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与建国后知识分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
蒙养学堂
•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中国近代教育、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EDU CATION AND EX AM INATION代教育,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美 ]柯任达 著
摘
*
朱修春 译
要: 本文集中探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转化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疏离, 研究近代教育改革对
社会的影响, 认为它增加了中国社会的长远瓦解.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近代教育; 知识分子; 城市与乡村; 传统文化; 社会瓦解
[ 9] [6 ] [5] [4 ] [3]
回浙江工作的就很少,更不用说回到他们出生的乡 村了[ 10 ] . 但是, 当我们从教育层级低些的层次观察, 就会发现低层级学校的毕业生仍旧非常可能回到乡 村地区工作,或是回到他们的乡村地区充当做社区 的领袖. 根据舒新城所说, 一半没有升入高等教育的 中学毕业生都在小学做了教员[ 11 ] . 既然开办于乡村 地区的小学往往比中学多,对于一个中学毕业生来 说,他们在乡村地区就业的可能性明显要比通常会 在省会或省会附近的中学寻找教职的大学生多 .但 是, 即使在中学毕业生当中, 那些来自相对发达地区 的毕业生和那些来自内地的毕业生之间也存在一定 的差异. 舒新城认为, 那些来自城市或城市郊县的毕 业生趋向于留在城市, 在现代化的部门寻找工作, 而 不是回到家乡 . 一方面, 由于来自城市或城市郊县的 毕业生数量的猛增,就使得在发达地区的中学毕业 生也难以确保都能够获到有影响的职位. 而来自富 裕地区的毕业生又很少能够满足人们现实地期待, 愿意回到家乡担任重要的领袖职位的 . 舒新城指出, 这样的一些中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位于社会的顶层了
� �� �
[ 美 ]柯任达: 中国近代教育,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的瓦解
系统的思想, 这些和乡村地区仍旧存在的生活方式 与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正如费孝通所说, 这些 差异足以使他们疏离他们的宗族和家乡的社会. 即 使一个毕业生回到了他的家乡或乡村, 也未必能够 在乡村找到适合他的舒适家园, 因为他们在现代学 校里习得的知识和习惯, 不能使他很好地适应乡村 地区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方式 . 因而, 他可能就留在 城市里, 寻找与他所受教育和他的习性相适合的工 作 . 显然, 乡村中国未能准确领略新教育体系的内 涵. 马丁 � C � 杨 就发现在山东信守传统教育价值的 一个村子里, 他们为一个很贫穷但却很有前途的宗 族成员筹集学费, 送他去美国学习, 并希望他回国后 能够做官 .但是, 在邻近的村子, 当一个本地的孩 子大学毕业了, 他的家庭并不觉得荣耀, 因为村民不 理解新学位的意义 . 另外一个例子是, 村民对当地 的一个被认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 希 望他可以通过考试并得到政府的职位. 在小学毕业 后, 他首先进入了一所基督教中学, 接着进入基督教 大学 .但是, 最终村民对他放弃了希望, 因为他们认 为基督教学校不能够为他提供可以得到官职的必要 的人际联系. 杨认为由于持有这样的看法, 山东省 的宗族已经失去了其在较为高等教育方面的兴趣 . 原先一个宗族或许会基于宗族的利益送一名穷学生 去上学, 但在教育改革后, 文凭或学位的价值已经遭 到质疑, 这样的结果就是宗族的头人不再对教育投 资可以得到回报抱有信心 . Stig Th gersen 举出了邹 平县一个相似的例子, 在那里家长们认为现代教育 提供了走出村子和向上层流动的路径, 因而他们对 现代教育持欢迎接纳态度 .但实际情况背离了他们 的愿望, 当事实证明现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很 渺茫时, 他们又主动回归到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中国 的教育模式[ 7 ]. 或许现代教育与地方社会领袖之间的分离 并 不像费孝通说得那么彻底 . 斯蒂 � 艾乌尔指出, 当地 精英对现代学校这一制度的正负面评价, 取决于学 校在地方机会结构和权势即利益集团中发挥的 影 响[ 8 ]. 然而, 和以往的士人相比, 归国留学生和大学 毕业生更不可能回到地方做士绅确实是事实, 王耀 群指出了这一点 .萧邦指出浙江省的归国留学生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教育改革期(1912-1919年)、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7年)和国共内战时期(1928-1949年)。
初期教育改革期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条例》和《国民教育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此外,新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体育总会”,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此时,学校教育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新政府还成立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再一次经历了改革。
北洋政府实施了“教育三三计划”,旨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国立教育实验所、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成立,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设置上,新政府注重发展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也进重工业,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后发展了多元化教育,如管理、商业、艺术等。
”国共内战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内战爆发。
战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造成了影响。
1930年代,由于战争紊乱,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度和手段存在诸多争议,致使教育界存在着阵营分化、意识形态倾向、教材政治化等问题。
在此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村中学、职业学校等得以建立。
同时,由于战争时期对国民教育的荒废,很多教育精英进入了新崛起的民间学校和教学组织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学生运动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建立了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历程及当代启示

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历程及当代启示作者:李鹏杨帅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知识分子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从失误到调整,从调整到失误到最终改革趋于成熟。
回顾这一曲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知识分子认识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他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等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和应用,是科学文化的载体。
同时他们与政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否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影响着国家政权的长治与久安和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
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一个曲折发展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建国初)正确认识初步形成阶段,1957-1976年(艰难探索)是失误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熟与新发展阶段。
梳理这一认识历程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毛泽东向来重知识、重人才。
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参与与革命的成败有密切关系。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1949年建国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历经革命的知识分子。
这批知识分子因战争而成长成熟,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居于核心地位②旧社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如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医生、工程师、记者、教师等,他们构成了知识分子的主体;③建国前夕的大批在校及已毕业的青年学生。
中国共产党对不同的知识分子采取了相对应的政策。
如针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党的领导骨干政策等同;针对以前属于地主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党待他们与待反动阶级政策等同;而对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党采取了既团结又限制、改造并举的政策。
钱学森之问:为何解放后的人才无法与民国相比

钱学森之问:为何解放后的人才无法与民国相比2010年03月24日 09:28 凤凰网专稿核心提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凤凰卫视3月23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腾飞中国:实名推荐制陷‘无人可推’尴尬境地”,以下为文字实录:何亮亮: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将试行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此事竟然演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消息传出,争议长达一个月之久,反对者一度出现了一面倒的局面,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北大此举一推行将加剧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反对的意见是忧虑校长推荐制本身并不公平,舍本逐末,而且在缺乏有利制约监督机制和信用缺失的今天,这可能提供新的权力寻租的空间,故从各方面拷问其公平性。
那么《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人们现在正处于一种“囚徒困境”,一边要呼吁改革“一考定终身”,所主宰的应试的弊端哪,一边却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尝试,教育部持鼓励教改的态度,认为北大试行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一个积极的探索。
而高校的自主招生应该是一条,可以为特殊才能学生提供择优录取的通道。
其实在民国时期,季羡林虽然高考的时候,这个数学只得了四分,他也能进入清华大学深造。
今天,钱学森生前的感慨则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啊,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实际上,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
然后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推荐制显然是势单力薄的。
一方面人们期待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政策上给予了高校自主权。
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落实。
与此相关的高校去行政化的改变,也只是刚刚起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可以总结为是三句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对于多元录取,下一步的改革试点项目是4项,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8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某某时说,这种某某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
与这种某某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基层的“海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某某取的不是民族某某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
”“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A.比西方的联邦制优越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3、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X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2018年6月9日至10日,某某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某某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以下有关某某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身是“某某五国机制”,迄今为止共有6个成员国B.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某某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成功创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成功创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孙刚成宋紫月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3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不仅在执政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骄人成绩。
回顾党在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有坚定信念的优质师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取向,以及美好的理想塑造等合规律性的经验,启发着人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要重视教师信念与教育信仰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切从学生出发,并用共产主义去引领高等教育迈向新征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延安时期;教师信念;教育信仰;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38-07DOI:10.15958/ki.jywhlt.2021.03.006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吴堡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迎接胜利曙光的13年。
在此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卓绝的岁月,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和先进的革命理念,并且在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凝结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使得延安时期的教育事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与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地带,延安时期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落后的地区政治极端腐败,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民不聊生,百业凋敝[1]1,正如李维汉所言:“反映在文化教育上,就是封建、文盲、迷信和不卫生。
知识分子缺乏,文盲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成人达百分之三;全区巫神多达两千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
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
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
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
[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
[2]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
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
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国时期与建国后知识分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
1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任麒杰
作为正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想我们是最有资格评价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的人了,因为我们身处此制度之中,切身感受着这个制度下的一切事与物。
正所谓,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想许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建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而在西方国家的著名大学中没有哪一个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
民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但是依然诞生了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钱穆等国学大师,培养了徐志摩、林徽因、谢婉莹等文坛骄子;在科学方面,也有钱三强、钱学森、童第周等人的星光闪耀。
我们现在的大学有着民国任何一个大学都无法企及的丰富甚至豪华的物质条件,却没有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当我们面对美国的核威胁,面对与苏联的决裂的窘迫时站出来拯救国家的是邓稼先,是钱学森这些民国的“遗老遗少”。
自国家在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获得此奖项的20位科学家中,有15位毕业于1951年之前,最近两届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高悬于庙堂之上,无人问鼎。
为什么从明亮的教室中走出来清华“骄子”,却不及蜷缩于防空洞中的联大“病夫”;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土壤上开不出民国那样璀璨的花朵。
当今社会文化的黯淡让我们的自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上!
是什么支撑王国维、陈寅恪在民国的战火纷飞下仍能安心于书海;是什么让徐志摩、谢婉莹身处硝烟弥漫的中华大地却依然醉心于诗词歌赋;是什么让钱学森、童第周即使身处异域依然能求索真理,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著作《全球通史》中这样说道: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
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黑暗腐朽的专制主义统治,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革命不彻底性,社会陷入到了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然而也正是这种无政府主义状态,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空间。
动荡却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让思想的藤蔓可以尽情伸展,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为这根藤蔓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充足的养分,社会对文化的包容与敬仰也让知识分子可以重享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气氛。
军阀们虽然勾心斗角,四处征伐,但对知识与文化的敬仰之心却使他们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做出了特别的贡献,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精神上。
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一个社会集团的文化的发展在于它能够与其他社会集团的文化进行全面、深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优点、借鉴经验。
而文化交流的前提就是文化的自由。
没有自由的文化和被人操控的傀儡没什么差别,处处受制于人,即使有交流也是代表着其背后的操控着或限制其自由的势力的利益。
这种交流对文化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1949年共产党执掌政权后,中国文化便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其后也曾有过一些小高潮,但同民国时期相比不过是海中浪花罢了。
究其原因,共产党对文化的专制是限制中华文化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产党,无论世界上的还是中国的,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宣传历史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主义的思想。
这些特质在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反右”运动以后,在中国政府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身上逐步扩大甚至演变为一种狂热,狂热的的宣传红色文化,盲目的排斥其他的文化思想。
共产党在中国掀起的红色狂潮严重压缩了真正的中华文化的生存空间。
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得到的自由空间被一种并不陌生的强力所侵占,知识分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由灵魂被锋利的国家意志所切割,变得七零八碎,精神上的创造力也随之萎缩。
以文学界为例,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师,但是有几个人在建国之后还有像《雷雨》《激流三部曲》那样传世经典问世呢?我们的科学事业也基本陷入停滞,仅仅是靠邓稼先、钱学森等海
归华人和民国“遗老”以及苏联人的支持勉强维持。
虽然那个狂热的年代已经过去,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遍了大江南北,但是政府在文化上的专制措施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那个年代在民族灵魂上留下的创痛依然难以愈合,我们的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但是真正发展是在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贯彻其中。
当时的北大既有捍卫东方文化的辜鸿铭,又有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陈独秀、李大钊;既有笔锋犀利的鲁迅,又有保皇派的王国维。
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激烈碰撞,不同的风格营造了共同的求知的学术气氛,学生们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越来越多,北大很快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成为了一所知名的学府。
看看眼下的北大,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学术能力远不及香港科技大学——一所建校仅二十年的大学,校风日下,当年的辉煌荡然无存。
再来看我们的对手日本,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的办学宗旨的精髓就是“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的国民”。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的再次崛起其在教育的成就是重要原因。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一个真正开放的民族,文化上的开放交流让他们的学生能够拥有远比中国学生多得多的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日本人的创新能力也远在我们之上也是由此引起。
是中国人比日本人差吗?当然不是,文化的专制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井底之蛙,是去了拓展视野的机会;文化的专制让我们的思想界
成为一潭死水,散发着官本位思想的臭气。
大学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的代表,而思想界则是国家的灵魂!灵魂从一开始就不健全,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叫喊复兴中华;我们那什么捍卫自己的国家:我们该怎样面对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决定大学质量的不是历史和其他硬件条件,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如果我们不能总根本上废除文化专制,建立学术自由的大学,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而失去人才的支撑,我们的民族可真就要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