3跑遍全国去诊断— 1 —当被医生告知孩子患有自闭症,终身不能治愈时,犹如晴天霹雳,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迫切需要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误诊了,孩子不是自闭症,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中,跑遍全国,一遍遍的诊断再诊断,最后的结果仍是需要康复训练,在不停地奔波中,精神和经济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孩子能力却一点都没有得到提升。

两败俱伤!4听信“神奇疗法”关心则乱,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是特重要的,所以容易病急乱投医,当听到吹嘘的花里胡哨的神奇疗法时,抱着试试的心态,扎针、吃药、求神拜佛、干细胞移植等等,让孩子受罪不说,也没什么效果。

5家长不学,靠机构把孩子送到机构后,觉得抓到了救命稻草,自己有靠山了,孩子让老师教就好了,殊不知,家庭康复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有家长学习,家长进步,孩子最终回归社会的可能才会更大。

6选错机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整个康复领域,五花八门的康复机构、工作室遍地开花,让家长选机构的时候眼花缭乱,选的机构服务类型、年龄不聚焦,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 2 —。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要点与误区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通过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提高其适应性技能,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生活。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康复医学,脑神经学等等。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人员包括了:医生、心理学专家、特教老师、幼教老师、相关康复治疗师、家长等。

涉及到的环境包括了:特教机构、幼儿园、各种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等。

在众多的环境和人员中,家庭环境及家长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又是孩子能持续发展的引导者,家庭环境是儿童受教育最初的微环境,是其他人员和其他环境无法替代的,孤独症儿童三元训练课程体系也充分地强调了,家庭训练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大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能积极地寻医问药,或到相应的教育机构中进行训练。

但是,相当多的家长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要求治疗医生和训练机构在短期内就让自己的孩子完全康复,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要知道,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全面性发展障碍的精神性疾病,其治疗与训练都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因此,除了专业机构的教育干预外,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也十分重要,家长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为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用百倍的爱心千倍的努力,全力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帮助孤独症儿童早日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

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的言行举止与正常儿童有一定差异。

但是,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儿童。

所以,每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都必须清楚儿童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强调他们的缺陷,也不至于把溺爱当成关心,更不至于把一切不良行为都归结为不可查明的病因上。

家长以及家庭训练在孤独症儿童的整体教育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是家庭训练主要的执行人,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四大误区
对于孤独症的儿童,0到6岁是最佳的黄金干预时期,如果父母及早发现,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干预,但是很多家长对孤独症还是有误解。

专家介绍到,孤独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的行为举止。

孤独症一般在生后或婴儿早期即有症状,但家长常不能及时发现而及时就诊。

家长在孤独症儿童干预方面存在四大误区:一是不接受事实。

二是有病乱投医。

往往道听途说,带着孩子到处奔走,一个机构不行再换一个机构,一个方法无效再换一个方法试,结果耽误了儿童的最佳训练期。

三是急于求成。

孤独症儿童需要终身干预,教育康复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苦的过程。

一些家长完全依赖机构,把孩子放在那里不管。

四是不注重塑造孩子的行为或技能。

有些家长自己训练孩子,由于知识欠缺、时间难以保障,效果甚微。

也有“一对一”请家教的,孩子“进步”很快。

谁知一送学校,就发现孩子不和任何人交流。

孩子只听从家教老师,换了人就不行。

只运用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注重孩子能力以及塑造出来的行为或技能,会因长时间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退化。

所以有孩子的父母还是要提高下自己对各类病症的基本常识,在
教育方面多鼓励孩子,多让孩子放开心态去与人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交面。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及对策

一、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的误区㈠以医代教,以为医药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从而造成家庭训练流于形式。

其表现为某些家长对通过教育能够使自闭症儿童良性发展这点存在疑虑,对教育康复缺乏信心。

从家长这一心态分析:这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闭症儿童康复,怎样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自闭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其实自闭症儿童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

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

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为至,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代替教育训练作用,因为有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慢慢得来的。

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儿"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便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他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有限的语言,还是借助教育的作用产生的。

因些,可以这样说,对自闭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㈡训练内容单一,单纯强调语言训练,忽视其他辅助训练。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

就我们所遇见的自闭症儿童有许多都会说话,甚至有的还能背很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这能算是真正会说话吗?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

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我认为不能片面强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去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

邹小兵对孤独症误区和问题的解答

邹小兵对孤独症误区和问题的解答

邹小兵对孤独症误区和问题的解答孤独症误区误区1:孤独症是母亲的冷漠造成的邹小兵表示,孤独症的致病原因很可能是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或基因遗传,但并无证据证明母亲的冷漠等后天环境因素与孤独症直接相关。

母亲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们总在母亲身上找原因。

实际上,研究表明,孤独症可能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孤独症儿童的基因更多来自于父亲的遗传。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得了孤独症后,就开始怪爹妈、怪爷爷奶奶,这是不对的,最重要的不是去找原因,而是要携手积极乐观地面对。

误区2:孤独症与孩子打预防针有关没有关系!1998年的一项关于孤独症与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的关系研究的文章已经被撤稿,文章第一作者也受到了处罚。

后续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孤独症与疫苗无关,与疫苗中的重金属中毒也无关。

如果因为孤独症的担忧而拒绝接种疫苗,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危害。

误区3:孤独症患者有智力障碍。

大多数孤独症患者没有智障。

近十几年来的调查发现,约70%的孤独症孩子没有智障,这一比例在未来还会持续升高。

我们建议,家长在得知孩子有孤独症时,不要急着去测孩子的智力,因为孤独症患者的智力存在着“测不准”的现象。

孤独症患者都有社交障碍,到医院做智力测试时往往会不回答医生的问题,孩子不回答医生就认为他不懂,因此很多孩子被判断为智障,这是不准确的。

相反,大约7%-10%的孤独症人士在艺术、科学、自然、工程、技术的某些领域有天赋,其中有少数甚至有极高的天赋,可能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多数孤独症人士都有特殊兴趣,这些特殊兴趣和特殊能力如果被发现、培养转化得当,可以成为这些孩子们成年后的工作。

误区4:孤独症是治不好的。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孤独症的确无法治愈,但从社会角度,50%以上孤独症患者拥有独立学习、生活、结婚成家的能力。

严重的孤独症,特别是年龄很大的严重孤独症患者,的确缺乏很好的医学手段改善社交缺陷。

但对于轻度、低龄的,尤其是外观正常的孤独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干预,未来是可以正常独立生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早期干预的十大误区
1、纠结于诊断结果
近半的家庭会花超过一年时间对孩子进行反复诊断,因为接受诊断结果是一件需要极大心理承受力的事情。

但我们通常建议父母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干预,甚至不必等到诊断,因为自闭症以及发育迟缓的黄金干预年龄为2-6岁,适宜干预年龄为2-12岁。

要清晰认识诊断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分类,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各项技能的当前水平,只要技能水平达到同龄儿童了也就是脱离了诊断标准。

在国际上,自闭症也被称为突触综合症,因为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神经树突异常过量生长从而导致了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发育。

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就好比交通枢纽处车辆过多导致交通堵塞。

早期干预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帮助孩子的神经网络建立新的通道,相当于在堵塞的公路旁再建新的公路网,让车辆有新路可走,从而尽可能恢复孩子的各项功能,这是因为年龄越小儿童的大脑可塑性越高
2、大量使用感统训练
根据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国家保准项目研究结果,将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方法(主要为ABA),第二类为尚在论证中的方法(比如DRI),第三类为不成熟的方法(比如感觉统合训练)。

所谓不成熟的方法就是极少或者没有证据表明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被归为此类。

在美国工作期间,未观察到机构大量使用感觉统合方法。

但笔者要澄清的是,这项研究表明的是感觉统合疗法对于孤独症的核心问题(社交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刻板行为)没有显著疗效,但并未指出它不能改善孩子和肢体协调有关的技能,因此是否在孩子干预计划中加入感统训练应严格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切不可认为只要感统训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3、随意使用禁食疗法
禁食疗法—或称去谷物及酪蛋白食疗也是被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国家保准项目归为第三类的方法。

尽管在临床报告中确实有父母报告孩子食用糖类物质后就显兴奋,或者检测到对于蛋白类物质有过敏现象,但这里有一个需要区别的因果关系。

即正常儿童也存在耐糖和耐蛋白的异常,这种异常非孤独症的特有现象,也就是说不是代谢异常产生了孤独症,而是孤独症儿童中代谢异常比例偏高,单绝对不是全部。

在临床处理上,是否要使用禁食疗法必须先去医院获得检查和医生建议,切不可听信传闻随意给孩子禁食,儿童正处于大脑和生理发育快速期,随意禁食很有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甚至脑萎缩等严重问题。

4、忽略家长的介入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会将家长培训纳入机构服务内容,因为孤独症的干预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和环境密切相关的事情。

就干预时间上来说,有效干预时间是每周25-40小时,一般机构一周可以为一个孩子完成10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就需要家长在家里完成。


美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45:1尚且如此,在我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2000:1,如果没有家长的介入,大多数的孩子基本上无法得到有效的干预。

就环境的角度来说,孤独症的大量训练都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家庭环境中存在大量生活场景,对于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部分几乎是机构相对结构化的环境无法替代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只要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完全可以胜任一个治疗师的角色。

5、仅仅使用DTT或者NET一种教学方法
ABA一共分为两类主要的方法,DTT分离式回合教学和NET自然教学法(PRT教学通常融入这两种方法)。

前者的特点是结构化程度高,由教师主导,短时间内大量密集式训练,进步速度快。

NET自然教学法的特点是灵活,泛化好,孩子对于教学内容切入情景因此理解深刻。

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搭配比例,大多数的孩子都同时需要两种方法,过度依赖其中一种都不能达成最佳效果。

举例来说,对于家长普遍关心的语言项目,DTT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累积词汇量,短语和简单句子结构,但NET可以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两者配合每天醒着就能练习,进步自然会比每天只进行1-2个小时语言练习的孩子快得多。

6、着重认知语言忽略社交
在我国主流教育体系中的重认知轻社交的教育模式似乎也影响到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模式。

部分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业,因为孩子的功课在学校跟不上而焦虑不已,却忽略了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本
来就是弱点的社交技能,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不知道如何进行基本的社交,比如如何维持眼神,如何引起别人注意,如何开始话题,如何维持几轮对话。

从小就注重社交训练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长大后对环境的适应,因为不管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多高,只要他处于社会中,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也需要基本的社交能力。

而基本的社交训练也并非一定要在同龄群体中进行,实际上最初的社交训练就是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之后是面对一个同伴的社交,最后才是面对一群同伴的社交,和会照顾他的成年人进行基本的社交是孩子通向融合的基础。

7、问题行为处理不当
在处理行为问题时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发现问题很难处理于是就暂时搁置,希望随着时间问题行为自然消退,但实际上,如果造成
问题行为的原因不变,时间越长越难改变。

第二,刚刚实施干预方案的时候发现情况更糟了,以为处理方式错误,于是停止,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你应该继续的。

第三,断断续续干预,这个极其危险,可能造成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因为问题行为被间隔强化了。

第四,没有仔细找到问题行为的原因就随意干预,有时候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确实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FBA 功能性行为分析技术来做判断,在仔细记录和研究行为之前随意下结论并进行干预经常导致无效。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为还没有发现原因就随意判断为想象中的原
因。

8、过于宠溺孩子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会在潜意识中对孩子产生负罪感,总想补偿孩子一些什么,外在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分宠溺。

但是,结果通常不容乐观。

第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本来就高发,宠溺会进一步加重问题行为,导致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更加困难。

实际上,在行为管理上,父母应该建立和对待一般孩子一样的标准,行为问题不能讨价还价,因为孩子长大后的现实世界不允许。

第二是直接影响到了亲子关系,和你所担心的对孩子严格要求会破坏亲子关系不同,临床观察中你经常可以发现,建立规则反而会促进孩子对于你真正的喜爱,因为规则让孩子明白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随意变化,从而建立了安全感,对于帮助他建立规则的人产生了带有尊敬的依恋感。

好父母的真正含义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帮助孩子获得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吗?
9、刻板运用ABA,强求“标准答案”
首先,ABA虽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但ABA本身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行为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总结出了人类的行为来自于经历中的强化效应并使用这一效应来促进学习,规律本身是观察的总结,不存在刻不刻板的问题。

因此,我们通常说的教刻板了实际上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治疗师对于教学方法掌握运用地不够熟练或者教学方案设计得不够好而产生的教学内容的死板。

举例来说,忽略对于训练内容的泛化训练,每个问题只设计一个标准回答,而没有训
练相关回答,或者对于一个回答没有训练孩子听懂不同的问法。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干预教学中,在主流教育体系中一样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是这个意思,但好的老师就会允许并鼓励孩子任何合理的答案。

10、误以为“融合教育越早越好”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关心孩子的融合教育问题,而这也是经常产生最大问题的部分。

所有早期干预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孩子送入主流学校,但是并非越早进行融合越好,也不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能去主流学校的。

去不去融合,什么时候融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来安排,在这一点上专业领域内有很好的科学建议,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父母融合心切经常做出并不适合孩子甚至反向的结果。

许多并没有准备好的孩子进入融合环境中实际上非但不会“和正常孩子待久了就会好了”,反而会因为环境中过大的压力和负面的社交体验而越来越不好。

即使孩子没有明显的不适,自闭症孩子因为缺乏观察模仿他人的能力,因此没有办法进行自然而然的学习,实际上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干预时间。

在美国,所有的融合教学都会有辅助老师的参与,帮助孩子从特教过渡到主流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没有辅助的融合经常因为跨越太大而遇到很大困难。

(作者:龚轶慧美国注册行为分析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