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合集下载

广西流星天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广西流星天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SU Y uq i a o, XU E Yu e gu i , FA N Be i be i ,M O Foy a n,FEN G H ui z he
( Co l l e g e o f Li f e S c i e n c e s ,Gu a n g x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Gu i l i n,Gu a n g x i 5 4 1 0 0 6,Ch i n a )
d o i : 1 0 . 7 6 0 6 / j . i s s n . 1 0 0 0 — 4 0 2 5 . 2 0 1 6 . 1 1 . 2 3 0 0
广 西 流 星 天 坑 植 物 群 落 结 构 与 多样 性
苏宇乔 , 薛 跃 规 , 范蓓 蓓 , 莫佛艳 , 冯 慧 枯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生命 科学 院 , 广 西桂 林 5 4 1 0 0 6 )
西 北 植 物学 报 , 2 0 1 6, 3 6 ( 1 1 ) : 2 3 0 0 —2 3 0 6
Ac t a Bot . Bor e a1 . 一 Oc c i de nt . Si n.
文章编号 : 1 0 0 0 — 4 0 2 5 ( 2 0 1 6 ) 1 1 - 2 3 0 0 — 0 7
Ab s t r a c t : A f i e l d s u r v e y wa s c a r r i e d o ut i n t he Li u xi n g Ti a n ke n g o f Le y e,Gu a ng xi ,t o c ol l e c t p l a nt c o n— r mu ni t y d a t a . Sa mpl i n g pl o t s we r e s e t up us i ng q ua dr a t me t hod a t t he mi d d l e a nd t he bo t t o m o f Li ux i n g

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民族植物学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民族植物学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雨量 充沛 。 大石 围天坑 群天坑集 中分布区年平 均气温 1. o 66 C.
降 水 量 14 0mm。 石 围 天坑 群 是 目前 世界 上 发现 的天 坑 0 大
兖 州 卷 柏 [e gnl vle s S )p n ] 问荆 ( q i tm 1 S l iel i ovn (w. r g、 a an Si E u eu s
蕨 类植物 是植物 界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属于 维管 束植物 中 较 古老 原始 的 类群 , 世界约 有蕨 类 植物 1 0 全 20 0种 。 国约 我
( 括 变 种及 变 型 ) 其 中具 有 6个 种 以上 的 科 有 铁 角 蕨科 包 , ( 3属 7种 )鳞 毛蕨 科 ( 、 4属 l ) 卷柏 科 ( 5种 、 1属 6种 ) 金 星 、
S u y o h h o o a y o t r o h t n t e Ar a o s i i Ti n e gGr u t d n t e Et n b t n f P e i p y e i h e f Da h we a k n d o p S S il U h - i n
林 业 科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1 年第 2 01 0期
大石 围天 坑群 区蕨 类 民族 植 物 学研 究
苏仕 林
( 色 学 院 化 学 与 生 命科 学 系 , 百 广西 百 色 5 3 0 ) 3 0 0
摘 要 采用 文献研 究 、 关键人 物 访谈 和 实地调 查等 方 法对 乐业县 大石 围 天坑群 区蕨 类 民族 植 物 学进行 了研 究 , 对 民 间用 于药 用 、 并 食 用、 赏等蕨 类植 物 的民族 植 物学 资料加 以整 理 和总 结。 观 关键 词 民族植 物 学 ; 类植 物 ; 蕨 大石 围天坑群 区; 广西 乐业 中图分 类号 ¥ 8 .3 文 献标 识 码 A 6 23 5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0 0 2 — 2 0 7 5 3 (0 1 2 — 2 2 0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摘要:为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情况,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共有水龙骨科蕨类植物13属37种,其中具备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有8属13种。如石韦属有5种,分别为石韦、柔软石韦、相似石韦、光石韦、贴生石韦;瓦韦属有大瓦韦和瓦韦2种;伏石蕨属有伏石蕨;抱树莲属有抱树莲;骨牌蕨属有抱石莲;星蕨属有江南星蕨;水龙骨属有水龙骨;盾蕨属有盾蕨。调查结果显示,大石围天坑群区适合蕨类植物的生长,水龙骨科蕨类植物的资源比较丰富,并且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关键词: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大石围天坑;乐业县Study on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 in Area of Dashiwei Doline GroupAbstract: The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eye county, Dashiwei doline group were studied th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pecime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ccess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habita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dicinal fern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olypodiaceae ferns 13 genera and 37 species in Dashiwei doline group, in which 8 genera and 13 species of ferns had medicinal value, such as Pyrrosia Mirbel, Lepisorus (J. Sm.) Ching, Lemma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C. Presl, Lepidogrammitis Ching, Microsorum Link, Polypodiodes Ching, Neolepisorus Ching, and 13 species, which are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 P. porosa (C. Presl) Hovenk, P. similis Ching, P. clavata(Bak.)Ching, P. adnascens (Sw.) Ching,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L.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 Presl, 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 Ching, 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 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 Description Dashiwei doline group area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ferns. The Polypodiaceae ferns were rich in bioactive components.Key words: Polypodiaceae; medicinal fern; investigation; Dashiwei doline; Leye county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蕨类植物中重要的一个科,有40余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生长地。中国有25属272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其可分为水龙骨亚科(Subfam. Polypodioideae Nayar)、瓦韦蕨亚科(Subfam. Lepisorioideae Ching)、石韦亚科(Subfam. Pyrrosioideae Ching)、隐子蕨亚科(Subfam. Crypsinoideae Nayar)和星蕨亚科(Subfam. Microsoroideae Nayar)5个亚科[1]。据文献[2]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水龙骨科植物有10属120种。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蕨类植物资源的家底,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带领考察组赴大石围天坑群区对该区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水龙骨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 大石围天坑群区地理概况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以大石围天坑为首的天坑群处在乐业县的中部[3]。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大石围天坑群天坑集中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降水量为1 400 mm。大石围天坑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天坑群中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天坑群,其发育在岩溶峰丛地貌区域内,百朗地下河系从南至北贯穿其中[4]。该区共有红壤、黄壤、石灰(岩)土、冲(洪)积土、水稻土5类土壤,岩溶石山区主要分布棕色石灰土。天坑群区域内植物区系属滇、黔、桂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区系成分实质上是古热带和泛北极区以及泛北极区内中国-喜马拉雅(SH)和中国-日本(SJ)两个森林植物亚区区系成分的交汇点[5]。这种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环境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2 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野外作业过程中主要是对乐业县范围内的大石围天坑群区及周边乡镇等地进行了水龙骨科植物的重点调查,并辅以走访集市药摊了解药材上市销量情况[6,7];对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于室内进行腊叶标本的整理;通过查阅有关文献[1,2,8-10],比照各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确定采集植物的分类地位。3 结果与分析大石围天坑群内生长的水龙骨科蕨类植物有13属37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石韦属(Pyrrosia Mirbel)、瓦韦属[Lepisorus(J. Sm.)Ching]、伏石蕨属(Lemmaphyllum C. Presl)、抱树莲属(Drymoglossum C. Presl)、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Ching)、星蕨属(Microsorum Link)、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盾蕨属(Neolepisorus Ching)等8属13种。3.1 石韦属3.1.1 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石韦别名石芝、飞刀剑、大叶下红。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等处。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1。石韦药用全草,性平味辛,无毒;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止血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尿血、肾炎水肿、尿道结石及风湿关节痛等症。3.1.2 柔软石韦[Pyrrosia porosa(C. Presl)Hovenk] 柔软石韦别名石岩金、小金刀、小石韦。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大石围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950 m的阴湿林中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2。药用全草,主治淋症、外伤出血等症。3.1.3 相似石韦(Pyrrosia similis Ching) 相似石韦别名反食草、山蚂蟥。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2。相似石韦药用全草,其性平味苦,具有镇痛、利尿、止血等功效;主治小儿惊风、外伤出血等症。3.1.4 光石韦[Pyrrosia clavata(Baker)Ching] 光石韦又名牛皮凤尾草、大石韦、大鱼刀等。分布于穿洞天坑、燕子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燕子洞天坑、海拔70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8。药用全草,其性寒味苦,微辛;具有除湿、泻肺热、利小便等功效;主治咳嗽、吐血等症。3.1.5 贴生石韦[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贴生石韦别名上树咳、石头蛇、上树龟。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6。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淡,具有清热利尿、散结解毒等功效;主治腮腺炎、痹病和蛇伤等症。3.2 瓦韦属3.2.1 大瓦韦[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大瓦韦又称大金刀、剑刀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80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3。药用全草,苦平无毒,具有祛风、利尿、止咳、活血等功效;主治风湿疼痛、小便不利、咳嗽、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3.2.2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 瓦韦别名剑丹、七星草、骨牌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2。药用全草,其性寒味淡,具有利尿止血功效;主治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等症。3.3 伏石蕨属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别名小叶伏石蕨。生于树上、石壁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0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5。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主治肝脾肿大、风湿痛、伤寒咳嗽、中耳炎等症。3.4 抱树莲属抱树莲[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Presl],别名巧根藤、飞莲草和瓜子菜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5。药用全草,其性微凉、味甘淡;主治风湿疼痛、腮腺炎、淋巴结核及跌打损伤等症。3.5 骨牌蕨属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Ching],又名鱼鳖金星,别名金丝鱼鳖、风不动、瓜子莲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神木天坑、海拔75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5。药用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瘀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胆囊炎、痞块、虚劳咳血、老鼠疮及跌打损伤等症。3.6 星蕨属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T. Moore)Ching],别名一支剑、七星剑、斩蛇剑等。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竹林阴湿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9。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病毒性肝炎、咳嗽、吐血、痢疾、肾炎、尿道感染及咽喉肿痛等症。3.7 水龙骨属水龙骨(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别名草石蚕、石倒水莲、青龙骨。生于山坡上、石上、林阴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75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7。其性凉味苦,具有化湿、清热、祛风、通络等功效;主治痧秽、泄泻、痢疾、淋症白浊、风痹、火眼及疮肿等症。3.8 盾蕨属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又名单叶盾蕨,别名青卷莲、肺经草、青竹标等。生于山坡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7。药用全草,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利尿、散瘀止血等功效;主治吐血、血淋、痈毒、跌打损伤及烫伤等症。4 建议4.1 加大对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力度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蕨类植物中药用蕨类、珍稀濒危种类及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种类已不断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应加大对大石围天坑群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生境及其生态特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力度,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4.2 加强药用成分研究加强药用蕨类植物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使药用蕨类植物得到更准确的应用,虽然大石围天坑群区生长的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8],但近年来对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1-17],在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中又陆续发现了新的药用成分及药用性能,如在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 Sm.]、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等蕨类植物中发现了某些抗癌的成分[18,19],不过,研究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医学上的要求,理应加强。4.3 大力宣传教育,增进保护意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用蕨类植物医用疗效的认识,市场上对药用蕨类植物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出现了无序或过度采挖的现象,使一些药用蕨类植物珍稀种类濒于灭绝,因此当地政府要坚持总体布局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与栽培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地方性的法规与规划,建立可持续利用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机制与栽培种培育机制,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药用蕨类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更好地保护好野生的蕨类植物资源。4.4 开发民间医药结合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充分发掘和整理民间的单方、验方,借鉴民间用药经验,对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种类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的研究,以挖掘蕨类植物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上的突出价值,加快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便从中开发出更好的新药产品。4.5 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对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及新药研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开发手段落后,尚处于初始开发状态,还没有规模效益或开发几乎完全处于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的初级阶段,并且开发利用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见。因此,绝大多数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研究和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强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力求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 覃海宁,刘演. 广西植物名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黄保健,蔡五田,薛跃规,等.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109-112.[4] 朱学稳,黄保健,朱德浩,等.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和太平,文祥凤,张国革,等.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野生观赏植物及其构景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3(2):159-163.[6] 云雪林,赵能武,潘炉台,等. 贵州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Ⅱ)[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17-16319.[7] 卢加举,崔百明,代正福,等. 贵州黔西南州珍稀野生观赏蕨类资源的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23-26.[8] 周厚高,黎桦,黄玉源,等. 广西蕨类植物概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9] 秦仁昌. 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10]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 程存归,毛姣艳. 三种蕨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2):107-110.[12] 孙翠荣,程存归. 江南星蕨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2):87-88.[13] 倪士峰,潘远江,吴平,等. 海金沙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2):99-100.[14] 王传锐,郑靖. 小兴安岭森林蕨类植物种群结构及化学元素成分的研究[M]. 辽宁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15] 梁晓华,梁晓东,徐成东,等. 云南3种蕨类植物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江苏农业科学,2010(4):378-380.[16] 阿衣木姑·阿布拉,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蕨类植物及其综合利用价值[J]. 生物技术通讯, 2006,17(3):480-482.[17] 徐冰,金水虎,丁炳扬,等. 耐阴蕨类植物的筛选和园林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3):329-333.[18] 胡彦武,于俊林. 中药狗脊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75-276.[19] 陈建军. 木里木香和铁芒萁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作者:苏仕林,黄珂,马博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踏查。

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有27种为广西分布新记录。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有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水平分布平衡丰富、生长环境多样、珍稀蕨类植物较多等特点。

关键词:蕨类植物;多样性;大石围天坑群区;广西乐业中图分类号:Q949.36;Q9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48-03DiversityStudyon PteridophyteFloraintheAreaofDashiweiTiankengGroupofLeyeCountySUShi-lin,HUANGKe,MABo(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BaiseCollege,Baise533000,Guangxi,China)Abstract: Ptericlophyle flora in the Tianken groupofDashiwei was studied.Theresultshowed thatthere were 224speciesbelongingto84generain40families.Amongthem,27species were newrecordsinGuangxi.Andthe pteridophyte florainthisare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cientorigin,balanceddistribution and habitatdiversity,andmanyof them were rarespecies.Keywords:pteridophyte; diversity; Dashiwei Tiankenggroup;LeyeGuangxi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乐业县的中部。

广西一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广西一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广西一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张继淹
【期刊名称】《南方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城西部,以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地质遗迹景观闻名于世,被岩溶地质专家称为世界第一天坑群,并荣获国际岩溶与洞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

2004年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人选国家地质公园,公园面积175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天坑群为主体并具多种旅游功能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处于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百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张继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67
【相关文献】
1.岩溶天坑纵向分带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以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例 [J], 韦跃龙;陈伟海;覃建雄;黄保健
2.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J], 苏仕林;黄珂;马博
3.水斧神工·大石围天坑群——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J], 陶琦
4.陕西南郑小南海天坑群与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对比研究 [J], 任娟刚;洪增林;张远海;张静
5.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J], 沈利娜;侯满福;许为斌;黄云峰;梁士楚;张远海;蒋忠诚;陈伟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第 51 卷第 23 期 圆园12 年 12 月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匀ube北i 粤gr农icultur业al 杂ci科ences学
灾燥造援 51 No.23 D2e0c1援袁2圆年园12
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பைடு நூலகம்调查
苏仕林
渊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袁广西 百色 缘猿猿园园园冤
摘要院为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现状袁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尧标本采集尧资料查阅及标本鉴
泽怎造葬燥凿葬怨圆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遥
第 23 期
苏仕林院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5377
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袁辅以集市药摊调查尧室内腊 叶标本整理及查阅叶广西蕨类植物概览曳咱员暂尧叶中国高 等植物图鉴曳咱圆暂尧叶广西植物名录曳咱猿暂尧叶广西药用植物 名录曳咱源暂尧叶广西中药志曳咱缘暂等袁蕨类植物科属概念采 用秦仁昌 员怨苑愿 年系统咱远暂遥 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 处理遥
. Al粤l遭泽贼则R葬i糟贼g院 h陨灶ts燥则凿藻R则 e贼燥se皂r葬泽v贼藻则ed贼澡.藻 泽贼葬贼怎泽 燥枣 皂藻凿蚤糟葬造 孕贼藻则蚤凿燥责澡赠贼藻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葬则藻葬 燥枣 阅葬泽澡蚤憎藻蚤 栽蚤葬灶噪藻灶早 早则燥怎责袁 皂藻凿蚤糟葬造
孕贼藻则蚤凿燥责澡赠贼葬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憎葬泽 糟燥灶凿怎糟贼藻凿 遭赠 枣蚤藻造凿 泽怎则增藻赠泽袁 泽责藻糟蚤藻泽 糟燥造造藻糟贼蚤燥灶袁 凿葬贼葬 葬糟糟藻泽泽 葬灶凿 泽葬皂责造藻泽 蚤灶凿藻灶贼蚤燥灶援 栽澡藻 则藻泽怎造贼 泽澡燥憎藻凿 贼澡葬贼 贼澡藻则藻 憎藻则藻 圆圆源 泽责藻糟蚤藻泽 in 84 genera of 40 families 燥枣 孕贼藻则蚤凿燥责澡赠贼藻 蚤灶 贼澡藻 葬则藻葬袁 among 憎澡蚤糟澡 139 species in 63 genera of 猿苑 枣葬皂蚤造蚤藻泽 had 皂藻凿蚤糟蚤灶葬造 增葬造怎藻援 陨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袁 贼澡藻蚤则 澡葬遭蚤贼葬贼 葬灶凿 皂藻凿蚤糟葬造 增葬造怎藻泽 憎藻则藻 蚤灶贼则燥凿怎糟藻凿袁 葬灶凿 泽燥皂藻 泽怎早早藻泽贼蚤燥灶泽 憎藻则藻 责怎贼 枣燥则憎葬则凿 枣燥则 贼澡藻蚤则 藻枣枣藻糟贼蚤增藻 责则藻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院 m藻凿蚤糟葬造 孕贼藻则蚤凿燥责澡赠贼藻曰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曰 阅葬泽澡蚤憎藻蚤 栽蚤葬灶噪藻灶早 早则燥怎责曰 郧怎早葬灶早曾蚤 蕴藻赠藻

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过关检测含解析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过关检测含解析第一册

第四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坐落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坑“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于2016年7月3日顺利完工。

这只“观天巨眼”于同年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据此完成1~2题。

1。

“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A.风力B.流水C.冰川D.生物2。

“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②海拔很低③降水丰富④人烟稀少A。

①②B。

②③ C.①④D.③④2。

C1题,“大窝凼"特殊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属于流水侵蚀,B项正确.第2题,“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位于山区,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①正确。

地势低,降水丰富是建设望远镜设施的不利条件,②③错误。

该地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正确。

故选C项。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C。

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D。

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4.下列人类活动中,能够加重e过程的是()A。

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C。

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4。

C3题,图中显示的是云贵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

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发育,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多溶洞的喀斯特地貌.a表示湿润环境下的固结成岩作用,b表示内力上升形成高原,c表示溶蚀后水中物质的淀积作用,d表示流水的溶蚀作用,e表示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第4题,陡坡垦荒会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大水土流失,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

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

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刘昕宇1,2,3 黄林娟1,2,3 薛跃规1,2,31.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3.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关键种的主要作用是对生物多样性㊁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环境变化起指示作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㊁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尤为重要㊂通过筛选并监测关键种的变化,能够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㊂基于重要值划分的植物群落进行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重要值划分的五大功能群中,功能组G P 1的关键种为川钓樟,功能组G P 2的关键种为贵州鹅掌柴,功能组G P 3的关键种为豺皮樟,功能组G P 4的关键种为白楠,功能组G P 5的关键种为山胡椒㊂天坑森林物种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群落间关联性㊂关键词:大石围天坑;植物群落;关键种;网络分析中图分类号:Q 948D O I :10.3969/j.i s s n .2097-065X.2023.08.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047);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E R E S E P 2019Z 04);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 B 21220057);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L R C S U 21Z 0101)0 引言天坑(T i a n k e n g)是一种发育在喀斯特碳酸盐地区的负地形奇观,其形成有两种成因:塌陷型和冲蚀型㊂天坑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叫法不同,但都有深坑㊁陷坑等含义㊂喀斯特生态系统受喀斯特环境制约,包括喀斯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喀斯特环境的响应,而天坑内部密闭陡峭的岩壁将天坑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其类似一个典型的 陆岛 ,其周围土壤养分丰富且不易流失,为各类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天坑内部的微环境十分迥异,也因此形成了天坑内部与众不同的植物群落,使其极具科学研究价值㊂天坑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西南分布特征,由热带至温带分布较广,物种丰富度较高,多样性水平较高[1]㊂不同天坑植物群落构成不同㊁多样性差异较大,这与各天坑环境特点㊁地质发育程度等因素有关㊂天坑森林是指天坑负地形下形成的森林,一般来讲可分为两部分,天坑内部森林和边缘森林㊂内部森林分布于天坑内部碎石斜坡,少量存在于崖壁及底部,林内岩石裸露面积大,土壤多数分布于岩石缝隙或低洼带,浅薄且不连续分布(仅在底部或平缓地带土壤呈现连续分布),土壤营养状况良好,土壤厚度㊁水分㊁温度㊁光照等生态因子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㊂天坑 地下森林 经历了开拓㊁竞争㊁适应㊁定居等一系列漫长过程,并最终演替形成了顶级的植物群落㊂天坑 地下森林 又被称为原始森林群落的现代避难所,坑内的森林植物区系多样性比坑外地表植物更为丰富㊂边缘森林分布于天坑坑口部位,负地形结构顶部,具有大面积岩石露头,土壤缝隙发育,浅薄且不连续分布,土壤贫瘠,水分条件差,光照条件好㊂同时,边缘森林作为天坑内部森林与外部周边的喀斯特的一个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高,群落错综复杂㊂天坑边缘森林由于受外界干扰较大,土壤条件差,光照强度大,水分蒸发快,易形成干燥森林㊂此外,天坑内部森林主要分布于天坑中心部位和边缘区域㊂通过对天坑植物群落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及相关结构,也能够揭示喀斯特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㊂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的物种称为关键种㊂关键种的概念最初是由P a i n e 提出,原意是指在群落中,捕食者对物种多样性所起到的控制作用[2]㊂关键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关键种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会引起植物群落甚至生态系统整个过程产生较大的变化;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比其他结构比例占据更大的功能比㊂关键种对生态功能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调节作用,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㊂若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关键种移除,那么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也会发生灭绝,并会对某些生态过程以及生态功能产生明显影响㊂在植物群落中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生境产生改变的物种也可以称为关键种㊂目前,通过对某些具有指示性或关键性的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以识别关键种被视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进一步对环境特征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关指示㊂对关键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㊃43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8期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构和功能的变化㊂目前,对于天坑森林关键种的研究还是空白,通过长期监测一些关键种或敏感种的物种动态变化来预测和指示环境的特性㊁物种的更新和生态系统的动态㊂应用重要值确定植物功能群中的关键种,并分析关键物种的功能性状变异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广西大石围天坑群(106ʎ10'-106ʎ51'E,24ʎ30'-25ʎ03')的喀斯特山地,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属桂西北部㊂地下河水纵横,水系较为发达,昼夜温差较大,该地区降水丰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主要为喀斯特特殊的石山地貌,同时还有多个岩溶峰丛及溶洞等;土壤类型以黄壤土及石灰土为主,主要由石灰岩风化形成,p H多表现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层多较浅薄㊂研究区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多为常绿阔叶林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天坑负地形中形成独特的天坑森林植物群落㊂1.2材料与方法1.2.1样地设置本研究在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地区进行㊂在对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进行充分踏查的基础上,结合了森林面积㊁物种丰度㊁植物群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开展此次研究,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极具代表性的5个天坑森林,共建立样地20个,每个样地大小为20mˑ20m,为了更好地展开灌木调查,对每个样地又进行4个10mˑ10m的小样方的划分㊂将样方内所有胸径ȡ2c m的木本植物展开全面调查,对物种的种名㊁多度㊁盖度和高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㊂1.2.2数据分析首先依据群落调查数据计算得出植物重要值,并对天坑植物群落进行功能群划分,天坑植物群落关键种的筛选采取网络分析的方法,将所有物种纳入用于构建网络图的节点,并以物种的重要值为依据,计算各个物种之间的p e r s o n相关性,并以此来构成此次处理下的网络图中的边,如图1所示㊂在此基础上,将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的边和节点进行剔除,使得所构造的网络图更为直观㊂将在各处理下形成的无向随机网络图由G e p h i0.9.3进行绘制㊂在随机网络中,节点在网络图中的重要性主要由特征向量中心度大小表示,因此,在本研究中植物群落的关键种即为具有最高中心度节点的物种㊂平均连通度的大小可以作为反映群落内各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代表,较高的连接度值表明群落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平均聚类系数则可以作为对群落组织水平进行衡量的表征,越大的平均聚类系数表明群落的组织水平越高㊂图1基于物种重要值的功能群分类2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发现,绘制的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网络图中共有95个节点,370条边,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的群落间关联性较高,如图2所示㊂基于重要值划分的5大功能群中,通过网络分析中各处理下物种中心度大小可知,功能组G P1的关键种为川钓樟,功能组G P2的关键种为贵州鹅掌柴,功能组G P3的关键种为豺皮樟,功能组G P4的关键种为白楠,功能组G P5的关键种为山胡椒㊂图2天坑森林植被群落网络分析㊃53㊃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 刘昕宇黄林娟薛跃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为了对环境特性和生态系统发生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估,目前也常通过对一些具有指示性或者关键性的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其变化来确定㊂关键种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和功能群相似,主要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发生的变化㊁完整性㊁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3]㊂为了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其产生的生态系统功能过程进行有效维护,专家们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通过对关键种的保护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㊂本研究选择以重要值划分不同功能群中的关键种以更好地反映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变化㊂本研究的关键种的确认是依据网络分析中的物种中心度大小确定的㊂网络分析确定关键种的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加客观和可靠的优点㊂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对各物种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分析,来确定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㊂而物种中心度则是网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于衡量各物种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㊂首先,通过确定在各个功能组中具有较高物种中心度的关键种,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不同功能群中的生态学特征和物种作用㊂有学者通过网络分析系统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关键种演替情况,进一步发现了基于重要值分析构建的贡献网络最具代表性[4]㊂其次,通过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组间的差异和联系㊂具体而言,将川钓樟㊁贵州鹅掌柴㊁豺皮樟㊁白楠和山胡椒分别归为不同的功能组,说明它们在生长和繁殖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㊂前人研究表明,川钓樟㊁豺皮樟㊁白楠等在天坑森林中与较多植物呈显著联结种对,表明植物的种间竞争合作较强,种间联结紧密㊂以白楠为关键种的植物群落多为喜温暖湿润物种,常分布在天坑森林内部林下,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在整个群落中占据较小的生态幅,但是生态位重叠性高,而山胡椒随着群落的更新演替逐渐变大,在天坑森林中占据较高的生态位,川钓樟与天坑森林多种植物也呈现出显著正联结,生态位重叠性高,表现出了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对资源较高的利用程度[5]㊂通过对关键种的确定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提供重要支持㊂最后,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还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㊂关键种对群落内其他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㊁物种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通过确定功能组的关键种,可以更加有效地识别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以便于对它们进行更加精准的保护㊁管理和利用㊂比如,对于具有较高物种中心度的川钓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其生态环境㊁促进其生长繁殖,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保护㊂需要注意的是,确定不同植物群落的关键种仍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㊂相比于其他分类方法,通过网络分析确定关键种的方法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关键种就是唯一的㊁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㊂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生态学指标㊁生境特性等因素,综合判断关键种的地位和作用㊂例如,在对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进行保护和管理时,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6],制定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措施㊂总的来说,通过网络分析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不同功能群之间的联系和差异㊂同时,也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㊂参考文献:[1]唐健民,宁莞权,朱成豪,等.广西乐业大曹天坑维管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基本特征[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36(1):37-44.[2] P a i n e R-T.A N o t e o n T r o p h i c 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C o m-m u n i t y S t a b i l i t y[J].T h e A m e r i c a n N a t u r a l i s t,1969, 103(9):91-93.[3]葛宝明,鲍毅新,郑祥.生态学中关键种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4(6):102-106.[4] L i u X,S h e n g H,W a n g Z,e t a l.D o e s G r a z i n g E x c l u s i o nI m p r o v e S o i l C a r b o n a n d N i t r o g e n S t o c k s i n A l p i n eG r a s s l a n d s o n t h e Q i n g h a i-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2020,12(3):977.[5]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刘玉祯,孙彩彩,刘文亭,等.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关键种对不同放牧家畜组合放牧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2, 42(18):7529-7540.作者简介:刘昕宇,女,1999年生,硕士㊂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恢复与管理㊂薛跃规(通讯作者),男,1964年生,博士㊂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与植物区系㊂㊃63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8期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摘要: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踏查。

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有27种为广西分布新记录。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有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水平分布平衡丰富、生长环境多样、珍稀蕨类植物较多等特点。

关键词:蕨类植物;多样性;大石围天坑群区;广西乐业abstract: ptericlophyle flora in the tianken groupofdashiwei was studied.theresultshowed thatthere were 224speciesbelongingto84generain40families.amongthem,27species were newrecordsinguangx i.andthe pteridophyte florainthisare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cientorigin,balanceddistribution and habitatdiversity,andmanyof them were rarespecies.keywords:pteridophyte; diversity; dashiwei tiankenggroup;leyeguangxi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乐业县的中部。

大石围天坑群天坑集中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6.6℃,年均降水量1400mm。

天坑群区域内植物区系属滇、黔、桂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区系成分实质上是古热带和泛北极区以及泛北极区内中国-喜马拉雅(sh)和中国-日本(sj)两个森林植物亚区区系成分的交汇点。

这种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为了解目前蕨类植物在大石围天坑群区的分布状况,对大石围天坑群区开展了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

根据野外调查、文献及馆藏标本的研究,对大石围天坑群区内现有的蕨类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生存状态与保护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为当地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查阅《广西蕨类植物概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广西植物名录》中关于乐业县蕨类植物的记载,了解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的种类与分布[1-3]。

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资源,于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带领考察组赴大石围天坑群对该区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12次实地踏察,考察时间累计150d,野外作业过程主要是对广西乐业县范围内大石围天坑群区进行重点调查。

野外考察中记录各蕨类植物的生境、海拔、多度,采集凭证标本,室内鉴定整理标本,把标本信息录入数据库,用于统计与分析。

蕨类植物科属概念采用秦仁昌1978年的定义[4],所列举种类均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顺序排列。

2结果与分析2.1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2.1.1植物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类多大石围天坑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独特的地貌和土壤条件为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蕴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大石围天坑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因此植物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植物物种组成异常丰富。

据馆藏标本和野外调查统计,目前大石围天坑群区有40科84属224种蕨类植物,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40科中有6科所包含的种数明显较多(表1),这6科共包含118种,占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总数的52.68%。

224种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中有27种为广西新记录的蕨类植物[5-7](表2)。

2.1.2起源古老大石围天坑群区植被的地理成分不仅复杂,而且起源较为古老,有不少珍稀植物。

例如常见的蕨类植物的科中,远在古生代就早已出现的有石松科(lycopodi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中生代出现的有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和桫椤科(cyatheaceae)等。

第三纪出现的有海金沙科(lygodiaceae)和凤尾蕨科等;有些种类如莲座蕨科(angiopter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蕨类在群落内有成片生长,并且多数成为群落中的随遇种。

蕨类植物中有古生代的松叶蕨(pailotumnudum)、福建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complanatum);中生代三迭纪已出现的如紫萁(osmundajaponica)、华南紫萁(o. vachellii)及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等。

而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是白垩纪已存在的古老孑遗植物。

此外,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石炭纪孑遗植物桫椤(alsophilaspinulosa)以及比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属(allantodia)植物,如有鳞短肠蕨(a. squamigera)、中华短肠蕨(a. chinensis)、相似短肠蕨(a. similis)等。

2.1.3水平分布平衡丰富在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平衡且较为丰富。

大石围天坑群的石灰岩地区分布广泛,土壤植被多样。

由于石灰岩地区地形闭锁性强,造成植物类群遗传分化频繁,特有种、狭域分布种比例高。

石灰岩地区保水性差、干旱频繁,而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对水依赖性强,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区系的特殊性。

大石围天坑群区保存有较好的次生林,林下的蕨类植物较为丰富,林下最常见的有里白(hicriopterisglauca)、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相似短肠蕨、金星蕨(pavathelypterisglanduliger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二型鳞毛蕨、尖顶耳蕨(polystichumexcellens)、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和石韦(pyrrosiaadnascens)等。

2.1.4生长环境多样性依据水热条件及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天坑内及天坑外的疏林及灌草丛干旱生境,密林阴湿生境和水生生境。

天坑内为干扰较少或无干扰,这里森林发育完好、郁闭度高、空气终年湿润、气温通常稳定,这一生境最适宜于蕨类植物的生长,因而这一生境下的蕨类植物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狭基巢蕨(neottopterisantrophyoides)、中华短肠蕨、翠云草(selaginellauncinata)及其他多种蕨类植物。

疏林及灌草丛干旱生境,指低海拔地区、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林下和林缘小山坡、石隙,这些小生境中的土壤贫瘠、光照充分,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内空气干燥、人为干扰严重。

这一生境中生活的蕨类植物主要是一些耐干旱的土生和石生种类,常见的有石松科、海金沙科、里白科、鳞始蕨科、铁线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乌毛蕨科的一些植物。

例如干旱荒坡中常见的有海金沙、芒萁、乌蕨、华南毛蕨、乌毛蕨,山坡或干扰严重的次生林缘常见有小叶海金沙、曲轴海金沙、团叶鳞始蕨、剑叶鳞始蕨、异叶鳞始蕨、半边旗、薄叶碎米蕨、扇叶铁线蕨、粉叶蕨、普通针毛蕨,次生林下的干旱山坡上常见的还有铁芒萁、阔片里白、剑叶风尾蕨、狗脊蕨,村边墙角常见有蜈蚣草、井栏边草等。

密林阴湿生境,这里指海拔通常在500m以上、人为干扰较少或很少的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林下生境,这里森林发育完好、郁闭度高、空气终年湿润、气温通常稳定在15~25℃。

这一温暖湿润而又富含有机质的生境最适宜于蕨类植物的生长,因而这一生境下的蕨类植物最为丰富。

常见的类群包括大多数蹄盖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的植物。

例如,有鳞短肠蕨、单叶新月蕨(abacopteriscimplex)、中华复叶耳蕨等常见于林下山坡。

水生环境主要是指大石围天坑群区内的水塘、溪流、水田等,分布的蕨类只有3科3属3种,但个体数量较多。

2.2物种多度和珍稀蕨类植物2.2.1物种多度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量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通常用drude多度级来表示物种多度。

根据最近4年多的调查结果统计,大石围天坑区现知的224种蕨类植物的多度可以大致归为4个drude多度级: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40种,尚多(cop1)的有56种,稀少(sp)的有81种,很少(sol)的有47种。

个体数量多的如芒萁、海金沙、团叶鳞始蕨、乌蕨、扇叶铁线蕨、华南毛蕨、普通针毛蕨、乌毛蕨、狗脊蕨、中华复叶耳蕨、肾蕨、石韦等,这些植物常见于各地的次生林林缘和郊野路边或次生林下,并有较大的居群。

个体数量尚多的如垂穗石松、翠云草、华南紫萁、里白、小叶海金沙、单叶新月蕨、狭翅铁角蕨、江南星蕨等,这些植物山坡林下或林下溪边比较常见。

个体数量稀少的如福建观音莲座蕨、桫椤、美丽复叶耳蕨、瓦韦等,这些植物在过去4年多的考察中只记录到1~3个居群。

个体数量很少的如半边铁角蕨(aspleniumunilaterale)、镰羽贯众(cyrtomiumbalansae)、星蕨、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等,这些植物在过去4年多的考察中只记录到1个小居群,居群的个体数量很少,通常不足20株(丛)。

2.2.2珍稀蕨类植物综合考虑各蕨类植物在大石围天坑群区及华南其他地区的多度、各蕨类植物的自然分布区域以及各蕨类植物可能面临的生存威胁,确定有16种蕨类植物为大石围天坑群区的珍稀植物,主要有水蕨、疏羽凸轴蕨、峨眉介蕨、胎生狗脊蕨和峨眉耳蕨、福建观音莲座蕨、桫椤、金毛狗,有些蕨类植物如桫椤,它们的个体数量并不十分稀少,但都面临危险。

大石围天坑群区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蕨类植物有水蕨、金毛狗、桫椤。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蕨类植物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小结和邻近地区相比,大石围天坑群区的蕨类植物比较丰富,特别是大石围天坑群区珍稀植物比较多,可谓华南地区蕨类植物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确认的224种蕨类植物是在大石围天坑群区目前有分布的蕨类植物,大石围天坑群区目前可能还有其他生活着的蕨类植物未被发现,特别是在《广西蕨类植物概览》中有记载而没能调查到的蕨类植物,有可能在未来的蕨类植物调查中发现它们的身影。

广西的蕨类植物在区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在区系研究方面尚属空白,有待深入的调查研究。

蕨类植物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应抓紧开展,如对大石围天坑群区特有的蕨类植物进行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对适应岩溶地区生长的蕨类植物应重点进行研究,为解决岩溶地区的生态建设以及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等问题提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