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分子们的“中国梦”

合集下载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壮志凌云出少年解玺章梁启超的记忆力很好,才思敏捷,这些都是他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天之本。

同时,梁家以读书育人为核心诉求的早期教育,又给了他长大成人的后天之本,让他的天资和才华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

他两岁识字,四岁读书,八岁学作文章,九岁时文章写到千余字,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但他并没有自满自足,《四书》《五经》,科举考试都限制不了他的才思和向往。

他的家乡有一座凌云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梁启超经常与兄弟姐妹一起爬上村后的小山,到凌云塔附近眺望南海的波涛。

据说他八岁的时候,以《凌云塔》为题写了一首诗: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

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

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

在这首诗里,梁启超表达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好奇心,勤于思考、敢于怀疑的精神,以及渐渐扩大的胸怀和对新的知识的渴求。

这座凌云塔也曾带给他冥思遐想,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向往。

他还作过一副对联,表达他的心情: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天竺国里天竺望,云蒸霞蔚,须臾妙相。

这副对联寄托了梁启超小小年纪就已树立的高远志向,凌云塔启发了他的“凌云”之想,但他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凌云”之想,脚下的路还很长。

他已经作好了走出家乡、走出新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准备,一棵幼苗已经破土而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了。

(选自《梁启超传》,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阅读背景】《梁启超传》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我的中国梦——梁启超富国_优秀作文

我的中国梦——梁启超富国_优秀作文

我的中国梦——梁启超富国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丁誉荃指导教师:王晓丽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那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一份爱国的心。

梁启超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可见,他变法的态度十分坚决。

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

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

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

尤其是他创作的《少年中国说》,用生动的排比手法——少年x则(中)国x,读起来荡气回肠,能激起人们那颗爱国的心。

梁启超碧血丹心,而且非常聪明机智。

梁启超九岁那年,他的祖父梁维清带着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参加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满船的人都是准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

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白米饭和蒸咸鱼,有一个考生就提议以咸鱼为题进行吟诗或作对。

其实用咸鱼入诗入对,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因为咸鱼虽然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但毕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话说:“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说的仍然是臭,并且是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话题一出,当时满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难倒了,大家纷纷都在抓耳挠腮,苦苦思考。

梁启超稍停片刻,便当众吟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

在座的人听了,都不约如同地愣了一下,然后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约而同地称赞他的诗做得十分切题,风格典雅,诗意浓郁,而且适当地运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句。

中国近代教育、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中国近代教育、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教育
EDU CATION AND EX AM INATION代教育,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美 ]柯任达 著


朱修春 译
要: 本文集中探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转化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疏离, 研究近代教育改革对
社会的影响, 认为它增加了中国社会的长远瓦解.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近代教育; 知识分子; 城市与乡村; 传统文化; 社会瓦解
[ 9] [6 ] [5] [4 ] [3]
回浙江工作的就很少,更不用说回到他们出生的乡 村了[ 10 ] . 但是, 当我们从教育层级低些的层次观察, 就会发现低层级学校的毕业生仍旧非常可能回到乡 村地区工作,或是回到他们的乡村地区充当做社区 的领袖. 根据舒新城所说, 一半没有升入高等教育的 中学毕业生都在小学做了教员[ 11 ] . 既然开办于乡村 地区的小学往往比中学多,对于一个中学毕业生来 说,他们在乡村地区就业的可能性明显要比通常会 在省会或省会附近的中学寻找教职的大学生多 .但 是, 即使在中学毕业生当中, 那些来自相对发达地区 的毕业生和那些来自内地的毕业生之间也存在一定 的差异. 舒新城认为, 那些来自城市或城市郊县的毕 业生趋向于留在城市, 在现代化的部门寻找工作, 而 不是回到家乡 . 一方面, 由于来自城市或城市郊县的 毕业生数量的猛增,就使得在发达地区的中学毕业 生也难以确保都能够获到有影响的职位. 而来自富 裕地区的毕业生又很少能够满足人们现实地期待, 愿意回到家乡担任重要的领袖职位的 . 舒新城指出, 这样的一些中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位于社会的顶层了
� �� �
[ 美 ]柯任达: 中国近代教育,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系统的思想, 这些和乡村地区仍旧存在的生活方式 与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正如费孝通所说, 这些 差异足以使他们疏离他们的宗族和家乡的社会. 即 使一个毕业生回到了他的家乡或乡村, 也未必能够 在乡村找到适合他的舒适家园, 因为他们在现代学 校里习得的知识和习惯, 不能使他很好地适应乡村 地区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方式 . 因而, 他可能就留在 城市里, 寻找与他所受教育和他的习性相适合的工 作 . 显然, 乡村中国未能准确领略新教育体系的内 涵. 马丁 � C � 杨 就发现在山东信守传统教育价值的 一个村子里, 他们为一个很贫穷但却很有前途的宗 族成员筹集学费, 送他去美国学习, 并希望他回国后 能够做官 .但是, 在邻近的村子, 当一个本地的孩 子大学毕业了, 他的家庭并不觉得荣耀, 因为村民不 理解新学位的意义 . 另外一个例子是, 村民对当地 的一个被认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 希 望他可以通过考试并得到政府的职位. 在小学毕业 后, 他首先进入了一所基督教中学, 接着进入基督教 大学 .但是, 最终村民对他放弃了希望, 因为他们认 为基督教学校不能够为他提供可以得到官职的必要 的人际联系. 杨认为由于持有这样的看法, 山东省 的宗族已经失去了其在较为高等教育方面的兴趣 . 原先一个宗族或许会基于宗族的利益送一名穷学生 去上学, 但在教育改革后, 文凭或学位的价值已经遭 到质疑, 这样的结果就是宗族的头人不再对教育投 资可以得到回报抱有信心 . Stig Th gersen 举出了邹 平县一个相似的例子, 在那里家长们认为现代教育 提供了走出村子和向上层流动的路径, 因而他们对 现代教育持欢迎接纳态度 .但实际情况背离了他们 的愿望, 当事实证明现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很 渺茫时, 他们又主动回归到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中国 的教育模式[ 7 ]. 或许现代教育与地方社会领袖之间的分离 并 不像费孝通说得那么彻底 . 斯蒂 � 艾乌尔指出, 当地 精英对现代学校这一制度的正负面评价, 取决于学 校在地方机会结构和权势即利益集团中发挥的 影 响[ 8 ]. 然而, 和以往的士人相比, 归国留学生和大学 毕业生更不可能回到地方做士绅确实是事实, 王耀 群指出了这一点 .萧邦指出浙江省的归国留学生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

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一.选择题1.(2019潍坊 10.)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2.(2019潍坊11 .)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C.日本侵华 D.东北易帜3.(2019扬州7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

这是为了庆祝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成功 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开始4.(2019泰安7 .)19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 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成为末代皇帝。

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中国()A.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开启了近代化探索C.改变了社会性质 D.摆脱了殖民统治5.(2019常州4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成立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

这群人属于()A.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 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19巴彦淖尔 4.)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7.(2019无锡 6.)某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

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下列哪选项最符合上述材料()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8.(2019齐齐哈尔10 .)《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经过10月10日一个下午的不顾一切的协商,一小批士兵匆忙地临时订出了当天晚上的计划,坚决地出击……到凌晨,武昌的清政府已被打垮。

晚清民国年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晚清民国年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晚清民国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本文主要探讨晚清民国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问题。

主要通过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比较,突显出知识分子转型后的不可忽视的特征。

与中国传统士大夫相比,这一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其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已发生了巨大转变。

标签: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晚清民国年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逐步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

其社会角色与从事的职业已不再类同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涉猎了社会的各行各业。

对于其社会地位,宏观上来说呈现一定的政治边缘现象,而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在文化层次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具有文化核心地位。

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这一知识分子阶层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士居首位。

但是到了晚清,社会动荡不安,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四民社会”的解体,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被彻底颠覆,他们失去了其安身立命之阶梯,无法像传统士大夫一样科举进仕来获得传统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功名,于是开始寻求其他的出路,在新形势下获取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角色,有的成为地方社会的权威,或成为近代商业的经营者,有“绅商”之名,或靠打击其他派别迎合权力斗争之需,进而提高自身的地位。

传统的知识分子发生了现代转型。

在传统中国,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士绅集教化、伦理、祭祀、宗教等一切社会职能与权力于一体,成为控制乡土社会的主要权威。

但是到了20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生活方式和文化气息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在新形势之下产生的现代知识分子由于接受的教育已不同于传统的儒家学术,而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分子开始从事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扮演着不同于传统的社会角色。

如政府官员、商人、律师、记者等等,涉及到各行各业。

在邓若华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地方精英转型—以20世纪前半期江苏常熟为个案的考察》一文中有明晰的调查。

邓若华对民国后期常熟地区的18个乡的地方精英做过深入的调查,从其抽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当时常熟这一地方知识精英的职业构成情况.这些知识分子有当地行政人员,教育文化工作者,医生、工商业者,外地行政人员,律师,记者、编辑、技术人员,地方武装首脑,人民团体领袖等等。

国民党与知识分子

国民党与知识分子
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主讲人:郭周睿
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
前言:基于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学界对两
者关系的研究可谓深耕熟耘已久,在中国社会日益崇尚文化多元、逐渐走向 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抛却历史的纠结,重新将那些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置 于平等的“历史解剖”上,研究其成功、失败的原因,不仅有利于还原历史 原貌,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不无裨益。 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中国革命,那些颇有“意识”的知识分子必定会以不 同的言行来作出不同的反应。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在个体上的差异,一定程度 上导致了中国革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都比较熟知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 策,一贯认为其比较正确,但也有几次重大失误,并对中共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样,我们在这里试图分析国民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由此 导致的对国民党的兴衰影响。重点讨论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的构成与1945年 后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
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 高涨,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近代知识分子开始走上革命的道 路。自1904年起,涌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 同盟会等,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不可 缺少的组织力量。其中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 义、民生主义,亦即“三民主义”。在清政府铁路问题处理 政策进一步激起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下,武装起义爆发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 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且在一定程度上大打击了帝国主 义的侵略势力。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 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最终被来自内外相互勾结的势力给绞杀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了……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

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

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答案】C【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10页“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可知春秋中后期,因为掌握实权卿大夫及家臣在政治斗争中失利不得以出奔,“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政治实权由国君下移到卿大夫手中,故选C 项;“彻底”不合史实,到战国后期传统政治秩序才完全被破坏,排除A项;“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者众多,无法解释出奔者的变化,属于逻辑错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都呈现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排除D项。

2.汉初统治者反思了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而“兵皆罢归家”。

《汉书》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邀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行政制度革新完善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统治政策的合理调整【答案】D【解析】据纲要上册第20页“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与题干中汉初统治者反思秦朝政策,在实施“兵皆罢归家”政策后,经济发展相吻合,故选D项;“地方行政制度”为政治制度变革,而“兵皆罢归家”是社会经济政策,排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在西汉中期的武帝时期,晚于汉初,排除B项;“逐渐松弛”不合史实,汉朝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3.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北)齐、隋旧制,多著幂苏(遮盖头部之巾)……永徽之后,皆用帷幄,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族渐息……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第四讲--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政治: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第四讲--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政治: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 [1]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 《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1926年7月10日。
▪ “此时正是努力向国内做工作的时候,还不是 拿什么‘精神文明’向外国人宣传的时 候。”[1]
▪ [1] 胡适:《致太虚》,耿云志、欧阳哲生编: 《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上册,第401页。
▪ [1] 胡适的日记,1929年5月19日,《胡适的日记》 (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第八册, 不编页码。
▪ “东西文明他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机器文明 不是与精神文明相对,而是与手艺文明相对; 机器就是精神之表现。有了科学,然后有机 器,有了西人精益求精的商业精神,才有今 日人而又的舶来货品。”[1]
▪ “请允许我向《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提出忠告,多 读一点关于我们的人民和制度的历史,至少读一些 诸如《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这部小说民国建 立前就已刊行了。”[1]
▪ [1] “Public Forum”, The China Critic ,Febuary 6, 1930,胡适也将此件收在自己1930年1月29日的日记 中。《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 司,1990年,第九册,不编页码。
▪ 胡适 十八,五,十一 早七时” [2]
▪ [1] “在总的原则上,政府一直是承认言论自由的。” ▪ [2] 此信稿夹在胡适1929年5月7日和1月11日的日记
之间。《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 公司,1990年,第八册,不编页码。又见耿云志主 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 1994年版;及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 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上册,第482页。
▪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 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 去虽远,相期至深。”[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知识分子们的“中国梦”
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在1932年11月1日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遍发通启约400余份,征集“中国梦”。

到12月5日截止时,共收到答案160余。

在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刊登了去年11月征集来的142个人的244个未来梦想。

在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知识分子集体“做梦”还是第一次。

这247个梦想为20世纪留下了一份真实可信的记录。

老舍:
我对中国将来的希望不大,在梦里也不常见着玫瑰色的国家。

即使偶得一梦,甚是吉祥,又没有信梦的迷信。

至于白天做梦。

幻想天国降临,既不治自己的肚子饿,更无益于同胞李四或张三。

拟个五年或十年计划,是谓有条有理,与中国逻辑根本不合,定会招爱国与卖国志士笑掉门牙。

生为糊涂虫,死为糊涂鬼,糊涂的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大有希望,切勿着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长地久,糊涂的是永生的,这是咱们。

得了满洲,再灭了中国,春满乾坤,这是日本。

揖让进退是古训,无抵抗主义是新民词。

叶圣陶:
梦想里的未来的中国描写起来只需简单的几条线条。

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岂止是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不应该这样么?中国地方什么时候会涌现这一幅图画呢?恐怕很遥远吧,遥远到不能“梦想”吧。

林语堂:
我不希望有全国太平的天下,只希望国中有小小一片的不打仗,无苛捐,换门牌不要钱,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乐业的干净土。

我不做梦,希望监察院行使职权,弹劾大吏,只希望人民可以如封建时代在县衙门击鼓,或是拦舆喊冤。

我不做梦,希望贪官污吏断绝,做官的人不染指,不中饱,只希望染指中饱之余,仍做出一点事情。

我不做梦,希望政府保护百姓,只希望不乱拆民房,及向农民加息勒还账款。

我不做梦,希望民治能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

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

我不做梦,希望中国政治人才辈出,只希望有一位差强人意,说话靠得住的官僚。

茅盾:
对于中国的未来,我从来不作梦想;我只在努力认识现实。

梦想是危险的。

冰心:
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

郁达夫:
我只想中国人个个都不要钱,而只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到发明、生产,互动,与有意义的牺牲上去。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得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至于无可奈何的特殊天才,也必须使它能成为公共的享有物,而不
至于对大众没有裨益。

譬如,天生的声学家,可以以他的歌唱,天生的画家,以他得美的制作;天生的美人,以他或她的美貌等等,来公诸大众,而不至于辜负他们的天才。

至于这一个乌托邦如何产生,如何组织,如何使它一定能于最短时期内实现,则问题又加大了,这一个短篇幅里说不胜说,而在这漫长的冬夜里,也是有点不敢说。

施蛰存:
在这五角六张的局面下,对于中国未来的情形,我们还何敢有什么希望。

能够苟生性命已经是很满足的了。

但是东方杂志社终于以这个问题来征求答案,我将怎样说呢?
“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喔,这个题目多大!就使要我描写一个轮廓也是很费力的事。

从前在小学校时,读了一篇《意园记》,先生就在作文课上出了同样的题目,要我们各人记一个想象的花园。

但是我做了两小时,终于交了白卷。

要我凭空假想出一个花园来是困难的。

我想至少应当有一点根据。

于是我想以学校的校舍为这“意园”的地址,该怎样将它改变成一个花园呢?或者以我的家屋的根据,使它在想象中成为一座花园。

但校舍是那么样的紧密,小小的几间东倒西歪的屋子都有用处,连院子里都是没得空;家里是益发不成样子,鸡埘狗窦,污潭毛厕,实在也无从改变起。

从这样的地方要想象出一座美丽的花园来,却也竟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焉得而不搁笔?
今天,要我写一点梦想中的未来中国的情形,我觉得感到了如做《意园记》时候一样的困难。

可是我终不能以这样的空话来作回答。

于是我在执笔之顷,勉强自己梦想一下。

结果呢,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却与每一个小百姓所梦想着的一样,完全一样!是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

百姓们都舒服,说一句古话:“熙熙然如登春台”。

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外国人走到中国来,让我们敢骂一声“洋鬼子”——你知道,先生,现在是不敢骂的。

写到此,一个朋友在旁边问:“那么你以为这时候是个什么政府呢?”
我说:“随便。

……一切都好。

总之,我以为政治制度是没有关系的,问题完全是在人,在人!”
这样一来,又未免近于发挥政见了,这是破了夙戒。

我不免学一句时髦人高尔斯华绥的话:“横竖我的政治意见是无足轻重的。


鲁迅,“梦想”征文之后的现实:
鲁迅没有参加“新年的梦想”征文,但他在看了这一期《东方杂志》之后,写了一篇听说‘梦’”的杂文。

他体会到征文策划者的苦心,“以为言论不自由,不如来说梦,而且与其说所谓真话之假,不如来谈梦话之真”,“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

做梦,是做真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他说一位应征者告诉他,“说他的答案已被资本家删改了,他所说的梦并不如此”,以隐晦的笔法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打压言论自由的不满,“许多人梦想着将来的好社会,‘各尽所能’呀,‘大同世界’呀,很有些越轨气息了”。

他认为“梦想”专刊是不必搞的,他推崇的是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样一种将来的现在”。

鲁迅的策略后来胡愈之也体会到了,在当时社会环境里说“梦“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

五十年之后他回忆,“1933年1月,《东方杂志》新年号出版,我在这一期组织了一个‘新年的梦想’专栏,这些文章没有骂国民党的,只是对国民党有些讽刺。

清样已经打好,王云五却来找我说,‘有的文章最好不要用,或是改一改。

’我说,‘你不是包给我办的吗?’他马上就说:‘那就不包吧!’就是这样他逼我离开了《东方杂志》。

”胡愈之一共编了9期,前后只有五个月。

他因"梦想"而丢失《东方杂志》这块有影响的言论园地,几乎印证了社会学家陶
孟和所说的“梦想是人类最危险的东西。


胡愈之离开了《东方杂志》,但“梦想”并没有消失在漫漫长夜。

今天重读八十年前的梦想,浓重的“大同世界”乌托邦气息让人遗憾,如果多一点公民之梦法治之梦,也许中国人的追梦之路不至于那么曲折多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